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填空题

1.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2.三国同盟指的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指的是英国、法国、俄国。

3.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5.一战中著名的战役有1916年“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二、选择题

7. 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

A.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8.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进了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C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9. 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历史评述的是( D )

A. 德军和法军在凡尔登交战 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C.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D.凡尔登战役具有转折性意义

10. 有史学家认为,一战爆发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其中一战前对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B )

A.日和美 B.英和德 C.美和俄 D.德和法

11.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 B )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 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12. 19世纪末,德国声称:我们过去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为与邻国争夺“曝光下的地盘”,德国缔造的军事集团是( C)

A.三国协约 B.法兰西同盟 C.三国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

13. 2018年很不平静:才见“朝核问题初显缓和曙光”,又担忧“美英法又向叙利亚发动精准打击”。人们担心突发事件会威胁世界和平,因为历史上有“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的先例。这“一把抢”挑起的战争是:(A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抗美援朝战争

14. 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此时,一场被后人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渐近尾声,这场战役发生在( A )

A.凡尔登

B.凡尔赛

C.萨拉热窝

D.慕尼黑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意大利反复无常,不讲信誉

B.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前提

16. 一名德国士兵在留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凡尔登,令人胆战的单词。无数怀抱希望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牺牲——他们的尸首腐烂在战壕、乱葬岗、墓地……”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C )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 B.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C.战争过程的残酷性 D.战争进展的快速性

17. 2010年11月11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2周年纪念日,人们将这一天称为“休战日”。请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哪一军事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C ) A.协约国 B.轴心国 C.同盟国 D.反法西斯联盟

18. 在1882年形成的同盟国集团中,摇摆不定的国家是( C )

A.英国B.德国C.意大利 D.法国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C )

A.交战双方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激化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后果是( B )

①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②改变了帝国主义的性质

③解决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材料题

2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说说你对上面这两幅漫画的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崛起,要求按经济实力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中英德矛盾最为突出。

(2)有人说,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可以避免。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正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虽然萨拉热窝事件是偶然的,但是战争爆发是必然的。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如德国的飞艇、英国的坦克等。这些新式武器的出现与哪次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请你简要分析这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你有何认识?

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应用到战争中,加剧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言之有理即可)

一战二战试卷

1、下列为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 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先后决定工业排名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美国在一战前已经确立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计划低估了对手实力,导致速决 战破产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致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有 ①德军没有及时在西线集中主力②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③俄军在短时间内进攻东普鲁士④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协约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3、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 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 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 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4、一战爆发后,美国官员在解释美国的外交政策时说:“战争看不出任何好结果。如果协约 国战胜,结果将会是俄国统治欧洲大陆;如果德国战胜,那欧洲的未来几代之内都将是军国主义专制”。该官员实际上在强调 A.美国应加入正义的一方作战B.任何方都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 C.美国应该保持中立获得利益D.美国应断绝与交战双方的联系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 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凡尔登战役结束④《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6、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相关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言论,正确的是 ①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皮洛夫) 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中国段祺瑞) ③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国格雷) ④这场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7、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A.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测试题及答案

万有引力定律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5分,共40分) 1.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内,其内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物体() A.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B.所受引力全部用来产生向心加速度 C.加速度为零 D.物体可在飞行器悬浮 2.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周期为T,若要使卫星的周期变为2T,可能的办法是() 不变,使线速度变为 v/2 不变,使轨道半径变为2R D.无法实现 3.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上各点均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 A.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线速度 B.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角速度 C.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向心加速度 D.地球表面各处的向心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地球球心 4.地球上有两位相距非常远的观察者,都发现自己的正上方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对自己静止不动,则这两位观察者的位置及两人造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能是()A.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B.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C.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D.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5.设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0,地球半径为R0,人造地球卫星圆形运行轨道半径为R,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6.一宇宙飞船在一个星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要估测星球的密度,只需要测定飞船的() A:环绕半径 B:环绕速度 C:环绕周期 D:环绕角速度 7.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火和地球的质量M地之比M火/M地=p,火星的半径R火和地球的半径R地之比R火/R地=q,那么火星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火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的加速度g地之比等于[ ] q2 q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十二、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选全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不得分,共计40分)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 .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 .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 .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 .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 .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 .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 .1:1:1 B .5:3:1 C .9:4:1 D .3:2:1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A .逐渐减小 B .保持不变 C .逐渐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5.某人站在高楼上从窗户以20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位移大小等于5m 的时间有几个( ) A .一个解 B .两个解 C .三个解 D .四个解 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竖直向下,v 0=0,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 C .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 .从开始运动起依次下落4.9cm 、9.8cm 、14.7cm ,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 7.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t 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B .1t 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1t 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D .0到1t 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 8.在同一地点,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下图所示,则( ) A .两物体相遇的时间是2S 和6S B .乙物体先在前运动2S ,随后作向后运动 C .两个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4S 末, D .4S 后甲在乙前面 9. 物体甲的x -t 图象和物体乙的v -t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 况是( ) A .甲在整个t =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B .甲在整个t =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C .乙在整个t =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 .乙在整个t =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10.一个以初速度0v 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速度为t v ,如图 2-2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和加速度a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 2 t v v v += B .0() 2 t v v v +< C .a 恒定 D .a 随时间逐渐减小 二、填空题:(11,12每题5分。13题前3空每空2分,后2空每空3分,计22分) 11.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次一辆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 s 停止,量得刹车痕迹s =9 m.,问这车是否违章? 12.竖直悬挂一根长15m 的杆,在杆的正下方5 m 处有一观察点A .当杆自由下落时,杆全部通过A 点需要______s.(g 取10 m/s 2) 1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 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格中 . 第7题图

短文两篇测试(答案)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案 1.苏轼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 2.略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悦,自古以来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翻译略) 8、A 9D 10C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对比)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 1、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 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借此能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主张的主要原因。 2、下列材料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好心肠”?他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一: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时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节前给我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列宁所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4、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保罗.肯尼迪《联合国的过去和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注意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同步习题

高中物理选修3-1同步练习题 第一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同步检测] 1、一切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物体上的 引起的,人在地毯上行走时会带上电,梳头 时会带上电,脱外衣时也会带上电等等,这些几乎都是由 引起的.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 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 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 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可能不是带电体 3.如图1—1—2所示,在带电+Q 的带电体附近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 和B ,均放 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Q 移走,再把A 、B 分开,则A 电,B 电;若先将A 、 B 分开,再移走+Q ,则A 电,B 电. 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斥力作用下,同种电荷有尽量 的趋势,异种电荷相互吸 引,而且在引力作用下有尽量 的趋势. 5.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如图1—1—3所示, 当一个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 时,验电 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A 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A 一定带正电 C .金属球A 可能带负电 D .金属球A 一定带负电 6.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已带电的验电器时,发现它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由此可 判断( ) A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被中和 B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跑掉了 C .验电器一定带正电 D .验电器一定带负电 7.以下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 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 C.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必定是绝缘体,而感应起电的物体必定是导体 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 8.现有一个带负电的电荷A ,和一个能拆分的导体B ,没有其他的导体可供利用,你如何 能使导体B 带上正电? 9.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 2.4×10-19C B.-6.4×10-19C C.-1.6×10-18C D.4.0×10-17C 10.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 、B 、C ,其中小球A 带有2.0×10-5C 的正电荷,小球B 、 C 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 先与球A 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 与球A 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 球B 与小球C 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A= , qB= ,qC= . 图1—1—2 图1—1—3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题:13 短文两篇【含答案】

第四单元阅读 13短文两篇[见学生用书A本·A48]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__yí__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有人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liàn)__练__达人情。”开卷有(yì)__益__,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怡”指快乐,愉快,与心情有关,部首为“忄”旁。注意不要因形辨音读作tái。“练达”形容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注意“练”不要写作“炼”。“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注意“益”不要写作“意”。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①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②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③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就必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 (2)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3)第③句是__条件__复句。(从“并列”“选择”“转折”“条件”中选择恰当的填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改语病、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复句类型的判断。(1)①句“都”与“双升”语义重复。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即可。 (2)②句“长知识”与“增技能”是两个表示并列的短语,中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3)细读第③句可知,这句话中后半句是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的必要条件,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C)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语段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阐述“读书”。通读各句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句置于首位;②句紧跟④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句紧跟⑤句,阐述“少读”但“精读”的意义。故恰当的排序是:④②①⑤③。

(新)高一物理第二单元测试卷

高一年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2.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1s末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物体在第2s内和第3s内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C.物体在4s末返回出发点 D.物体在6s末离出发点最远,且最大位移为1m 3.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下落过程中,物体每秒速度增加9.8m/s B.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C.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D.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t/s -

4.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车厢通过他历时2s,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s,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A.3节B.6节C.9节D.12节5. 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 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50m B.56.25m C.75m D.150m 6.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B.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重力加速度g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计算中通常g取9.8m/s2。 7.几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经过t秒,则() A.初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B.末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C.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D.加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8.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

九六语下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九六语下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3题。 狡默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__A__,数学使人__B__,科学使人__C__,伦理学使人__D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__E__

2.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四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选项:①周密②庄重③灵秀④深刻 我会选:A.③ B.① C.④ D.② 3.根据语境,下列句子填在文中E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B )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5.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举例论证) 6.(·湖北十堰中考,有改动)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是没有魅力的,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也许甚至当然 B.也许甚至虽然

一战到二战练习题

一战到二战练习题 2010年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总分50分开卷考试与政治学科共用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两个军事集团”是指(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B.华约、北约组织 C.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 D.正义集团、非正义集团 2.1914年7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兴奋地高呼:“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随即准备参加战争,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机会”是指( ) A.三国同盟成立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3.右图是19世纪后半期欧洲的一位科学家,某人创作了右边的这幅漫画,他是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这位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达·芬奇 C.赫胥黎 D.伏尔泰 4.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路易十六的话实质上揭示了启蒙思想的重大意义,即( ) A.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 B.促进了工人运动发展 C.阻碍了法国社会发 D.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5、下列关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目的是为了提倡消费 D.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6.1918年列宁曾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改正这一“错误”,苏联开始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十二、问答题。

二战习题

1.2017年8月5日,两名中国游客在位于柏林的德国议会大厦前用智能手机互相拍照,并在拍照时摆出了纳粹举手礼。巡逻的保安发现他们的举动后,随即通知警方。巡警随即根据德国刑法典中的“使用违宪组织标志罪”,逮捕了这两名中国游客。两名中国游客被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 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 C. 行纳粹举手礼违背德国宪法 D. 纳粹标志代表蔑视人权与压迫 2.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发表演说时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与张伯伦所谓两次“光荣的和平”相关的条约是() A. 《凡尔赛和约》《非战公约》 B. 《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议》 C. 《五国条约》《慕尼黑协议》 D. 《洛迦诺公约》《反共产国际协定》 3.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事件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A.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C.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 三国轴心集团的建立 4.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此后不断突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这些“突破”包括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④出兵吞并奥地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下图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事件 A.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 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 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6.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这一举动 A. 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 B. 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 C. 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 D. 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7.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对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试题一、选择题 1.关于力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力是产生形变的原因 ③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体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C.放在支撑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 3.足球运动员已将足球踢向空中,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足球在向斜上方飞行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G为重力,F为脚对球的作用力,F f为空气阻力)( ) 4.图示是幽默大师卓别林一个常用的艺术造型,他身子侧倾,依靠手杖的支持使身躯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地面对手杖没有摩擦力的作用B.水平地面对手杖有摩擦力的作用C.水平地面对手杖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D.水平地面对手杖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 5.下图为农村小水库大坝的几种设计方案图(俯视图),若从安全牢固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的一种方案是( ) 6.一质量为M的探空气球在匀速下降,若气球所受浮力F始终保持不变,气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仅与速率有关,重力加速度为g.现欲使该气球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从气球吊篮中减少的质量为( ) A.2(M-) B.M- C.2M-D.0 7.汽车刹车时如果车轮停止转动(技术上叫刹车抱死),车轮与地面发生滑动,此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汽车在种种干扰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安装了防抱死系统(ABS系统)后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轮处在一种将要停止滚动又仍在滚动的临界状态,但刹车距离(以相同速度开始刹车到完全停下来行驶的距离)却比车轮抱死时更小.这两种刹车过程相比较( )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物理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平抛运动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物体做平抛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水平位移x 、竖直位移y ,这些物理量随时间t 的变化情况是( ) A .v 与t 成正比 B .a 随t 逐渐增大 C .比值y x 与t 成正比 D .比值y x 与t 2 成正比 2.对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B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都是相等的 C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D .落地时间和落地时的速度只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 3.一物体做平抛运动时,描述此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 y (取向下为正)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下图中的( ) 4.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不计体积、挨得很近的小球,并列放于光滑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在释放B 球的同时,将A 球以某一速度v 0水平抛出,当A 球落于斜面上的P 点时,B 球的位置位于( ) A .P 点以下 B .P 点以上 C .P 点 D .由于v 0未知,故无法确定 5.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 1和L 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v 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 的最大取值范围是(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两篇 练习题

1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不超过11个字)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高一物理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高一物理同步测试(1)——运动的描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甲车内一1. 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某校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A. 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D. 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C.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2.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3. 2π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R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 R 22ππR R D.路程为0.5、位移的大小为、位移的大小为R 路程为C.3.5 R4. 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分队行军路程s>s乙甲vv> B.小分队平均速度乙甲 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 D.y-x图象表示的是位移s-t图象 5. 某中学正在举行班级对抗赛,张明明同学是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0.4 m/s B 10.3 m/s C 10.2 m/s D 10m/s 6. 下面的几个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是800 m/s,以790 m/s的速度击中目标 B.汽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是40 km/h 1 72 km/h 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C. .3 s末的速度是6 m/sD.小球第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v-t7.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 ( A.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 C.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