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以《十二公民》为例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受到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对他人或他人所属群体的一种简化、扭曲和片面化的认知,通常基于种族、国籍、社会地位、性别、宗教等标签。
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刻板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媒体、个人经验等。
社会文化传统导致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评价的偏见。
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有许多刻板印象,认为东方人普遍勤劳、节俭、含蓄。
媒体在报道跨文化事件时往往夸大或歪曲事实,导致人们对他人文化和群体产生误解和刻板印象。
个人的亲身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他人文化的看法,比如旅行、留学经历等都会影响一个人对他人文化的认知。
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带来哪些问题呢?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我们对他人抱有刻板印象,很可能会导致误解、偏见和歧视。
当我们对某一文化或群体持有一种固定的刻板印象时,很可能会因为这种刻板印象而忽视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个体差异,导致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
刻板印象也会对人们的沟通产生障碍,甚至影响到合作和交流的效果。
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带来的问题,努力避免和消除刻板印象对我们的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呢?我们应该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多了解和接触不同文化,以减少我们对他人的片面认知。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文化,避免过分依赖媒体的报道和传闻。
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应该轻易对他人做出评价,而是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尽量避免因为刻板印象而对他人产生歧视。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人们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交流时,常常会面对到刻板印象这一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基于种族、国籍、宗教、性别等身份特征对一群人或一个群体进行的主观而片面的判断。
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可能会导致误解、偏见和不适当的行为,从而影响沟通和合作的效果。
了解和应对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常见。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密切,因此更需要关注和理解刻板印象的影响。
如何认识、避免和化解刻板印象,提高文化敏感性,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和影响展开讨论,探究刻板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有效地避免和处理刻板印象。
也将探讨如何培养文化敏感性,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良好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加深对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问题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的跨文化交流环境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问题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来自于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还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如何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避免刻板印象的方法,并讨论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2. 正文2.1 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会根据某些特定特征或者属性对对方进行简化和片面的评价,从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不易改变的印象。
这种印象通常是基于一些常见的特征或者经验,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强烈的影响力。
刻板印象有时候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方便地认识他人,但往往也容易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十二公民观后感例文

十二公民观后感例文作为一部以对白驱动故事的极端电影,《十二公民》的完成难度可参考鲍比—奥斯廷在《看不见的剪辑》里的苦心揭秘:大师西德尼—吕美特当年如何在《十二怒汉》中将“轴线法则”玩疯,《十二公民》如今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
令人惊喜的是,话剧导演徐昂不仅落实了一次极罕见的银幕试验,且在经典文本的外乡化改造方面交出了一个示范级作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改编《十二怒汉》对中国影人来说,都是一个不行能完成的任务。
究竟,在小本钱室内群戏领域,《十二怒汉》与任何一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暴风雪山庄式文本都迥然不同,其封闭的推理格局,并不依附于一群虚构角色与一个神探,而植根于“陪审团”——这个只存在于西方世界的法律规制。
既然中国没有陪审团,那么你很难想象去设计一个合理理由,将12个男人圈进同一空间,进而蕴蓄一场滔天舌战。
《十二公民》最硬气的地方在于,它从未刻意躲避“陪审团”这道自然屏障,而是制造性地让一群法学院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分而投入到一场虚拟的陪审团辩论中。
这种设定在许多人看来并非万无一失,但12位中国怒汉也的确因此拥有了与“老白男”类似的人设肌理。
中国的大学生家长,多半属于社会中坚,阶层的差异化亦表达得最为明显。
让这样一群男人面对一个关乎性命的真实案件,在视角上具备了多元化的开掘潜质。
案件还是当年那个案件,但《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的内在核心却消失了好玩的变化。
前者强调的是以一服众的法律体系的珍贵,倾向于美国精神的礼赞式的回归;后者则着意突显出真相本身的价值,并以寻找真相的过程为载体,将当下中国的很多社会问题摆上台面。
这群男人或虎视眈眈,或义愤填膺,或冷漠虚无,或脆弱敏感,但每个角色的功能却又不仅仅停留在为辩而辩的戏剧层面,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身后站着的每一类人的生存状态。
从底层小生意人到地产大亨,从出租车司机到医院大夫,从存在感极低的保安到被人严峻无视的退休老头,各种百口莫辨、泣血吐槽、相互挤兑,让凶手是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12个男人从各自的人生深渊爬出后,总结出了昭然若揭的社会真相。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即人们对于他人和特定文化的固定、一概论的观念和认知方式。
这种刻板印象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来源于人们对他人和特定文化的了解不深,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进行判断和推测。
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原因有多种。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所知的文化特征和经验来推测其他文化的行为和价值观。
媒体和社会对于其他文化的描述和呈现也加剧了刻板印象的形成。
媒体往往通过有限的信息和片面的报道来塑造某一文化的形象,这会让人们对该文化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固定的观念。
个人的经历和亲身接触也会影响对其他文化的印象。
如果个人在和某一文化的人交往中受到了负面的经历或者接触到了某些特殊人群,他们就会对这个文化产生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和武断的,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
这样的认知方式会导致交际者对对方的误解和误判,从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人们往往会对其他文化持有偏见和歧视。
这种偏见会让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导致交际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刻板印象还会限制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为了避免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交际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关于其他文化的信息和知识,了解其历史、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不要轻易下结论和做出判断,尽量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点。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互动,亲身体验和感受其他文化,以消除误解和建立良好的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和语言交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和习惯来加深对其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它会给交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减少和消除刻板印象,人们需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并通过积极的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不同,可能会产生一些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群体或文化的一种普遍的、简化的、片面的看法。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主观的、片面的、不客观的,容易导致误解和偏见,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如何消除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需要意识到刻板印象是不客观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对方的肤色、服饰、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俗。
对文化背景的无知会导致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
我们需要意识到刻板印象是不客观的,应该尝试去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以消除刻板印象。
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培训和教育。
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需要双方都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现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
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培训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和传统,避免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同时也能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鼓励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中,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增进了解和尊重。
可以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国朋友来访,参加其他国家的文化节庆活动等。
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其他文化,减少刻板印象的产生。
要倡导尊重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包容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尊重是指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不断地学习和了解,不妄下定论。
包容是指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不以己度人,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人。
通过倡导尊重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建立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和消除这种刻板印象。
通过意识到刻板印象的不客观性、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培训和教育、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开展多元文化的教育以及倡导尊重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跨文化交际是当今社会中非常常见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刻板印象的现象,这些刻板印象可能会对双方的交流和理解造成一定的困扰和障碍。
本文将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展开讨论,探讨其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应对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群体、文化或国家的一种过于简单、片面、固定化的看法和认知。
这种看法往往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容易导致误解和偏见。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出各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在对待时间上,一些国家的人们可能会认为其他国家的人总是迟到,而其实这只是因为不同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不同。
又比如在对待食物的方式上,一些国家的人可能会对其他国家的食物习惯产生偏见,认为其饮食方式有问题。
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那么,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人们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没有足够的了解时,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观念来对他人进行判断,这种片面的观点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是产生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
一些国家或群体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传播出来的,这些形象可能存在夸大、片面的倾向,从而导致人们对其产生刻板印象。
个人经历和经验也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
个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经历和经验不同,可能会导致对他人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认知,从而产生刻板印象。
既然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呢?要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和认知其他文化,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要注重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只有通过真实的交流和互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从而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挑战,它容易导致误解和偏见。
本文首先介绍了刻板印象的定义,然后讨论了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接着提出了如何避免刻板印象误解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
结论部分重申了刻板印象的重要性,呼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教育,并探讨了未来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合世界各地的观念和价值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与和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刻板印象、文化差异、误解、影响、文化教育、挑战、机遇、案例分析、重申、呼吁、形成、表现1. 引言1.1 概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文化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双方都懂一些共同的第二语言,仍然会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
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另一个挑战。
不同文化在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还涉及到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挑战,例如刻板印象、歧视等问题常常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要想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要克服种种挑战,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介绍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某种群体或某个特定文化的固定、片面和刻板的看法和判断。
这种看法通常是基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和经验不足而形成的,往往会导致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刻板印象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因为人们倾向于将某种群体或文化的个别特征简单地概括为整个群体或文化的特征,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人类心理倾向的一种表现。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所处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文化或国家的一种片面、偏见的认识和看法,它可能来自于媒体、教育、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和态度,对双方之间的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和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由于个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有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育背景形成对他者的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文化习惯、言行举止、外貌特征等,而忽略了对方个体的特殊情况和差异性。
一些国家的人可能会认为另一国的人因为长相或者某些行为而被贴上某种标签,这样的印象会影响人们对对方的理解和对话的效果。
刻板印象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歧视和排斥。
一旦人们形成了关于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他们就会在意识与潜意识的层面上对其他文化持有偏见,从而导致歧视与排斥的情况。
这种歧视可能表现为对他者的言语和行为的歧视,也可能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尊重和冷漠。
这种歧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和谐和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需要我们切实关注和纠正。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当人们基于刻板印象对其他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时,他们很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敌对、孤立、甚至攻击的态度。
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和关系的发展,从而产生消极影响。
有时候,即使人们用心良苦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也会因为刻板印象的干扰而使得交流难以进行。
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整。
对于自己的文化与他者的文化都应该多方面了解和批判性思考,尽可能减少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
这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其他的文化,形成多元化的视角,不断地排除刻板印象的影响。
我们需要引导和教育人们关于其他文化的正确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以《十二公民》为例
发表时间:2020-02-26T16:11:56.00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作者:陈龙[导读] 本文就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在中国本土社会的范围内,谈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共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以多种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之中。
本文就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在中国本土社会的范围内,谈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共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刻板印象;《十二公民》;地域歧视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
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活动。
通常而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异于自己文化的观点和行为的认同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减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的难度,人们便将外来事物进行标签化的分类。
这些分类有的符合实际,有的却不符合实际或不完全符合实际,这种分类即所谓的“刻板印象”。
本文就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在中国本土社会的范围内,谈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共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理论概述
刻板印象理论是人际研究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刻板印象是识别和简单地对外界事物分类的感知过程的产物,可视为一种相对简化的、忽略事物细节差别的态度。
这种态度建立在群体同质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具有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异的特点。
在不同文化的交往中,当人们把两种文化、两个群体看成截然不同的、完全对立的文化群体,而且赋予每个群体以某种特征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但刻板印象无法避免,广泛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之中。
2、刻板印象在《十二公民》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1《十二公民》概述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电影《十二怒汉》,电影讲述一所高校的西方法律课程补考模拟法庭就社会上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进行模拟庭审,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死者为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
案发当晚,楼下邻居听到有人与死者发生激烈争吵,并声称看见是富二代杀了人并跑下楼。
十二位家长和学校工作人员需要组成陪审团,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
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只有8号陪审员希望进一步讨论,投出了“无罪”的一票,最终说服所有人放下偏见,理性看待整个案件。
徐昂在将原版进行本土化改编之后,在人物设定上赋予了十二位陪审员中国特色的阶级和职位,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真实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在激烈的辩论中,体现中国社会制度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特色,极具市井生活气息,因此他们的文化定势和偏见也更符合中国社会的现状,囊括了职业歧视、地域歧视、父子代沟、对资本家的偏见等扭曲观念,都在短短的100分钟里展现了出来。
2.2 刻板印象分析
2.2.1 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富二代”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的“富人二代”专题,近些年来被用来泛指中国富裕阶层的子女。
原版中的嫌疑人是一名社会底层的贫穷年轻人,而《十二公民》中将其改为富二代的形象,这一改编使影片更加接近了中国社会现实,更具有社会隐喻意义。
近年来,媒体对于“富二代”的相关报道开始从中性转变为贬义为主,被附加了过多的社会文化想象,无法回归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身份判断。
影片中第一轮发言时,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以一种阴阳怪气的语调说:“看到网上怎么夸这孩子了吗?富二代啊,从小娇生惯养,一身的臭毛病,成天闹事,我看完之后我觉得,嘿!典型一好孩子啊这是。
”正是由于这种刻板印象,陪审团的大部分成员更加笃定嫌疑人有罪。
2.2.2 对地域的刻板印象
地域歧视是基于地域差异与认知偏差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现象。
在网络平台上,地域歧视通常以充满恶意的谩骂、似是而非的污蔑、以偏概全的侮辱等形式存在。
10号陪审员是一名游手好闲的北京土著房东,他在电影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一般人家的孩子是真干不出来,你得看他是什么人教育出来的。
他亲爹,咱就不说了,河南一农民,蹲过大狱还离过婚,.....咱再说他这后爹,也是河南一农民,.....您别笑!而且这孩子俩爹,可都是河南的二道贩子,你们就说吧,咱们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乱的,不就从这帮河南农民进了京以后咱北京乱了吗?”[1] 10号点燃了地域歧视这一矛盾,抓住观众情绪,对剧情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将判定的根基放在了地域差异和偏见上,以此作为嫌疑人具有行凶倾向的依据,既可笑又可恨。
地域歧视是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被歧视地域人民的刻板印象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观察者不公正的态度、片面的价值观、所获取的不全面的信息有关,也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地方文化积淀以及有关。
网络媒体是地域歧视现象盛行之处,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搏眼球,引流量,大肆渲染地域歧视现象,或是凭借主观意志,报道一些严重失实的新闻,加重了我国的地域歧视现象。
3、应对策略
3.1 公正报道弱化舆论导向性
网络和媒体是人们主要信息来源,而信息的正确性、全面性是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媒体传播信息应当客观公正,遵守职业道德。
在报道一些案件类的负面新闻时,应将事件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辐射到某个区域的人,或引申到某一群体。
3.2 理性思考避免认知片面性
作为个人,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媒体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等,往往难辨其真假,容易被错误的信息干扰而难以看到真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是克服刻板印象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要努力克服自身的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不以自身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其他文化的标准来做出价值的判断。
结语
《十二公民》作为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揭露了许多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地域歧视、群体偏见等刻板印象。
其实在模拟陪审团中,十二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刻板印象,但随着剧情推进,一旦有人抛弃先前的偏见,我们便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进步。
故事以十二票赞成无罪结尾,公正战胜了刻板印象的偏见,虽然只是模拟法庭,并不会对案件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8号陪审员的坚定和其他陪审员态度的转变,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贺喜.“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地域歧视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9(03):11-13.
[2]沈嘉熠.融而不同——关于电影《十二公民》的跨文化解读[J].当代电影,2017(07):157-160.
[3]杨婷婷.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偏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82-83.
作者简介:陈龙,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