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以平教授材料

陈以平导师简介一、基本情况:陈以平,女,69岁。
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龙华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奖评奖委员, 上海市血液透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名誉主编, 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中心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2000年赴台湾长庚医院讲学,任长庚医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同仁医院肾科顾问,2003年赴韩国大田大学讲学。
陈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0余年,专攻肾病20余年,擅长治疗膜性肾病、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成功地将肾脏病理诊断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中,摸索出一套病理分型肾病中医治疗规律。
在国内率先报道昆明山海棠治疗肾炎蛋白尿、冬虫夏草及虫草菌丝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研究成果;首先开展“蝉花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已获专利。
承担国家科技部“七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卫生局、教委、科委等科研课题10余项。
其“91肾衰冲剂治疗CRF临床实验研究”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膜肾系列方治疗膜性肾炎临床与实验研究”1987年、1993年两次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作专题报道。
主编《实用中医肾病学》、《现代中医肾脏病学》、《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等专著11本,发表学术论文89篇。
至今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0名,在培博士5名,韩日访问学者1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的研究。
三、对进站博士后的要求:1、具备较强的科研实验能力。
2、有志于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研究的西医人才尤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介绍

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 1.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向) 〖培养⽅向和⽬标〗本专业以上海交通⼤学为依托,第⼀、⼆学年在上海交通⼤学学习数、理、化、外语及必要的基础课程和⼈⽂课程。
从第三年起回校实⾏导师制,除接受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基础的基本训练外,还将受到整理中医⽂献、研究古典医籍的基本训练,学习现代医学基础实验技术与⽅法,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与能⼒,第六学年进⼊临床实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临床、教学课题的研究⼯作,完成毕业论⽂。
〖课程设置〗本专业的主⼲学科为中医学、现代医学、现代⾃然科学。
主要课程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剂学、中医经典医籍、现代医学基础和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与⽅法、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实验中医学、医⽤统计学、教育学等。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硕⼠学位,同时获得五年制医学⼠学位。
未达到硕⼠学位要求,但经过考核达到学⼠学位要求者,授予医学⼠学位。
〖毕业⽣择业⽅向〗主要从事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医药企业等单位的中医药科研、临床与教学等⼯作。
2.中医学专业(临床⽅向) 〖培养⽅向和⽬标〗本专业贯彻“七年⼀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向临床”的培养⽅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发展,中医理论知识和实际⼯作能⼒以及综合素质达到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学位⽔平的⾼级复合型中医⼈才。
本专业要求学⽣具有⾼尚的医德医风和为中医事业献⾝的精神,有全⼼全意为⼈民服务的⼯作态度,⾝⼼健康。
具有系统⽽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专业知识,有熟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
具有较深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
具有较⾼的古汉语⽔平,熟练掌握⼀门外国语。
具有中医临床科学研究能⼒和⼀定的创新能⼒。
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和独⽴解决问题的能⼒。
具有较好的⼈际沟通能⼒。
〖课程设置〗本专业以上海交通⼤学为依托,充分利⽤综合性⼤学理科的优势,在新⽣⼊学后的第⼀、⼆年在上海交通⼤学集中学习数、理、化、外语及必要的⼈⽂社会科学以及部分现代医学基础课等课程;第三年⾄第五年回到上海中医药⼤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医古⽂、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剂学、中医古典医籍等中医基础课程,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中医临床专业课程等;第六、第七年进⼊临床医学院进⾏毕业实习,并在临床导师指导下进⾏毕业课题研究⼯作,完成毕业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及专业排名

上海中医药⼤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及专业排名⼀、上海中医药⼤学王牌专业名单1、国家特⾊专业国家特⾊专业: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2、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中医药⼤学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药⽤植物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药⼯程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学、推拿学、古汉语与医古⽂、内经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复杂科学、中医史学、中医⽂化学、中医⽂献学、中医痹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中医急诊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肤病学、中医⾎液病学、中医⼉科学、中医神志病学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中药学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系统实验⽅剂学、中医医史⽂献、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上海⾼校⼀流学科(6个):A类-中药学;B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史;培育-护理学、药学上海⾼校⾼峰⾼原学科(4个):I类⾼峰-中药学、I类⾼峰-中医学、I类⾼峰-中西医结合、I类⾼原-科学技术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5个):中药临床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ESI全球前1%学科(2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上海中医药⼤学双⼀流学科建设名单上海中医药⼤学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学科⼊选了双⼀流学科建设名单。
三、上海中医药⼤学专业排名以下专业由上海中医药⼤学学长学姐实名推荐⼈数排名,⼤家同时可以参考推荐指数选择。
四、上海中医药⼤学简介上海中医药⼤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民政府共建⾼校,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平⼤学,国家⾸批世界⼀流学科建设⾼校,世界⼀流中医药⼤学建设联盟、长三⾓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上海市⾼⽔平地⽅⾼校建设试点单位,⾸批世界卫⽣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医⽣(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平⼤学公派研究⽣项⽬、国家“特⾊重点学科项⽬”、国家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科研究与实践项⽬、教育部⼈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才培养基地、国家⼤学⽣⽂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来华留学⽣接收院校、上海市⾸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范⾼校。
谢建群-上海中医药大学

合作导师谢建群
一、简介
谢建群,男,1953年生,硕士学位,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兼常务
副校长。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
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
翻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学术研究
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学会副主任委
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胃肠病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以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为重点),其中对肠易激综合症,胃肠激素的致病因素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有效深入的探索,居同行的领先地位。
以第一负责人完成了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课题各一项。
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的科研课题"清肠栓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疏肝饮治疗IBS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5部。
代表性论文有《疏肝健脾汤防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胃祺饮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及研究》、《疏肝健脾汤对应激腹泻小鼠血清5-HT的实验研究》。
任《实用中医脾胃病学》副主编,任《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编委。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7人。
二、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研究
三、对进站博士后的要求:
中医内科学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一定创新思维,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

专 业 学 会 主任 委 员1 、 主任 委 员5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杰 出 转 率 ( 维化 分 期 下 降 1 以上 者 ) 2 从 而成 功研 发 抗 肝 人 副 人 纤 期 达5 %,
扶 片 ” 20年 青 年 基 金 获得 者 1 , 国家 百 千 万 人 才 1 ,全 国优 秀教 师 1 纤 维 化 中成 药 “ 正 化 瘀 胶 囊( ) 。 0 2 该 药获 国家新 药 名 名 现 名 , 海 市 劳模 2 , 育 部 优 秀 骨 干 教 师 1 , 育 部 新 世 纪 证 书 , 已列 入 国 家基 本 药物 目录和 国 家 医疗保 险 目录 。此 上 名 教 名 教
该 所是 我 国 首批 中 医博 士 点之 一 , 为 国 家 中 医药 管理 的 治 疗是 国际 性 难 题 ,迄 今 现 代 医学 尚缺 乏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现
该 局 中 医肝病 重 点研 究 室及 首批 3 实验 室 , 国 家 重 点 学科 中 法 。 所 在 全 国率 先提 出 中 医药 可有 效逆 转肝 纤维 化 以及 肝 级
内 , 以 中 医 药防 治 慢 性 肝 脏 疾 病 为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 医疗 、 并 与 国 内3 医 药企 业 开 展 合 作 开 发研 究 。 是 集 家
教 学 为 一体 的研 究机 构 。 由著 名 中 医学 家 、 海 中 医学 院 第 上
设 有 肝 硬化 病 区、 科 门诊 、 家 门诊 与 特 需 门诊 , 中 专 专 以
深 卫 生局 发 文 成 立肝 病 研 究 所 。首 任 所 长 为 刘 平教 授 , 任 所 知 名 度 , 受 患者 的 信 任 。 现
长 为徐 列 明教 授 。
一
二 、 概 况
裴建导师简介

裴建导师简介裴建(1965-),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针灸学教研室主任。
2001年12月至2004年9月德国ULM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高级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DAAD/K.C. Wang Fellowship Award)。
现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常委、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员,国际免疫联合会会员,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分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瘀证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针灸效应临床评价与机理研究。
师承沪上名中医陈汉平、吴绍德,继承传统针灸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博采众长,结合针灸学与现代医学融合的研究进展,从事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
治病明辨诊断,辨病辨证结合,继承创新,“洋为中用”,注重实效。
针法刚柔相济,选穴精简,注重辅佐脾胃气血调理。
探索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针灸治疗的优化方案,结合神经康复医学理论,完善“疏通督阳”针法,分期分阶段综合规范化治疗与临床疗效评价,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基础。
并于2001年在国际著名的中风临床试验注册系统 Stroke Trial Registry ,注册完成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康复的随机对照研究试验。
结合传统中医体育疗法,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协助香港帕金森病协会完善一套帕金森病患者体疗方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运动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结合神节段支配、运动点、触发点等,针灸治疗神经痛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在德国进修学习期间,进修学习了卒中单元,脑卒中神经康复,神经痛治疗,胚胎干细胞移植及胚胎移植。
参加全球最大的德国针灸临床试验针灸治疗慢性疼痛,获得了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
其中研究论文在该领域高级别杂志SCI发表。
培养方案 中药学 上海中医药

培养方案中药学上海中医药为了培养学生在中药学领域内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方案。
该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熟悉中药药材的主要性状和药理作用,掌握中药处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等方面着手,全面培养学生的中药学背景。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
学生需要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药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
此外,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实践课程,如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药的鉴定方法和制备技术。
在实践环节方面,该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中药实验教学、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培养方案还鼓励学生参加中药学相关的实践竞赛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该培养方案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学术活动,如参加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等,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培养方案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总之,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全面中药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中药学领域内取得较好的发展,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不含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徐颖
1
13(全日制)中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
复试科目:生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0西药综合或611中药综合或612中医综合或613西医综合
是
郑月娟
1
14(全日制)感染、炎症与免疫
复试科目:免疫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0西药综合或611中药综合或612中医综合或613西医综合
1
05(全日制)内经理论临床应用
复试科目:内经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中医综合
是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
胡静
1
01(全日制)中医药防治肺炎肺纤维化机制研究
复试科目:温病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中医综合或613西医综合
是
吴中平
1
02(全日制)经方药抗炎研究
复试科目:金匮要略
是
蒯乐
1
02(全日制)针灸镇痛及治疗癌症相关病症
复试科目:针灸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中医综合
是
李征宇
1
03(全日制)推拿镇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复试科目:推拿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中医综合
复试科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0西药综合或611中药综合或612中医综合或613西医综合
是
胡旭东
1
07(全日制)中药防治肝病及抗炎免疫药理
复试科目:分子生物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0西药综合或611中药综合或612中医综合或613西医综合
是
柯尊记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拥军导师简介
一、基本情况
王拥军,男,41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美国ROCHESTER大学博士后。
教授,研究员,硕士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外科第三党支部书记。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评审委员,《中西医结合学报》等6本学术期刊编委,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实验研究学科委员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整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师承著名中医施杞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和骨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全面继承施杞教授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根据“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辨证论治理论,确立“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法则,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系统总结出十个具体治疗方剂,正在开发延缓脊柱退变性疾病系列中药新药“复方芪麝片”、“复方芪灵片”和“复方芪补片”,对“施氏养生保健功”、“施氏脊柱平衡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对施教授提出的“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颈椎病病机学说及“急性和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的观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深入研究了“益气化瘀法与信号转导的相关性”,提出了脊柱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合作,进行骨与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胚胎干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信号转导调控机理的研究,进行软骨细胞、骨细胞的基因调控和功能研究。
近5年承担(第1、2负责人)国家级课题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部市级人才基金与重点项目18项。
作为第1、2完成人,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先后荣获市医务青年第九届“银蛇奖”三等奖,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行政记大功一次;荣获上海
市首届明知乳业生命科学奖、“尚天裕医学科学奖”一等奖、“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二等奖、全国中医院校中医骨伤科“杰出人才奖”。
担任全国中医院校教育学会骨伤科研究生教材《实验骨伤科学》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理论》副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副主编,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5年制和7年制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上海市研究生教材《代谢调节与细胞信号传递》编委,并主编专著1本、参编专著7本。
担任《整脊杂志》副主编、《矫形外科杂志》、《颈腰痛杂志》、《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
发表论文138篇,在JBMR、JBC、SPINE发表SCI论文5篇,待发表2篇;主编专著2部。
论文先后入选美国第51届骨科年会、美国第26届骨与矿物质研究年会、国际脊柱病大会、首届英国中医药国际大会、第2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交流。
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12名,协助指导研究生27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脊柱病与骨代谢疾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三、对进站博士后的要求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