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规范化问题,已经提到政府管理的议程上来。
迫切要求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大力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并同政府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的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发展机制。
本文从非政府组织存在的数量、规模、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特点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政府在法律环境、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的措施,使之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政府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能力有限,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繁重的社会性事务来加强管理。
总结世界各国经验,成功的途径就是输出政府职能,为地方政府寻求合适的职责伙伴,在政府的监控下,由社会为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以提高政府本身的治理能力和竞争力。
为此,发展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所谓非政府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1]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互益性社会中介组织)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性服务实体社会中介组织)。
一、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现存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得到发展,据民政部2004年统计,截止到2003年年底,中国民政部门共登记各类非政府组织26.66万个,年均增长34%;其中社会团体与基金会合计14.2万个,基金会1300多家;民办非企12.4万个,年均增长23%。
[2]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的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与社会发展相比,还远未能满足社会各种群体、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总量、质量、作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发展不平衡,速度较慢,国际化程度不高。
《非政府组织概论》课件

非政府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独立于政府与营利性组织之外,由 诸多成员共同组建并自愿参与的社会组织。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非政府组 织的历史、分类、组织结构和管理,以及其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什么是非政府组织
社会福利
为社会提供服务和福利,解决社会问题,促 进社会进步。
影响力
如今,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 内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影 响力。非政府组织的分类及特点 Nhomakorabea1
按领域分类
包括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2
按性质分类
包括慈善组织、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
3
特点
公益性、自治性、自愿参与和非营利性是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点。
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非营利性质
不以牟利为目的,通过公益事业为社会做贡 献。
独立自主
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控制,保持自主性。
社会参与
由各界人士自愿参与,形成多元力量。
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和发展
创始人
早期非政府组织由慈善家和改 革者创立,如亨利·杜兰特和 简·亚当斯。
社会运动
20世纪,非政府组织与社会运 动紧密联系,推动社会变革。
3 监督机制
通过透明度、财务报告和社会监督等机制来监督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使用。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国非政府组织迅速增长,涵盖教育、环保、 扶贫等多个领域。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公益事业日益重视,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总结与展望
非政府组织在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和社会 监督,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非政府组织大纲

一、非政府组织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极强国家——极弱社会”的社会境遇下我国非政府组织几乎没有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法律支持,愈渐民主的政治环境鼓励了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非政府组织发展起来,这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恢复发展阶段(1979-1989年)。
这一阶段体现为社会团数量急剧增加。
到1989年,我国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数量达到1 8 0 0个左右,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 16倍;地方团体数量达到近20万个,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33倍。
1978年,政府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国家行政权力从经济领域准见退出,为社会走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多元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例如经济领域的行业协会,学术领域的学术团体增长很快。
2.整顿治理阶段(1989-1998年)。
1989年10 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开始对全国社团进行“复查登记”或“清理整顿”。
1 992年确认登记的全国性社团有l200个,为1989年的60%,确认登记的地方性社团18万个,为1989年的90%。
进入2O 世纪9 0年代中期以后,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主动推动行业协会和其他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截止1996年,全国性社团和地方性社团又分别增至1800个和20万个。
3.法带Ⅱ规范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10月,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颁发,同时发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对民办非营利的实体性机构进行非政府组织登记。
重新登记确认使得非政府组织的范围、数量在短时期内发生较大波动。
据估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暂行条例》出台前,中国的民办非企单位大约70万个,到2001年底,经条例确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仅有8.2万个。
(出处:张江周玲《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二、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非政府组织明显显得“先天弱质,后天困难”,存在着发展环境不畅、自身困扰等问题,还不能满足社会变迁带来的对非政府组织的现实需要,处于初创阶段。
NGO

目
录
一、NGO概念界定 一、NGO概念界定 二、NGO演进 二、NGO演进 三、NGO产生原因 三、NGO产生原因 四、NGO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 四、NGO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 五、NGO特征 五、NGO特征 六、NGO类型 六、NGO类型 七、NGO监督与管理 七、NGO监督与管理 八、中国NGO 八、中国NGO (一)我国NGO活动及其作用 (一)我国NGO活动及其作用 (二)我国NGO面临的困境 (二)我国NGO面临的困境 (三)我国NGO发展的对策设计 (三)我国NGO发展的对策设计
(3)通过开展项目,特别是包括小额信贷等扶贫 项目,在投入资源的同时,启动受益人的责任心和 积极性,并引导当地建立起有约束功能的信用链及 其关系制度,主要从社会资本和生产制度上改变贫 困人口的生活状态。 (4)在长期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工 作人员逐步积累经验和知识、技能,成为各个扶贫 领域的专家,他们比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更熟悉业 务,同时也更深入基层,能够更直接和有效地针对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贫困层的不同问题开展 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扶贫活动。
NGO必须加强自律管理。建立自治性的行 NGO必须加强自律管理。建立自治性的行 业协会,是NGO自律管理的重要形式。行业协 业协会,是NGO自律管理的重要形式。行业协 会是摆脱了政府的直接干预、经民主推选方 式产生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民事主体。
八、中国NGO 中国NGO
(一) 、中国NGO活动及其作用 中国NGO活动及其作用 环境保护领域的NGO ◆ 环境保护领域的NGO 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 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 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 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 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野生动物保护 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保产业学会、 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保产业学会、北京 环保产业协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环保产业协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绿色营和绿色大学生论 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 坛、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 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 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上海市青少年环境爱好者协 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等。 会、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等。
中国非政府组织NGO发展现状与展望

倍 的作用 。在 N G O 体系 比较完善的国家 , N G O 往往 在危机发生后 先于政府到达受 灾 地 区, 各组织间密切合作 , 积极展开救援 ,
在救助生命和挽救财产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 其次 ,救助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一 , N G O大多依托基层社 区或特定群体组成 , 较 为熟悉所在区域内的灾 害事故现场 的情况 , 与政府仓促赶来的专业应急人员相 比, 更具 有组织上的灵活性、救援活动 的针对性 以及 救助行为的高效性。第二 , 政府在应对危机 时, 其行 动和要求是统一的 ,它的思考方式 是 全面的、确切 的、负责任 的 , 是基于灾 民 整体的 , 无法顾 及到细节实施 中的各种问题 以及不 同利益 主体 的诉求 。而 N G O 的工作 恰 恰可 以深 入到政 府政策 不能顾 及 的具体 领域, 通过对具 体问题 的解决和特定群体的
组 织的一些弊端和 问题也逐渐暴露 出来。在这种 形势下开展 对非政府组织的研 究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发展现状 ;研 究展望
一
、
非政府 组织 的涵 义及 特点
非 政 府组 织 ,英 文 全称 为 “ n o n — g o v — e mi n e n 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 缩写为 “ N G O ” , 是 现 代经济市场社会 中最活跃 、 最重要 的角 色之 在联合 国经社理事会 中,专 门设有一个 非政府组织委员会 , 负责审核批准接纳非政 府组织 , 认可它们在联合 国的咨询地位和观 察员身份 。 非政府组织在现实 当中还演绎 出 不 同称谓 ,如第三部 门、非 营利组织 、公 民 社会组织 、独立部 门、慈善部 门、志愿者部 门、免税部 门、草根组织等等 。我 国根据特
社会组织类型

社会组织类型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社会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社会组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如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等。
这些组织的目标和宗旨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都在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组织类型,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非政府组织(NGO)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的、自愿组成的组织。
它们追求社会公益或特定群体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来实现目标。
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如环境保护、人权保障、教育推广等。
它们通常由志愿者组成,依靠捐款和其他非政府资金来运作。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发挥创新、灵活的优势,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和支持。
二、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一种基于地域或特定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它们通过自发组织和合作来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和需求。
社区组织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社区居委会、居民委员会、社区合作社等。
社区组织的目标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它们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服务和社区改进项目来实现目标。
社区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发展社区共同体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由同一行业的企业或个体组成的组织。
它们的目标是维护行业利益、促进行业发展和监管行业规范。
行业协会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如行业研究、政府合作、资源整合等。
行业协会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代表行业利益,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和支持,推动行业自律和标准化发展。
行业协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是致力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组织形式。
它们通过捐款和资助的方式支持各种社会福利项目和慈善事业。
慈善基金会可以是私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等形式。
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是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慈善基金会通过有效的资源调度和项目管理,实现社会资本的最大化效益。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ppt课件

4.1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4.1.2当代社团的复兴与发展
B、停滞期:1966—1978 关键词:停滞、扭曲、无序 ①停滞:总体停滞,一些原有社团发展受限制 ②扭曲:政治性社团突出 ③无序:无须登记
9
4.1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4.1.2当代社团的复兴与发展
①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完善
②政府失灵
③非政府组织初试“牛刀”
11
4.2 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4.2.1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治理:中国逻辑 B、公共空间: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内生逻辑
①公共空间内涵
②公共空间产生公共需求
③公共空间聚合了权利意识与公共参与意识的公民
④非政府组织是“公共空间载体的机制化”
从结盟到运动a古代社团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体的政治社团春秋末期的政治同盟东汉时期的朋党欧阳修朋党论b以失地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天地会哥老会青帮青莲教小刀会秘密结社与清代社会秦宝琦编天津古籍出版社41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411古代社团向近代社团的演变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非政府组织管理
1
第四章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 展及其作用
4.3.1 对策与建议
B、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对非政府组 织依法进行管理
C、改善非政府组织的收入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D、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22
23
13
4.2 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4.2.2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 A、环境保护领域(概述篇)
①著名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中华环保基金
民主党派的历史和作用

民主党派的历史和作用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其既是新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
在中国政治生态中,民主党派的出现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巩固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民主党派的历史民主党派的前身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九三学社等,这些民主组织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一起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政治体制中得到了确认和发展。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共同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机构,这标志着民主党派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立初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密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1950年前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民主党派人员逐渐转入国家管理工作,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民主党派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组织机构,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二、民主党派的作用(一)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态中的作用民主党派作为新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政府提供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另一方面民主党派也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反映民意、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通过民主党派的参与,政治生态更加开放、多元化和民主化,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民主党派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民主党派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组织机构来看,民主党派与各行业、领域的人士关系密切,可以借助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战略调整,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三)民主党派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中的作用民主党派还参加国家对外事务,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领域、多类型的存在形式
古代社团在祭社集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活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总之,从社团由“结盟”到“运动”的演变过程来看,它们 已经 呈现出现代非政府性组织的特征。
二、当代社团的复兴与发展
当代社团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发展起来的各类社会团体。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当代社团的发展也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 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将其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也开始 了长期的近代化过程。与此相一致,中国社团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其主要 特点是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成败而呈现繁荣与萎缩。
民国以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宗教势力的进入,现代意义上 的社团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社会服务团体在赈灾、救济、救死扶伤、儿童 福利等方面吸收一些现代理念,开展对社会弱者的服务。
古代社团
的特征
首先,具有非政府性的组织渊源。 其次,表现出公益、慈善性的思想理念。 再次,具有宽领域、多类型的存在形式。
具有非政府性的组织渊源
与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相比 ,我国社团不是在国家与社会分权 的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国家统一权力之下的民间结社而形成 的。
“社会”缘起于祭祀活动。人们在聚会的过程也逐渐演化出其他多种 内 容的“社”,其含义也从最初的土地神演变为具有固定旨趣相投的聚徒 结 会的团体。但是,无论是春秋末期的卿大夫集团和政治结社,还是魏晋 之后的各种形式的文人结社,以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互助性结社,都不是 在“官”、“民”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之中发生的公民的自然权利 的体 现,而是在王权控制能力所不及的领域内公民的自发活动。 因此,从组织渊源上看,我国社团的形成是不具有正式制度上的合法 性的。到了近代,存续下来的旧式团体仍旧未能改变其制度的合法性问 题,体现出非政府性,特别是资产阶级以及一些革命社团,更表现出与 政府的对立与抗衡。
公益、慈善性的思想理念
两个思想渊源:一是儒家文化;二 是汉传佛教的“善”、“慈”“普济” 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从“仁者,爱人”的心怀出发,必然会导 致博 施济众的行为。“义利观” 主张摒利取义,为了形成人道的社会秩序,人 们 必须轻利益、行义举。这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益行为。以“义”为名的 民 间慈善逐盛行,如社团的“义舍”、“义仓”、“义田”、“义庄”、“义 聚”、“义 学”等,体现了互助安贫的性质。 佛教的行善理念,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实践。典型的有供养母老人的 恩田、供养佛僧的敬田、施贫救病的悲田,称为“三福田”,后发展为居安 院、 安济坊等。宗教慈善组织到唐代时已经非常兴盛,民间寺院构成日益庞大的 经济社会力量,引发政府的顾忌。至宋代,政府开始主动建立了一系列社会 救济机构,成为慈善救济活动的主体。明末清初,民间慈善组织再度兴起, 并在思想上融和了儒、释、道的精神,以善会、善堂为代表,得以流行。此
古代社团 的类别
从其目标和活动领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政治性结社。包括传统官僚政治中官僚士大夫的结社,即朋党和 延续发展起来的政治性社团。诸如东汉时期的钩党,唐代的牛党、李党, 北宋的熙丰党、元佑党,南宋的伪学党,明代的东林党、齐党、楚党等; 延续至明代,朋党与士绅活动相结合,逐渐趋向于近代政党的雏形。如清 末具有改良、立宪取向的“强学会”、“保国会”、“顶备立宪公会”、
非政府组织管理
鲁新安 教授
第四章 中国非政府 组 织的发展及其作 用 • 案例导入
• 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导入:
——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前台
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社团向近代社团的演变: 从结盟到运动
二、当代社团的复兴与发展
依据现行法规,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虽然包括社 会 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但是,基金会和民 办非企业单位的出现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然而,社会团体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 它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以至当代的漫长发展过程。因 此,考察我国社会团体的发展历史,是探析我国非政 府组织历史渊源的最佳途径。
2004
古代社团 发社团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兴起到发 展到繁荣再到衰败的独特道路。古代社团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先秦 两汉时期可以看作古代社团的兴起;从魏晋南北朝经隋唐到元宋时期,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经过顶峰走向下坡,中国古代社团经历了长期 的发展过程,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是古代社团由繁荣开始走向衰落的时 期。
一、古代社团向近代社团的演变:从结盟到运动
中国社团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它是一个群体为了共同的目
的,在共同遵守盟誓规约的基础上,自发成立的相对稳定的、按
照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活动的,经费自筹的团体。
Text
Text
这些民间组织在社会互助、共同体治理、互惠联谊等方面发 挥着一定作用。
轨迹
类别
特征
1.初始发展期:1949 ----1966年 2.停滞期:1966----1978年 3. 恢复发展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1.初始发展期:1949 ----1966年
1950年《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 和1951年《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 法实施细则》颁布后,党和政府对原有社会团体进行了清理整顿,其中 一大批“封建组织”和“反动组织”被取缔,另有一批被政治化,转化
“宪政 公会”,以至资产阶级的“同盟会”、“复兴会”等。
二是文化学术性结社。文化学术性社团是我国传统结社中较为发达的 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社团兴起于魏晋之后的各种形式的文人结社。 “竹林七贤”、“诗社”、“文会/社”,宋初的岳麓、篙阳、白鹿洞、
应天府。 三是经济互助性结社。“合会”、义仓、社仓,以及实行义田、义庄、 义 役等制。还有会馆、行会、商会等。 四是慈善团体。南北朝时期的“三福田”,发展为居安院、安济坊等, 协 赈公所。明代的同善会。清代的善会,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