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 精神(上)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的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纷争和冲突,但其内在的精神还是和谐的与宁静的,希腊精神被史家称之为"美的精神",美的精神还停留在感性,所以还是一种自在的、尚未展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精神。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精神取代了古代的希腊美神,那就是基督精神,基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把人类精神中的内在神性展呈出来了。
但是,由于其重心放在彼岸王国,对现实世界采取排斥的态度,因此,最终导致了基督精神的二元分裂,在基督教的裂缝处,近代人文主义潮水般地涌现出来,籍此近代的市民精神取代了基督精神,创造出一个近代的资本主义文明。
但是,由于近代人文主义没能张扬人的内在神性,还是一个有限的人类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有限性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本性相矛盾的,有限的自我不能肩负起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重任,因此,在近代人文主义的落潮中,一轮新的精神登场了,它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文化精神。
德国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乐观、最豪迈、最危险、最富有戏剧性的写照,作为统一的精神力量,它贯穿于十八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之后的整个十九世纪的文化,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在德国古曲哲学、诗歌和音乐中,这种统一的人类精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五、九等交响曲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危险的”、无限的人类精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著《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
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
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
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
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
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
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
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
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
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他认为:“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你却背弃自然,周围是烟尘与霉气,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 活了 49 岁, 像推一块石头上山, 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 浮士 德的经历也是如此, 他总是不满足, 在探索以及行动的道 路上, 浮士德似乎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因为他每次行动的 结果都和原来一样—— — 对新的认识和新的现状感到不能 满足, 他只能再去贪图, 再去行动, 好像把滚下来的石头 再次推上山去, 浮士德行动的悲剧性就在这里。然而, 另 一方面, 浮士德也许就在悲剧性的行动过程中, 在汗滴如 雨, 疲倦地看着那块巨石滚下山去的那一刹那, 在永恒漫 长的时间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 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天 国的来世生活中, 而把现实的生活视为无足轻重, 因而, 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的价值,人们对他在社会 中所充当的角色漠不关心。 当封建制度逐渐崩溃, 中世纪 的精神支柱—— — 神学在动摇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认识 “ 发生了变化, 我是谁 ” 被提了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 ” 主义者说: 我是人, 凡是人的一切特征, 我都具有。 从根 本上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笛卡儿则把对人的认识提高 到哲学的高度并力图解答这个问题:“ 我疑,故我思;我 思, 故我在。 ” 笛卡儿把人的自我认识放在单纯的 “ 我” 的 思想的体验上, 而忽视了感情、 行动以及社会在体验一个 人存在过程中的作用。 卢梭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他把处 在动物状态中的人说成是最纯洁、 最高尚的人, 以此来否 定人的理性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他唯一肯定的是人的感 情, 认为人只有在感情中才能体验到自己。 歌德则通过浮
・ !"・
重担被减轻了。 然而, 这样反而使野心和欲望展开了它的 翅膀, 自由的思想与大胆握手。由此, 人们逐渐抛弃了过 去规定自己的信仰的传统,相信只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即 可达到高远的真理。道德、 宗教、 政治等等他们都加上了 ” 疑问的网。 总之, 就在这一切都翻了个身, 一切都得复新 来的时候,人们面对着自我意识及人性的觉醒所引起的 焦躁和不安, 寻找着一种新的、 统一世界的理性。 于是, 出 现了敏感、 忧郁的维特, 胆汁质的实干家鲁滨逊以及不断 自新的浮士德这样的艺术形象。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 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 取, 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精神, 它是资产阶级从人性 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的反映。 但就思想而论, 浮士德同样摆脱不了他的时代的 “ 贫 困” 。 面对着落后的德国, 他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因为这个 社会 “ 一切都烂透了, 动摇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 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 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 。浮士德发现, 靡非斯特的 金钱只是一场骗局,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也是在残酷剥 削人民、 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掠夺、 海盗、 走私、 战争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在古典的宁静、 和谐的世 界里面, 代表着近代世界的运动、 变化、 动荡等诸多特征 的浮士德, 更找不到真正的理想王国。 这正是浮士德真正 忧愁的原因, 而他最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寄托, 也只是一 种空洞的乌托邦的理想。 浮士德精神的探索达到了顶点,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就在浮士德仿佛听到几万人民在 海岸劳动, 唱着愉快的歌声的时候, 在他仿佛看见 “ 那熙 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 的时候, 实际上正是魔鬼在挖掘他的坟墓—— — 时间终于战胜了这 位老人的生命。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浮士德精神
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名约翰·乔治·浮士德(1840-1540),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术师,在德国流传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歌德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德国的社会状况和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前后经历60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浮士德》分为两部。
第一部的“天上序幕”可视作全剧的一个总纲,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形式,并在其中注入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新内容。
上帝和魔鬼菲斯特打赌,上帝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达到更完美、更和谐的生活,持的是乐观主义的态度;魔鬼菲斯特则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导致虚无,持悲观主义看法,因而双方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进行打赌。
浮士德,这位老博士,他花了一辈子时间穷究学问,当面临晚景凄凉时,他却与魔鬼靡非斯托签下协议,以自己的灵魂为条件,换取青春与爱情。
浮士德从开始便是一个斗士,他与命运斗争,不甘老去,他要重新体验那错失的青春与爱情。
而剧终,因为他的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魔鬼未能得到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随天使升入了天堂,可以说,浮士德的一生是在奋斗中度过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浮士德》,它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
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当然,浮士德精神不能脱离《浮士德》,但它并不单纯是其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而提升为一种整体性精神。
一、浮士德的精神根基:奋发向上
“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
”这是歌德诗剧《浮士德》悲剧第二部第五幕中天使的唱词。
天使拯救浮士德,不是因为天使的力量强大,而是浮士德那种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命运面前,他并不服输,他不愿这样老去,所以他与魔鬼签下协议。
当他以灵魂为赌注换取青春与爱情时,他俨然一幅勇敢的斗士模样!他敢于追求爱情,当他在街头看到玛格莉特走过时,直率地对她说:“美丽的小姐,容我冒昧,挽着你的手,送你回家去?”后来他与海伦的结合何尝不是冒了很大的危险呢?当他的儿子逝去,海伦随子也一并消逝,他又醒悟过来,认为“事业是一切,声名乃虚无”开始另一段新的奋斗旅程。
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奋斗史。
可以说,浮士德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剧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出来。
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浮士德与忧愁的对话中,浮士德这样说道:
他该如此路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
于行进中寻找痛苦、幸福,
他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
正是这样一种没有一瞬感到满足之情的浮土德,不停地奋斗向
上。
浮士德是勇敢的斗士,浮士德精神凝缩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歌德在剧终“神秘的合唱”一段中,这样写道:
一切无常象,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在此得到补偿;无可名状境界,在此成为现实;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这里点出了浮士德精神的根基,便是这样一种向上,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二、浮士德的名利观:视名利为虚无
浮士德是一个专注于事业而轻视名利的人。
名利场的钩心斗角,全然与他无关。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剧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在《浮士德》悲剧第一部“玛格特的花园”这一篇中,浮土德这样说道:
名称不过是声响,是环绕日光的云影。
这里很容易看出浮土德的名利观,他鄙视名利,看轻权威,认为名称不过响彻一时的声响,或那缥缈的云影。
足见在他的心底,名利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那么,浮士德是怎样看待名利的呢?在悲剧第二部第二幕“珀涅俄斯河下游”中他这样写道:
你是位真正的大伟人,听不得别人阿谀奉承。
对赞扬总是谦逊回避,好像你原本平淡无奇。
浮士德认为真正的大伟人,是当谦逊回避的,认为自己“平淡无奇”,不受名利光环的照耀,不在赞扬的光辉下接受人们的阿谀奉承,即为浮士德心中的伟人形象。
在悲剧第二部第四幕“连绵的群山”一篇中,他这样说道:
我要赢得统治权连同财富!
事业是一切,声名乃虚无。
浮士德的名利观很明显,淡泊名利,不以声名为意。
他专注于事业本身,而非虚荣的光环。
他认为伟人当谦逊回避,自感平淡无奇,而不是在名利的光环下得意忘形夸夸其谈之辈。
名利于他,不过那转瞬的声响,缥缈的云影罢了。
三、浮士德的挫折观:直面挫折,不断拼搏
在悲剧第一部“夜”这一篇中,浮士德这样说道:
虽然我没疑虑和内疚的困扰,
地狱啊、魔鬼啊我全不担心——然而欢乐也被完全剥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的挫折观。
他认为,没有魔鬼与地狱的苦痛,没有疑虑与内疚的困扰的人生,欢乐也没有理由。
足见,他是认为人生当有挫折的。
而面对人生欢乐的孪生兄弟——苦痛、疑虑、内疚等,浮士德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浮士德挫折观的一部分。
而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这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浮士德挫折观的另一部分。
浮士德是积极向上的,以他的观念,我们当坚强拼搏,奋斗向上。
这点也正符合浮土德精神积极向上的根基。
浮士德敢于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挫折,而不是回避它们,勇敢地面对苦痛,他主张“不断活动”、“不断拼搏”,无疑是我们当持有的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
浮士德的挫折观里有那样一股子精神,坦然地承认并面对苦难挫折的存在。
四、浮士德的道德观:正大光明
浮士德在悲剧第一部“夜”这一篇里这样说道:
你追求成功必须正大光明!
别做头戴铃铛帽子的小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浮土德的道德观。
首先,便是“正大光明”。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浮士德的道德观上也影射其作为一个君子的凛然正气。
浮土德是积极向上的,他追求成功,淡泊名利,直面挫折,他又是正大光明的。
同时,他又是真情实意的,浮士德认为真正动听的语言乃出自真情实意。
因而,在悲剧第二部第三幕中,当美女海伦问他,她如何也能谈吐动听时,浮士德这样回答:这挺简单,话语必须出自内心。
可见,浮士德必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疾妄言,认为语言必须来自心底,真情诚意,才能打动人心。
这反映在他的道德观上,便是正直诚意。
五、浮士德的爱情观:美的冲动与爱的深沉
爱美之心,乃人之天性。
浮士德的爱情观中,便体现了这一天性。
他的爱情源于一种美的冲动。
在魔鬼靡非斯托带他到莱比锡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时,当靡非斯托与众酒徒玩得兴高采烈时,他却觉得没意思,说“我可是想要走啦”,通观《浮土德》,很容易发现,浮士德对俗世的名利喧哗等并没多少兴趣。
而当他忽而在巫厨看到镜子里的海伦像时,他不禁如痴如醉,感叹道:
我瞧见什么?在这魔镜里,
好一位天仙般的美女!
爱神呀,把你的劲翼给我,
让它挟我向她的仙宫飞去!
这是一个女性最美的形象!
女性怎么可能竞这般美丽!
从这里,浮士德坦率地表达他为海伦的美所震撼的倾慕之情,他的爱,源于他对美的冲动。
当爱神的箭射向他,他又是那般热情而坦率!在悲剧第二部第三幕“城堡内院”篇中,面对美女海伦,浮士德这样说道:
我还能做什么,除了把我自己
和我自以为拥有的一切献给您?
让我自愿而诚恳地拜倒您脚下,
您一来便赢得了财产和王位,
我心甘情愿承认您是我的主人。
浮士德为海伦的美而震撼,他的爱情源于一种美的冲动,也是那般深沉。
所以当海伦随她与浮士德的孩子欧福良一同归入冥府的黑暗王国,只留下衣服和面纱在浮士德怀中后,他的爱情也一并远去。
最后,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埋葬”一篇中,浮士德临死前提出的智慧的最后结论: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于是少年、壮年和老年人,
不惧风险,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
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
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
那时对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说:
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于是,我有生之年的痕迹,
不会泯灭,而将世代长存。
我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着这至神至圣的一瞬。
这段被认为是浮士德最重要的一段独自,常被视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结。
可以说,浮士德精神融合了勇敢、智慧与感性的幸福观,在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根基上,他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束缚。
他坦然面对挫折苦痛,不断拼搏;他正大光明,又真情实意,言出自于心底,又知足克己;他的爱情,源于美的冲动,却爱的深沉;他懂得“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他推崇自然,赞扬生命之树常青不老,认为理论不过灰色的;他智慧却也感性,他认为感情即是一切,视名称为声响云影,他热烈地赞叹人生的美,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享受着神圣与世长辞的一瞬。
他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斗士,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拼搏刚毅的勇士,是正大光明的君子,也是一个洒脱大度的明人,也是一个感性幸福的凡人,还是一个睿智的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