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常规X线摄影技术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乳腺摄影

【中心线】倾斜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内上方射入,外下 方射出。
【影像显示】乳腺、 部分胸大肌及腋窝组 织(淋巴结)均可显 示;乳腺无皱褶,无 下垂,乳头呈切线位 状态显示。
【照片的标准】 (1)胸大肌显示充分,且延伸至或
低于后乳头线(PNL); (2)纤维腺体组织后的脂肪可见; (3)深部和表面乳房组织分离; (4)无明显的运动模糊; (5)乳房下皱褶打开。
三、乳腺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必须认真查对检查申请单。
2.做好准确的方位标记。
3.采用多个位置、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方向进行摄影。 将乳头置于切线位。常规摄取双侧对比。
4.使用压迫器适当加压。加压的程度应到病人能够耐受 的最小厚度,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时不宜加压过度。
5.摄影中通过适当的手法使乳腺组织尽量不与其它组织 重叠,手法要轻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PNL
2. 乳腺上下轴位(CC) 【摄影目的】筛检性和诊断性乳腺摄影,能够显示内侧乳 腺组织。
【体位设计】被检者面对垂直于地面摄影架站立,面部转 向对侧;检查侧胸壁紧靠摄影台,用手托起乳腺下部向前 上拉伸将其置于摄影台上,调节压迫器自上而下压紧并固 定乳腺,展平外侧皮肤皱褶,同时使乳头呈切线位。
【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上方射入、下方射出,垂直于 摄影台。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乳腺内侧射入外侧(ML)或外侧 射入内侧,垂直于摄影台。
乳腺X线摄影技术ppt课件

(一〕暗室清洁
在每个工作日开始进行任何照片冲洗之 前,要对暗室进行清洁,尤其是冲洗机 的送片托盘要重点保洁,以防止灰尘在 乳腺照片上形成粒状的白色伪影。ACR 的建议标准是:暗室清洁度的判断标准 是增感屏的清洁程度,即乳腺照片上白 色伪影的数目。
(二〕增感屏清洁
每周至少1次对乳腺摄影专用增感屏进行 清洁和维护,以减少灰尘和污物导致的 伪影。ACR的建议标准是:在常规灯光 下观察乳腺照片上的白点伪影,作为增 感屏清洁频率的指标。
4、自动曝光控制或半自动曝光控制 多 采用电离室自动曝光装置控制,可自动、 半自动和手动设定kV、mAS,双靶乳腺 机可根据乳腺的致密情况和厚度自动更 换靶面。
5、加压装置 有至少4种各种类型的压迫 板可供选择,如半圆形、长方形、正方 形等,有压力表显示,可以自动或手动 压迫。乳腺摄影时,必须对乳房压迫使 其厚度一致〔一般5cm左右),不然就 会出现乳腺前部曝光过度而底部曝光不 足的现象。压力不宜过高,以免引起严 重不适或疼痛。
钼靶x线管可以输出具有17kev能量的特性x线满足乳腺摄影的成像要管电压在40kv以下的低能量x线在身体内主要是以光电效应被吸收光电效应吸收与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扩大了x线的吸收差使密度相差不大的肌肉脂肪等软组织的对比度大大提高从而照片中的各种软组织影像更为清晰
乳腺X线摄影技术
广医二院 黄苏萌
1913年德国的Saloman最早开始进行乳 腺癌X线诊断的研究,1930年美国的 Warren采用细颗粒胶片及增感屏技术进 行乳腺摄影,以上的摄影方法都是使用 的钨靶X线机,成像质量欠佳。1960年 美国的Egan 采用大mAS、低KV、无增 感屏方法进行乳腺摄影,图像质量又有 所提高。
1970年法国首先推出专供乳腺及其它软 组织摄影用的钼靶X线机,这是乳腺X线 摄影技术的一次突破,使乳腺的细微结 构和对比度明显提高。
乳腺X线摄影检查和诊断共识

乳腺X线摄影是检测乳腺疾病的重要影像手段。
乳腺X线诊断除了需要医师掌握乳腺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之外,还必须熟悉乳腺X线阅片程序、专用术语和报告规范。
为了使国内相关人员熟悉和掌握技术要点、诊断程序和质量控制原则,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学会乳腺学组专家几经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乳腺X线摄影的应用范围乳腺X线摄影装置分为屏片系统和平板数字化系统。
屏片摄影机采用传统的模拟式乳腺成像,以胶片为成像载体。
平板数字化摄影机又称整板(或全野)数字化乳腺摄影机。
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r radiology,CR)的放射剂量较高,且图像分辨率较低,故不推荐乳腺X 线摄影采用普通CR。
一、适应证诊断性乳腺摄影和筛查性乳腺摄影。
二、适用年龄及检查频次1.年龄低于25岁:一般不推荐行乳腺X线摄影。
2.年龄为25~ 35岁:临床检查怀疑为乳腺恶性病变。
3.年龄高于35岁:临床检查怀疑为乳腺良、恶性病变。
4.正常人群普查:36-40岁及55岁以上妇女每1.5-2.0年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1次,高危人群检查周期可缩短为每年1次;41-54岁妇女每年建议行乳腺X线摄影1次。
三、最佳检查时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检查尽量避开经前期。
最佳检查时间是月经来潮后7-10d。
绝经期妇女检查时间不做特殊要求。
四、一般禁忌证除非因为怀疑恶性钙化等特殊情形,且不能采用其他检查方式替代,孕妇通常不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
6个月内准备妊娠的妇女也不宜行此检查。
乳腺X线摄影技术一、投照方位命名原则根据X线自X线管到成像物质的方向,结合人体解剖方位来确定。
应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译名或概念含混的名称。
二、常规投照投照技师站位应在被检测乳腺的对侧。
常规投照体位包括头尾位和内外斜位,酌情可用侧位替代内外斜位。
1.头尾位:确定局限性病变的内外空间位置。
(1)摄影体位:受检者面对乳腺机,身体外转5°-10°,被检乳腺下缘置于检查台上。
检查台高度应调节至乳腺下缘转角处平面。
乳腺X线摄影投照体位和压迫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

乳腺X线摄影投照体位和压迫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应用及质量控制迅速普及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成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从而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这种成像技术的效用和成功取决于一份高质量的摄影照片的恒定产生,投照体位的选择和乳房压迫技术是获取高质量乳腺摄影照片的最重要因素。
在现有乳腺X线成像设备的基础上,掌握和控制乳腺X线摄影中乳腺投照位置、压迫技术的技术要点是提高临床影像质量、提高X线乳腺检查利用率的前提和关键。
作者结合实际工作中频繁实用的实施要点及传统的质量控制要求,作如下阐述。
1 标准规范的投照体位在实际工作中内外侧斜位(MLO位)及头尾位(CC位)是所有乳腺摄影常规采用的体位,且能满足乳腺检查的需要,由于它们可能是唯一采用的两种体位,因此必须最优化的得到执行。
1.1 MLO位内外侧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MLO view):是目前两种标准乳腺摄影体位之一。
影像接受器从水平面旋转30°~60°,使暗盒装置平行于同侧胸大肌,且暗盒托盘的一角恰当地位于腋窝内,X线束从乳房的内上侧摄向外下侧。
1.1.1 MLO位实施要点1.1.1.1 滤线器与胸大肌角度平行患者侧站乳腺机旁,旋转球管,使暗盒托盘与水平面成30°~60°,精确角度的选择以滤线器与同侧胸大肌相平行为标准。
胸大肌角度测定的方法是:患者肩部放松,技师的手放在胸大肌后方的腋窝处,并轻轻的将胸大肌向前推移,则胸大肌可移动的外侧缘显露,滤线器暗盒托盘缘紧贴胸大肌的外侧缘即可。
瘦弱或乳房较小的被检者角度常需调整到60°左右,一般身高体重的患者所需角度为40°~50°,两侧乳房的体位角度基本相同。
1.1.1.2 滤线器高度选择确定胸大肌角度后被检侧乳房的胸大肌外侧缘贴近摄影台,同侧上肢在水平面略下方抓住机器扶手,肩部放松并曲肘以便松弛胸大肌,调节摄影台高度,使滤线器的拐角处上缘与被检者腋后皱褶齐平。
乳腺X线摄影技术及影像

【影像显示】乳腺、部分胸大肌及腋窝组织(淋 巴结)均可显示;乳腺无皱褶,无下垂,乳头呈 切线位状态显示。
2.乳腺上下轴位(CC)
【摄影目的】筛检性和诊断性乳腺摄影, 显示内侧乳腺组织。
【体位设计】机架垂直于地面,摄 影台平行于水平面。被检者面对摄 影架站立,面部转向对侧;检查侧 胸壁紧靠摄影台,用手托起乳腺下 部向前上拉伸将其置于摄影台上, 调节压迫器自上而下压紧并固定乳 腺,展平外侧皮肤皱褶,同时使乳 头呈切线位。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乳腺内侧射入外侧(ML),垂 直于摄影台。
ML
【影像显示】乳腺及部分胸大肌显影。
乳腺其他摄影技术
1.放大摄影
提高空间分辨力,可精确地观察病灶密度或团块 的边缘形态和内部结构,更好地显示钙化点的数 目、分布和形态,有利于对良、恶性病变进行区 分。
放大摄影台
2.人工(植入物)乳腺摄影
常规采取头尾位和内外斜位,需手动设置 曝光参数,压迫程度受植入物的可压迫性 限制。
3.乳腺导管造影
通过乳腺导管将对比剂逆行注入乳腺导管 系统,然后摄影显示乳腺导管及乳腺组织。
【中心线】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 上方射入、下方射出,垂直于摄影 台。
【影像显示】内侧乳腺组织显示完整,包 含腺体后的脂肪组织,能显示胸大肌边缘。
3.乳腺90°侧位
包括内外侧位(ML)和外内侧位(LM), X线水平方向投照,作为补充位置。
【摄影目的】筛检性和诊断性乳腺摄影。
ML
LM
【体位设计】机架旋转90角置于水平方向,摄影台垂直于 水平面。被检者立于乳腺X线机前,摄影台置于被检侧乳 腺外侧,将被检侧乳腺紧贴摄影台,调整压迫器加压,在 加压的同时用手将乳腺向前上牵拉,使腺体组织均匀呈侧 位扁平,同时使乳头呈切线位。
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刘佩芳

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一、检查技术(一)检查前的准备为了获得符合乳腺疾病诊断需要和筛查要求的高质量图像,乳腺摄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医技人员与被检查者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医技人员应该耐心的向被检查者解释检查过程、体位及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使之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得到被检查者充分合作。
正确摆位是获得高质量乳腺X线图像的关键环节。
投照技师应了解病人本次检查目的。
并对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肿瘤家族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等进行补充记录。
乳腺X线摄影检查应尽量在月经后一周进行,但对病变明显、触诊显著的患者,则可不严格受时间限制。
(二)投照体位乳腺X线摄影常规投照体位包括头尾(craniocaudal, CC)位及内外侧斜(mediolateral oblique, MLO)位。
一张较好的CC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在片子的中央,乳头切线位,可见小部分胸大肌,内侧乳腺组织应全部包括在片中,外侧乳腺组织尽可能包括在片中。
一张好的MLO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被推向前上,乳腺实质充分展开,胸大肌可见,且下缘达到乳头水平,乳头在切线位,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与下部乳腺分开,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
乳腺组织外缘可见乳头的轮廓,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乳房无皱褶。
对于CC位及MLO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臵的不同选择以下体位:外内侧位(LM)、内外侧位(ML)、内侧头尾轴位(MCC)、外侧头尾轴位(LCC)、尾叶位(CLEO)及乳沟位。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常规体位上发现的异常改变,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术,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技术。
二、诊断(一)一般概念1. 熟悉临床信息掌握临床信息对乳腺摄影诊断非常重要,必要的基本的临床信息应包括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家族史,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及本次检查的目的等。
放射科X线乳腺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X线乳腺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乳腺筛检性体检。
2 .临床怀疑有乳腺病变者(包括良性、恶性病变及炎症)。
【禁忌证】年轻妇女致密型乳腺做乳腺摄影检查效果不理想。
【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3 .使用专用乳腺摄影机及暗盒。
4 .清除病人胸部衣物。
5 .向病人解释清楚乳腺摄影时乳房压迫的目的,以便消除其顾虑。
【乳腺照片的标记】1.乳腺摄影照片的标记包括体位、方位和医院名称、病人的惟一标识号和检查日期。
6 .所有标记都应尽量远离被摄取的乳房。
【乳腺压迫】乳腺摄影要加压。
压迫的适当程度,应界于乳房实际可被压迫的最大限度和病人可忍受压力之间的平衡。
一、内外侧斜位(M1.o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站立于乳腺摄影机前。
7 .将乳腺机暗盒托盘平面调整到与水平面成呈30-600位,致使暗盒与胸大肌平行。
8 .X线束投射方向从乳房的上内侧射向下外侧。
9 .病人被检乳房侧的上臂抬高,肩部前旋,使乳腺及胸大肌尽可能靠近滤线栅的中心。
暗盒托盘的拐角放在胸大肌后面腋窝凹陷处,在背部肌肉的前方。
10 病人肩部放松,技师协助病人将胸大肌轻轻向前推移,使乳腺可移动的外侧缘更加明显。
同时,向上向外牵拉乳房,离开胸壁以避免组织影像的相互重叠。
11 开始压迫,直至有足够压力,并能保持乳房标准位置时为止。
12 最后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房下皮肤皱褶。
13 启动曝光钮曝光。
曝光完毕,释放压迫器。
14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为使乳腺压迫正确,在检查开始前,放射技师与病人间要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解释压迫会引起不适。
但不会疼痛,压迫会大大提高检查的质量。
15 乳腺摄影应在病人的乳房最不敏感期(即月经前期或月经期之外)进行。
二、头尾位(CC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对乳腺机站立,被检侧肩部放松、下垂,手置于腹部,以减少皮肤皱褶。
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基础

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基础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医学摄影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和诊断乳腺癌。
在乳腺癌筛查和诊断中,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一、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概述乳腺上岗线是指两侧乳房最高的点相连所形成的一条水平线。
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就是将乳房按照上岗线的位置进行摆放,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摄影,用于检查乳房的结构和组织是否正常。
这种冠状位摄影技术最早是由Mammotome公司开发的,主要用于乳腺活检和诊断,后来衍生出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包括两种不同的方法,即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和数字化乳腺摄影。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主要采用数字化技术,将X光照射到乳腺上,然后将成像参数数字化传输到计算机上。
数字化乳腺摄影则是采用数字摄影技术,将摄像机对准乳房,然后将图像数字化传输到计算机上。
两种方法的特点不同,但都可以用于检测乳腺肿块和异常。
二、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原理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的原理基于人体乳腺的解剖特点和X 光成像原理。
乳腺一般分为3层,分别是皮下脂肪层、乳腺组织层和结缔组织层。
乳腺上岗线是最高点相连的水平线,因此可以将乳腺的结构和组织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分别进行X光成像。
X光成像利用的是X光束的穿透能力不同,不同的组织对X光束的穿透能力不同。
乳腺组织密度较高,对X光的吸收能力较大,而脂肪组织比较稀疏,对X光的吸收能力较小。
因此,X光能够有效地显示出乳腺组织的结构和组成,如钙化灶、结节、包块等。
三、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操作流程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的操作流程如下:1、患者穿脱衣服,站到钢板上,将乳房按照上岗线位置摆放。
2、摄影师根据需要选择X光设备或数字摄影设备。
3、摄影师依次对乳房进行拍摄。
4、拍摄完成后,医生进行影像检查和诊断。
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准备工作、采集影像、影像评估和诊断。
总之,乳腺上岗线摄影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摄影技术,可以在乳腺癌筛查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外
n X线的投射方向是从内上斜向外下。
3.乳腺轴位
X-ray
上述三个乳腺摄影基本位置均有各自 的摄影盲区,如:乳腺侧位难以包括乳 腺的内外上部,尤其是外上部分;乳腺 侧斜位,乳腺的后部内侧可能包括不全; 乳腺轴位往往因胸壁呈弧形而无法摄取 腋侧部分乳腺组织。此外,乳腺侧斜位 与乳腺轴位不能形成相互垂直,即这两 个体位不在垂直的两个轴上,对病变的 定位不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各种摄影体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皮肤增厚
粉刺型
非粉刺型
单纯肿块
②哺乳期乳腺发育完全,有乳汁积存,密度 较高,摄影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选用较 大的曝光条件。
③有哺乳史,乳腺处于静止状态者,用28~ 32kV,40~50mAs。
④老年妇女选用25~30kV,30~40mAs。
乳腺侧位照片
2.乳腺侧斜位
用途:了解乳腺上下、前后组织的病 理改变。因为该摄影位置能包括乳腺 癌最好发的乳腺外上1/4处的组织, 因此成为乳腺X线检查最有价值的摄 影位置。
碎石样钙化
碎石样粗大钙化
血管钙化、圆形钙化
圆形颗粒状钙化
恶性钙化
泥沙样钙化
泥沙样钙化
多形性不均质钙化
乳腺癌
合并征象: 皮肤凹陷 乳头凹陷 皮肤增厚 腋异常血管
皮肤增厚 乳头内陷
皮肤增厚
塔尖征 大导管相
乳头内陷、 大导管相
三、摄影位置
注意事项:
①采用40~50cm的近焦-片距摄影,增加X 射线的强度; ②让病人屏气曝光,以避免呼吸导致的运 动模糊; ③必须做好准确的方位标记以便于识别。
④采用多变的体位、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 方向进行摄影,提高乳腺病灶在照片上 的检出率;
⑤适当加压,即应将乳腺加压到尽可能 薄的厚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变检出 率和影像清晰度。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 时不宜加压过度,以免造成肿瘤扩散;
乳腺X线摄影
一、摄影设备
1.钼靶X线机
X线管阳极靶面 采用钼,为乳腺 摄影的专用设备, 故 又 称 乳 腺 X线 摄影机。
2.暗盒
软X线摄影用的暗盒,一般不用金 属材料制作,多采用吸收X线较少的有 机材料做成暗盒的外壳。如塑料、碳纤 维等。
3.增感屏
软X线摄影时,增感屏的基层能吸 收较多有用的软X线。因此,软X线摄影 时一般只用单屏,即保留近摄片台的后 屏。欲观察软组织的细微结构,应选用 高清晰型增感屏。
4.X线胶片
为了增加影像的对比,应选用γ值 大的X线胶片,并注意屏-片光谱匹配, 产生黄绿色荧光的增感屏需配用感绿 胶片,一般选用乳腺摄影专用的屏-片 组合。如T颗粒技术。
现在有大量的数字成像系统已经 在临床上使用。
二、摄影原理
随着管电压的降低,X线能量也降低,物 质对X线的吸收方式逐渐变为康普顿散射 吸收减少,光电吸收增加。在40 kV管电 压下,钼靶X线机产生的X线单色性强, 光电吸收的比例较大,并且光电吸收与 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扩大了X 线吸收差异,从而获得相对较大的X线对 比度,以利于软组织结构层次的显示。
介绍几个病例
乳腺正常分型: 1.脂肪型 2.少量腺型 3.中量腺体型 4.多量腺体致密型
脂肪型
少量腺体型
腺体型
致密型
基本病变
肿块 指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 的占位性病变。
A、形态 B、边缘 C、密度
球形肿块
条形肿块 形态越不规则,其 恶性可能性就越大
良性钙化
粗大钙化 圆形钙化
⑥避免加压不当,造成乳腺皮肤发生 皱折,导致伪影;
⑦暗盒的边缘容易漏光,应该经常检 查;
⑧根据不同年龄的乳腺发育特点、不 同生理状态的乳腺特点以及个体差异 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尤其是管电压 值的正确选择。
1.乳腺侧位
曝光条件
①青春期乳腺各组织对比度比较低,一般用 32~34kV、50~60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