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有歧义的“名+名”结构的语义考察

现代汉语有歧义的“名+名”结构的语义考察

现代汉语有歧义的“名+名”结构的语义考察作者:李辉来源:《活力》2009年第14期在现代汉语中,“名+名”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组合结构;它是指名词与名词组合在一起,且当中既没有“的”、“和”等虚词又无“顿号”、“间隔号”等标点符号的组合体。

这种组合结构在句法层面有四种结构类型:一为定中结构,由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定语与修饰语之间主要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二为复指结构,由所指相同的两部分组成。

三为并列结构,由语法地位平等的相连的名词,组成,整体功能同部分功能一致。

四为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用语序和词类表明其间的陈述关系。

“名+名”结构但在语义方面上看,它所蕴涵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类型繁多;但尽管如此“名+名”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往往是比较单一,比较容易判断。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名+名”结构会有两种语义关系,在理解上容易使人产生歧义。

本文就着重考察一下现代汉语中有歧义的“名十名”结构的语义表达情况。

一、具有歧义的“名+名”结构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表动物名词与表身体部位的名词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歧义情况在结构“名1+名2”中,名1表示动物,而名2表示身体部位,名1与名2在句法层面存在着定中结构关系,但是它的语义理解却有两种。

例如:猪脑子、狗腿子。

猪脑子既可理解为猪身体的一部分,也可理解为一般一种具有贬义意义的惯用语。

狗腿子既可理解为狗的腿,这种表示方法主要在一些方言的口语中,也可理解为一般一种具有贬义意义的惯用语。

(二)表动物名词与表亲属称谓的名词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歧义情况这种“名+名”结构一般出现在童话作品中,名1表动物,名2是表亲属称谓的名词,这种结构也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狐狸妈妈,在句法层面上既可分析为偏正结构,理解为狐狸的妈妈;也可分析为复指结构,理解为狐狸自己就是妈妈。

此外,表动物名词与表职业名称的名词的组合也会产生歧义,例如:狗侦探,在句法层面分析为定中结构,但在语义理解上可理解为狗是侦探,也可理解为表人的一种带有贬义色彩的惯用语。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语义关系(一)什么是语义关系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关系。

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如:①我不吃了②香蕉不吃了③鸡不吃了这三例句法关系都一样,都是主谓关系。

但其背后隐藏的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例1,我是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

例2,香蕉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受事。

例3,鸡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如鸡吃米;也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我吃鸡。

因此,例3是歧义的。

可见,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种种复杂的情况。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动词跟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叫格关系,是各种语义关系的重点。

名词可跟动词直接组合,也可靠介词引人,因此介词也叫格标记。

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有: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如:他哭了。

/进来一个大汉。

/被狼咬死了。

2.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如: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了。

/这个任务很重要。

3.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如:地扫干净。

/我们战胜了敌人。

/他把树砍了。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可用介词给引进。

如:他们教我英语。

/他捐给家乡一笔钱。

5.对象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

如:我们学习雷锋。

/他对孩子进行教育。

/大家向老师敬酒6.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用介词使引进。

如:我热了一碗饭。

/我们要振作精神。

7.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如:我写了一篇文章。

/妈妈蒸了许多馒头。

8.工具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

如:他在刻铜板。

/胳膊上裹着纱布。

9.材料指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可用介词用引进。

如:脸上搽了一层粉。

/他在给庄稼施肥。

10.方式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如:钱存定期。

/我们寄挂号。

11.处所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语义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

对语义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

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在语义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

/削苹果。

(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

/饼干吃完了。

/文章写好了。

(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

/挖了一个坑。

/来了一个客人。

/写毛笔。

(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

)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语义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语义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语义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汉语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

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他在看书。

/小狗啃完了骨头。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

/张三修桌子。

/毛把花瓶打碎了。

汉语名词组成结构的概念

汉语名词组成结构的概念

汉语名词组成结构的概念汉语名词组成结构指的是汉语中名词的构成方式和组成规则。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方、现象等具体或抽象对象的词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名词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名词的核心、名词的修饰语、名词的定语、名词的补语等。

名词的核心是名词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名词所代表的具体或抽象对象。

名词的核心通常是一个单字词,如“人”、“书”,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如“阳光”、“绿意盎然”。

名词的核心是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它可以是一个主要的实体部分,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名词的修饰语是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的成分,它可以是形容词、数量词、量词等。

名词的修饰语在名词前面,用来限定和描述名词的特征、属性和数量,使其更加准确和具体。

比如,“美丽的花朵”中,“美丽的”就是名词“花朵”的修饰语。

名词的定语是对名词进行进一步限定和说明的成分,它可以是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名词的定语在名词后面,用来进一步描述和界定名词的特性、关系和含义。

比如,“大海的礁石”中,“大海的”就是名词“礁石”的定语。

名词的补语是对名词进行补充、补足或进一步扩展的成分,它可以是动词、介词短语、形容词等。

名词的补语通常在名词后面,用来补充名词的意义、补足名词的信息,使其更加完整和具体。

比如,“窗外是一片绿色的田野”中,“一片绿色的田野”就是名词“窗外”的补语。

此外,名词还可以通过组合、短语、结构等方式构成复合名词。

复合名词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名词结合而成的名词。

复合名词的构成方式有:名词+名词,如“书包”、“雨伞”;名词+动词,如“打印机”、“洗衣机”;名词+形容词,如“美女”、“风景”等。

复合名词的构成方式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表达方式,可以灵活运用。

总之,汉语名词组成结构是名词在构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和组织方式。

通过名词的核心、修饰语、定语、补语等成分的组合和结合,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名词概念和含义。

使得汉语名词具有灵活、准确、丰富的特点,能够准确表达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

深层语义结构分析与英语名词的理解和翻译

深层语义结构分析与英语名词的理解和翻译
深 层 语 义 结 构 分 析 与 英 语 名 词 的 理 解 和 翻 译
常 虹
( 湖州 师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浙江 湖州 3 1 3 0 0 0 )
摘 要 :英语 名 词 在 语 境 句 中 往 往 可 作 为事 件 中 的 某 个 语 义 角 色表 达一 类 事件 , 而 隐 去 包括 深 层 结 构 中核 心 动 词 在 内的 其他 应 有 的语 义 角 色 。 这在 汉语 看 来 是 不 可接 受 的 。 有 的 甚 至根 本 无 法理 解 和 翻 译 。 文 章 拟 从 深 层 语 义 结 构 分 析 的 角 度探 讨 英语 名 词 的理 解和 翻 译 方 法 , 以指 导 翻 译 实践 。
( 一) 英语 名词 是 事 件 中的 动核
( 2 ) He d e ma n d e d a d o r a t i o n a n d a b s o l u t e l o y a h y .
的表层结构( 即能 听得 见 或 看 得 见 的语 言 形 式 句子 ) 都 是 在 语 用等因素的参与下 , 由基 础 结 构 派生 出来 的 。 据此 , 笔 者认 为 , 单一的深层结构是没有经过语用加工的 , 以动 词 为 中心 、 以动 词 的 语 义 特 征 所 确 定 的动 元 和 状 元 为 周 边 角 色 的 语 义 结 构 。 在 深 层 结 构 中 ,充 当 周 边 角 色 的 动 元 和 状 元 与 居 于 支 配 地 位 的动词构成了不同的语义关系 , 其 周 边 角 色是 用 “ 施事 、 受事 、 与事 、 结果、 对象 、 工具、 时间、 地点、 方式 、 原因” 等 术 语 描 述 的 。 由于 有 语 用 等 因 素 的 参 与 , 表 层 结 构 会 发 生很 大 的 变异 。 因此 , 表 层 结 构 和 深 层 结 构 之 间 就 没有 严 格 的对 应 性 。 英 汉 语 言表层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复杂 , 很 难 找 出对 应 的 规则 , 所 以 我 们 在 理 解 和 翻 译 时 就 要 寻 找 两 种 语 言 之 间 的 一 个 共 同 的 深 层 基 础— — 深层 语 义 结 构 二、 深 层 语 义 结 构 分 析 与 英 语 名 词 的理 解 和 翻 译 英语是“ 形合” 的语言 , 虽 然 在 形 态 上 有 着 严 格 的要 求 , 但 在 词 语 的语 义搭 配 上 有 时 却 不 那 么 严 谨 ,词 语 间 的 语 义 关 系 非常模糊 , 如 有 的 名 词 表 面 看 来 只是 一 个 普 通 名 词 . 但 在 语 境 句 中 却 表 达 一类 事 件 ,有 时 会 隐 去 包 括 深 层 结 构 中的 核 心 动 词 在 内 的语 义 角 色 。 这 些 隐 去语 义角 色 的表 层 句 子 . 在 英 民族 看 来 是 非 常 明确 的 ,但 在 汉 民 族 看 来 却 是 非 常 抽 象 的 、模 糊 的, 甚 至 根 本 无 法 理 解 。笔 者 认 为 .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 是 从 深 层 语 义 结 构分 析人 手 :先 找 出 动 词 语 义 特 征 所 确 定 的 必 有 动 元 和 状元 , 然 后 根 据 语 境 确 定 动 词 的可 选 动 元 和 状 元 . 最 后 按 照 汉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瞿宗德 ( 2 0 0 9 ) 指出 : “ 因为 英 汉语 言 的语 义 结构 或 表 达 习 惯 不 同 ,译 文 对 原 文 的 有 些 表 w o r k i n g t o g e t h e r . Mo d e n r L a n g u a g e J o u r n a l [ J ] . 8 2 , 3 2 0 - 3 3 7 . [ 7 ] V y g o t s k y , L . S . ( 1 9 7 8 ) Mi n d i n S o c i e t y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i g h e r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 M] . C a m b i r d g e , MA :H a r v a r d

英语的语义结构 [英语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及其翻译]

英语的语义结构 [英语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及其翻译]

英语的语义结构[英语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及其翻译]: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精确而完好地重新表达出来。

世界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不管从语言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相对完好、不同于另一种语言的体系,因此,认为一种语言里的全部词汇或句子,在另一种语言里有完全对等的词汇或句子,是不现实的。

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比方词汇、句法差异等等。

正是因为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才有了翻译活动。

众所周知,在英语、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单义的词,而且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也不存在简洁的一对一的对等关系。

对英语而言,词义的敏捷性突出表如今多义词上。

一个词一旦出如今话语语境中,其语义便发生改变,多义现象也随之产生;与之相对应,词义改变,语义结构类型变冗杂,翻译难度也随之增加。

多义词具有多个义项,其中一个是基本义,其他则是派生义。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语多义词词义改变、多义词语义结构的认知理据以及不同语义结构类型的多义词的翻译问题。

一多义词词义改变的认知理据传统语言学(索绪尔20XX:102)认为,语言符号由大脑中的概念与客观世界相连接产生任意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词汇明显也是音与义任意结合的语言符号。

受此影响,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语际之间的转换,词汇的翻译就是词级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尽管语言符号有肯定的任意性,但这种无限扩大的语言任意性不行幸免地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

客观世界的事物千千万万,人们通过感知认识事物,以概念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之中,形成心理词汇,最终表现为外部的语言符号(赵艳芳20XX:80)。

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

而范畴又涉及到原型的概念和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寅20XX:113):一是指范畴内的典型代表,它是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像性,人们在认识样本时,对原型样本的识别最简单;二是范畴核心的抽象图式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典型代表只是原型的个例。

名词的格 高考知识点

名词的格 高考知识点

名词的格高考知识点名词的格是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常常被考到。

名词的格是指名词在句中所承担的不同语法角色,包括主格、宾格、属格和同格等。

名词的格不仅涉及到句子的结构,还与名词在句中所起的语义作用有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名词的格,以便考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名词的格与句子的结构息息相关。

首先,名词作为主语时,它所承担的是主格。

例如,“小明是学生。

”中的“小明”就是主格。

名词作为主语时,它通常位于句子的主干部分,起到句子表述的核心作用。

同时,名词的主格还可以带有冠词、数词或形容词等修饰语,以更精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其次,名词作为宾语时,它所承担的是宾格。

例如,“我喜欢音乐。

”中的“音乐”就是宾格。

名词作为宾语时,它通常位于动词或介词的后面,起到受动作用的对象。

宾格也可以变为被动语态中的主语,例如,“音乐被我喜欢。

”中的“音乐”就变成了被动语态的主语。

宾格也可以是代词,例如“他们帮了我。

”中的“我”就是宾格代词。

另外,名词还可以出现在属格的形式中。

属格表示拥有关系或所属关系,常常通过名词后面加上“的”来构成。

例如,“这是我父亲的车。

”中的“我父亲”就是属格。

属格还可以修饰其他名词,例如“农民的收入”,表示农民所拥有的收入。

同时,名词还可以起到同格的作用。

同格表示两个名词具有同一含义或同一作用。

同格通常通过名词后面加上“是”,或者使用“和”来表示。

例如,“他是一名医生。

”中的“医生”与“他”具有同样的含义。

又如,“她和我都是学生。

”中的“她”和“我”具有同样的作用,都是学生。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名词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格形式。

例如,所有格表示“属于”的关系,通常通过名词后面加上“'s”来构成。

例如,“这是我的书。

”中的“我的”就是所有格。

此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或习语的名词格形式也需要掌握。

总的来说,名词的格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

掌握好名词的格,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论词语的语义结构

论词语的语义结构

论词语的语义结构从语义结构的角度看,词语可分为三种:实词、虚词和语素。

那么怎样区别这三类词语呢?有以下四点:第一,实词要求能够单独作句子成分,而虚词不能;第二,实词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而虚词不具备;第三,实词可以根据其语法功能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几个大类,而虚词的类型较多,如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第四,实词比较稳定,经常充当某种成分,而虚词变化很大,可以转化成另一类成分。

从语言和词汇来说,人们运用词语时,往往有一些固定的习惯。

这些固定的习惯有时表现在词语结构的各个部分,有时则是隐含于其中的。

对于一个汉字来说,这个汉字在使用时往往既可作谓语又可作宾语,这就是典型的一个汉字的两个语义项。

但是汉字的一个语义项,还只是词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唯一的部分,有时候,语素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表达事物概念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告诉”,我们已经掌握了告、说、宣传的意思,还可以有报告、申诉、声明等意思。

显然,“告诉”是由表示一定范围的语素“告”与表示动作的语素“说”组合成的一个新的意义单位,因此是一个语素。

所谓的定语就是用来修饰、限制主语,描述性词语称为定语。

可见,主语是语义结构的核心。

实词是构成语法词语的基础,要搞清楚一个词语的意义,首先必须分析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实词的意义,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则会产生一系列错误。

从语义结构的角度看,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几个大类,每一类又包括若干小类,如果我们能掌握住了实词,并注意其内部的差异,便可正确理解一个词语。

从语言和词汇的关系上讲,一个词语是属于一个整体,还是归属于另一个整体,取决于词语所包含的语素的多少。

例如,普通话中,由两个语素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三个语素组成的叫做合成词。

但是,由三个或更多的语素组合起来的词,一般也认为是复合词,而且由这些语素组合起来的词,一般也不能看成是单纯词,而应该看成是由词缀合成的多音节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Ξ施春宏提要 本文从泛义分析的角度将名词的语义结构成分概括为两类: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

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语用关系和句法语义表现。

最后指出这种语义结构成分分析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关键词 名词 语义结构 泛义分析 关涉性 描述性义素分析法注重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同一语义场中词语的内部语义构成分解为若干义素,找出它们的关联和差异。

它一般不对不同义素在词语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不同义素对语法功能的制约差异)进行区分。

另外,义素分析法主要着眼于静态的词义(即可归为语词词典中的词义),对动态的语义(如临时用法、一次性用法表现出来的语义内涵)很少涉及,而将其放到个别词义的演变中去说明。

本文试图运用泛义分析(pan2semantic analysis)的方法对名词的内部语义构成进行分析,它以义素分析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义素分析。

我们所说的泛义,不仅包括可归为语词词典释义的内容,还包括词典义中没有及时概括甚至无法包含的内容,有时也并不在语义演变中体现出来,仅仅显现为一次性用法,而我们发现即使这种一次性的使用和显现也源于语义构成要素的促动,也是可观察的,可以通过分析而加以刻画。

即凡是语言使用中跟语言表达相关联的语义内容都在泛义分析的范围内。

我们更多地关心那些对语义演变、语义用变、动态功能起直接影响的语义成分(虽然其中有些成分不是一般所说的义素)。

一 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1.1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的内涵任何词语的语义结构都不是混沌的整体一块,可以对其语义构成成分进行划分。

根据名词不同语义结构成分之间的性质差异,可以大体将名词的语义结构成分概括为两类:关涉性(inv olved)语义成分和描述性(descriptive)语义成分。

具体而言,关涉性语义成分(下文称作关涉成分)指在名词的语义内涵中起介绍、指别、涉及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因素”的部分,如类属(领属)、构造、工具、材料、Ξ本文曾在2001语言及语言学研究生论坛(香港城市大学,2001年5月)上宣读,此次发表作了较大删改。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詹卫东先生、袁毓林先生的指正,删改时吸收了黄瓒辉同学和《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总第62期)对象、时间、空间、数量、性别、颜色等,可以看成广义的指称内容,显现出关涉性语义特征。

描述性语义成分(下文称作描述成分)指在名词语义内涵中起描写、修饰、陈述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特性的部分,如属性、特征、关系、功能、动程、特定表现等,可以看成广义的述谓内容,显现出描述性语义特征。

①例如:【小市民】Ο城市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的居民。

Π指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387页)②其中,“居民”和“人”(类属)、“城市中”(空间方位)、“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对象)是关涉成分;“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关系)、“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特征)是描述成分,后者是“小市民”的典型行为表现所赋予的语义内容。

又如“琼瑶”,可这样介绍:“当代台湾女“言“女”(性别)、“当代”(时间)、“台湾”(空间)、作家,擅长写言情小说”,其中“作家”(类属)、情小说”(对象)是关涉成分,“擅长写(言情小说)”(特定表现)是描述成分。

对名词语义结构成分整体而言,关涉成分是相对封闭的,而描述成分有相对开放性。

因此,关涉成分的类型并不复杂,可以看成是对各种语义成分进行归类后得到的一些大类。

而描述成分的类型要相对复杂一些。

这与人们在义素分析时遇到的情况是一致的。

由于对语义成分类型的分析有举例的特点,以致一些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可能一时没有提到,但可以从对内涵的分析中找到把握的依据。

区分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是由于它们在结构、功能和语用表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分是从功能角度来考虑的。

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在词法形式和句法功能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对立。

1.2名词语义结构成分的显现途径关涉成分一定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外显的或缺省的),是比较确定的,它虽然不一定收入语词词典的释义中,但可以通过对其词典释义和百科介绍的分析而获知。

如“雷锋”,它的“男性”、“已经去世”这些关涉成分和语义内容主要体现在百科词典中,包括“中国”、“士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这种描述成分。

我们不难见到的“洋雷锋、学术界的雷锋、女雷锋、活雷锋”这类表达便是对其中某类关涉成分的语用偏离和对其中某类描述成分的语用凸显。

描述成分一般也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可以通过语词词典的释义和百科介绍的分析而获知,但有时不是那么确定,它还可以通过语境(包括广义的社会语用环境和狭义的交际环境、篇章内环境)临时赋予。

外在附加的语义成分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由社会交际赋予的特征义,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公知性,如“江南”的风景秀美,“科学”的严谨和形式化、规则化;二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而为人所知的内容,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某个突出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某个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三是在特定场合下临时附加的,时效性明显,多表现为临时性、一次性,但同样为交际双方理解,如“比克林顿还克林顿”中“克林顿”表现出来的语义内容。

我们将这些各个层次交际赋予的涵义、内容也看成语义成分,这是描述成分,它对表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有些词语其语义成分既有本有的内容,又有语境赋予的内容。

如“单身汉”的语词“成年”和描述成分“没有妻子”。

但语言交际中往往还附加释义包括关涉成分“人”、“男性”、以自由自在的、不注意整洁的等社会涵义,这种涵义不能通过一般的语义分析揭示出来,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显现出来,而且在语用理解上并不造成交际的障碍,上下文中人们的理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解基本上趋于一致,可见它也是有客观基础的。

从泛义分析的角度看,通过临时语境而赋予的语义成分与语词词典释义和百科介绍中的语义成分具有同样的交际价值。

二 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在语用中的相互关系2.1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置换方面的差异语义成分置换(replace)从一个方面可以看作语义成分的提取形式或显现形式,它显示了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

这样,就可以通过语义成分的置换表现来分析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的语用表现形式,探讨两者之间的语用关系。

所谓语义成分置换,就是某个语义成分从整个语义结构中析离出来被另一个外来成分替换,引起语义内容的变化。

被置换的成分与置换的成分相关、相对、相反,处于同一语义聚合群中。

如“智商”中的“智”(智力)被“情”(情感)置换后产生新词“情商”(情感智力商数),这是相关语义成分置换。

“黑市”中的“黑”被“白”置换后形成“白市”(指公开的、合法交易的市场),这是相对语义成分置换。

“热点”中的“热”被“冷”置换后出现“冷点”(指不为人关注的地方或方面),这是相反语义成分置换。

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中发生置换的可能性、方式和结果有显著差异。

能够进行相关语义成分置换的基本上都是关涉成分;能够进行相反语义成分置换的基本上是描述成分;能够进行相对语义成分置换的则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表现为语义结构中的关涉成分,但这些关涉成分又常有隐喻的内涵,显示出某种描述性语义特征。

比较而言,关涉成分被置换的可能性比描述成分被置换的可能性大,语义成分置换所析离提取的常见的是离散因子。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置换,在整个置换过程中,描述性语义特征在其中起到背景支持的作用,它是语义成分置换的基础。

因而,名词语义结构与原子的结构有相似之处。

关涉成分类似原子的外层电子,容易游离和置换。

描述成分类似原子核,比较凝定,一般不易发生变化,如果出现游离和置换,常见的形式是采取矛盾构造法出现逆义表达,如“刀子”,它的一个描述成分是“硬”,而“软刀子”则并非真刀子,喻指一种手段,类似刀子具有的“切割”功能。

“刀子”的属性“硬”表达时因默认而缺省(default),一般只是在与“软刀子”对举而需要特别强调时才通过语境激活(activate)出现“硬刀子”的表达。

2.2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置换中体现的依存和变化关系下面从一些常见的关涉成分入手分成几个大类分析其置换表现,以及它们对描述成分的影响,探讨两者的依存和变化关系,而将描述成分的背景支持作用放在行文的背景地位。

同时,还对语义变化(演变和用变)、词和短语的构成过程作些探讨。

2.2.1物类。

任何一个名词,在语义分类体系中最终都可以将它归为某个物类,这个物类就是其最基本的关涉成分,而且是比较容易发生置换的语义成分。

由于世界万物之间的相关性,某个物类的性质、功能等描述性特征很容易迁移到另一相关物类上。

如“古董”的比喻义“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就是首先由其本义“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449页)通过关涉成分的语义置换形成的。

它的本义有关涉成分“器物”,比喻义有“东西”和“人”两个关涉成分,都属于物类,由器物到东西是泛化,由器物到人是转移。

这里的描述成分“古代流传下来”由于关涉成分的改变而有一些调整,强调了其时间久远而表现出的“过时”或“顽固守旧”的一面,这种调整是由比喻义的特点决定的。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总第62期)上面这种由物到物、由物到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也有由人到物的情况,只是相对较少。

如“土著”,如果关涉性特征[+人]淡化、淡出,描述性特征[+世代居住本地]强化、凸显,那么其关涉成分“人”便发生游离而被物置换形成“土著鱼”这样的表达。

与“古董”的语义成分置换有所不同的是,“土著鱼”的语义成分置换在语形上即可见出,一旦离开这个词,“土著”仍然只表现为“人”。

这样,可以将语义成分的置换区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原有语形不变,只是关涉成分被直接替换,有时这种替换形成新的义项,原来的义项或存或弃。

这是典型的语义成分的置换,这里称作隐性(covert)置换。

这是多义词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常表现为演变(changes of development)。

一种是在原有语形或前或后加上表示关涉性的语义内容,原有语形的关涉性成分只是临时被替换,一旦离开此语言环境,原来的词语仍保有本身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这是典型的语义成分的游离,这里称作显性(overt)置换。

这是语境关联的一条重要途径,常表现为用变(changes of application)。

在隐性置换和显性置换之间还有多层次过渡情况存在。

2.2.2工具、材料和对象。

从大的方面来考虑,它们都可以看成物类,但将它们独立说明则更各有利于了解关涉成分及其与描述成分的关系。

工具。

分为具体工具和抽象工具。

如自行车在有的方言区叫脚踏车。

当他们把初次见到的摩托车称作“机器脚踏车”时,关涉成分便由人的脚替换成机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