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作品111,c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奏鸣曲(作品111,c小调)

第一乐章

引子(1—18)。歌谣曲式的“a”部分是乐句,停在半终止上(1—11)。开放的“b”部分,构成了八小节加固属和弦的段落(11—18)。这八小节的和声,前面中间声部围绕着属的持续音,完成了两次功能循环,并且两次都到了半终止(11—13,13—15),后面的四小节全部都是属三和弦(15—18)。这四小节的后两小节(17—18),虽然仍属于引子,但速度已变成了快板。

呈示部(19—69或70)。第19、20小节,是主要主题开始前的两个动力准备,它们曾两次试图把主要主题推出来,但主要主题的真正开始是随着第三次动力准备才展现出来。主要主题为乐段(21—35)。其终止是:半终止(第26小节中部,延伸为两小节半),完全终止(第35小节中部)。注:(一)前乐句是齐奏,从低音区开始,后乐句是多声部的,从中音区开始。(二)乐段结束的终止(第35小节中部)相当隐蔽,不在强拍,又因低音声部属音的连接线(46和弦!),使它变得非常不完满,几乎找不到完全终止的痕迹。连接段落(36—50)用主要主题动机性格的材料转到平行大调的下属调降A大调,即副主题的调性。副主题(50—55)的曲式是乐句,停在不完满完全终止上开放着。或者更准确的说:副主题是停在阻碍终止上开放着、渐慢和变奏的重复片断(50—54)+模进的部分重复,最后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慢板,55)。副主题通过渐慢和不稳定的终止,获得了沉思幻想的特征。一段技术精湛的快速齐奏,突然打断了沉思幻想的气氛(56—57)。这一段快速的齐奏以回到了快板,它用更强奏的、暴风雨般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进入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的曲式是变奏的重复乐句(58—64),它的主题性格的材料来自主要主题。其变奏是:重复时将开始乐句在低音区的旋律移到了高音区。第二结束主题(65—67)是重复终止,其中T和D以二分音符的时值交换一次。第三结束主题(67—69)是重复终止,其中T和D 以二分音符的时值交换一次。至此为呈示部并重复(由第一个括号开始重复,69)。由第二个括号(70)和后面两面三刀小节引出展开部。

展开部(73—92)。只用主要主题发展。第8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在持续音上发展成六小节的段落(87—92),由此引出再现部。

再现部(93—147)。再现的主要主题(93—101)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乐段变成了乐句,并向下属(f小调)方向转调。主要主题和副主题之间的连接段落,用呈示部中连接段落的材料转回改为大调的主调C大调(101—116)。再现的副主题比在呈示部时长了许多(117—128)。开始旋律出现在C大调(117—122),随后转向下属小调(f小调,123—124),现在旋律又出现在f小调(第一个片断在低音声部,变奏的重复在高音声部,125—128)。从副主题的五连音动机中发展出渐强、渐快的连接段落(129—135),引出了移到主调再现的第一结束主题(136—142)及其后的第二和第三结束主题(143—147)。

尾声(147—159)。叠入开始。用主要主题发展。最后不断渐弱,在微弱中结束。第二乐章

主题。两部分的、无再现的歌谣曲式:16+重复的8小节(1—18)。第一部分为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第一个括号,在第8小节),完全终止(第二个括号,在第9小节)。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是新材料。其曲式是重复乐句,用完全终止结束(17或18)。第17小节的第一个括号返回重复部分,第18小节的第二个括号引出下面的变奏。

所有的变奏,都保持着主题的速度(很慢)。主题和某些变奏之间都没有句逗,主题和这些变奏紧接在一起。前三个变奏的特点是,在保持原速度的条件下,一次比一次活跃激

动,音符的时值越来越小。第四个(最后一个)变奏,将前面几个变奏逐步发展起来的活跃激动的情绪缓和下来。

各变奏的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变奏(19—37)。旋律通过增加辅助音变得有些活跃。在低音声部,每一小节都有三组三个十六分音符,其中所有的三、六、九音都用连接线与下一个十六分音符连接起来的、具有切分特点的音型为旋律伴奏。

第二变奏(38—55)。这里贝多芬疏忽了拍子的写法,把6/16写成3/8的拍子(在家知道,6/16的拍子可分为两个单位,而3/8的拍子则可分为三个单位。尽管6/8与3/4的时值是同样的,但不能把3/4写成6/8)。该变奏的特点是:音型较为活跃,每一个十六分音符都分解为三连音(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另外,该变奏是模仿结构。

第三变奏(56—73)。音型更加活跃,用了六十四分音符。

第四变奏(74—105)。活跃的气氛已经缓和下来。在歌谣曲式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即乐段的前乐句),在震音似的双持续音(主音+属音)上方,叹息般的切分节奏勾画出主题旋律的线条(74—81)。乐段的后乐句,在钢琴高音区的微弱声中,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将旋律音型化。这声音好似来自天上,它把听众引入了仙境!(82—89)。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90—105)与第一部分相似。其前半部(90—97),在震音似的持续音上方,叹息般的切分音构成了旋律线;其后半部,在钢琴高音区的微弱声中,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次把听众引入仙境。(98—105)。没有句逗,不知不觉地叠入开始了巨大的尾声。

尾声(106—186)。开始时还笼罩着天国的气氛。第109小节开始渐强,好似我们又向大地飞回。第115小节的开始,出现了强颤音,它使我们好似又回到了人类世界。此后渐弱并转调(离开了主调C大调,转到降E大调)。下面变成了两个声部的结构,将主题中的一个动机用在钢琴的两端,它们之间的距离很大,这种处理方法很有内在表现力(这是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的独特手法,127—128)。从第129小节开始,尾声用模进和旋律的一点因素缓慢而曲折地回到主调C大调(139)。从下一小李开始(140),主调变成了圣赞曲。这圣赞曲由于不断渐强,逐步变得更加庄重、崇敬,它在第169小节停在属和弦上开放着。第170小节开始突然变得很微弱,我们好象又回到广阔的苍穹之中。在这里,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准确地说,只出现了主题第一部分的前乐句,并先在旋律的上方,后在旋律的下方用了属颤音,与此同时左手始终奏震音似的和弦,而所有这些又都控制在很微弱的力度中(171—178)。紧接在后是最后一个动机加声似的重复,随后是这个重复的变奏,最后又是这个变奏的回声(179—181)。在钢琴的高音区,两小节三十二分音符的音型,以平行三度进行和很微弱的平行六度下行音阶,好象已把我们带回大地(183)。当这个平行六度的音阶进行到强奏时,出现了主题开始的主动机。这个动机进行几次密接模仿后,渐弱到很微弱(184—186)。这个乐章就在弱得象呼吸一样的声音中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