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
中学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多“ 量变而引起质变 ” 由 的例 子 。 如 : 硫 酸 与 单 质 铜 例 稀 不 反 应 . 浓 硫 酸却 能在 加 热 条 件 下 与 其发 生 氧化 还 原 而 反 应 ; 与 稀 硝 酸 在 常 温 下 可 以缓 慢 反 应 , 成 N 铜 铜 生 O,
该 题 就 隐 含 了 哲学 的重 要 观 点 之 一 “ 过 现 象 看 本 透 质 ” 这 样 的论 述 还 很 多 , . 比如 “ 要 加 热 才 能 发 生 的 反 需
反 的 过 程 , 是 两 者 共 存 于 一 个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中 。 有 但 在
机化学反应 中 , 比如 乙醇 催 化 氧 化 成 乙 醛 , 些 学 生 误 有 认 为 只有 氧 化 反应 . 没 有 还 原 反 应 。 不 知 没 有 氧 化 而 殊 反 应 , 原 反应 也 无 从 谈 起 。 教学 中 , 者 曾经 提 问学 还 在 笔解 题思 路 : 溴水 褪 色 ( 象 ) 有 漂 白性 。 现 一 从解题思路分析 , 以上 三种 错 误 的解 答 过 程 都 是 从 表 面上 分 析 , 有 深入 的 理解 概 念 或 反应 的本 质 。 中强 没 A
弱 电解 质 的 判 断理 应 从 电离 的程 度上 来 判 断 : B中“ 解 电
第 4卷 (0 0年 ) 21 第 1 7期 第 1— 0页 92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nd r hoo ri uum e o a y Sc lCu rc l Coa h n Te c i s a c c i g・ a hng Re e r h
与 浓 硝 酸反 应 很 快 , 成 的 是 N 原 子 和 它的 粒 子只 因 生 O;
高中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摘要: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
本文通过实例展现了具体的化学知识中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利用哲学观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教学;哲学思想;体现;应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
一、对立统一规律互相对立而又共存的例子在化学中有很多。
比如升华与凝华、溶解与结晶、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碱中和与盐类水解、加成与消去、正反应与逆反应、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贯穿高中化学的重要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氧化反应是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失去电子的反应,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共存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比如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有些学生误认为只有氧化反应,而没有还原反应。
殊不知没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笔者曾经提问学生:“NaOH溶液中是否存在H+?”学生的回答是:强碱性的溶液没有H+。
学生认为OH—和H+两者是对立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
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对立面,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统一联系:C(H+)·C(OH—)=KW。
在教学中,涉及到对立统一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方的互相斗争,还要认识到双方的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外一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B.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氯气和氨气是电解质C.二氧化硫气体使溴水褪色,表现了SO2的漂白性D.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答案:D分析:选A的解题思路:导电能力很弱(现象)→该物质是弱电解质选B的解题思路:水溶液都能导电(现象)→该物质是电解质选C的解题思路:溴水褪色(现象)→有漂白性从解题思路分析,以上三种错误的解答过程都是从表面上分析,没有深入的理解概念或反应的本质。
用哲学思想引领化学教学

人 类所有经验 和知识 的共 性和本质进行总 结 . 又是对人
类 理 性认 识 和 理 性 过 程 进 行 总 结 。
2事物是普遍联 系、 . 永恒发展 的 事物 内部不 同部分 、 事物 与其 周围事物 间的联系都
于这 些 物 质 而 产 生 的各 种 现 象 。
、
中 学 化 学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化 学是 自然科学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侧重 于研究 物质
的组成 、 结构 和性 能的关 系 , 以及物质 转化 的规 律 和调
控 的 手 段 , 人 们 对 人 类 在 认 识 和 改 造 自然 中所 积 累 的 是 经 验 和 知 识 经 过 理 性 的思 维 加 以概 括 、 结 和 推 演 构 建 总 成 完整的科学体系。
程 标准》 实验稿 ) ( 确立 了化学课程改革应 以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为主 旨。科 学素养 的核 心是科 学理念 , 也就是
对 自然 、 学 、 会 基 本 的 看 法 , 括 正 确 的 物 质 观 、 科 社 包 自 然 观 、 学 观 和 正 确 的 方 法 论 。树 立 辩 证 唯 0 — 5 6 0 20 . 7 o:03 6  ̄.s.0 8 04 . 1 . 0 s 2 50
“ 史 使 人 明智 , 哲 使 人 深 刻 ” 读 学 。哲 学 是关 于 自然 、
二、 用哲 学 思 想 引 领 化 学 教 学
社会 和思维发展 普遍规律 的学说 。作为世界观 , 它提供
化学研究 的是 自然界 中具体 的事 物 , 总结 出具体 的 规律和本质 ; 哲学研究 的是这些具 体规 律和本质之 中所 蕴涵 的更加 广泛和更加深 刻的规律 和本质 , 同时总结 出
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杏坛沙龙2014-03“读史使人明智,学哲使人深刻”。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作为世界观,它提供了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蓝图,从本质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它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科学精神和哲学素养的培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经验总结。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化学素材,发掘化学学科内涵,渗透哲学思想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从宏观角度,宇宙万物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硅原子的图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等相关章节时,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哲学观点。
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永远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和变化。
而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物质及其变化。
如,高锰酸钾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扩散、碘单质的升华、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玻璃棒蘸取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白烟实验、Fe 3+和Cu 2+的纸上层析等实验现象都可让学生观察到物质微粒运动的真实情景。
此外,师生在共同研究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以及电离平衡时,“动态平衡”就充分揭示了“平衡”并非变化的停止。
例析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培养

学结合的计算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 这些都是教学 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们尝试借用两可图的思维导入, 先 引导学 生从另 外一 个角 度理 解上 述 问题 , 上述 原 电池可 以写 成如 下形式 : 则
A Ig : g ( A ( g 1/ ( 1 ) o L_ ,1 ( . 1 o L ) I g 0 0 to ・ ) A A C ) c C 一 m l・ 。C 一 0 0 t l・ lA ( . 1 l L o o Ig
第1 7卷第 2期
例 析 化 学 教 学 中 的哲 学 思 维 培 养
吴振 玉 , 安 建 , 谢 冯 燕 , 宋继梅 , 玉 华 沈
(安徽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摘
要:高校理工科课程的教学过程 中, 教授科学知识的 同时, 如何 正确引 导学生 的世 界观、 人生观 精确和简约的辩证关系为例 , 讨论和探索在大学化学 的专业知识教学过 程 中, 有效地促 进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 的融合 , 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 的综合素质教育 。
关键词 :科 学和人文 ; 素质教育 ; 两可图; 精确和简约
中图 分 类 号 :O 4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4 6 2 1 )2— 10— 4 0 7— 20(0 1 0 0 1 0
一
收稿 日期 :2 1 0 0—1 0 2— 4 基 金项 目 :安 徽 省 高 等 学 校 质量 工 程 (0 0 16 和安 徽 大学 2 工 程 三期 数 学 质 量 工 程 ( 3 40 2 10 7 ) ¨ 2 00 5和 2 00 4 经 费 资 助 34 0 ) 、 作者简介 :吴振 , , 男 河南潢川 人,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 院副教授 。
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育

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育作者:杨华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03期中学化学这门学科及其教学过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政治课能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教育,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形势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辩别是非,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事实上,各科教学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济、最基本的途径。
正如曾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中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教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化学教学不仅是化学知识的再现过程,更是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载体,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化学的完美结合。
当我们要掌握诸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等化学知识时,离不开鲜明的哲学观点;当我们讲授某一化学基本概念、阐述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三观点”教育。
物质的客观性及其运动的永恒性观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永远按照自己固有规律运动着、发展着,能在化学教学中得到真实、生动、深刻而又普遍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从宏观上使学生相信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还必须使学生确信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性。
象空气虽看不见踪影又闻不着气味,但却是我们经常接触的物质。
实验和事实都证明,空气是物质的,且不是单一的物质,它是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等组成的。
又如,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事实上,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将哲学思想融入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分为二 的观点看待事物 , 才能全面揭示其本质。如讲授生物氧 化时, 要 看到氧的两面性 , 一 方面 , 生命 体离不开氧气 , 生命 体 靠 氧化 营养 物质供能来维 持机 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 另 一方面 , 在 生物 氧化 中必然会产生 活性 氧族 , 对生命大分子具有极大 的
否定之 否定规律揭示 的事物发展 的辩证形式 是螺旋式 的
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比如讲解酶的本质内容, 早期的观点是
所有 的酶都是蛋 白 质, 但是后来 的研究发现某些 r R N A前体本
身具有自我催化作用 , 进而提出了核酶的概念。1 9 9 5 年又报道
基金项 目: 安徽中医学 院教学质量工程项 目“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代谢实验中心 ) ” ( l f g e 2 0 1 0 0 0 7 )
毒性和破坏作用 , 进而导致生命体 的 疾病 、 衰老乃至死亡 。 再比 如给学生讲解 了人类基 因组计划 的完 成对 于人类对抗疾病和
认识 自身 的重要 意义后 , 话锋一转 , 讲 解一旦每一个人 的基 因 组测序能够实 现 , 则必然会出现基 因歧视 , 若某个 国家 的基 因 数据库被敌对 国家或恐怖分子获取 , 则对该国来说有种族灭绝 的危险。再 比如在讲授生物大分子结构 与功能 、 物质代谢 的合 成与分解 、 物质代谢的来 源与去路 的相互关系中也可融人对立
量质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 的形式状态 , 当量变达到度 的关键 点后必然 引起质变 。比如在 蛋白质 的变性 、 沉淀与凝 固 等的特性 中体现量变 到质变的规律 。 酶 的“ 中间产物学说” 可看 作是量变质变规律在生化 中的鲜活运用。酶在体 内催化不 同底 物最终形成产物 的过程 中, 从底物到产物的过程是一个质变 的 过程。而“ 中间产物学说” 认为 ,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种 中间产 物, 即酶 一底物复合物 , 正是这一 中间产物的形成 , 才更有利于 酶通过诱导契合 等多种机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 , 这些正是酶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利用高中化学教材中蕴藏着的哲学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哲学原理化学教学学生新课程改革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学习哲学的资源;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哲学素材,理解这些哲学原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
一、利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比如,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枣糕模型”;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提出“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再到了近代,玻尔引入量子论,薛定鄂揭示了波粒二象性规律,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化学学习中的问题。
比如,在初中的学习中,一般都认为,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而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
到了高中,学生知道到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而掌握了广义燃烧的概念。
显然,燃烧的概念被发展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自己的适用范围,而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化学。
二、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许多化学事实中同时存在多种矛盾。
例如,某种溶液当中可能存在多种平衡,在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就要抓住主要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
摘要:哲学思想应用于化学教学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一思想的迁移提高将会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哲学渗透化学教学启发指导
哲学来自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规律提炼,因而中学化学中固然渗透了哲学较多精髓部分,如何将此抽象的学科知识综合、分解、渗透于教学中,并结合事例加以生动活泼的讲解,将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掌握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
即认识的渗透。
大多中学化学中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均为前人总结完善的公理、哲理。
而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有很大困难,学生头脑中会产生许多为什么,无法理解。
思想意识中很难认可这一知识。
这样一来,教师只能用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其识记,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具体是哪种物质,让好多同学无所适存,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完全肯定地讲解氢气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就是水,就如同1+1=2一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等于二,但只要知道1+1=2即可。
以此类推,1+2=3,在此基点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数学计算。
同样的方法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将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法并没有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此时可举实例:张三家的一群羊和李四家的一群羊混合在一起,是一群羊而不是两群羊,但羊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而这两个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讨论
方式不同而已。
通过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很容易地接受许多新知识,从而轻松愉快地迈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不会产生排斥现象。
而此法可广泛应用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会在化学教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天人合一”或“和谐稳定”思想的引入。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深刻的认识,而这一思想广泛地应用在化学领域中真是恰如其分。
如在氧化还原的学习中,得失电子的守恒即是对平衡稳定最好的解释。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力求保持平衡稳定的巨大需求,只有保持和谐统一万物才能稳定存在,否则人类星球将经受巨大的灾难。
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如此。
在关于能量知识的学习中,吸热贮存能量,放热释放能量。
其根本是保持能量在化学变化中的守恒。
而在离子反应中,电荷守恒是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即守恒才能保持稳定,才能共存。
在化学平衡理论的学习中,即勒沙特列原理的涵盖是很抽象的,学生不好理解。
即便是具体条件改变时分解讲解也难以理解,而通过这一思想的灌输,会让学生轻松自如、生动形象地理解条件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而此变化只是影响不是消除。
如在一定平衡条件下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即加入某一反应物,由于浓度变大,破坏了原先稳定平衡的状态,而反应物自身不能把破坏自身稳定状态的这一行为应加入反应物,这一行动应阻止。
那么系统为了维持原先良好的状态,此时此反应只有尽可能地向生成物方向进行才能减弱外界对原先平衡状态的影响。
即所有的物质或系统都有尽可能保持
原先稳定状态时的需求和趋势。
依此思路,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地掌握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结果。
再如,放在水平讲桌上的黑板擦,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如果我们向前推此板擦,则此板擦一定要反抗外界的这一行为,因为向前推破坏了板擦的平衡状态。
尽管此板擦自身没有能力阻挡外界的这一推力,但在板擦与桌面之间必定会产生向后的摩擦力,而此力减弱了外界对他自身平衡的破坏,让其尽可能恢复到原先平衡的状态。
当然自身或系统的这一行为是有限的,自身的行为不能完全消除外界对它的影响。
通过这样现实、简单的实例讲解,会把化学平衡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平民化,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理论时不再有畏惧之感。
并且在以后的此类问题应用中会更加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同时消除了传统授课时的枯燥乏味之感。
第三,“否极泰来”和经济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否极泰来”在此可理解为到达极点时会向反向运动。
“价值规律”一样,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到峰顶时即有向波谷方向移动的趋势。
在经济兴起的今天,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更透彻明了,也愿意接受。
如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类中,最高价微粒只能得电子,化合价只好降低,只能作氧化剂。
相反,最低价微粒只能作还原剂。
而中间价态的微粒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此时把最高价和最低价可看做两个极点。
而在周期律的学习中,这一理论应用的会更加形象生动。
此时可认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波峰和波谷。
在周期表中,左为金属,右是非金属,上为非金属,下是金属。
那么从左至右金
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
即物质在表现自身的性质时,不是有严格的界限,而是看其主要表现了那种性质。
因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两类不同物质所具有的彼此对立统一的性质的表现,其实际表现的性质是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中的一种,而处在金属和非金属的某一元素会显示两性。
因为此种物质兼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通过此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其明白物质表现性质时具有的差异性、传导性、规律性的渐变过程,从而学会用辩证法的眼光看待学习中的困难。
第四,“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生物进化论思想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演绎得惟妙惟肖。
在此理论中,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而在物质性质有差异时,表现亦如此。
如多种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进行竞争时,一定是氧化性最强者先反应,因为氧化性强者最易得电子,其得电子的能力远远胜过其他物质。
当然此反应也受到条件的影响。
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这一理论会应用得更贴切生动。
如在电镀中,当活泼金属作阳极时,尽管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大量的阴离子,由于金属失电子的本领一般强于阴离子,所以阳极将被腐蚀而阴极被保护。
当然此类问题的解决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对待具体问题时应具体分析。
最后,尽管学生掌握了一部分哲学知识,但相当肤浅。
况且以中学生的理解力掌握哲学知识的本质是不可能的。
故在自然学科中很随意地引入部分简单的哲学知识,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今天激
烈竞争的环境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学习和自己的人生,这无疑对其在职业取向和人生的成长中将会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并且能理性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客观地分析、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以便更自如地追求自我的成功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中形象而生动地灌输哲学思想,不仅能让学生较易接受知识、化难为易,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随着这一能力在生活中的提高和迁移,将会为个人的成长积累巨大财富,而能自如把握这一方法的人终将在其今后的人生中大放异彩,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体现人生的最大社会价值,为社会及至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