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合集下载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凝血测定主要用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用于凝血、出血及血栓疾病的诊断。

标本采集:(1)在进行标本收集之前,病人需保持良好的心理,预防副作用的发生,如情绪波动、过度锻炼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降低;(2)在采血时,应该尽量轻柔,以防止细胞破裂,导致凝血系统激活。

(3)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容器或者容器,能够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过度活跃,并且在进针时应该保持一次性成功,第1支注射器取实验用血,从而防止血液与抗凝药物发生混合,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度。

(4)在进行采血操作时,要求一次性完成,以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5)血液离心必须按照离心标准进行,即3000转/分,离心(10-15)分钟。

标本的存储以及运输:(1)采集的样本应该尽快放入专用的容器中,避免放置过久,导致pH值升高,从而影响APTT和PT的持续时间。

(2)建议在采集样本后2h以内进行样品提取,如果当前无法提取样品,应该把样品放入专用的容器中。

为了确保样品的质量,冷冻在-20℃的冰箱内,将需要存放较长时间的标本冰冻存于-80℃的冰箱内,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37℃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3)样品还应该在18-24℃之间尽快送检,因为过高的温度可以破坏血小板和活化因子,从而导致PT和APTT测试的结果变差。

为了确保凝血因子Ⅴ和Ⅰ的稳定,应将其置于4℃及更低的环境中进行保存,而且,保存条件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也将受到影响。

全血标本若在冰箱中储存4小时,会对正常受检者的凝血检查结果产生影响,但其他受检者不会受到影响。

标本凝固:采集枸檬酸钠抗凝标本后,处理期间,凝血功能会被激活,因为凝血因子提前发生活化反应,凝固时间会缩短。

离心标本后,凝块存在于红细胞层内,也可存在于血浆中。

凝血激活的标本若只生成颜色很淡的纤维蛋白凝块,可能只会在标本冻融后方会显现。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目的分析影响因素与检测结果的关系,便于检测中更好的控制影响因素对试验的不良影响,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3月试验用血液标本360例检测不同因素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加以分析。

结果样本血量不足与过量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均存在明显差异,溶血样本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酶时间三项均存在明显差异,室温放置8 h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两项均存在明显差异,4 ℃环境温度存放8 h以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结论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

标签:凝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The common influencing factor on results of four blood coagulation index ZHAO Hong-ji.The Third People s Hospital of Luoyang,Luoyang 47100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 results of detection,control effect factors,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in the testing data.Methods Tested blood specimens of 360 cases from January 2011 to March 2011 of detec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prothrombin time,thrombin time,partial thrombin time and fibrinogen effects.Results Blood deficiency and excess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T,TT,APTT and FIB.Hemolytic samples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T,TTand APTT.Samples placed after eight hours in room temperatu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T and TT.Samples placed in 4 ℃temperature for 8 hours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four test results.Conclusion Examination quality control was a key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n detection results.【Key words】Clotting detection;Prothrombin time;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Thrombin time;Fibrinogen凝血试验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准确的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正确性[1]。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所谓的凝血检验,是检查人们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包括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各纤维蛋白原与各种凝血因子等。

但该反应特殊性和一般酶类检测不同,某个因素激活起动因子,就会引起相关连锁反应,致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做凝血检验时要掌握影响其的六大因素,以提升检验准确性。

一、标本的采集(1)叮嘱患者做凝血检验前保持平静、空腹,勿出现神经紧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不良现象,若做凝血检验的患者刚刚剧烈运动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则需稍作休息,过一度时间再采集血液样本,以免增加血小板数量、纤溶活性、凝血活性。

(2)为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时,止血带勿扎太长时间或者太紧,因为捆扎时间过久会使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因子Ⅷ活化与释放。

而捆扎太紧,会让血液注入过于用力,易造成血细胞破碎,进而激活凝血系统。

(3)根据分析测试方式选择装有合适添加剂的真空血液收集管。

于此同时,要保持首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而增加患者不适感,甚至还会引起严重溶血问题。

且保持血液样本干净,勿混入组织液,以免其影响凝血检查结果。

二、选择合适的凝血试剂根据凝血试剂的规格与标准,分析各凝血试剂的有效性、使用性,使用比较广泛的凝血试剂是0.109mol/L浓度柠檬酸钠,其对因子Ⅷ、因子Ⅴ的活化可起到有效的阻止。

凝血试剂与血液需根据1:9比例进行抗凝,待红细胞比容在25%以下或者55%以上时,需根据相关公式(例如:抗凝量(ml)=0.00185×劝学里(ml)×[100-红细胞比容(%)])计算抗凝剂使用量,且注意不宜使用不在保质期内的枸橼酸盐溶液,以免引起APTT、PT试验结果降低。

对于不能马上使用的试剂,需将其放入冰箱内妥善冷藏保存,以延长试剂存储时间。

三、血液样本的储存与运输(1)根据检验项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真空采血管,例如做血常规检验用紫色头的采血管、测定凝血时间用浅蓝色盖子的采血管,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内径的采血针,例如采血困难者、婴幼儿、同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需选择蝶翼采血双向针,以提升采样成功率。

血凝四项实验结果异常影响因素

血凝四项实验结果异常影响因素

血凝四项实验结果异常影响因素一、PT/APTT 时间延长影响因素A、标本采集:1、浊度法测定终点的自动化血凝仪,有溶血和较明显的黄疸及脂血的样本。

2、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是1:9 。

3、抗凝剂配制错误,如枸橼酸钠含2 个结晶水仍按3.8%配制。

4、血细胞比容>55 %,抗凝剂仍用1 :9 ,引起抗凝剂比例过高。

5、标本陈旧,超过2 小时,甚至更长。

6、标本运输未加盖,致使CO2 ↑ PH ↑ 。

7、口服抗凝剂或凝血因子异常。

8、质控标本失效。

9、采血时,血浆与抗凝剂混合时振摇过于剧烈,使凝血因子破坏(轻轻混匀即可)。

10、血浆分离应2500g,10 分种。

B、复溶液:1、未用公司试剂盒同批号配制的复溶液。

2、用蒸馏水取代公司的复溶液。

3、复溶稳定时间不够。

C、操作:1、血浆与试剂比例不对(按照试剂说明书或仪器厂家的使用说明书)。

2、标本、试剂未经预温至37 ℃。

3、APTT 试剂与标本孵育小于3 分钟。

4、APTT混悬液加前未混匀。

5、试验测试温度不在37±0.5 ℃的范围。

D、试剂本身:1、APTT(鞣花酸)被冷冻(低于0 ℃)贮存或运输。

2、试剂贮存、运输温度过高,未注意冷藏运输。

3、试剂超过有效期。

4、购入了冒牌试剂。

5、质控品过期。

二、PT/APTT时间缩短影响因素A、标本采集:1、病人为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2、血细胞比容<25%,抗凝剂含量不够。

3、抗凝剂自配,配制错误,如对5个结晶水的枸橼酸钠仍按3.2%配制(应按3.8%配制)。

4、抗凝剂存放时间长:长霉、变质。

5、血浆于2-8 ℃运输,存放(冷凝集效应),或标本在室温中存放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甚至更长)。

6、血浆分离时,离心机转速不够,血浆内有较多血小板。

B、复溶液及材料:1、未用公司试剂盒内同批号配制的复溶液。

2、用蒸馏水取代公司的复溶液。

3、比色皿或试验器材污染。

C、试剂本身:1、鞣花酸和白陶土搞错,如原先用白陶土,后改用了鞣花酸,用白陶土正常值来衡量鞣花酸。

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目的分析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前因素。

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不合格采血标本206份,与其重抽后合格标本,检测凝血四项指标;采集送检合格标本26份即刻、4°C放置8 h、室温下放置8 h再检测。

结果采血量不足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量过多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溶血组的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环境下即刻PT、APTT显著低于8 h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即刻、8 h后TT、FI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 下即刻PT、APTT、TT、FIB指标与8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four before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blood coagulation. Methods 206 copies of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With the qualified samples,detection coagulation four indicators;26 inspection qualified samples immediately,4 ° C placed 8 h,placed to 8 h at room temperature. Results TT,APTT,PT of Insufficient bloo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sampling qualified samples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While the FI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resampling qualified specimen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T,APTT,PT of much blood volum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sampling qualified samples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While the FI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resampling qualified specimen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T of Hemolyti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sampling qualified samples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PTT,P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re sampling qualified samples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FIB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room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of immediate PT,APT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8h index,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nd immediately after 8h,TT,FIB index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4°C immediate PT,APTT,FIB,TT index and 8h after comparison,he difference h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Pre analysis quality control of the results of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detection is the premise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laboratory results.[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Pre analysis;Coagulation four indices人体的止血功能极其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可以快速凝固血液,使伤口止血[1]。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常温下易失活,而凝、止血又一个当复杂的病理过程,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上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病情观察治疗检测预后判断和术前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此实验的因素具有特殊性,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临床应用的前提。

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样本因素①样本采集超过或不带划线部分;②未使用规定的抗凝剂(枸橼酸钠与血1:9)抗凝剂的比例及用量不准确;③血样有凝块、溶血、黄疸、脂血;④血样本混匀不当,剧烈混匀产生气泡;⑤使用塑料试管来收集血样;⑥采血器或储血管不洁,或受到污染;⑦患者服用抗凝药物。

2检验人员因素①对血样本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选择不当;②未规定时间内对样本进行检测;③试剂复溶及预温时间不当;④试剂复溶时,稀释倍数不准;⑤实验人员对仪器操作方法不准确。

以上实验人员因素是引起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重要来源。

3试剂因素①试剂复溶时,稀释倍数不准或未使用I级试剂和厂家规定是稀释液;②试剂已被污染;③所用试剂超过了复溶后的稳定期。

不同厂家试剂的稳定性不同,尤其是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国际敏感指数(INI)的试剂影响较大。

以上试剂因素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未开启的试剂及干瓶复溶剂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确保试剂等符合测定要求。

冰冻保存的试剂不能反复冻溶,反复冻溶会使试剂中的因子失活而影响测定。

4仪器因素主要是仪器的校正、保养和维护不当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因此定时测试和校正仪器的性能,特别是对光源灯要定期检查、校正,避免因光源灯光学性能衰退对检测的影响,同时保持机械和光学附件的清洁。

以上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为保证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有效、稳定性及准确性,除克服上述因素外,各实验室还应用各自的方法,对一部分健康人进行检测,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做好室内质控,同时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检验人员对仪器的原理、性能、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全面全面了解掌握,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可靠性。

常见阻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常见阻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常见阻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产前及手术前血栓及出血机制方面的查验已成为必查查验项目之一,自2000年卫生部明确规定淘汰手指法查出凝血时刻以来,我院引进普利生C-2000高性能血凝仪对凝血酶原(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刻(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刻(TT)进行测定,利用本机几年来,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阻碍因素有几点体会与大伙儿一起探讨。

C-2000型血凝仪采纳磁珠法原理,通过先进的双磁路系统测定钢珠在检测中振幅的转变,确信凝固终点,经计算处置得出检测结果。

尽管它是目前凝固法中,国际公认最先进的直接检测方式,有不受血液中黄疸,溶血,乳糜微粒,浑浊试剂本身浊度等缘故造成的干扰和不受原血浆粘度的阻碍优势外,但其有受人为因素较多:1机械方面机械与电源连接时,要注意插座的接地线是不是靠得住,严禁零地共用。

进行测试时,机械要先进行预热,显示窗达到37℃后方可正常利用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本机械属高精度测量仪器,应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利用(工作台不稳也会阻碍磁珠的左右运动)。

仪器和加珠器应远离电磁场干扰源,为保证测量精度应用普利生生产的-次性测试杯和一次性钢珠。

2试剂方面试剂盒质量采纳国际太平洋凝血制品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把质量关,每批试剂都要做正常对照。

试剂配制严格依照试剂说明书要求,用蒸馏水或厂家特定溶液溶解,溶解加量要准确,干粉要完全溶解,轻轻转动容器摇匀。

新配制和复溶试剂应放置5-10分钟后方可利用,复溶试剂不可再冰冻,按规定的稳按期及有效期利用,一样时刻太长或反复利用污染的试剂会致使结果延长。

3样本方面样本搜集静脉抽血,穿刺要一针见血,幸免瘀血,气泡,溶血或组织液污染,采血量必需准确,不低于打算用血量的90%,采血后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样本处置抗凝剂的应用草酸钠,乙二胺四乙酸,肝素不适合作抗凝剂,利用%或%(W/V)枸橼酸钠溶液作抗凝剂。

血样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若是血球压积&lt;20%或&gt;55%,那么需调整那个比例,方式是×血液毫升数×(100-压积)=抗凝剂毫升数。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

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

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

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2149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测定。

结果在2149例标本中有273例有误差,误差率12.7%。

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占92.7%;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占4.02%;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占2.93%;混有肝素者1例,占0.33%。

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凝血四项;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凝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了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外,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凝血四项是判断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系统病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

Rod-gers等研究认为,Duke法测定出血时间不能作为凝血功能的预测指标[1]。

2000年卫生部明令停止使用术前的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测,用凝血四项取代,使临床标本量激增。

丛玉隆等认为:血液离体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2]。

本文分析了非疾病因素异常结果和标本、收集及放置时间的关系,探讨造成凝血四项误差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所有标本均来自于本院住院患者,由护士采集送到本科。

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0年2149例标本住院患者静脉血。

收集不合格标本273例(非病理因素引起结果异常者),其中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重新抽血复查。

1.2 仪器SYSMEX 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 试剂SYSMEX原装试剂
1.4 比色杯原厂比色杯。

1.5 试管杨州市华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 ml血凝管带盖。

1.6 方法检测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对第一次检测结果异常者,而临床上没有相关病史或明显出血征象者,由同一检验人员重复检查三次,三次结果均无明显差异者要求临床重新采血复查。

此法排除仪器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偶然误差。

2 结果
2.1 送检标本误差
2149例患者有273例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

其中253例采血量不符合比例:采血量不足者214例、血量多者39例;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

2.2 送检标本有问题与重新送检的标本测定结果
采血量不符合比例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凝固时间延长或缩短;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者凝固时间延长或者不凝固;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者结果出现不凝集或较正常结果时间明显延长;混有肝素者凝固时间明显延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TT缩短,PT、APTT时间延长。

3 讨论
标本因素是导致凝血检查错误的主要原因[3]。

标本因素包括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和处理等。

3.1 采血时患者应在平静、放松和空腹状态下,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4]。

采集标本时,长时间扎止血带和穿刺不顺利都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或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中,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导致结果误差,故标本采集尽量要在3 min内完成,取血时患者应松驰,环境温暖,防止静脉孪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避免组织因子混入而影响结果准确性。

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并防止气泡产生。

3.2 凝血实验标本最好不与其他实验一起采集,否则由于标本的分配、分装等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可使血液凝集。

进入容器及进行实验所用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因子被保护得越好。

3.3 血量比例不当会致凝固时间缩短或延长,故标本与抗凝剂比例应1∶9准确收集。

据报道血量增加0.5 ml,可使凝固时间缩短,减少0.5 ml会使凝固时间延长。

3.4 某些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抑制凝血酶形成,妨碍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阻止血小板粘附聚集,使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使凝固时间延长。

故标本采集时不能为了方便而在肝素封管或静脉输液管中采血送检,对于需使用抗凝溶栓药物的送检标本,须注明使用何种药物。

3.5 血标本待检时间太长,也会导致凝血结果异常,凝血试验最好在采血后即刻完成,因血液离体后放置时间不同使凝血因子消耗而结果不同。

室温2 h以上,因子Ⅷ和Ⅴ对热不稳定,使凝血因子活性逐渐降低,使PT、APTT时间延长,TT缩短。

本院住院患者血标本一般由夜班护士早上6:00~6:30抽血,由护士送至检验科一般要8:00以后,由于标本量多,完成检查一般多在8:30~9:30之间,所以护理人员要尽量推迟采血时间,采血后及时送检,检验人员要随时检查,保证待检时间在2 h以内,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由检验科来保证。

因此实验操作上就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许多试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

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显的变化。

②血浆不能在37℃下放置超过10 min。

③一般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浆。

离心前注意标本量,离心后注意血浆的量(Hct)以保证抗凝剂与标本量最适比例。

④试验前应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这种磷脂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

标本中如果出现凝块,无论凝块多么小,均会影响试验结果。

参考文献
[1]Rodgers RP, Levin J. A critical reappraisal of the bleeding time.Se-min
Thromb Hemost,1990,16(1):1-20.
[2]丛玉隆, 王淑娟. 今日临床检验学. 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1997:204-207.
[3]胡书孝,刘顺智,师建国.实用临床统计学.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72-73.
[4]孙彩虹, 倪一鸣, 余国伟. 采血技术对凝血酶原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