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拓展阅读-《寒食节由来》

合集下载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清明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晋朝。

据传,寒食节源于晋哀帝司马丁于公元353年时的一次悲痛之举。

当时,哀帝被废除了皇位,被迫流亡到幽州。

他在流亡期间,遭遇到了饥荒,饥饿难耐。

然而,太守王超严令不许哀帝点火取暖煮饭。

哀帝只得在山谷中露宿,饥寒交迫。

后来,哀帝死去,人们纷纷表示悼念。

为了纪念哀帝,人们在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当天,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以示哀悼。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而在宋朝时期,寒食节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据说,在宋高宗赵构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灾害,大量饥民流离失所。

于是,赵构下令将寒食节改为“禁火节”,以节省燃料来帮助灾民渡过困难时期。

从那时起,寒食节的吃冷食俗逐渐被减弱,人们开始更多地以节俭来庆祝这个节日。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参加各种活动,如扫墓、放风筝、野餐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寒食节的由来丰富多样,既有历史典故,也有风俗传统。

通过了解并传承这些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的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
- 《晋书·哀帝纪》
- 《宋史·宰相世系表》。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一、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始于春秋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的起源与一个传说密切相关。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子柳因为与齐庄公的继母桓公夫人关系不好,而被桓公赶出了国境。

子柳流亡至其它国家,艰难度日。

后来,桓公夫人得知子柳的困境,感到内疚,便通过使者派人送去了一些钱财给子柳。

子柳得到这些救命恩物,非常感激,但是他比较节约,只用了一部分钱买了几张白面馒头和几颗鸡蛋。

子柳把馒头和鸡蛋装进了一个小木箱里,随身携带,总是不舍得吃掉。

一天,子柳走到了一个小山上,这个山上留有一片废弃的古井,他看到路旁树上有一只鸟的蛋,心里想:“这鸟蛋应该不会差,如果孵出来了,养大不就可以有只好鸟了。

”于是他把自己的白面馒头和鸡蛋放到了井边,细心地将鸟蛋放在他的木箱里,继续踏上他流浪的征途。

走过几个月的时间,子柳回到了齐国,去找桓公夫人。

他想通过把一只好鸟之蛋送给桓公夫人,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不巧的是,当他见到桓公夫人时,她的座位上正有一只病鸟。

这只鸟发出了奇怪的鸣叫,似乎在表达着什么。

子柳立刻明白了,他的一只鸟蛋竟然就是座位上的这只病鸟孵出来的。

子柳心里不禁有些失望,但他还是给桓公夫人讲了自己的经历。

桓公夫人闻听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愧疚,她表示以后一定会好好惩治自己。

桓公夫人的态度赢得了子柳的原谅,他决定不再想念过去的事情。

于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子柳决定用这个日子作为自己走出困境的纪念,他每年都要吃馒头和鸡蛋,表示自己在困境中的节约和坚持。

二、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的由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子柳舍弃自己的食物以及给桓公夫人的病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诫人们不能陶醉过去的幸福,要时刻牢记生活的意义。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通常不烧饭,不做饼饵,并特别吃冷食和冷饮。

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有:1.吃冷食:人们通常吃冷食,如冷面、凉粉等。

寒食节是一个告别冬天的日子,因此寒食节吃冷食有驱寒的意义。

寒食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

寒食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

寒食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叫寒食节、清明节,每年在农历的清明节前一天或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在这一天去祭祀先人、饯别亲友、祭扫坟墓,以示思念和哀悼。

寒食节的由来和传说源远流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由来:寒食节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汉代时期,请看下面的故事: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做鲁班的大师匠,他的儿子死去了,他非常悲痛,所以在清明节前一天,他要去给儿子扫墓。

但是因为那一天天气太冷了,他怕火烧不起来,就用一个草人代替他自己,等到天气热了以后再去扫墓,这种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相对比较正统的,这就源自于周朝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介之推朱。

周朝时期,卫国大夫介之推,因为被人陷害而逃亡,介之推到了许州,成为莘人,李公、公莠、狼贪、公鱼及公嗛都是介之推的好友,也是莘人。

但是莘王却不喜欢他们,介之推和他的朋友们不得不一起流浪。

为了表示怀念和哀思,他们决定在清明节这一天不做火,吃寒食。

而寒食则是指在冷食的情况下,席地而坐,同时禁火禁烟,感念死者,纪念历史。

二、传说:寒食节还有很多传说,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几个。

1、恒山寒食传说关于恒山寒食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的一个古老故事。

一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有一个来自燕京(今北京)的官员,他骑着马来到了恒山山脚下。

山上有一座庙,叫做达摩庙,过去的人都说这里山神很灵验。

当时的官员见到这里烧得很热闹,问为什么,人们告诉他这里山神最喜欢这个节日了,每年很多人都来朝拜山神,然后迎春之后,就要禁火庆祝寒食节。

官员觉得很有意思,就想自己也来朝拜一下山神,然后便纵马往山上走去。

结果,他在半途之中,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撞了他一下,他想回头查看,可是身边的人都说没有人,他就很奇怪。

接着,又被轻轻地一推,他回头看着这时远远的,一个白衣女子正在微笑看着他。

他想凑上去看看,可是又被那个女子一下子推开,他发现这个女子通透得很,好像并不存在一样,以至于越往上越突兀,他只能转头下山。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寒食节的传说故事(6篇)寒食节的传说故事1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2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

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

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篇1远古时期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关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

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

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

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_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_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_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那么,大家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寒食节的由来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

寒食节是夏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二日。

逢寒食节当日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同时寒食节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两千余年来,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其实是沿袭了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

华夏大地每到初春,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雷电的到来也易引起山火。

所以远古时期的人们,要在这个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在禁火的这段时间里,人们会准备出足够的熟食用以度日,但是因为禁火而无法加热,只能“寒食”,故而便有了“寒食节”。

不过据史籍记载,寒食节的起源,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

晋文公重耳乃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当他还是晋国公子的时候,却深受“骊姬之乱”的迫害。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

重耳自幼聪慧好学,同时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十分受宠的骊姬预谋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为了扫清障碍,她先是设计陷害、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又开始诬陷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

得知消息的二位公子先后逃走,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寒食》 文章解析

《寒食》 文章解析

《寒食》文章解析寒食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这一节气与清明节相邻,因此它们常常被说成是一对兄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历史、习俗、寓意等方面对寒食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个独特的节日。

一、寒食的由来寒食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相传为了纪念楚国大臣介之推,人们在他的忌日禁火三天,不点灯火,于是这一天被称为“寒食节”。

二、寒食的习俗1. 禁火习俗:寒食节的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禁火,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而是提前煮好食物。

这源于古时候的禁火习俗,寒食节期间人们不敢点火做饭。

2. 冷食习俗:由于禁火,人们往往会准备冷食来食用。

各地的冷食习俗有所不同,但常见的有凉面、冷饮、冷荤等。

这不仅是为了避免点火,还有“斋戒”的寓意,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怀念。

3. 踏青郊游:寒食节温暖宜人,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候。

因此,许多地方会举办踏青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欣赏春天的美景。

4. 扫墓祭祖:与清明节相邻,寒食节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间节点。

人们会前往祖坟,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三、寒食的寓意寒食通过禁火习俗,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和生活资源,倡导节约和勤俭。

同时,这一节日也有向先人敬仰的含义,通过祭祖扫墓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四、寒食的变迁寒食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

例如:1. 江南地区的寒食节习俗与踏青风光相结合,人们穿上古装,开展文艺演出和水上活动,活跃气氛。

2. 北方地区则有烧纸、放风筝等独特的习俗,以及举行划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这些变迁不仅丰富了寒食节的内涵,也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综上所述,寒食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气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解析寒食的由来、习俗、寓意和变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节日,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积淀。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又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的由来
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与一个关于屈原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忠臣屈原,他为了挽救楚国,
多次劝谏国君,但却遭到了国君的猜忌和排斥。

最终,屈原因受到
冤屈,被迫流放到汨罗江畔。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等
许多著名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屈原心灰意冷,
选择在汨罗江投河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在他的忌日举行
祭祀活动,并且在屈原的忌日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禁火忌食,以示对屈原的哀思。

据说,寒食节的由来和屈原有关,是因为屈原自尽的那一天正
是三月初四,而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忌食,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思。

因此,寒食节也成为了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祭奠,悼念先人。

同时,还会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踏青赏花、放风筝、荡秋千等,以
此来庆祝春天的到来。

寒食节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寒食,如寒食粽、寒食面等,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总的来说,寒食节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希望寒食节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节由来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

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

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

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

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

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

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