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阅读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食》阅读理解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阅读理解及答案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
1.《寒食》是一首诗,是诗人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2.春城是什么意思?春城指的是3.诗歌前两句用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4.《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描写了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用、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到这句俗语。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7.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渲染的美丽景色。
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
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10.《寒食》这首诗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度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请你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是一首讽刺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
2.春城是什么意思?春城指的是春天的京城。
3.诗歌前两句用花、柳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汉宫、五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4.《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春天京城长安寒食节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用“传”、“散”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赐新火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寒食阅读答案孟云卿

寒食阅读答案孟云卿【篇一: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有答案及补充答案】=txt>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并非说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会▲,笑只不过是调整情绪的一种方法。
⑵不要逃避和▲,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我们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畏惧。
⑶诚实守信、▲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a.烟消云散推脱一诺千金b.涣然冰释推脱一言九鼎c.涣然冰释推托一诺千金d.烟消云散推托一言九鼎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
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受到蒙蔽甚至伤害。
b.初唐诗歌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唐代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c.《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选配了几十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无论是出国旅行还是出国淘金的中国公民,都要了解目的地国家的安全局势,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风险,保护自身安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
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
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希望之民族,这才是强大之国度。
如此,▲ ,▲ ,▲ 。
如此,▲ ,高三语文第1页(共6页)▲ ,▲ 。
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
①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②百家争鸣③齐头并进④才能智者蜂起⑤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⑥才能勇者辈出4.右图是清代名臣张之洞游赤壁时为东坡祠撰写的联语,上下联各缺两句,请依据文意与对联组成原则,选出甲、乙、丙、丁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3分)(▲ )甲、试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乙、若只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5.根据下面材料,概括雾与霾的相同点。
《寒食寄京师诸弟》阅读答案

《寒食寄京师诸弟》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回答问题。
春宫怨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诗的标题是“春宫怨”,诗中哪几句写的是“春”?哪几句写的是“怨”?抒情主人公又因何而怨?(6分)(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
(5分)【参考答案】(1)通过抒情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盛春正午的绮丽景象:春风骀荡,鸟声清脆唧喳,丽日高照,花影层叠繁茂。
(2分)(2)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借自然界的美好春景,表达抒情主人公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
既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情景交融。
(3分)【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3分)(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答:“倦客思家”。
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答案】(1)D(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寒食陈与义阅读答案

寒食陈与义阅读答案寒食陈与义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悟解题思路,把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忙到我们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寒食陈与义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食陈与义竹篱寒食节,微雨澹春意。
喧哗少所便,孤独今有味。
空山花动摇,乱石水经纬。
倚杖忽已晚,人生本何冀。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
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此诗作于靖康之难其次年,陈与义遇虏奔于南山之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虽然联首句“竹篱寒食节”全句都是平声,且结尾都押仄韵,这都符合律诗的声律要求。
B.颔联写年青时爱热门,满怀壮志,哀乐随心,如今在孤独生活里竟能品出味道来,这种情味与遭际、季节、环境都有关联。
C.颈联“空山花动摇”,空山愈形花之动摇,以静写动,同时又是用花之动摇来写山之空静,以动写静,近于“乌鸣山更幽”的写法。
D.“乱石水经纬”中,“经纬”本指织物的'纵线和横线,这里指水流湍急,和“乱石”形成对比,二字可谓平字见奇,是宋人化故为新的手段。
E.全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情与景平分秋色。
首联总写,交待时间、环境、颈联写眼前所见景物,有整体有细节。
2.试结合全诗,赏析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1.AE2.全诗描写了一幅静谧山中,春日微雨,清冷清寂的寒食节景象。
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回想起少年时的喧哗,感叹此时的孤独;尾联里,诗人意识到年华已老去,此生更是无所期望,联系到诗人此时境遇,靖康避难南山,可以看出尾联中的这种对人生日暮已无期望的感慨;同时也包含着对国家逢难,自己忆却无所作为只身逃难的悲叹与自责。
(6分)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寒食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寒食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宋·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寒食前一二日的清明出游,首联以“清明”点出出游的时间:“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
B.颔联二句二景,一高一低,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C.颈联耐人寻味。
“天寒”与“乍暖还寒”相同一语双关,点出季节的气候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因贬官而生发出的凄寒之情;“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
D.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
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回扣诗题。
2.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易断魂”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朱湾①几回江上泣途穷,每遇良辰叹转蓬。
火燧②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③。
莫听黄鸟愁啼处,自有花开久客中。
贫病固应无挠事,但将怀袍醉春风。
【注】①朱湾:生卒年均不详,大历年间进士。
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
②火燧:古有钻燧改火之俗。
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③灰心:《庄子·齐物论》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之语。
故人:古人,此指介子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寓居”“再”表明诗人在外漂泊已久,这是他在平陵寓所度过的第二个寒食B.首联数词和动词“几回”“每遇”“泣”“叹”使用巧妙,写尽长期旅居的沧桑与凄苦。
C.颈联写诗人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美景,表明其心境要由“叹”转向“醉”。
寒食练习题目

寒食练习题目寒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或三月三十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墓地祭祀祖先,也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和缅怀先人。
寒食练习题目的目的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在节日前准备和热身,同时了解并传承相关的文化知识。
寒食起源于古代中国,其起源与一位忠诚孝顺的人物有关。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孟子善,他是孟子(古代著名思想家)的孙子。
按照传说,孟子善非常孝顺,一天他看见一个人捧着盛满稻米的碗扔进了河里,当他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得知这个人是为了祭奠远房亲戚。
孟子善对此非常感动,他决定改变这种行为。
于是他决定不吃肉,只吃谷物来祭祀他的祖先。
这个习俗逐渐传承下来,成为了享誉千古的寒食节。
在现代社会,人们庆祝寒食节有多种方式。
首先,人们会到坟地祭拜祖先。
他们会清理墓地,向祖先献上鲜花、食品和其他物品。
在祭拜仪式上,他们会默念祝福的话语,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其次,人们还会参与各种寒食文化活动。
例如,他们会举办寒食茶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美味的茶点。
茶会不只是为了享用美食,更是为了团聚和传承文化。
在茶会上,人们会聚在一起交流、分享故事,增进感情。
此外,人们也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放风筝、踏青等。
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添了欢乐氛围。
人们可以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春天的美景。
除了以上的活动,与寒食有关的传统食物也是庆祝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食物有寒食粽,由糯米、赤豆和其他馅料包裹而成。
这些粽子有着独特的口味和形状,代表着丰收和美好的愿望。
此外,人们还喜欢吃清明果、饼干和糕点等传统食品,这些食物都被赋予了祝福和吉祥的寓意。
寒食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因地域和个人习惯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寒食节虽然只有一天,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进步,寒食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人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和网络分享自己的寒食节体验和祭拜仪式。
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目录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1)原诗 (1)问答 (2)赏析 (2)注释 (2)译文 (2)赏 (2)答案 (4)原诗宋之问〔唐代〕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问答一、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 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天,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 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作一名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 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二、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
(6分)赏析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
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
即“伊河”。
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译文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
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赏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
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阅读答案
寒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①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①这两句诗一写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②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