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寒食节,又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寒食节在农历日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通常是在清明节前一天。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传承的是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据传说,春秋时期,介子推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臣,他非常忠心耿耿地侍奉他的君主。
一年,鲁国发生了一场政变,君主被迫去世。
这时,国家进入了七国争霸的时代,介子推为了躲避政变的迫害,决定逃往附近的国家避难。
在逃难的路途中,介子推遇到了一个百姓,这个百姓告诉他一个消息:如果没有烟火、炊火,不被蝇蚁所侵扰,这就是“寒食”。
介子推听后心生感动,他决定在此处停留,并将这一天作为寒食节,以纪念这位善良的百姓。
从那时起,寒食节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墓、晒墓、放风筝等,希望祖先能够得到庇佑,也为自己祈求好运。
值得一提的是,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禁止用火煮饭食用冷食,以示节俭。
同时,也有一些地区会举行一些特别的庆祝活动,比如赏花、吃寒食粽子等。
总的来说,寒食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寓意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能够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魅力,也能够悼念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愿我们能够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即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
寒食节的来历以及习俗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
相传,齐国国君的宠妃娘娘得知自己的丈夫正在与越国展开一场激烈的战争,并感到十分担忧。
为了能够安全渡过战争期间,娘娘决定提前迁往安全的地方。
由于战争紧急,娘娘只能带着一些冷饭作为口粮。
在娘娘迁往的地方,由于无火取暖的设备,娘娘只能用冷饭充饥。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奇迹出现了,娘娘所在的地方并未受到战争波及,她度过了一个平安的冬天。
为了纪念这段艰难而奇迹般的时光,后来的人们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寓意着将冷饭作为节日食物,纪念娘娘的智慧和勇气。
二、寒食节的习俗1. 寒食节踏青:寒食节期间,人们常常会选择在户外郊游,踏青赏花。
特别是在山间、郊外,人们组织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欣赏春天的美景,以期来年的五谷丰登。
2. 禁火忌火:由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娘娘吃冷食的艰苦经历,所以传统上这天忌火,不生火烹饪食物。
因此,人们通常会用一些冷食或者凉拌的食物充饥。
3. 穿柳条丸子:根据传统习俗,寒食节还有一个有趣的玩法,就是寒食节当天将煮熟的大米团子裹上鲜嫩的柳条,然后随着风飘到远处,并与好友互相寄语,以此来祈祷来年一切的顺利和幸福。
4. 难民爱心活动:在寒食节期间,一些慈善机构会组织难民爱心活动,为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的援助。
这也是在节日中传承爱心和关爱的一种方式。
5. 贴门祭祀:在寒食节,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门上贴纸或者字画,祭祀祖先和家庭过去的先人。
这是中国传统中尊重和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
总结: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通过庆祝活动和纪念活动的方式传承下来,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弘扬。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慈善活动和祭祀祖先的方式,传递爱心和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怀念先人,悼念逝去的亲人。
在这一天,人们遵循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不仅会祭扫坟墓,还会食用寒食,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习俗中认为,清明节是一个佳日,是祭奠祖先的重要时刻。
而寒食节则是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们在这一天避免生火煮食,只能食用冷食,因此称之为“寒食”。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成为清明节民俗中的一大特色。
寒食节的由来有多种传说,最为流传的说法是关于介子推救楚王的故事。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国王春申君发动了政变,逼迫楚王熊通被迫上吊自尽。
介子推为了救楚王,悲痛之余用冷肉止血,不忍生火烹饭,因此引发了寒食习俗。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心,后人将寒食节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除了这个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伏羲神农时期的丧食习俗。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祖先的神灵会回到人间,所以要竭尽全力招待祖先的灵魂。
而当时的食物保存条件有限,人们只能吃冷食,寒食节就成为了追思先人,纪念先祖的时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的特色之一,被人们传承和发扬。
如今,寒食节不仅仅是食用冷食,更是人们纪念先人,缅怀先贤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一起吃寒食,祭拜祖先,铭记历史,感恩生活。
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承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了解寒食节的由来,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而美好的风俗习惯。
(字数:487)。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_2023寒食节是哪一天整理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_2023寒食节是哪一天整理寒食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民间特别重要的祭祀节日。
下面是我整理的2023寒食节是几月几日,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名目2023寒食节是几月几日寒食节时间是4月4日,农历三月初四,星期一。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进展中渐渐增加了祭扫、春游、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返回名目寒食节的食物有哪些大麦粥寒食节这天有吃冷食的饮食习俗。
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预备食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这种食物是“大麦粥”。
这是一种加了怡糖的大麦粥,或者是将大麦仁水解发酵产生肯定比例的怡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
陆魁《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醋的酪。
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著作粥。
”这种方法特别特殊。
“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麦以后,经冷却而形成的凝胶状的淀粉和蛋白质胶冻。
然后把捣碎后的杏仁浆和进去,就成为半流淌的粥。
所以这个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
由于禁火,所以要随和随吃。
“醋酪”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
《齐民要术·醋酪》则较为具体地说明白醋酪的制法:“与煮黑场同”,这种醋酪实际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醋酪。
《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
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子推燕山东胶东地区则有在清明这天蒸面燕的习俗。
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就是为纪念介之推而做的。
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则精致多样,每个面燕都绘有五彩斑斓的彩画,口中衔一小块红布条,使整个燕子显得栩栩如生。
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

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乃是清明节前一个星期的寒食日。
这一天人们会烧火祭祀祖先、神明,还会用各种方式来纪念春秋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寒食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下面将介绍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一、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
屈原是寒食节的重要人物,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灭亡,屈原不忍视国家灭亡,痛心疾首,投汨罗江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寒食节便成为向他致敬的节日。
二、寒食节的习俗1. 禁火:传统寒食节要禁火,人们不使用明火,而用冷食来纪念屈原的死亡。
这是为了缅怀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壮以及祭拜祖先的节日风俗。
2. 踏青:寒食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的好时机,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去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俗称为「寒食踏青」。
3. 扫墓:寒食节前后的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间,人们会前往祖坟,瞻仰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4. 吃冷食:寒食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冷食。
人们会在这一天避免煮熟的食物,而选择吃冷菜、冷饮等,以示安抚屈原投江自尽的悲伤之情。
三、寒食节的意义寒食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才华令人敬佩。
其次,寒食节也是人们追忆亲人的时间之一。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会趁着寒食节前后,前往祖坟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寒食节也是一个欣赏春景的好机会。
这一天正好是春天的开始,人们会借着寒食踏青的机会,走出家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增添生活的乐趣。
总结: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以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寒食节的习俗包括禁火、踏青、扫墓和吃冷食等。
寒食节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之情和欣赏春景的好时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寒食节作为其中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寒食节,又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人文情怀。
以下将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来探讨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历史渊源寒食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相传为纪念楚国政治家屈原的一场悲剧而设立的。
屈原一生忠贞于国,以他的才华和忍辱负重的精神为后世所推崇,寒食节成为了传承他精神的载体。
除了纪念屈原,寒食节也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时间上相邻,因此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节日。
风俗习惯寒食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踏青和扫墓。
踏青是人们迎接春天的活动,许多人会选择到郊外或公园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扫墓则是寒食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表达对前人的思念和敬意。
文学艺术寒食节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从古代诗词到现代小说,寒食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和内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苏轼的《寒食野望吟》就借寒食节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慨岁月推移不复当年辉煌。
而在艺术作品中,寒食节的元素也常常被使用,如绘画作品中的墓地和踏青场景等。
现代传承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仍然在现代传承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首先,扫墓仍然是许多人的习俗之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会前往墓地祭拜祖先。
其次,寒食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借此放下繁忙的工作,陪伴家人和朋友,感受节日的气氛。
最后,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重视,学校会在寒食节期间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结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踏青和扫墓等风俗习惯,人们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意。
在文学艺术中,它成为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主题。
而在现代社会,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依然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也称为清明前后或清明节前后的寒,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寒食节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距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国的一位贵族名叫屈原,他是楚国的忠臣和文学家。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敌人的陷害,他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山水环绕,居住着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
每年的三月三日,屈原都会回到故乡,参加节日庆典,并且与亲友欢聚一堂。
然而,一年,屈原怀抱着对家乡的思念,满怀期待地回到故乡,却发现家乡已经变得一片狼藉。
故乡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纷纷躲进山林中,屈原深感无助和悲伤。
绝望和无助之中,屈原漂泊江边,怀念着家乡的美好。
他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深深的爱意。
三月三日这一天,他在江边投江自尽,以示对家乡的哀思。
这一幕感人至深,引起了许多人的痛惜和感动。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三月三日不生火、不做饭,只吃冷食,而这一天后来被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传承与发展寒食节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
饮食习俗寒食节的饮食习俗对于人们来说是最为重要和显著的特征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不生火,不做厨房工作,而是吃冷食。
寒食节的冷食有很多种类,比如凉拌菜、凉皮、冷面等。
这些冷食不仅美味,而且富含营养,对人体健康有益。
游山玩水在寒食节,人们也经常选择出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许多人会组织家庭成员或朋友一同前往山水之间,共度这个愉快的节日。
游山玩水不仅能让人们放松心情,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悼念祭奠寒食节与清明节紧密相连,在传统文化中,寒食节也是悼念祭奠亲人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到墓地祭拜祖先,烧纸、献花、上香,表达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思念之情。
寒食节的现代意义寒食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
寒食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习俗,传递了一系列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首先,寒食节弘扬了团聚和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
年的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是中国人民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悼念先人,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别称,据说源自春秋时期,是一位忠臣为了纪念逝去的君主而举行的寒食禁火忠臣节。
而“踏青节”则是清明时节的一个传统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出门踏青赏花,享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清明节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节日不仅是纪念逝去的人,更是重视生活的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已经不再扫墓,但祭祖和缅怀先人的文化传统却依然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一。
清明节“寒食”、“踏青”等传统活动也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放松
心灵的良好方式。
每到清明时节,无论是缅怀先人,还是享受春天的美好,都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烈向往和珍视。
愿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温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篇一:寒食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风俗习惯】寒食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风俗习惯相对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对寒食节的了解可能比较少。
寒食节又名“冷节”“禁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也是流行于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传统节日。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地区将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只有山西等少数地方还将两个节日分开过。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但它的源头应该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
虽然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那时人们就把火奉为神灵,要举行祀火活动。
祀火活动后来慢慢改变,形成了禁火节,直到春秋时期形成了寒食节。
相传寒食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据说当时晋文公四处流亡,介子推曾经割股为晋文公充饥。
后来晋文公成功为王,在分封功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
但介子推为人忠诚义气,不愿向晋文公夸功争宠,就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在了绵山中。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出山。
而介子推宁愿隐居在山中,不愿为官。
晋文公没有办法,就让手下放火烧山,本想逼介子推出来,岂料介子推还是不愿出山,竟然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介子推的忠诚勇敢感动了人们,大家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在他去世的那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慢慢地就形成了寒食节。
到了汉朝,寒食节的节期延长了,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来纪念介子推。
至三国时期,曹操下令取消寒食节的习俗,并推出了非常严苛的惩罚措施。
后来三国归晋了,由于“晋”字的原因,寒食节的习俗又恢复了。
从那时起,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广到了全国,寒食节也成了全国性的节日,汉民族在寒食节那一天都要禁火吃冷食,山西民间尤其重视过寒食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的习俗渐渐多了起来,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等,后来上坟的习俗改为在清明节。
寒食节实用的冷食种类也非常多,有寒食粥、面、浆、等等;寒食节的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
这些食品大都寓意深刻,取纪念介子推高风亮节之意。
虽然在今天,寒食节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很多,但在古代,它是汉民族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因此形成了很多关于寒食节的诗词作品,如杨万里的《寒食上家》、孟云卿的《寒食》、宋之问的《途中寒食》等。
这些诗词涉及到了许多流派,不仅是研究我国古诗词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很少有地方过寒食节,但寒食节背后蕴含的忠君爱国的精神,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的抱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道德重要的一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篇二:关于寒食节的诗歌赏析】1.《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①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
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不得封赏,负母逃进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竟被烧死。
为纪念他,就规定这一天不得升火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称之为寒食节。
②撰碑钱,为别人写碑文、墓志铭的稿费。
简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是唐朝诗人韩翃写的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
唐宋两朝,清明、寒食期间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故有人间佳节唯寒食这样的诗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也是汴京清明、寒食期间的盛况,这便是明证。
首联写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
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
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颈联写的是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两种境界。
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很老到。
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更富诗家语。
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说绿;不说墟里烟,而说乍禁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
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
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多少潜台词呵。
2.《和子由寒食》苏轼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3.《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赐给。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分页标题#e#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lsquo;五侯rsquo;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围炉诗话》)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4.《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7.《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8.《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9,《寒食节》张志真寒食时节雨纷飞,春风杨柳映翠微。
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之推。
【篇三:寒食节的风俗、习俗】寒食节的风俗、习俗寒食节形成了丰富的风俗、习俗: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具有以下特点:1、节日形成早。
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
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3、文化内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