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商标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目的论看女性化妆品品牌的汉译及其策略

从目的论看女性化妆品品牌的汉译及其策略

从目的论看女性化妆品品牌的汉译及其策略作者:李翀昊张包文钦李妍婧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进驻中国。

品牌既是了解商品的重要窗口,标榜了商品的形象,也直接触及消费者的心理,进而引发其购买动机。

如何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更好的了解国外化妆品牌,做好化妆品和其品牌名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作用,将译文的预期目的放在翻译的首要地位,并认为目的决定过程,这就对女性化妆品品牌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在目的论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实例对女性化妆品品牌汉译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化妆品商标;翻译策略一、目的论及其指导作用(一)目的论的实质“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最有影响最重要的理论,是在莱思的翻译功能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

(二)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目的论主要包括四个主要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和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目的原则认为,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总之,这四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三)目的论对国外化妆品品名翻译的指导意义化妆品品名是消费者了解该品牌的第一步,好的翻译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该品牌的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目的论的翻译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很好的指导,品牌汉译时不必拘束于正常的翻译习惯,而是可以适当变形,简化翻译,甚至是不翻译,从而达到最好的品牌宣传效果,提高其品牌价值。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化妆品的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化妆品的翻译

目的性法则与化妆品说明书翻译1. 引言世界名牌化妆品,即世界著名的化妆品品牌,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超群的市场表现力的化妆品品牌。

如:美宝莲(Maybelline),玉兰油(Oil & Ulan),雅芳(Avon)等等。

化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备受广大女性消费者的关注。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广大的女性消费者,对于拥有美丽容颜的渴望和向往,是这些名牌化妆品得以畅销的推动力。

而女士们在购买时,首要关注的自然是其说明书的产品介绍。

所以,其产品汉译文的好坏,对于能否打动中国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汉译应符合女士追求美丽﹑优雅﹑迷人的心理,因此翻译的美学观照应是化妆品说明书的汉译文所首要考虑的。

英文化妆品说明书汉译的美学原则是指音韵美,节奏美,色彩美等等。

女士化妆品的汉语翻译应力求做到这三者的统一。

但译者在关照美学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应该做到的当是忠实的传达产品的信息,反对一味追求华丽语言的堆砌而歪曲了化妆品说明书的真实讯息,造成误导消费者的不良后果。

2. 翻译的美学观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菲尚妆城达、雅”三者统一的观点。

从翻译美学审视,“雅”,即“美”,即原文或译文的美学功能。

王佐良在《中国的翻译标准》(1991:113)一文中也指出: “By now we can leave translat ion standard behind, for we have come to the point where aesthetics take over.” 翻译美学,作为译学的边缘学科,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它的研究对象既是美学,又是翻译,是翻译中的美学问题和美学中的翻译问题的交叉统一。

“翻译美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研究的是翻译美的本质和翻译美的规律;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译文、译文与原文的审美关系, 原文与译文的内容与形式及形式各部分间的审美关系;是译者的审美经验(吴文安:2003)。

从目的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目的论 忠 实性 原 则在 商标 翻译 中的体 现。这 一原 则 类似 于严 复翻 译 标 准 中的 “ ” 。将 忠 实性 原 则应 信
用 于商标 名翻 译 中,我 们 不难推 断 ,商标译 名应 与 源语 商标 名保 持 某种 关联 ,应 当准确传 递 源语 商标
名 的信 息。在 具体 的 商标 名翻 译 时 ,译 文在 保持 自
语 言是 能对译 的 ,所 以 ,译 者作 为翻 译行 为 的 实施 翻译 标 准 中的 “ ”相 似 。翻译 是 一种跨 语 言跨 文 达 者 ,为 了达到 其 目的 ,可 以采 用不 同的翻 译 方法 , 化 的信 息转换 以及 交流 的过程 ,它是 需要 用 另外一
比如 ,音 译 法 、意译 法 ,或 者 自主创 新等 方 法 。例
的产 品 ,直接 决 定 着商标 翻 译行 为 是 否达 到 目的 。
因此 ,商标 翻 译 不能 固守 “ 实” 、 “ 忠 对等 ” 的翻 译 文的 交 际 目的 ;三是使 用特 定翻 译策 略 或翻 译程 序 的 目的 l 2 J 。其 中 ,译 文 的 交 际 目的是 首要 的 。从 译标 准 ,而应 允许 因语 言文 化 的差 异 而采取 不 同的 交 际功 能来 看 ,译文 只要 达 到 了翻译 任 务规 定 的 交 翻译 方法 。商 标翻 译 的 目的性 本 质 意味 着其 译 文必
2 世 纪7 年 代 ,在 德 国兴起 了以凯 瑟琳 娜 ・ 0 O 赖 致 ,让 读 者 能够理 解 。 忠 实性原 则 ,指 译 文既 要 忠 斯 ( ah r a i ) 汉斯 ・ 密尔 ( n emer K tai s 、 n Re s 威 Ha s r e) V 实于原 文 ,又要 忠 实于译 文 读 者和翻 译 的发 起 人 , 以达 到 两者之 间 的平衡 。总 的 来说 ,忠 实法则 应从 贾斯塔 ・ 尔兹曼塔 里 (ut Hoz Ma t r)、克 霍 7s l— nt i a a

从目的论视角析化妆品商标名翻译汉译技巧

从目的论视角析化妆品商标名翻译汉译技巧

从目的论视角析化妆品商标名翻译汉译技巧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化妆品市场日益繁荣,品牌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标名的翻译成为了化妆品品牌打入新市场、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化妆品商标名翻译在汉译过程中的技巧与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期望为化妆品商标名的汉译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帮助化妆品品牌更好地实现市场定位和品牌推广,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和目标受众,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在化妆品商标名的翻译中,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等问题,以实现商标名的有效传达和消费者的有效吸引。

本文将首先介绍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化妆品商标名在汉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通过对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期望为化妆品商标名的汉译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翻译方法和指导原则,为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活动应以实现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的预期功能或目的为首要原则。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的过程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结果导向的行为。

译者需要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因此,目的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对于化妆品商标名的翻译而言,目的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英语论文目的论视角下进口化妆品品牌翻译策略研究论文设计

英语论文目的论视角下进口化妆品品牌翻译策略研究论文设计

目的论视角下进口化妆品品牌翻译策略研究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of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people's income has been greatly rai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ast. Afte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peopl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igher level living needs. Imported cosmetics are increasingly favored by people because of their strong brand influence and good us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many imported cosmetics brands compete in the market through the launch of new products and expensive advertising cos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arket and cultivate their own imported cosmetics brands. A good brand name can win the favor of consumers, leave a good impression in the minds of consumers and virtually increase consumers' good im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brand.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 of Skopostheorie, this article gives examples to explain and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mported cosmetics brand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kopos theory, as well as the famous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s, such a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aesthetic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differences in consumer concepts, that different brand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the third part gives a lot of examples to the cosmet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guided by teleology.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s brands involves many field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must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consumer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attitude of consumer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 this, in cosmetics brand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and zero translation or creative translation can be adopted.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s brands can effectively establish a brand imag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veactivities.Key Words: Cosmetics brands; Translation strategy; Brand culture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较以前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探讨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探讨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探讨一、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化妆品行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地域性市场,而是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化妆品广告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流畅,更要在文化层面上实现有效沟通,以吸引目标市场的消费者。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化妆品广告翻译的原则、策略及其实践应用,以期为提高化妆品广告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的论是一种强调翻译目的和功能的翻译理论,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目的的实现。

在化妆品广告翻译中,翻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吸引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传递产品的功效、特点和品牌形象。

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和审美观念,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保持原广告信息的基础上,更符合目标市场的接受习惯,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通过对化妆品广告翻译的目的论视角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妆品广告翻译的本质和要求,为提升化妆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启示。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 化妆品广告翻译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化妆品广告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化妆品行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其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往往需要通过翻译来实现跨文化的传播。

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审美和消费心理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化妆品广告翻译对于品牌的国际化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妆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也在积极寻求海外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广告翻译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优秀的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品牌理念,展现产品特色,帮助品牌在目标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升竞争力。

化妆品广告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广告的效果产生影响。

论日语化妆品商标的翻译策略

论日语化妆品商标的翻译策略

论日语化妆品商标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在日语化妆品商标翻译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文章初步探讨了翻译目的对于日语化妆品商标翻译所产生的影响,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从翻译方法、遣词用字两个方面对67个日语化妆品商标的汉译进行了分析。

认为日语化妆品商标的汉译,因受到了预期目的影响而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标签:目的论定量分析翻译方法遣词用字一、引言商标(或称“品牌”)命名,是一种利用语言进行商业宣传的社会语言应用现象,是了解商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1](P40)。

因此,商标文字便成了标榜商品形象的重要手段和符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商品在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纷纷注意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化妆品市场更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大的效益,化妆品商标的翻译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商标翻译属于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翻译。

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商标的广告功能,引起受众的注意。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日语化妆品的翻译策略,拟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翻译目的对日语化妆品商标翻译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翻译目的不同,达到目的的手段也不同,指导翻译的原则也不同。

[2](P10)作为一种翻译实践,商标翻译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商标的广告功能,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目的论是由汉斯·弗美尔(Hans Vermeer)首创的。

他在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功能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

弗美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具有目的性。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除此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即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能让读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其程度和形式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从“目论”看化妆品商标翻译

从“目论”看化妆品商标翻译

从“目的论”看化妆品商标的翻译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了化妆品商标名称的翻译,旨在找出其翻译的一般及特殊方法,以提高品牌名称翻译的质量,实现译名的规范化,增强译名的可读性。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方法商标名称近年来各种化妆品品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质量的商标翻译,实现规范化、可读性强的译名能够使产品深入消费者心理,激发美好的想象,促进购买欲望,对提升企业知名度开拓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标名称的翻译涉及到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因素,而并非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 具有自己的内在特点与要求。

本文拟从“目的论”,即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化妆品商标名称的翻译,旨在找出其翻译的一般及特殊方法,为品牌更好地走入市场提供一定参照。

一、功能目的论的主要思想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它以译文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

费米尔(vermeer)所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因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类行为。

在其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翻译是在“目的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vermeer 1987:29)。

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

在诺德这里,翻译是一种有意图的、人际的、以源文本为基础的、口头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诺德,2005:23),目标读者是目标文本创作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诺德,2005:27)。

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依翻译所服务的目的而定。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产品实际需求,迎合预期受众,即消费者的心理,对化妆品商标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2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3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5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6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7 论《教父》主人公迈克尔•考里昂的悲剧性8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9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10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1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2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13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14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5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6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8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9 商业广告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20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21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22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23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24 浅谈商务合同25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26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27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28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9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30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31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3233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34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35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36 万劫不复的阴暗人性——解析《蝇王》的主题37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39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40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41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42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43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44 Reread Shylock from a Tragic Viewpoint45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46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47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48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49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50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5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52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53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54 以当当网为例来分析电子网络营销策略55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56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57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58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59 姓名—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60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61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美国的黑色幽默62 分析简爱的美63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6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6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66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67 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68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69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70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71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7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73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74 分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中的女权主义75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76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77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78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79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80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81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82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83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China84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85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8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87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88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89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90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91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9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93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94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95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96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97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98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99 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100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101 合作原则视角下《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02 从韦恩•布斯的修辞理论角度分析《爱玛》中的修辞手法103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104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105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06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07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08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09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110 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11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12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113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114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115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116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117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118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19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120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21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122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12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12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127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128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29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30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131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3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34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135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136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137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38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39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140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141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142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143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144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145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46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147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148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14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50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151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152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153 会计文本语言特色分析——以《国际收支手册》为例154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155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56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57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158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59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160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161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162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163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164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165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166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167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168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69 美好象征与无情现实--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双重意象170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171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172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173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174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175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176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77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178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179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180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181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182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183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rand Names184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8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186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187 中美交往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18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89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190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91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192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193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94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195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96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197 论翻译单位198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99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200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