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论文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漫谈紫砂壶摘要:本文从紫砂壶的起源、原料、造型、工艺要求、创新要素等方面对珠圆玉润的紫砂壶进行了分析。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里对宜兴紫砂由衷的赞美。
只有对紫砂壶具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深谙其道。
关键词: 珠圆玉润宜兴紫砂紫砂泥工艺要求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享有声誉,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紫砂壶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其身价贵重,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一、紫砂壶的起源最早,人们是认为紫砂壶起源于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阳羡茗壶系》“创始”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
闻之陶云家: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姓名与生平不详,明周容《宜兴瓷壶记》认为他是“万历间(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从陶工那里学会制陶技术而发明了紫砂壶。
以后,清吴骞《阳羡名陶录》等也如是说,直到现代,由于人们在文献中发现,早在北宋已有了有关紫砂器的记载,才提出了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说,而1976年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器残片的发现,紫砂壶起源于宋代说逐渐取代了明代说,成为了现代最为流行的说法。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
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 “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
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出现。
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
人生的智慧在于刚柔并济——论紫砂壶“大口石瓢”的传统文化内涵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时 代性。紫砂壶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其海纳百川、与 时俱进的特征,历代紫砂壶都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反映了时代风尚,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品味,时代的经济 水平和艺术审美极大地影响着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世 间万象,人有千面,壶有百态,每把壶都以不同的造型 呈现出不同的气度,有的壶造型飘逸,有的古朴敦厚, 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石瓢壶”是一款经典 器型,有“跌不破的型”之称,据传,最初的“石瓢 壶”由清代陈曼生所创制,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受 到紫砂艺人的争相追捧和模仿。在紫砂收藏圈中,有这 样一种说法: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石瓢壶”经多人 改良,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后来,很多 “石瓢壶”的器型以人来命名:“彭年石瓢”、“子治 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虽然千变万 化,但终归万海归宗、同出一源。紫砂壶“大口石瓢” (见图1)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虽然有所 创新改进,但始终没有脱离“石瓢壶”的本质特征。 “石瓢壶”最大的特征是其三角结构,三角结构被誉为 最稳定的几何结构,“石瓢壶”的整体都是由不同三角 形的变体组合而成的,壶体线型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穿 过板与壶钮连成一个整体;壶把是一个三角形,壶嘴直 翘与口面平行延伸线组成的虚空间又是一个三角形;壶 底三足平面构成同样也是一个三角形;暗的、虚的三角 形交替连接,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用现代设计
浅谈紫砂花器的创作特色和文化寓意

浅谈紫砂花器的创作特色和文化寓意【摘要】紫砂花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紫砂花器的起源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入手,探讨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寓意。
紫砂花器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其创作工艺更是精湛绝伦。
紫砂花器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是传承着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度。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紫砂花器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紫砂花器、创作特色、文化寓意、形式美、创作工艺、收藏价值、传承、陶瓷艺术、中华文化1. 引言1.1 了解紫砂花器的起源紫砂花器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那个时期,紫砂艺人们开始以当时流行的做茶的用陶土为原料,制作精美的茶器,其中就包括了紫砂花器。
紫砂花器的制作技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紫砂花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明珠"。
紫砂花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被当作器皿使用,更被视为一种文化象征和审美标准。
紫砂花器传承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紫砂花器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许多意义,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紫砂花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1.2 紫砂花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紫砂花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紫砂花器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明珠”。
紫砂花器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中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中,紫砂花器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亮点。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山西乡宁紫砂陶器是中国紫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传统的传承基础上,山西乡宁紫砂通过创新,使自身更加独特与现代化。
传统的传承是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基础。
山西乡宁作为紫砂陶器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古老的陶器制作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底蕴。
从唐宋时期开始,山西乡宁就成为紫砂陶器的重要产地之一。
在长时间的传承中,山西乡宁紫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从粗犷豪放的骨子到细腻娴熟的技法,山西乡宁紫砂传承了宋代紫砂匠人的传统工艺和审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山西乡宁紫砂通过创新,使自身更加独特与现代化。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山西乡宁紫砂陶器进行了艺术与技术的创新。
在工艺上,山西乡宁紫砂陶器结合了铜器、玉石、木雕等多种工艺,采用多次烧制的方法制作。
通过将不同材质和工艺相结合,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增加了艺术性和实用性。
在审美上,山西乡宁紫砂陶器注重创作上的个性特征和表现方式。
艺人们注重创造独特的造型和纹饰,通过抽象、象征、比喻等手法来表现主题。
这种审美观念的创新使山西乡宁紫砂陶器更加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性。
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在市场推广和文化传播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山西乡宁紫砂陶器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
艺人们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根据不同的市场推广方式进行产品创新和宣传,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文化传播方面,山西乡宁紫砂陶器积极参与国内外的陶瓷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学术研究等渠道,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在传统的传承基础上,通过创新使自身更加独特与现代化。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得以保留和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未来,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应继续加强传承、创新和市场推广,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紫砂壶“乐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浅谈紫砂壶“乐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摘要】紫砂壶“乐天”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工艺特色和造型特点,釉色独特鲜明。
其融合了丰富的文化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艺术表现生动真实,展现出艺术家的匠心和才华。
紫砂壶“乐天”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更展现出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消费升级,紫砂壶“乐天”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为中国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使者。
【关键词】紫砂壶“乐天”,艺术特色,文化情感,工艺特色,造型特点,釉色特点,文化融合,艺术表现,艺术与文化价值,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紫砂壶“乐天”的背景紫砂壶“乐天”是紫砂壶中的一种,起源于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盛唐时期。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而“乐天”这一款式,在众多紫砂壶中独具特色,因其独特的工艺、造型、釉色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乐天”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数次精细的打磨和烧制,充分展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的追求。
其独特的造型设计,既秉承了传统紫砂壶的经典之处,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
釉色的选用和处理也是“乐天”紫砂壶的独到之处,不仅增添了壶身的色彩层次,还展现了工艺美学的魅力。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
而“乐天”紫砂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其艺术表现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又注入了现代人们的审美情怀,成为了当代紫砂壶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阐述论文主题意义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乐天”作为紫砂壶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品种,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通过探讨紫砂壶“乐天”的工艺特色、造型特点、釉色特点、以及融合的文化情感和艺术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浅述紫砂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浅述紫砂 文化形成 的历史背景
黄文东
( 宜兴 2 1 4 2 2 1 )
摘
要: 紫砂不 仅是供人们 品茶 赏玩的茶器 . 也 是 陶 瓷 艺
术 的巅 峰 表 现 , 紫砂 壶艺 、 紫砂文化所包 容的传统文化 、 民 族、 民俗 、 宗教等等 , 充 分 阐 释 了 当时 的 时代 特 征 和 文 化 内 涵, 在 人们 的不 朽 努 力 下 , 使 之 艺 术 生命 长 盛 不 衰 。
关 键 词 :紫砂 ; 文化; 历史; 泥料 ; 茶; 发 展
1 前 言
千 姿 百 态 的 造 型 ,千 变 万 化 的 色 彩 ,独 具 匠 心 的 手 丁 技 艺, 特 殊 的 泡 茶 功 能 以 及 深 厚 文 化 内涵 成 为 了泡 茶 、 品 赏
唐代 因茶之风大盛 , 而到了宋代 , 更盛行 斗茶 、 点 紫砂茶 具 , 由陶器发展而成 , 属 陶器 茶 具 的一 种 。 陶 的 佳 器 。 而 阳羡 雪 芽 作 为 宜 兴 的 名 茶 , 更 为 皇室贵 族 、 名 人 士 器历 史悠久 , 在 新 石 器 时 代 就 已初 见 端 倪 , 陶 器 在 古 代 作 茶 , 据史料 记 载“ 阳羡茶 ” 因 唐 代 茶 圣 陆 羽 唐 代 陆 为一种 生活用 品 , 简单粗糙 的陶器 , 经 历 了 漫 长 而 悠 久 的 大 夫 所 喜 , 羽 的推 荐 而入 贡 , 中 国贡 茶 史 由 此 开 端 。 历史 , 在 不 断 的 发 展 中衍 生 出 其 他 陶 瓷 艺 术 品 。 而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紫 砂 壶 则 是 在 明 朝 正 德 年 间 ,因 宜 兴 当地 有 着 丰 富 紫 砂 矿 藏 .而 世 界 上 唯 有 宜 兴 丁 蜀 的 黄
中国的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的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紫砂艺术,指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陶艺形式,它源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的紫砂村。
这种陶艺与其他陶艺有所不同,它的特点在于它的独特形态和丰富多彩的图案,以及这些图案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紫砂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因为它在制作过程和风格上都凸显出中国陶器制作的特点。
紫砂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纯手工制作。
它的制作过程包括挑选泥土、捏制、成型、烧制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手工完成。
这一制作方式与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的紫砂壶制作,也是通过手工完成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还未发展到使用器具辅助的程度,因此制陶都是纯手工制作。
这种纯手工制作方式在紫砂艺术中得到了延续,使得这种陶艺在制作上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紫砂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形态美。
紫砂壶、紫砂盆、紫砂杯等都是紫砂艺术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形态多样,有的是圆润的,有的是方正的,有的则像动物形象一样,其造型讲究的是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简洁、富有内涵的美感,这与中国古代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很相似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追求自然之美、崇尚道德之美的传统。
紫砂艺术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图案,这些图案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比如,紫砂壶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四季草木、山水田园、传统诗词的图案等等。
这些图案都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四季的变迁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反映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山水田园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意境,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紫砂壶上的传统诗词则代表着中国文化中重视文学、追求精神文明的一面。
总之,紫砂艺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既表现了中国传统制陶技术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然、简洁、富有内涵的美感,还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价值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紫砂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
论紫砂壶荷韵的艺术审美和人文底蕴

________»紫砂专题论紫砂壶"荷韵"的艺术审美和人文底蕴范建新【摘要】在紫砂艺术的造型之中,有一种特别的花器,通过仿生的方式来折射出自然界的千姿百态,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面的艺术享受和心灵方面的美好体验。
从整体上来看此壶《荷韵》,以一种写实却又略带一点抽象的风格,把紫砂泥料的可塑性充分地展示出来,在创作的手法中删繁就简,大气饱满的风格和对于细节的把控和处理让人印象深刻,细细把玩此壶,你会有一种百看不腻、越嚼越有味道的审美感受,再结合壶中的人文韵味,可谓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紫砂壶;荷韵;艺术审美;人文底蕴在中国陶瓷艺术的世界里,紫砂艺术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却凭借良好的性能和多变的造型博得了广大茶友的喜爱,这种介于陶和瓷的材质惊艳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喝茶的习惯。
紫砂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把玩性,可以让我们在喝茶的过程之中反复摩拿,同时紫砂良好的吸水性可以形成一定的包浆,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色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养壶的成就感。
独特而又神秘的紫砂矿料蕴藏在宜兴丁蜀的地面之下,具有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的双重因素,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位置,江浙皖三省交界,太湖西岸水气弥漫,宜兴南部为丘陵地带和水域交汇之地,地下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溶洞,非常的奇妙和壮观,同时也蕴藏了大量的紫砂原矿,这种含有石英、云母、铁质等矿物结晶的泥料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再加上118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淬炼,又形成了第二道透气孔。
当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浇淋热水的时候,会发现马上就会被壶吸收,水汽氤氤,非常的惬意。
在紫砂艺术的造型之中,有一种特别的花器,通过仿生的方式来折射出自然界的千姿百态,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面的艺术享受和心灵方面的美好体验。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荷韵壶》是一把非典型的紫砂花器,区别于传统的紫砂花器繁复的造型和多变的装饰,我的这件作品基本是素面朝天,用紫砂原汁原味的花器传统工艺来演绎荷花题材的与众不同,在相对简约的器型之中注入了无穷的江南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紫砂文化
摘要:宜兴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
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
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
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
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
关键词:紫砂壶宜兴传统工艺
一是体现华夏魂魄的民族文化韵味美:宜兴紫砂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吸纳、交融诗、书、画、铭,充盈着浓郁的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
从历史上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都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如董其昌、陈鸿寿、吴昌硕、吴大澂、蔡元培、黄宾虹、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等等,不胜枚举。
在紫砂艺术发展历程中,这种艺人与文人的如此紧密结合的现象,是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所罕见的。
一代代紫砂艺人正是在这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与传承中,十分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学养,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的创作火花。
许多知名艺人久经磨砺,具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功底深厚。
还有一批文人学者专门研究紫砂,为宜
兴紫砂陶著书立说,为艺人树碑立传,承传了紫砂的历史,使后人研究紫砂有了典籍依据,确立了紫砂陶在中国艺术之林的地位。
二是材质的天然美:所谓“紫玉金砂”,就是对紫砂原矿材料的古朴自然风骨的一种赞美,这就要求紫砂艺人在处理和加工紫砂时要遵循必要的美学法则。
紫砂壶需“光华内敛”,泛黯然之光,其神采在不经意间倏然一亮,而不像陶瓷、玻璃一样耀眼炫目。
清乾隆时期,供奉宫廷的紫砂壶装饰繁缛奢靡,虽不乏力作,却失于匠气过重,紫砂的自然机理美感被破坏,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如今,人们出于商业需求,追求展示效果,对壶胚刻意抛光打蜡,力求“水色”夺目,其实是一种破坏。
此外,壶身上的刻画、书法均需服从主题效果表达,并非每把壶上都可书画,书画的内容也应和壶的神韵一致,如在秦权、仿鼓、秦钟、掇球、石瓢等壶身上刻古代仕女,就显唐突了。
三是和谐自然的意境美:“天人合一”是中国人传统的精神追求,而紫砂完全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
这种互为置换的关系和谐地反映出“天人合一”的人性追求。
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
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
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1.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
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
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
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2.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
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
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
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
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
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
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
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
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
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