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紫砂壶制作工艺发展史

紫砂壶制作工艺发展史

紫砂壶制作工艺发展史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茶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蕴含了丰富的技艺和文化内涵。

早在唐代,紫砂壶已经开始流行。

当时的紫砂壶主要采用手工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主要在壶身雕刻鱼虾等图案,壶盖则用鹿角制成。

到了明朝,紫砂壶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紫砂壶大师,如汪大年、陈可之等。

清代时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不仅在造型和设计上更为讲究,而且对砂土的选择和烧制也更加讲究。

此时期的紫砂壶大师有文征明、高拱、李铁夫等。

其中,文征明的紫砂壶以形似果实的“文果壶”、独具匠心的“兔毫壶”等为代表,成为了紫砂壶的经典之作。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在一些传统紫砂壶大师的努力下,传统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得以保持,并且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赞赏。

今天,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提高,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中。

同时,紫砂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收藏。

- 1 -。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紫砂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是指采用紫砂泥制作的陶瓷器。

紫砂陶器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厂。

紫砂陶器具有独特的清香,它千年不变的特点,紫砂陶器是世界上陶瓷器中制作最复杂、最精巧的一类。

它是因出土墓葬而得“钓船山砂”之名,现在被泛指为各种用仅用一种泥料制作而成的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传说。

一、紫砂陶的发展史略关于紫砂陶的出现,目前尚无确切的史料。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紫砂陶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对紫砂泥进行开发,制作出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陶瓷器。

唐代的紫砂陶器虽然在工艺和造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但还未形成自成一体的紫砂陶瓷器。

紫砂器的烧制工艺在宋代开始走向成熟。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重要时期,也是紫砂陶器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的紫砂陶器在工艺和装饰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的瓷器。

宋代的紫砂陶器制作以茶器为主,多为壶、杯、碗等,用途主要是用来泡茶。

明代是紫砂陶器的鼎盛时期,紫砂陶器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明代的紫砂陶器不仅在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造型、设计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明代的紫砂陶器在市场上的销售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清代是紫砂陶器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清代的紫砂陶器在工艺和艺术价值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文献记载,清代的红泥壶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被誉为“泥中之宝”。

二、紫砂文化紫砂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的一花。

紫砂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传统。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茶道壶先”。

“壶先”便是指紫砂壶,由此可见紫砂陶器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紫砂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紫砂陶器制作工艺复杂精致,艺术价值很高,它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紫砂陶器的装饰花纹往往取材于国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青花、手绘、花鸟、山水、文人等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韵味。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特殊瓷器,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市。

紫砂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开始走向繁荣发展却是在明清时期。

紫砂陶因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备受推崇,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紫砂陶的发展史略,以及探讨紫砂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紫砂陶的发展史略紫砂陶,又称宜兴紫砂,是中国江苏宜兴市有独特陶瓷制作工艺和文化传统的陶瓷产品。

紫砂陶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当时,紫砂陶只是一种制作茶壶的器物,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类。

到了明清时期,紫砂陶才开始真正走向了繁荣。

在明清时期,紫砂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陶瓷工艺。

紫砂陶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茶人和文人的喜爱,逐渐成为了一种文人雅士喜爱的艺术品。

明代的紫砂壶多以圆润的造型为主,满足人们对艺术和实用的需求。

到了清代,紫砂壶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造型和题材的紫砂壶逐渐成为了收藏家们的珍品。

二、紫砂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紫砂陶作为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紫砂陶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茶道文化密切相关。

紫砂壶作为茶具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砂壶因其优雅的外观和优良的保温性能,成为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器物之一。

紫砂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紫砂壶不仅是茶具,更是文人雅士的文化象征。

在古代,有些文人雅士会以紫砂壶为载体,刻印诗词或书法作品,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诗意的追求。

紫砂壶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审美的追求。

紫砂文化也与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相关。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传统的紫砂陶制作需要经历几十道工序,包括挖泥、制胎、施胎、彩绘、勾边、烧制等。

制作紫砂壶需要工匠具备扎实的陶艺技术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瓷器制作工艺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1. 引言1.1 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紫砂陶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唐代,紫砂陶器就已经出现并开始流行。

据史书记载,唐代的陶艺家王洪曾制作出精美的紫砂陶器,成为当时的瑰宝。

而到了明清时期,紫砂陶艺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王公贵族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在历史的长河中,紫砂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

随着时代的变迁,紫砂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紫砂陶被誉为“陶瓷艺术的明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使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砂陶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心目中,紫砂陶代表着高雅、典雅和精致,是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完美诠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紫砂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陶瓷艺术。

1.2 紫砂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紫砂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一部分,紫砂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紫砂陶制作工艺精湛,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代代相传,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紫砂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誉为“士人之器”,成为文人雅士书房中的一道风景线。

紫砂陶也在茶道、文学、书画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紫砂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紫砂陶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艺术收藏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传统的精神。

2. 正文2.1 紫砂陶的历史沿革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流行的茶具多为青瓷或白瓷。

直到宋代,紫砂陶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传,南宋时期有一位叫王观的陶艺大师,他制作的紫砂壶工艺精湛,被誉为“壶霸”,开创了紫砂陶的历史。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茶具,更是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而闻名于世。

紫砂壶所使用的紫砂泥,产自宜兴太湖边的紫砂矿,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吸水性好、透气性强、不易变形等特点。

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更是精湛,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包括挖泥、晾晒、制胎、雕刻、烧制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的精雕细琢,因此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泡茶,更可以提升茶的口感和香气。

由于紫砂壶本身的吸水性,它可以慢慢吸收茶汤的香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紫砂壶会逐渐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茶香,这也是紫砂壶被誉为“茶界明珠”的原因之一。

此外,紫砂壶还有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让茶汤能够更好地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除了在茶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外,紫砂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

它的外形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壶、高壶等各种款式,而且常常在壶身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文字和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雕刻不仅增添了紫砂壶的观赏性,更展现了匠人们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

因此,紫砂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的艺术品,它融合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于一体。

总的来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材料和艺术品性质而闻名于世,深受茶人和收藏家的喜爱。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紫砂壶能够继续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中国紫砂壶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紫砂壶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紫砂壶产业分析报告一、紫砂壶产业的背景和现状中国紫砂壶产业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明代。

紫砂泥是一种具有特殊成分和矿物质的黏土,经过多道精细工艺制作而成的紫砂壶具有保温、透气和保鲜的独特功能,被誉为“活壶”。

现如今,中国紫砂壶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二、紫砂壶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近年来,由于茶文化的兴盛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国紫砂壶产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紫砂壶年产值已经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紫砂壶产业成为了一个规模较大、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紫砂壶产业的主要发展瓶颈尽管中国紫砂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发展瓶颈。

首先,紫砂泥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紫砂壶的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由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传统技艺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新一代的紫砂壶艺术家的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此外,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也给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四、紫砂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尽管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中国紫砂壶产业仍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

首先,随着人们对茶文化和品质生活的追求,紫砂壶作为茶具的代表,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其次,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紫砂壶的线上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展。

此外,紫砂壶的品牌建设和创新设计也可以为产业带来机遇。

然而,紫砂壶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技艺的延续和传承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培养一批紫砂壶制作的专业人才。

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整顿和打击也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合力努力。

同时,紫砂壶的设计创新和品牌建设也需要产业界和设计界的联合推动。

五、紫砂壶产业的发展对策为了促进中国紫砂壶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紫砂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动紫砂壶制作原材料的多样化。

其次,加强紫砂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紫砂壶产业中来。

此外,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紫砂壶之文化渊源

紫砂壶之文化渊源

紫砂壶之文化渊源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一种,在明清以来的茶艺发展史上它占有特殊的地位。

其质朴的特质与深刻的艺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茶文化中很需要的一页。

我国茶具是从陶到瓷的发展过程,到明清之时,瓷器已发展到光辉的顶峰。

紫砂壶起于宋代,到明代忽然异军突起,数十年间即达到狂热的程度。

而由明至今,紫砂壶身价一直未减,许多收藏家甚至倾其家财而搜集紫砂珍品。

明人对紫砂壶是评价极高的。

周密《宜都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

”《阳羡名壶》说:“台湾郡人,……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值金一笏。

”《桃溪客话》载:“阳羡名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

”明代一把好紫砂壶,甚至可抵中人一家之产,常与黄金争价。

至今,紫砂名壶甚至成为某些人一生追求、寻觅的目标。

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壶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得到这样的殊遇呢?新技艺的发现固然是某种器具兴起的基本要素,但是否能够推广则主要看是否合乎社会需要。

所谓社会需要,一是物质需要,二是精神需要。

所以,紫砂壶的出现,主要还要从茶与人的变化中探讨原因。

我国古代中原及江南各地多流行绿茶,绿茶重在自然色泽,品味清淡,砂壶吸香,自然于绿茶不宜。

而到明代,发酵、半发酵茶出现了。

这种茶要求浓泡、味重,而瓷器久泡茶味易馊。

而且汁浓壶必不可很大,一壶揣于怀中,砂壶手感好,有自然、温厚、平定之感,并且储之较长茶汤亦无“熟烂气”。

紫砂壶以宜兴、阳羡、潮州等地特种粗砂而制,无土气,不夺香,又无热汤气,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不易失,甚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

一壶在手,既觉温暖,又不烫手。

这些,正是半发酵茶和红茶类的要求。

所以,若无此类散茶的出现,无论文人如何提倡,不适用之物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物质基础。

但是,紫砂壶之所以能于明代短期内迅速跃居诸种瓷器之上,甚至达到可加冠加冕的地步,这主要还是特殊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明代,尤其是晚明至清初,是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的时期。

本来,明初的文人在茶艺中就追求自然,崇尚古朴,但主要是契合大自然而回归于山水之间。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的介绍紫砂壶的介绍一、紫砂壶的起源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据传始于明代。

该艺术与制造流派世代相传,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茶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紫砂壶的种类1. 制壶大师款制壶大师款是指由以宜兴陶土为材料,由宜兴陶艺大师手工制作的紫砂壶。

这些制壶大师不只是手工造型精湛,更是对紫砂壶的技艺世界闻名。

制壶大师的款式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每一个制壶大师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意,每一个作品都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2. 宜兴流派款宜兴流派款是指由宜兴陶艺家制作的紫砂壶。

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它的陶土质地坚实,烧制出的壶身细腻光滑,且保温性能极佳。

宜兴流派款的紫砂壶形式多样,有玩物象形、花卉图案、人物故事等等,每一件都透露着宜兴陶艺家的匠心和创意。

3. 非遗传承款非遗传承款指的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紫砂壶。

这些传承人继承了紫砂壶制作的传统工艺和技巧,并将创新元素融入到制作中,让紫砂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艺术魅力。

非遗传承款的紫砂壶以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备受瞩目,是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三、紫砂壶的特点1. 造型多样紫砂壶以其造型多样而闻名。

它们有着方正、圆润、柔美、奇特等各种形状,可以通过不同的造型来体现不同的审美观点与人文内涵。

2. 土壶出现与其他陶瓷制品相比,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材料以及制作工艺。

紫砂壶采用宜兴紫砂泥为原料,经过制作、烧制、施釉等多道工序制成。

宜兴紫砂泥的特点是由于含有大量的石英砂,所以烧制后的紫砂壶颜色绚丽多样,纹理自然优雅。

3.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紫砂壶既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

壶身因宜兴泥质的特殊性能而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同时,紫砂壶的壶嘴、壶盖以及壶柄设计也非常合理,方便使用。

四、紫砂壶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受藏者青睐的紫砂壶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

目前市场上部分稀有紫砂壶价格居高不下,成为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清代后期,紫砂名家高手与文人合作,把中国传统的雕塑、诗词、绘
画、金石、篆刻等技艺与紫砂泥的特质相结合,创造出许多精妙绝伦的佳作。

紫砂主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探想
时下一股玩赏紫砂壶的热潮正在国内悄悄掀起,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富足使人们具备了享受各种爱好的条件;二是茶文化兴起让紫砂与人们的接触变得较为频繁和广泛,这使得紫砂壶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的面貌而有了今天的空前发展。

紫砂壶被人接受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喜欢;有的是为了收藏;有的是单纯用来泡茶;还有些是好奇或是受身边爱壶者的影响;更有几方面兼顾的。

这其中以爱喝茶又喜欢壶,顺便带带内投资收藏意识的居多,也就是这群爱好者使得现今紫砂市场变得如此兴旺。

如今的紫砂已进入到了一个百家争鸣、争奇斗法的时代,但众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及艺人自我价值的差异,使很多刚喜欢上紫砂壶的爱好者无法适从。

这是由于这些爱好者对紫砂知识了解较少,对紫砂的主观认识薄弱所造成的。

要解决这种状况,就需要让这些爱好者详细、真实并深入地理解紫砂,但要了解她,首先要知道她的主流概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紫砂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但那只是考古意义上的紫砂,直到明朝嘉靖年才有供春偷艺金沙寺的传说。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紫砂的萌芽期。

紫砂真正的发展壮大是从明朝中期到清乾隆年间的一百多年里,从的器具中可以看出各个方面的发展:从制壶者的数量的逐渐增多,到泥料质地的精度变化,泥色也由单一变为丰富。

此外还有表现形式的范围扩大。

那时紫砂表现的类型已发展到圆、方、筋纹、花器、装饰有贴花、镂空、雕塑、嵌泥、泥绘、彩绘等。

这为紫砂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紫砂的表现类型绝大多数也是依托这一基础上的。

当时的紫砂业已经形成了种类繁多,各种风格并存的局面,并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

现今人们印象较深的如“陈鸣远”、“惠孟臣”等。

陈鸣远制工精细,题材和类型广泛,壶有方、圆、花器,还有杯、碗、盘、花瓶及文房四宝等众多杂玩。

惠孟臣早期制大壶,后改制精巧实用小壶,这样的改变应是受当时玩者影响。

由上述几点,可以看出当时紫砂不光是供人赏玩的摆设,而且已进入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同时社会的需求也对紫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较大的推动作用。

紫砂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也可以说是
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意识相违背的。

因在满汉不同族的抵触情绪下,皇朝对民众的思想言行管治很严,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

人们要隐藏内心真实的情感。

即便流露几分还得遮遮掩掩,所以当时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迷离徜恍的超脱世界,文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格调,建筑师和家具木雕也是以表面烦琐华丽为主调,人们的内心厌倦了这种流于外表的腐化,渴望有真实质朴的东西。

此时紫砂宛如一股清流带着泥土的气息,玉石的质感,艺人的质朴醇厚,自然坦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大满足了人们长久的渴望。

她像是可交心的朋友,若与之诉说便与你交流;若将她长久闲搁她便孤冷晦暗;若授予她香茗与体温,她便还你明润与温柔。

就在这种情况下,紫砂被人广泛而热情地接受了。

但这也对紫砂的整体感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外形的气度超凡、意境深远、泥色明朗、质地润泽,抚摩壶体,有触玉之感,持壶手感舒适,方便实用,这就是紫砂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及实用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