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02秋水

合集下载

《秋水》课教案

《秋水》课教案

《秋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分析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秋水》;2.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难点: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 领悟作者对秋水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对秋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水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水》;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感悟文章;3.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水》的熟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秋水感悟的表达能力;4. 学生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水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秋水》;2.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文章背景等);3. 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教案2

《秋水》教案2

《秋水》教案2
《秋水》教案2
24 秋水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育目的
1.初步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那么、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才能训练目的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才能。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才能。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才能。

三、德育浸透目的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假设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慨中引用两那么材料的作用。

解决方法: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那么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展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p 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化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的
1.初步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开展
[4] [5]。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秋季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2.感知秋季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自然情感;
3.感知秋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4.通过欣赏秋水的美景,启发学生对生命的领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情感。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
1.自然拓展创意
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秋季的感受和想象,编写自然诗句,让他们更好地进入秋季的氛围。

2.音乐和图片的欣赏
放映一段秋水的视频或者图片,增强学生的感知和沉醉。

为欣赏秋水的美景做准备。

2.阐释
教师为学生呈现秋水的基本特点,例如颜色,流动性等等。

3.应用
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秋水的美景,让他们拍下图片或者记录有关的文章和日记。

4.成果制作
学生将自己的欣赏体验和图像记录转化为个人作品,例如,写诗、画画、朗诵等等。

5.总结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特点,并提出下一步的计划和提醒。

三、教学手段
1.讲解和示范
2.实物展示
3.组织小组讨论
四、评估
在秋季成功结束后,学生的作品将被展示和评估。

以上制作的作品可以作为评论和解释材料。

《秋水》教案(公开课)

《秋水》教案(公开课)

《秋水》经典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秋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秋水》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探讨《秋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诗人简介: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诗作背景:唐代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对诗作的影响。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秋水》全诗,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记忆和感受。

3.2 课文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探讨《秋水》的独特之处。

3.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理解感悟进行自我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秋水》的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资料提供诗人王之涣的简介和诗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拓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学生预习《秋水》课文,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庄子秋水教案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教案大学语文

课程:《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庄子《秋水》一文的中心思想,体会其深邃的哲理。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2. 分析《秋水》中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庄子·秋水》全文、相关背景资料、PPT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庄子是谁吗?请简要介绍一下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引出《秋水》一文的背景。

二、阅读课文,分析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

三、重点词语解析1. 介绍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讨论与分析1. 分析河伯和北海若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2. 讨论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秋水》,那么请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二、深入探讨1. 分析《秋水》中庄子对人生、自然、宇宙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庄子“逍遥”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庄子哲学思想对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庄子其他作品,如《逍遥游》、《齐物论》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庄子·秋水》,使学生了解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能体会《秋水》文笔恣肆、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

3.了解和掌握儒、道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设想:[重点]类比和对比论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难点]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以景物描写来陪衬认识的不同境界。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作者简介1.庄周(前369—前289),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漆园吏。

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主要活动是从事著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含有辩证法因素,但他否定事物质的差别。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主张当时不必多事扰民。

他鄙视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较深刻的批判。

2.《庄子》(亦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

一般认为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都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语言铿锵,汪洋恣肆,艺术境界恢宏瑰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作品串讲秋水[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6]。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

”[1]本篇选自《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时:按照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3]泾流:水流。

涘(Sì四):水边。

渚(zhù主):水中小洲。

崖:河岸。

辩:通“辨”,分辨。

[4]焉:乎,句中语气词。

河伯:传说中名叫冯夷的河神。

[5]端:尽头。

[6]旋:掉转。

面目:(欣然自喜的)面容。

望洋:仰视。

若:即“北海若”,渤海的海神。

野语:俗语。

百:泛指事物多。

[7]尝:曾。

少:小看。

仲尼:孔子,字仲尼。

闻:见闻、学识。

轻:轻视。

伯夷:殷之诸侯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时,他和弟弟叔齐认为伐君不义。

殷亡后,他们为守节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弗信:不相信。

[8]殆:危险。

长:永远。

见:被。

大方之家:犹言极有修养的人。

方:道。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9]。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0]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11];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12]。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3]。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1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礨之在大泽乎[17]?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16]?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1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18]?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19]!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20];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1]?”[9]语于:谈及。

拘:拘束,局限。

虚:同“墟”,住处,生活的地方。

笃(dǔ堵):作“固”解,引申有限制之意。

时:时令。

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束:束缚。

教:所受的教育。

[10]崖涘,河之两岸。

乃:才。

丑:浅薄。

大理:大道理。

[11]盈:满。

尾闾(lǘ驴):传说大海东边排放海水的地方。

已:止。

虚:空,指海水枯竭。

[12]过:超过。

流:流量。

不可为量数:不能进行估量和计算。

[13]自多:自以为多,自夸。

自以:自知。

比形:具形,产生形态。

[14]方:正当。

存:觉察。

见:显得。

奚:怎么。

[15]礨(lěi)空:孔穴。

大泽:旷野。

[16]中国:当时指黄河中下游一带。

海内:世界。

稊(tí)米:小米粒。

、太仓:储粮的大仓库。

[17]号:称。

数:数量多。

处一:占一份。

焉:兼词,于之,在万物中。

卒:尽,遍及。

谷食之所生:稻谷等食物所生长的地方。

舟车之所通:车船所通行的地方。

[18]豪:同“毫”,动物身上的毫毛。

豪末:毫毛末稍。

[19]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连:连续,继承,指五帝禅让之事。

三王:夏启、商汤王、周武王。

争:争夺。

夏禹传位于益,禹子启杀益而夺了他的王位,商汤灭夏桀,武王灭商纣。

仁人:指儒家。

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所忧”、“所劳”的对象,亦指天下。

[20]辞之:拒绝做孤竹国的国君。

名:好名声。

语之:谈论天下。

博:渊博。

[21]向:先前,刚才。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22]?”[22]大:把……看作大。

小:把……看作小。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23]。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24]。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25]。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26]。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27]。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28]。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29]!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23]量:容量。

时:事物存在的时间。

分(fèn份):命运,人生得失。

故:通“固”,固定,静止。

[24]知:通智。

观于远近:既看到远也看到近。

小而不寡:小的(从近处看)也不小。

大而不多:大的(从远处看)也不大。

量:物量。

[25]向:明。

故:通“古”。

遥:远。

闷:昧。

不闷,明白。

掇(duō多):指短名。

跂(qì气):通“企”,企及。

[26]察:理解。

盈虚:事物的消长变化。

每时天道有盈有亏。

[27]塗:同“途”。

据郭象注,担途指人从生到死的过程。

说:通“悦”。

祸:认为是灾祸。

故:通“固”,固定不变。

[28]计:总括。

至小:此指有限的人生与知识。

至大:此指未生之时和不知之事。

域:领域。

[29]倪:“仪”之假借字,作“度”解,界限,标准。

四、原文今译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百川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大得在两岸洲岛之间分不清是牛是马。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水流向东前进,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面容,仰视大海对北海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先前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如果我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是因为它被时令所局限。

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所局限。

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来到大海观看,才知道自己的鄙陋,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盈溢;从尾闾把海水泄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仍会不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月月都不会改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

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进行测量。

而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天地的赋予中形成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存有见闻太小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着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物的数量叫“万”。

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

人遍布九州,这里是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个人只不过在九州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的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统治的,三王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心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

伯夷以辞让天下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五、内容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寓言形式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我们选录了《秋水》中前两个自然段学习。

第一自然段:写秋天到了,黄河的水很大,河伯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

他顺流来到北海,看到不见尽头的水,于是大发感叹。

第二自然段:北海若以自然之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让河伯开阔眼界,不可自满。

北海若开导河伯的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段首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说明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

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北海若自己也不自满。

第三层,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进一步阐述世界万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国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结束。

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皇、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此为据,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

六、写作特点1.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展开说理,阐明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描写河水与海景,以具体景物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海、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米之在太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与大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并且十分生动。

2.论证方法颇具特色。

本文在论证上,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

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北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