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83-2008 炭疽诊断标准
炭疽实验室检测技术

PCR检测引物的设计
炭疽芽孢杆菌的PCR 检测中引物的设计非常关键。 炭疽芽孢杆菌有两个毒力相关质粒pX01 和pX02。
pX01 分子量为110 MDa (185kb) ,携带cya 、 lef 和pag 基因,分别编码水肿因子( EF) 、致死 因子(L F) 和保护性抗原( PA) ; pX02 分子量为60 MDa(95kb),携带capABC 和dep 基因,分别编码荚膜与参与其生物合成的 酶。
PCR检测引物序列
pagA F: 5' ATT TGC GGT AAC ACT TCA CT 3' pagA R: 5' AGA CCG TGA CAA TGA TGG AA 3' cap外F:5' CCT GGT TGT TCT TTT CGT TGC 3' cap外R:5' CGG ATT GTA TAT GGA GTG GG 3' cap内F:5' TTT CAC CAG CAC CCA CAT AG 3' cap内R:5' GGG ACA GGA ATG TTT GGA TC 3' rpoB 2F:5' CCA ACA GTA GAA ATG CC 3' rpoB 2R:5' AAT TTC ACC AGT TTC TGG ATC T 3'
一些进化研究学者推论,这几种细菌来源于同一个 祖先,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产生分化,炭疽芽孢 杆菌成为温血动物的病原菌,蕈状芽孢杆菌是环境 中的正常菌,对人和动物没有致病能力;而蜡样芽 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处于以上两种菌之间,蜡 样芽孢杆菌是环境中的常见菌,偶尔也会使温血动 物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则成为昆虫的致病菌。
2011年8~9月兴安盟扎赉特旗人间炭疽及炭疽杆菌的分离鉴定

2011年8~9月兴安盟扎赉特旗人间炭疽及炭疽杆菌的分离鉴定季开萍1 东晓辉2 海岩3 金华瑞3 (1.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乌兰浩特市137400;2.兴安盟扎赉特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乌兰浩特市137400;3.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乌兰浩特市137400)【中图分类号】R378.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50-02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1]。
人类炭疽主要是由于接触病、死畜或其皮毛而受感染。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畜,当患畜处于菌血症时,可通过粪便、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如尸体处理不当,造成大量菌散播周围环境污染土壤、水源或牧场,尤其形成芽孢后可能成为长久的疫源地[2]。
最常见的类型是皮肤型,通过受伤的皮肤和破损的粘膜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干旱、多雨、洪水涝积都是促进炭疽爆发的因素。
炭疽的发生也是不规律的,两次发生之间可能相隔很多年。
2011年8~9月兴安盟扎赉特旗疑似皮肤炭疽病例数明显高于往年,共报告17例,以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实验进行分离鉴定。
1 炭疽杆菌的分离鉴定1.1 材料与试剂1.1.1 材料兴安盟扎赉特旗疾控中心共采集血液样本17份,渗出物样本17份。
1.1.2 试剂营养肉汤(批号090710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营养琼脂(批号20100828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炭疽菌诊断用噬菌体(批号20110401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革兰氏染液(批号080420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青霉素纸片(批号1104271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2 实验方法1.2.1 样本的采集依据《WS 283-2008炭疽诊断标准》无菌方法采集疑似炭疽病人血液、皮肤渗出物。
血液样本用5ml真空采血管采集,现场对皮肤渗出物进行压片并同时无菌棉签采集皮肤渗出物放入无菌50ml离心管中带回实验室。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ws280-2008)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ws280-2008)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ws 280-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伤寒和副伤寒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2.2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为特征。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3.1.1病前30d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3.1.2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3.1.3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3.2临床表现3.2.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
3.2.2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3实验室检测3.3.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3.3.2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但在高发地区,许多正常人困既往感染亦可有较高滴度,此时最好首先检查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确定正常值。
肥达反应检测方法见附录A。
3.3.3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
3.3.4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分离培养方法见附录A。
4诊断原则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5诊断5.1带菌者无任何临床表现、从粪便中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5.2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2.1 同时符合3.1中任何一项和3.2.1。
5.2.2 同时符合3.2.1和3.2.2中任何一项体征者。
炭疽诊断标准(2018年版)

炭疽诊断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炭疽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3术语和定义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的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炭疽的动物或污染的动物制品、环境获得感染而患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
除皮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外,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4.1.1发病前14d以内,接触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吸入可疑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粉尘;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或与炭疽芽胞杆菌研究、使用相关的职业;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4.1.2生活在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d内到达过该类地区。
4.2临床表现及分型4.2.1皮肤炭疽在手、前臂、面、颈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斑疹、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稍有痒感。
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
除皮损外,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4.2.2肠炭疽发热,腹胀,腹部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血丝及胆汁。
可伴有消化道以外症状和体征。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套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作: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2009年10月出版16开精装全一卷光盘:0定价:298元优惠:180元..详细:.......................................... ...................................................... ............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可作为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社会工作者防治活动中使用。
本书收录了2009年5月中旬以来发布传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0余项。
(一)甲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2.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二)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6-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2.WS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3.GB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4.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5.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GB15999-1995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7.GB17011-1997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8.GB16394-1996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9.WS284-200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准10.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11.WS278-200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12.WS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13.WS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14.WS283-2008炭疽诊断标准15.WS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16.WS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17.WS280-2008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18.GB16884-199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19.WS214-2008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GB15998-1995百日咳诊断标准(三)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5-2008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2.WS270-2007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3.WS276-2007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4.GB17009-1997风疹诊断标准5.WS217-200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填报人签名:手写或符合 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 签名和时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 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 责填写。
36
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卡片编号 −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
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 序号(4位),如“2016-030001”
−网络直报系统自动生成的 编号 ➢报卡类别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2008) ➢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
9
诊断标准
➢丝虫病诊断标准(WS260-2006)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以上诊断标准更新截至2016年12月
√ √
12
出院日期
√
勿用症状代替诊断 13
出院诊断
√
14
转归情况
√
使用规范的诊断名称
15 16
送检科室/医师 检验结果
√ √
17
检验日期
√
18 有无传染病诊断有关的异常检验 结果的反馈记录
25
√
登记的注意事项
➢初诊:病人首次到本院就诊 ➢复诊:病人因该病第二次到本院就诊 ➢电子病历系统的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验检测
感控科 报告卡质量审核
合格
报告卡录入
网络直报系统
开单 结果反馈
实验室检查 检验部门 化验部门
23
登记与报告
全部 入/出院 病人 登记
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
规范填写或 门诊日志
由电子病历、 检测检验
电子健康档
登记
炭疽防治知识课件

ICDC, China CDC
疫情1
2011年辽宁鞍山炭疽疫情
共报告皮肤炭 疽病例30例, 其中临床诊断 病例3例,疑 似病例27例。
辽宁鞍山皮肤炭疽病例地区分布图
17
ICDC, China CDC
疫情1
辽宁鞍山皮肤炭疽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ICDC, China CDC
本次疫情的首 发病例发病时 间为7月25 日,病例主要 集中于7月29 日至 8月5日之 间,最晚发病 病例出现于8 月9日。
23
ICDC, China CDC
疫情2
• 此次疫情首发病例的发病时间为8月21日,该患者曾于8月1日和8月 14日分别参与剥病死的牛皮,14日处理死牛时不慎割伤手指,25日 病情加重,分别在兴安盟盟医院和科右前旗人民医院治疗,后转至吉 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于26日医治无效,临床死 亡。从该患者的皮肤渗出物标本中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
• (三)环境处置:对病死牛宰杀地点、宰杀工具、所有暴露者的生活 环境和相关物品进行了消毒;对曾接诊病例的半路村卫生室和赣榆县 康复医院的病区环境以及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及接触物品进行了消毒 处理。
• (四)信息通报: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通报疫情,提请查找病死牛来 源、去向并做及时处理,防止疫情蔓延至其他地区。
炭疽诊断标准(WS283-
8
诊断依据
镜检结果
分离培养阳性 和/或 血清抗体4倍增高
2008)
ICDC, China CDC
炭疽诊断标准(WS283-
9
病例诊断 • 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 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表现+镜检结果 •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分离培养阳性和/或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