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章动机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 第3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原创超级详细版)

教育心理学 第3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原创超级详细版)


叶克斯-道森规律
46
情绪与记忆

情绪的组织功能也体现在对记忆的影响方面。 当人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回忆那些带 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 如果识记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 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 表明情绪具有一种干预记忆效果的作用,使记忆 的内容根据情绪性质进行归类。


10
情绪体验的维度 强度:情绪体验在强度上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 例如:适意→愉快→欢乐→大喜→狂喜→喜极而泣; 伤感→难过→悲伤→哀痛→惨痛;不满→生气→愠怒→ 激愤→大怒→暴怒;害怕→惧怕→惊恐→惊骇。情绪的 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越深。

强度的决定因素
(1)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 越强烈。而这种意义的大小,是由该对象在个人生活中 所占的地位来决定的。(2)情绪体验的强度还取决于人 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人们对一幅画的不良评价,可能 不会使业余绘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但可能引起专业画 家的强烈情绪反应。

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和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 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组织功能
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 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正性情绪起协调的、组织的作用; 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其组织作用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 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的美好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 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当人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 、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绪与认知操作 情绪与记忆 情绪与行为
47

记忆的遗忘规律中,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刑事 案件对证人的作证记忆的研究中,结果显示,涉及情 绪的记忆会增加回忆的准确度。对情绪被震惊者在事 件后(对警察)作证的回忆为93.36%,5个月后为 88.24%;而情绪未被震惊者的两次作证回忆量均为 75%。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动机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 这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 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 说,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 并不完全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 当程度的社会性。
动机强度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行为
动机
行为效果
动机的分类:不同的标准
生理性动机 VS 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 原发性动机 VS 继发性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 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外源性动机 VS 内源性动机(根据动机来源) ……
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 、原发性动 机),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 眠、呼吸、性欲、排泄、躲避危险等等实验模拟图
• 感觉剥夺是指将人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 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 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 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 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 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 、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记分标准:凡事圈选1A、2A、3B、4B、5A、 6B、7A、8A、9B、10B、11A、12B、13B、14A 者,各得一分。 常模:0-3分,极低;4-5分,低;6-9分, 中;10-11分,高;11-14分,极高。 高感觉寻求者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 险,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
8.A.我很想尝试高空跳伞的那种惊险感觉。 B.我从未想过去参加高空跳伞之类的惊险活动。 9.A.在进入冷水游泳池时,我总是慢慢进入,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B.在进入游泳池时,不管时温水还是冷水,我的习惯总是一跃 而入。 10.A.出外旅行时,我喜欢住安静舒适的旅馆。 B.出外旅行时,我觉得住野外的帐篷更有意思。 11.A.我喜欢说话时表情丰富的人。 B.我喜欢说话时稳重不带情绪的人。 12.A.我喜欢一直在同一地点上班的内勤性工作。 B.我喜欢时常改变地点的外勤性工作。 13.A.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喜欢这个意外的假期。 B.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感到很不耐烦。 14.A.我喜欢结交新朋友,对日久相处的老面孔感到厌烦。 B.我喜欢跟熟朋友相处,我觉得与人相交日久,相知才日深。

个人心理动力与动机分析

个人心理动力与动机分析

个人心理动力与动机分析心理动力是指个体在实现个人目标和满足需求时具有的内在驱动力。

它是推动个人前进、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而动机则是指个体行为背后的动力、目的和目标,是个体行动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力。

在心理学领域中,个人心理动力与动机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个人心理动力和动机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其相关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个人发展和成就中的重要性。

首先,个人心理动力是个体内在的驱动力,是个体努力追求目标和克服困难的核心动力。

个人心理动力受到个体需求、信念、态度、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心理动力的特点包括稳定性、灵活性、主观性和相对性。

稳定性指的是个人心理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不易受外界干扰影响。

灵活性表示个人心理动力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作出调整和转变。

主观性指的是个人对于目标和动力的认知和感受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目标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动机。

相对性则表明个人心理动力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所不同,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影响。

其次,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原因和目标。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因为个人兴趣、需求和自我价值感而进行某项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指个体因为外在奖励、惩罚和压力而进行某项活动。

个体的动机类型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动机的特点包括差异性、继续性、积极性和动态性。

差异性指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动机类型和动机水平,继续性表示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积极性表示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推动作用,动态性表明动机会随着外界环境和内在情况发生变化。

最后,个人心理动力与动机在个体发展和成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心理动力的强弱和动机的类型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决策和成就。

具有强大心理动力和积极内在动机的个体往往更具有动力和激情去追求目标,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韧不拔。

因此,了解自身的心理动力和动机类型,调动积极的心理动力和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动机

心理学——动机

心理学——动机动机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驱使个体行动的力量和动力,是实现目标的内在激励机制。

动机作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不仅涉及到个人内部的心理过程,还与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以及动机对个人行为和成就的影响。

一、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和动力。

它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促使个体朝着特定目标努力。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愿望,如获得成就感、满足好奇心等;外在动机则指个体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如追求奖金、避免批评等。

此外,动机还可以根据其强度和持久性进行分类,分为本能性动机和学习性动机。

二、动机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在心理学中,有许多著名的动机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动机-卫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

首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个体会按照这个层次的顺序来满足需求。

这一理论提出了人类心理需求的层次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次,赫兹伯格提出的动机-卫生理论将动机分为成就动机和激励动机两种。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成就感、展现自己的能力而进行行动;激励动机则是个体为了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

这一理论对个体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和描述。

最后,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个体追求满足三种根本的基本需求:对于能力和能力的满足感的需求、人际关系的需求以及自主性和自主性的需求。

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动机水平才会最高。

这些理论为心理学者研究和理解个体动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理解和满足个体的动机需求,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学习效果。

三、动机对个人行为和成就的影响动机对个体行为和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机与学习)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机与学习)

第3章动机与学习【本章重点】1.动机与学习动机的概念和作用;2.动机过程的驱力模式(驱力说和需要层次说);3.动机过程的认知模式(成就动机与归因的动力模式);4.学习动机的激发。

3.1 复习笔记一、动机的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1.动机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方向性动机不仅引起行动,也使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

人们在相同的活动中,由于动机不同会产生行为的差异。

(3)强度动机在发动行为和引导行为方向的同时,也能确定行为的强度。

人们在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强度。

(4)持久性个体行为在某项活动上维持时间的长短状况,是动机持久性的表现。

由动机发起的行为,通常在未达到目标之前是不会终止的,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也会改变行为的方向,努力维持所朝向的目标。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

按照学习动机的不同特性,可以分成下列几种主要类别:(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按照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①远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而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未来的前途和职业等相联系,因此具有间接的特性。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意识到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社会、父母、老师的殷切期望;为了保持个人的声誉和集体中的地位等等。

这类动机的作用比较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争取良好的学习成绩。

②近景性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联系,动机起源于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或结果。

这类动机具有直接的特性,表现比较具体,效果也比较明显。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相比,稳定性与持久性都比较低,容易受到一些偶然因素或情境变化的影响。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按照引发动机因素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 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 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追求成功 VS 避免失败
☆当追求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避免失败
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
☆当避免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
缩不前;
☆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 使人焦虑和痛苦。
实验: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实 验 程 序
让大学生做 一小时枯 燥乏味的 绕线工作
要求告诉下 一个“被试” 工作很有趣。 报酬为1或20 美元
问卷调查被试 对这项工作的 态度:喜欢- 不喜欢;愿意 -不愿意再参加
结果:只获得1美元者认为工作有趣。
生活中的认知失调 • 我选择,我喜欢 • 既来之,则安之
• 当Ms > Maf,Ps= 0.5,Ta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避免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 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 力也最大。
• 当Ms < Maf,Ps= 0.5,Ta最小。
对于避免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 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 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1)只有我做得比别人都好时我才高兴。 (2)成就博得尊敬。 (3)把我所经手的每件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是最重 要的。 (4)成功付出的代价总是大于成功所获得的奖赏。 (5)我相信,成功者往往是孤独的和忧郁的。 (6)我认为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成功”。

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一直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由内心驱动的学习动机,如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过程的喜爱等;外在动机则是指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如奖励、惩罚等。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有动
力去学习。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采取有效的激发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发展。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 1、代表人物:班杜拉 • 2、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 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 感。 •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 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 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 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 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 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 能感
强化例子
糖果、饮料 看电视、唱歌、跳舞 给予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的表扬,书面通报表扬
同伴的赞扬
竞争 权利和责任
为同伴提供帮助
考试高分,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 担任班长,负责班级活动等
• 强化物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强化 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 成正比例,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 使用要符合强化物作用对象的心理特 点。
• (3)言语劝说: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 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 一种方法,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 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 • (4)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高 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 预期水准。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 害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 通常会妨碍 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 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 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 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有 些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这种情况。通过学习 行为 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
动机产生的机制
未 满 足 的 需 要 产 生 新 的 需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因(incentive):能诱发个体动机的外部 刺激或情境。

正诱因——凡是能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因之获 得满足的刺激 负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之获得 满足的刺激

你觉得饿了吗?
想吃吗?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如何? 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 动机强度 行为
பைடு நூலகம்
动机的基本功能:

激活功能 引导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是活动的内在原因。
小张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 有特殊兴趣? 考好成绩,深造? 获得奖学金? 博得家长老师表扬奖励? 赢得同伴认同赞许? 提高就业竞争力? ……?

动机的产生 内在条件 需要

外在条件 诱因
动机
生物需要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第三章 动机:行为背后的秘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动机概述
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
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 第四节 动机理论
第一节 动机概述
动机(motivation): 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 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记分标准:凡事圈选1A、2A、3B、4B、5A、 6B、7A、8A、9B、10B、11A、12B、13B、14A 者,各得一分。 常模:0-3分,极低;4-5分,低;6-9分, 中;10-11分,高;11-14分,极高。 高感觉寻求者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 险,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
+ +
+
﹣ ﹣ ﹣

+
+
+
﹣ ﹣
注:“+”表示好或积极,“﹣”表示坏 或消极
动机的分类:不同的标准
生理性动机 VS 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起源) 物质性动机 VS 精神性动机(根据动机对象的 性质) 近景性动机 VS 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影响范 围和持续作用时间) 无意识动机 VS 有意识动机(根据动机内容的 意识程度) ……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越强,工作效率越高;动机越弱,工作效率越低? 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 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工 作 效 率
动机强度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行为
动机
行为效果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正向一致 动机 行为 效果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饥饿动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个体产生饥饿感? (饥饿的生理机制) 胃壁收缩与饥饿 葡萄糖和胰岛素 饥饿中枢

影响进食的其它因素: 色、香、味;情绪状态
美国得克萨斯州 奥斯汀市29岁母 亲里妮• 威廉斯 是世界上最肥胖 的女人,由于爱 吃垃圾食品,她 12岁时就重达 133公斤,到她 29岁时,她的体 重猛增到了445 公斤!
小白鼠按开关获得脑内电刺激的实验
将微电极埋在白鼠脑内某一部位,将相连 的电路开关摆在动物面前,按一下开关就 会使脑内那一部位受到一次电刺激,随后 电路自动被切断,必须重新按开关才能再 得到电刺激。 研究发现白鼠很快学会自己按开关,并且 连续地按开关以便不断地得到脑内的电刺 激,甚至可达每小时八千多次按开关动作, 直到累倒为止。
8.A.我很想尝试高空跳伞的那种惊险感觉。 B.我从未想过去参加高空跳伞之类的惊险活动。 9.A.在进入冷水游泳池时,我总是慢慢进入,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B.在进入游泳池时,不管时温水还是冷水,我的习惯总是一跃 而入。 10.A.出外旅行时,我喜欢住安静舒适的旅馆。 B.出外旅行时,我觉得住野外的帐篷更有意思。 11.A.我喜欢说话时表情丰富的人。 B.我喜欢说话时稳重不带情绪的人。 12.A.我喜欢一直在同一地点上班的内勤性工作。 B.我喜欢时常改变地点的外勤性工作。 13.A.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喜欢这个意外的假期。 B.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感到很不耐烦。 14.A.我喜欢结交新朋友,对日久相处的老面孔感到厌烦。 B.我喜欢跟熟朋友相处,我觉得与人相交日久,相知才日深。
母性动机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Warden(1931)的障碍箱
涉及性与母性的图片与瞳孔反应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模拟图
• 感觉剥夺是指将人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 觉 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 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 ;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 •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 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 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 、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刺激寻求的动机

刺激寻求:又叫感觉寻求,是对探险、操作、 好奇和刺激的一种反射性需要。 唤醒理论



唤醒:身体和神经系统被激活 人们需要使自己保持一种适度的唤醒水平,以避免 过度单调或过度刺激。 在唤醒水平太低时,表现出好奇心和寻求刺激。
测一测:跟着感觉走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安闲平淡的经验,有 人爱好热闹刺激的感受。心理学家左克曼 (M.Zucherman),曾编制一种感觉寻求量表,用 以鉴别人们寻求刺激的程度。 以下14个项目是该量表的主要部分,请在每项 目中,就A与B所述情境,凭直觉圈选其一。

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 B 的反应,此时理性的 A的方案 是留给B 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 99.99元。B接收 了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什么都得不到。

这是根据理性人的假定的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 结果。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 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 于30%接收。
饮食、睡眠、 排泄、性等
物质需要

起源 指向
衣、食、住、 行、用等

社会需要
劳动、交往、 公平、权力、 求知、成就等
精神需要
交往、认识、 审美、创造等
例如:公平的需要——最后通牒博弈实验
两人分一笔总数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A 提出方案,B表决。如果后者同意,则按照方案分, 如果后者反对,则两人将一无所获。
俄罗斯美女大学生艾莉娜节食减肥,饿死在学校宿舍
小测试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 身高(m2) 体重指数 过轻 适中 过重 肥胖 非常肥胖 男性 低于20 20-25 26-30 30-35 高于35 女性 低于19 19-24 25-29 29-34 高于34
性动机
人类性动机的特征 性驱力的生理机制 同性恋
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 、原发性动 机),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 眠、呼吸、性欲、排泄、躲避危险等等。
生理性动机会驱使有机体采取相应行为以维持体内物质 和能量的平衡。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生理性动机便 趋于下降。

饥饿动机


性动机
母性动机 刺激寻求的动机

1.A.对个性缓慢言行步爽快的人谈话,我没有耐心。 B.对任何人谈话,我都觉得满有意思。 2.A.一副好的图画必须具有引人心灵震动的感觉。 B.一副好的图画必须具有引人心灵安适的感觉。 3.A.我觉得爱骑机车飚车的人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B.我喜欢坐在机车上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 4.A.我向往能住在一个安全、平静、人人快乐的城市里。 B.我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一件创造历史的动乱大事。 5.A.我时常想要去做一件冒险刺激的事。 B.我认为凡事谨慎,尽量避免危险。 6.A.我不想尝试被人催眠。 B.我想尝试一下被催眠的感受。 7.A.人生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向环境挑战的充实经验。 B.人生的最重要目的乃是求取快乐与安适。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 这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 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 说,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 并不完全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 当程度的社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