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合集下载

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内容主要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其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是研究离子反应的基础,也是第二册《电离平衡》的基础。

因此,能否理解基本概念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学会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1)知识结构: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简单复习进而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并不困难,但是电解质的含义,电解质导电的原理,这些都是新内容,理解分析起来并不容易;实验现象容易观察到,但为什么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根据现象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2)心理特征本章位于第一册第一章,本节知识源于初中化学又高于初中化学,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学习化学。

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五、教学方法1. 本节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手段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实验探究、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反思总结。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第一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教案方案(设计)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修)Ⅰ学生情况(分析)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本节内容节选自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力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

再次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质的概念;难点是: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析方法。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27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27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27 新人教版必修1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人教版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

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

”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

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

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平。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班级:2019级化学专业本科班姓名:蔡昕颖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五、教学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根据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

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推导。

二、教学内容:
1. 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离子反应的规律;
3.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重点:
1. 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难点:
1. 离子反应反应的规律;
2.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 利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反应,观察离子反应过程;
3. 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2. 讲解离子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3. 示范如何推导离子反应方程式;
4.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离子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思考离子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例题2:溶解反应
题目:将NaCl固体加入水中,写出溶解过程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NaCl(s) → Na+(aq) + Cl-(aq)
氯化钠(NaCl)在水中溶解,形成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例题3:中和反应
题目:将HCl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H+(aq) + OH-(aq) → H2O(l)
-在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状态变化要正确表示。
5.离子反应与化学平衡
-离子反应可能达到化学平衡,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水解反应是离子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涉及水分子与离子的反应,对溶液的pH值有影响。
课堂
-通过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离子反应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提问学生离子反应的定义、特点、表示方法等问题,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堂讲解的内容。
反思改进措施
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离子反应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并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离子反应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离子反应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离子反应的特点。
简短介绍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离子反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包括离子反应的主要组成元素和反应原理。
5.应用拓展:介绍离子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1.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教案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教案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溶液的平衡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教学目标: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过程1.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

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

故做以下两组实验: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2)是离子反应?(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结论:Ag++Cl-=AgCl↓ CO32-+2H+=H2O+CO2↑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

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

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

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内容主要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其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是研究离子反应的基础,也是第二册《电离平衡》的基础。

因此,能否理解基本概念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学会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1)知识结构: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简单复习进而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并不困难,但是电解质的含义,电解质导电的原理,这些都是新内容,理解分析起来并不容易;实验现象容易观察到,但为什么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根据现象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2)心理特征本章位于第一册第一章,本节知识源于初中化学又高于初中化学,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学习化学。

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五、教学方法1. 本节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手段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实验探究、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反思总结。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教学展开【实验探究】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请你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对现象做出解释。

【引导学生归纳】 【动画演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

【总结】电离的概念: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过渡】怎样表示氯化钠的电离呢?【引入】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重点分析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NaCl==Na ++Cl -,强调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探究练习】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1、硫酸、硝酸2、氢氧化钾、氢氧化钡3、硫酸铜、氯化钡【学生板书】1、H 2SO 4 = 2H + + SO 4 2- HNO 3 = H + + NO 3-2、KOH = K + + OH - Ba(OH)2= Ba 2+ + 2OH -3、CuSO 4 = Cu 2+ + SO 42- BaCl 2 = Ba 2+ + 2Cl -【教师分析】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思考与交流1】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学生归纳】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NH 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思考和交流2】1、已知NaHSO 4电离方程式为:NaHSO 4==Na ++H ++SO 42-, 请问NaHSO 4属于酸类还是盐类? 1、在烧杯中放入氯化钠固体2、取出碳棒并擦净,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3、将氯化钠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现象 形成规律1、在烧杯中放入氯化钠固体 灯泡不亮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某些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后能导电,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2、取出碳棒并擦净,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灯泡不亮 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太小 3、将氯化钠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灯泡逐渐变亮 氯化钠溶于水后能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2、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呢?【学生讨论】酸、碱、大多数盐【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问题探究】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铝线B、加碘食盐C、氯化钠D、氯气E、蔗糖水溶液F、酒精G、盐酸H、二氧化碳【学生讨论】理解电解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归纳】(1)电解质为化合物,这是判断前提。

单质、混合物(如:盐酸溶液)不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而且是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能导电的物质并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不是电解质。

(4)H2SO4、NaOH、NaCl等酸、碱、盐类物质是电解质, Na2O、Al2O3等部分金属氧化物也是电解质【设疑】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它属于哪类物质呢?【引入】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问题探究】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铝线B、加碘食盐C、氯化钠D、氯气E、蔗糖水溶液F、酒精G、盐酸H、二氧化碳【学生归纳】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九、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离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如:NaCl==Na++Cl-(原子守恒、电荷守恒)3、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反应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五、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

2、分组讨论。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学案.(2) 3-4个人一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2人一组2.教师的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2)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实验药品:0.5 mol/LCuSO4溶液、0.5 mol/L NaCl溶液、0.5 mol/L Na2SO4溶液、0.5 mol/L BaCl2溶液、1 mol/L NaOH溶液、1 mol/L HCl溶液、0.5 mol/L Na2CO3溶液.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本节课设置在化学实验室中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对于教学条件不足的地区,可以由教师演示实验,但教学效果可能相对差一点)。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教学展开【引入】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得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提问不通电解质的离子相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由实验引导大家一起去探究答案。

由实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1.BaCl 2溶液能与CuSO 4溶液反应而NaOH 溶液却不能,试从下表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SO 42-和Na +,能否用实验证明?3.NaOH 溶液与CuSO 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Cu 2+ Cl - SO 42- Ba 2+ BaSO 4↓ Cu 2+ Cl -[板书]Ba 2++SO 42-==BaSO 4↓教师: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引出问题:什么样的条件下离子反应可以发生?[板书]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刚才的实验,总结出反应条件之一——生成沉淀[板书]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生成沉淀[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离子反应都有沉淀生成呢?教师总结条件之二——放出气体然后探究有水的生成是不是可以发生离子反应?[板书] 条件之三——生成水[教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是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这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① Na 2CO 3+CaCl 2 ②Ba(NO 3)2+CuCl 2 ③K 2CO 3 +HCl[教师]上面能发生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怎样书写呢?[板书]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步骤①“写”,例:BaCl 2+CuSO 4===BaSO 4↓+CuCl 2②“拆”,Ba 2++2Cl -+Cu 2++SO 2-4===BaSO 4↓+Cu 2++2Cl -注意: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

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即为:Ba2++SO2-4===BaSO4↓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思考]你认为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四步中,哪一步最困难,需多留意?[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