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renalfailure
肾衰竭英语单词

肾衰竭英语单词1. 解答主题- 单词:renal failure。
- 中文翻译:肾衰竭。
- 英语解释:“renal” means related to the kidneys, and “failure” here means the state of not functioning properly.2. 词干(词根)、前缀、后缀的使用情况- “renal”这个词本身是一个词根,表示“肾脏的”,它没有明显的前缀或后缀。
它来源于拉丁语“ren”,意思是“肾”。
“failure”是一个名词,由动词“fail”(失败、衰退)加上后缀-ure构成,表示“失败、衰退的状态”。
3. 不同词式造句及翻译- 名词形式(renal failure)- 例句1: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renal failure last week.(这位病人上周被诊断为肾衰竭。
)- 例句2:Renal failure can be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肾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 例句3:Many people with renal failure need dialysis to survive.(许多肾衰竭患者需要透析才能生存。
)- 形容词形式(renal)- 例句1:Renal function should be monitored regularly.(应该定期监测肾功能。
)- 例句2:The doctor is concerned about his renal health.(医生担心他的肾脏健康。
)- 例句3:Renal diseases are becoming more common nowadays.(如今肾脏疾病变得更加常见。
)个人观点:“renal failure”这个词汇在医学领域非常重要。
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治疗交流以及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肾功能衰竭ppt课件

多尿期的功能代谢改变:
尿量增多,>400 ml/d; 早期:高钾血症、氮质血症、
代酸仍存在; 后期:易致脱水、低钾、低钠;
易感染。
(三)phas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恢复期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特点: 肾病理损害较轻:尿量不少;
氮质血症 肾小管功能障碍:低比重尿;
尿钠低 病程短,预后好,但可互相转化。
1.肾灌注压 2.肾血管收缩
因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RAA激活;前列腺素产生
3.肾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二)肾小管损害
(1)肾小管阻塞(管型) (2)肾小管原尿返流
(三) 球-管反馈作用
肾缺血 近曲小管、髓袢受损 流经致密斑Na+、Cl-↑ 肾小A收缩
Clinical
Course
and
manifestation
主要来自蛋白质代谢产物 可分为:小、中、大分子毒素 常见有:
尿素、胍类(甲基胍、胍基琥珀 酸),胺类,中分子物质、PTH等。
Treatment principle
1、治疗原发病 2、去除诱因 3、透析疗法 4、肾移植
1、肾前性少尿和急性肾衰少 尿期的变化哪项相同? A A 肾小球滤过率急剧降低 B 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C 尿钠减少 D 尿渗透压降低 E 尿/血肌酐比例小于10:1
排出体内代谢产物;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内分泌功能
产生肾素、EPO、1,25(OH)2D3和前列腺 素;灭活胃泌素、PTH。
肾功能衰竭 (renal failure)
各种 病因
肾泌尿障碍 内分泌障碍
症状 体征
尿的量与质的改变,氮质血症,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高 血压、贫血、肾性骨营养不良等
肾功能衰竭PPT课件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
二、发展进程
肾
功
尿毒症
能
衰
竭
肾功能衰竭
的
临
肾功能不全
床
表
现
肾功能储备降低
25
50
75
100
内生性肌酐清除率占正常值的百分比(%)
三、发病机制
(一)健存肾单位学说 肾内两种肾单位:遭到
破坏功能完全丧失的肾单位;轻度损伤或仍属正常具有 代偿功能的健存肾单位。
(二)矫枉失衡学说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甲状旁
②多尿:常见变化(>2000ml/24h)
机制:①大量肾单位被破坏后,残存肾单位代偿性 血流↑,GFR↑→强迫性利尿;②原尿中溶质↑→渗透 性利尿;③髓袢受损→髓质高渗环境不能形成→尿 液浓缩功能减低。④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受损→对ADH反应性↓→重吸收水↓
③少尿:CRF晚期表现
肾单位大量破坏,肾血流极度↓→GFR↓↓→原尿形 成↓→少尿。
(一)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前 性 肾 衰 ( prerenal failure ) 是指肾脏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所致的 急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
大出血、外科手术等→血容量↓ 急性心衰→心输出量↓ 过敏性休克→血管床容积↑
有效循环血量↓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和R-A-S↑ 肝肾综合征
肾小动脉收缩 肾血流灌注↓
Ⅱ、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少尿期
1、尿的变化
①尿量锐减:发病后尿量迅速减少而出 现少尿或无尿。
②尿成分改变:尿比重降低 、尿渗透压 降低、尿钠含量升高。
两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区别
尿指标 尿比重 尿渗透压(mmol/L) 尿钠(mmol/L) 尿肌酐/血肌酐 尿钠排泄分数
Renal failure肾功能衰竭

1
• 患儿女,11月。因呕吐、腹泻伴发热9天,无尿5天入院。 • 9天前无诱因出现腹泻,每天3~4次,伴频繁呕吐,非喷射状,量
较多;同时发热,体温最高41℃。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三天后 腹泻、呕吐次数减少,但体温仍在38~39℃之间。近5天一直无尿。 体检: 呼吸60次/分,脉搏120次/分,血压85/54mmHg。 昏睡状态。双眼睑及球结膜水肿,睑结膜稍苍白,口唇干裂,咽 充血,颈无抵抗;呼吸深大。 •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正常;血钾8.6mmol/L,血钠128mmol/L,氯化物100mmol/L, 血钙1.98mmol/L,血磷2.33mmol/L, 尿素氮37.12mmol/L,血肌酐 804.44μmol/L;血气分析:pH7.17, PCO224.5mmHg, HCO38.6mmol/L, • SBE -18.3mmol/L;心电图:室内传导阻滞,T波高尖。
Characteristic
(1) parenchymal
(2) oliguric ~ nonoliguric ~
16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two RF
urine
functionalRF organic RF
specific gravity > 1.020 < 1.015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原尿漏出
肾间质水肿 囊内压
GFR
尿量
24
25
(三)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1、受损细胞的种类及特征 (1) 肾小管细胞
1)坏死性损伤 小管破裂性损伤:可发生于各段肾小管
上皮坏死+基底膜破坏。 肾持续缺血和肾中毒均可见 肾毒性损伤:主要发生于近球小管 仅上皮坏死,基底膜完整。 主要见于肾中毒
肾功能衰竭完整版本

氮质 血症
无
临床表现 未出现任何症状
轻度或 可有酸中毒、多尿、夜尿 中度 与轻度贫血。
较重
酸中毒明显、夜尿多严重贫血, 轻度中毒症状,电解质紊乱。
严重
严重中毒症状,有明显水、电 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精选ppt
54
1 健存肾单位学说:
健存肾单位学说:在慢性肾疾病时,很多肾 单位不断遭受破坏而丧失功能,随着疾病进展, 健全的肾单位日益减少,即使加倍工作也无法代 偿时,临床上即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精选ppt
42
(三)、恢复期:3月—1年。
特点: 1、血NPN和尿量基本恢复正常;肾小 管浓缩功能及酸化功能逐渐恢复。 2、临床症状消失 如不能恢复,则转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精选ppt
43
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初期尿量正 常或增多,发生进行性氮质血症及内环境 紊乱。
特点:①、GFR下降程度不严重。 ②、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
这不仅加重肾小管阻塞和进一步降低GFR,还使 肾血流更↓,并加重肾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精选ppt
32
◆原尿返漏
肾小管 注射丽丝胺绿染料 肾间质中出现染料
精选ppt
33
压迫 肾血管,肾小
管
GFR下降
间质水肿 尿液返漏
ATN
基膜断裂
原尿返漏 GFR下降
精选ppt
34
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Kf)
Kf代表肾小球通透能力,与面积和通透性的状态有关。
各种原因引起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
降,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迅速积聚,水、电解
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高钾血症
和代谢性酸中毒,并由此发生机体内环境严重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

血常规检查 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提示有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
01
血清电解质测定,pH或血浆[HCO3-]测定
03
血尿素氮和肌酐 血肌酐和尿素氮呈进行性升高,每日血尿素氮升高/L,血肌酐升高44.2~88.4μmol/L
02
01
02
03
血液检查
诊断
衬底1
1
2
与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慢性梗阻性肾脏病、检查肾血管有无阻塞 。包括平片、超声、逆行或顺行造影、血管造影、核素、CT、磁共振等。
肾性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性急性损害,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其主要形式,约占3/4。肾缺血和中毒是其主要病变。
病因
衬底1
ARF病因
广义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01
02
狭义指急性肾小管坏死(ANT)。
衬底1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血流量减少时,肾灌注压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肾灌注压力不足是ARF的起始因素
衬底1
KDIGO分级
在AKI 3期的诊断条件中增加“开始肾脏替代治疗”或“对于18岁以下患者,eGFR下降到35ml/min以下”。
衬底1
肾前性 肾血流灌注量不足,不能维持正常肾小球滤过率而引起少尿。早期阶段属于功能性改变,肾本身尚无结构损害。
肾后性 双侧肾输尿管或孤立肾输尿管完全性梗阻所致肾功能急剧下降。早期解除梗阻后肾功可恢复正常。
速尿试验:血容量纠正后尿量仍不增,静推200mg速尿,2小时内尿量增加为肾前性,不增加可在5%GS100ml中加500mg速尿、10mg多巴胺,1小时输完,尿量增加为肾前性,否则停用。
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
1
2
3
4
鉴别诊断
renal failure

两种急性肾衰少尿期比较 功能性肾衰 尿比重 尿渗透压 尿钠含量 尿沉渣 镜检 补液原则 补液后 反应
> 1.020 > 700 mmol/L < 20 mmol/L 正常
器质性肾衰
< 1.015 < 250 mmol/L > 30 mmol/L 蛋白(+)、RBC(+)、 WBC(+)、管型(+)
肾后性 ARF 下尿道周围肿物压迫 双侧输尿管结石 前列腺病变
尿路梗阻→囊内压↑→GFR↓ 尿路梗阻→囊内压↑→GFR↓ ↑→
早期无肾实质损害, 早期无肾实质损害,晚期肾严重损伤
器质性ARF 器质性ARF
二、ARF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中心环节:GFR降低 中心环节:GFR降低
◆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超滤 液的量。(125ml/min,180L/day) ◆ GFR=超滤系数KF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 KF=对水的通透性 滤膜面积 对水的通透性×滤膜面积 对水的通透性
肾小管的浓缩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少尿期- 少尿期-水钠潴留
尿的改变 氮质血症 少尿期 钠水潴留 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内分泌异常 多尿期 恢复期 水中毒 水肿
少尿期- 少尿期-高血钾症
尿的改变 氮质血症 少尿期 水钠潴留 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内分泌异常 多尿期 恢复期 尿钾排出减少 细胞内钾外释 摄入钾过多
原尿回漏
肾小管坏死脱落 基底膜裸露断裂 原尿反流至 肾间质 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 肾小管阻塞 压迫管周Cap 肾小管血供↓ 肾小管血供
少尿
(三)肾细胞的损伤及其机制
肾小管细胞 系膜细胞 内皮细胞
肾小管细胞 小管破裂性损伤 坏死性损伤 (necrosis lesion) (tubulorrhexic lesion)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疾病概要】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急剧进行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特征主要为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所致的氮质血症,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障碍所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临床上根据尿量减少与否分为:少尿(无尿)型和非少尿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急性肾衰的病因很多,按传统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是指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肾脏血液灌注量减少,而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肾实质性:是指肾脏器质性损害引起的急性肾衰。
以急性肾小管坏死为最常见,占75%~80%。
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缺血性病变,其他还有某些药物,中毒、血管内溶血等。
引起肾实质性损害的疾病还有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多发性小血管炎等。
(3)肾后性:是指肾以下尿路梗阻所致,及时解除梗阻常可使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常见的原因有尿路结石和肿瘤、前列腺肥大和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2.发病机制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尚有争议,当前有下列几种学说:(1)肾小管阻塞学说:肾小管堵塞(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及脱落的微绒毛碎片或血红蛋白等所致),使堵塞以上肾小管内压增高,继而使肾小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停止。
(2)反漏学说: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肾小管壁失去完整性,造成肾小管内液反漏至肾间质,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球和肾小管,加重肾缺血,使肾小球滤过率更低。
(3)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实验表明,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血流量会重新分布,几乎没有血流至肾小球,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由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休克、产后出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原因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引起急性肾衰。
(二)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原发疾病、急性肾衰引起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1、急性肾功能衰竭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分类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变化 2、慢性肾功能衰竭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变化 3、尿毒症
尿成分的变化:尿蛋白阳性、尿中出现红细胞、白 细胞、管型等。 发生机制: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以及脱落的坏死上皮细 胞。
(2)电解质代谢紊乱: 高钾血症: 是少尿期致死的原因。 发生机制:少尿及肾小管损伤排钾减少;组织损伤释
放钾;酸中毒致钾分布异常。 低钠血症:少尿、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
(注意与低渗性脱水的比较)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 衰竭等。临床治疗时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否则会加重 低钠血症。
(三)肾后性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尿路结石、肿瘤(前
列腺肿瘤、宫颈癌等压迫尿路)。
三、发病机制:
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较多, 不同原因的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
以下主要介绍急性肾小管坏死的 发病机制。
(一)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机制。 正常人肾血流灌注压高、血流量大(1200ml/分)
能量不足细胞水肿、同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一方面损伤 线粒体加重能量代谢障碍,另一方面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 加重组织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引起管腔狭窄、 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加重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管腔狭窄,肾小球囊内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三)肾血管内凝血: 持续缺血缺氧、感染、组织损伤等均可激活凝血
(2)肾毒物: 包括以下几类。重金属类,如汞、砷、铅、锑、
铜、铋、铀等。这类重金属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与多种酶 的巯基、羟基、氨基结合,影响酶的活性。药物类,如磺 胺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这类药物也是 干扰酶活性,与DNA核苷酸成分结合、结构改变,功能受 影响。磺胺药引起的过敏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其结晶 阻塞肾小管。生物性毒物类,包括蛇毒、毒蕈、生鱼胆、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这类毒物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 后,其分解产物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机物类:如四氯 化碳、四氯乙烯、乙二醇、甲醇等可引起肾小管坏死。
过程,引发血管内凝血,加重肾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因 缺血坏死、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四)原尿回漏: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基底膜缺损,原
尿漏入肾小管周围间质;同时引起肾小管周围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五)肾小管阻塞: 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磺胺结晶等阻塞肾小管管腔,
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高镁血症: 血镁升高达3mmol/L。正常值0.75~1.25mmol/L。 发生机制:肾脏排镁减少、组织破坏细胞内镁释放。 影响:心动过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嗜睡。
(3)氮质血症: 肾脏泌尿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排出尿素、尿酸、肌
正常肾功能
1、泌尿功能:排出体 内代谢废物。
2、维持内环境恒定 功能:包括水、电解 质、酸碱平衡的调节 等。
3、内分泌功能:分 泌肾素、前列腺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以 及维生素D3的活化
入球小动脉
收缩
近球细胞
致密斑
出球小动脉 舒张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一、定义:
2、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占急性
肾功能衰竭病人的45~75%。
(1)持续肾缺血: 各种休克的晚期,肾缺血时间过长。实验证明肾
缺血时间少于2小时,恢复肾血流后肾功能可完全恢复 (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肾缺血时间超过2小时,肾小管 损伤;肾缺血时间超过3小时,肾小管损伤需要2~3周才 能恢复;肾缺血时间超过4小时,肾小管损伤难于恢复 (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于50~100ml。 发生机制:肾血流减少、肾内DIC、肾小管阻塞、原尿回 漏。
低比重尿:尿比重在1.010~1.012之间(正常值为 1.003~1.030)。 发生机制:肾小管重吸收、浓缩尿功能障碍。
尿钠含量升高: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临床特征之一。 尿钠含量高于40mmol/L。正常值<20mmol/L。 发生机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尿钠重吸收减少。
肾脏的急性、实质性损伤,肾脏泌尿功能急剧
下降,引起氮质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
综合征。
二、病因:
(一)肾前性因素:
1、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血流减少:休克早期、急性心 力衰竭等。
2、高血压晚期:肾小动脉玻璃样变,肾血管腔狭窄, 肾血流减少。
(二)肾性因素:
1、肾小球、肾间质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 炎、急性肾盂肾炎、节结性多动脉炎等。
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分类:
根据发病初期尿量的变化可分为少尿型和非 少尿型两类。
(一)少尿型: 根据病程中尿量的变化分为少尿期、多尿期
和恢复期。 1、少尿期: 从发病的12~24小时开始,病情轻者持续3~
5日,病情重者持续2~3周。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 差。
(1)尿的变化: 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24小时尿量少
肾血克等)
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肾毒物作用 mTAL损伤
儿茶酚胺 肾血管收缩
肾小管缺血坏死
近曲小管受损 肾血流减少
主动重吸收 Cl-和被动重 吸收Na+减少
重吸收 Na+减少
入球小动脉压力降低 GFR
致密斑原尿Na+
(二)肾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损伤: 肾缺血、肾组织细胞代谢障碍,能量生成减少。因
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保证肾功能的实现。 各种原因(休克)刺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 滤过率降低;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或肾毒物作用坏 死,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钠离子减少,流经致密 斑的钠离子增多,刺激肾素分泌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 张素系统作用,肾血管进一步收缩。当入球小动脉压力低 于40~60mmHg时,无原尿形成(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 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