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第一次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提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3)第三次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分几个阶段?性质是什么?口号是什么?什么特点?

(2)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自强、求富。)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科学)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 )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4.教师补充: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5.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祥林嫂之死(片段)以帮助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即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文学革命 1.材料展示: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王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3.教师提问: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讨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学古文?(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归纳: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史料实证) 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 新授: 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28日,袁世凯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进行祭孔活动,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生:辛亥革命之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封建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利用史料介绍当时的社会风貌,既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概括学生回答出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必须

部编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展示: 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教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学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身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这就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学生:(阅读、整理) 教师:,分别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让学生们了解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发现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3) 着重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文化的出现,使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当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 主体内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运动。它的兴起是钱玄同、胡适等文化名流的倡导,起初只是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后来逐渐延伸到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二是文化革命,拒绝传统、追求现代化文化;三是社会观念转变,主张平等和自由,反对封建秩序。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从思想领域到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开启了一扇新的门,提出了大量前人的无知和无能。它在中国必须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础的社会建设方面提供了新思维,对后来新中国在国家建设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界提供了更广阔、更开放的空间,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家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为新文艺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让中国逐渐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经济:中国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北洋军阀掀起“”逆流(直接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时间:1915 标志: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 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阵地:《新青年》、口号:、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陈独秀“德先生”“” 3.也是一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新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意义 ①是一场伟大的、空前的运动 ②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③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⑥后期传播了思想 2.局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部编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混乱的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 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 人格,以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时间:1915年 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警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运动发展:由上海发展到北京。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近代化探索 事件代表人物口号、思想学习西方内容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李鸿章自强、求富技术/器物 戊戌变法康有为维新变法、救亡图 存 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制度 新文化运 动 陈独秀民主、科学思想文化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解读】 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这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真理,他们开始从文化心理层面,掀起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族反思浪潮——新文化运动。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以西方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民主、科学等思想文化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和文化。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兴起 1、背景: (1)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社会: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2、兴起的原因: (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直接原因) (2)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3、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4、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5、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知识梳理及同步练习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知识梳理】 内容要点: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 知识结构: 知识要点: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2、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指出: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材料旨在说明( ) A.《新青年》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可 B.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C.李大钊希冀新青年勇担重任 D.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2.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 )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积极的: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总结其作用与影响,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新课导入】 展示: “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过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自主研学】 师: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教材。 展示:研学一 新文化运动 兴起时间 代表人物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新年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化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

初中历史_《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新青年》图片、《北大钟声》油画、《敬告青年》《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内容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年代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运动,

从学习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终于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当上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中国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中国的明天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陈独秀提出“改变人们的思想”,引导学生进入第十二课,共同学习《新文化运动》。 二、讲授新课 1、简单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2.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同学们课下已经完成了自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大概情况,请同学们填写这个表格。 兴起时间1915年 开始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教师提示: ①同学们,为了更好地记忆这些小知识,我们可以用数字概括的方法,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开始标志:一人一书一文章 代表人物:四人 主要阵地:一书一学校 ②提醒“钊”和“迅”的写法,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③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图片,讲解《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若有学生知道可以请学生回答。 ④展示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的图片,介绍他们都曾经出洋留学,回国后都在北京大学任教。 ⑤展示北京大学的校徽、校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图片。 介绍北大当时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思想,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

2021年部编历史八年级上 第4单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知识归纳 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一部分先进________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________、鲁迅等。 主要阵地:杂志________和北京大学。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1)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 (2)提倡________与科学。(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3)提倡________革命。 主要成就 评价 (1)积极影响:①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______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①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不足之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知识演练 核心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严复发表《天演论》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如右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九一八事变D.西安事变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主要阵地是() A.《中外纪闻》B.《每周评论》 C.《民报》D.《新青年》 核心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该文章中他主张() A.提倡白话文B.维新变法 C.提倡新道德D.改革内政 5.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知识过关 1.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指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准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展开论述,这也在为下节课《五四运动》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目前在对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识图,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观,可以简单进行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归纳历史知识,但对世界历史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利用视频、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