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合集下载

科举制发展史

科举制发展史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继续完善直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一、开始于隋唐1.背景(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是始于220年魏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该制度实行之初,中正选人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通过该制度统治者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2)南北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形成和完善(1)形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①分科: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内容: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4)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阅读进士科始于隋大业(隋文帝年号)中,盛于贞观(唐太宗)、永徽(唐高宗)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制度,自唐朝开始实行,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科举制的发展历史入手,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国家治理和选拔人才,推出了“以文治国”的政策,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成为了当时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完善和严格的制度之一。

二、发展1.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设立了四个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朝会试。

其中,乡试是最主要的科举考试,考生需要通过乡试才能进入会试和殿试。

会试和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考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官职和前途。

2.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科举制还实行了“分科取士”的政策,将科举考试分为文科和理科,允许不同专业的人在同一场考试中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

3.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明朝时期还实行了“三榜取士”的政策,即通过三次科举考试,从高到低选取官员。

4.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朝时期,科举制实行了“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选取官员,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科举制还实行了“乡贤祠”制度,表彰那些在乡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三、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使得社会上层的选拔得到了保障,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科举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如下:
隋朝创立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朝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篇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度的‎开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篇‎二:‎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1)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首先,在科目方面,唐宋科举制度增加了殿试和武举,同时对明经和进士科的重视程度加大。

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不仅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还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这样的改革有助于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考试内容方面,进士科逐渐重视诗赋,而明经科则注重帖经和墨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以及对经义的深入研究。

因此,唐宋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再次,在主持考试机构方面,唐宋时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考试改为礼部侍郎主持,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严肃和正规,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才识的人才。

总的来说,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宋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其次,通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目录(篇2)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2)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物资、文化、科技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而科举制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唐初就已经形成并演变到唐朝末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唐初的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推恩令”选拔人才。

推恩令是一种以品行、言谈举止等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而唐朝贞观年间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分为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第一次考试,考生必须具备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品德。

会试是第二次考试,目的是选拔优秀的文学才能。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进入皇家官员的序列。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考试科目和考试范围。

1. 考试科目的演变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比较简单,只有文科与礼科两个科目,两科一并考试。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科目逐渐扩展,已有五科:诗、书、礼、乐、数。

到了宋代后期,科目又扩展到了九科。

2. 考试范围的演变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范围只限于文人。

到了宋朝时期,科举考试范围逐渐拓宽,允许农民等非文化人群参加考试。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全中国。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于唐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的政治生活稳定,科举精英主义的政治导向初步确立,全国范围内的统治也才得以实现。

通过科举制度,达到了对学者的选拔、培养、教诲三个目的,并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

1. 巩固唐王朝的政治基础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皇陵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结合。

科举制度晋升了一代代优秀的政治家,稳定了唐王朝的政治基础。

2. 促进唐朝文化的繁荣唐朝时期,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由于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人们需要学习文字、诗歌、文章等一系列知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也随之而来。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科目的变化。

在唐朝初期,科举考试只有一个科目——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文赋等文学素材。

到了唐中期,科举考试分为进士、明经两种科目,考试内容增加了经义、史传等学术素材。

唐朝晚期,又增加了进士、明经、贡士三科,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

二、考试形式的变化。

唐初的科举考试采用的是制举制,即由州县举行地方考试,再由朝廷统一命题,由主考官出题,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环节。

到了唐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由制举制转为院试制,即考试由朝廷直接组织,由主考官出题,考生到京城参加考试,取消了地方考试环节。

此外,唐朝晚期还开始实行一种新的考试形式——殿试制,即考生在皇帝面前答题,以体现皇帝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三、选拔范围的变化。

唐朝初期,科举制度只选拔官僚中的进士,到了唐中后期,除了进士之外,还选拔了明经、贡士等学者。

此外,唐朝晚期还出现了“进士及第不中进士,仍可任官”的政策,为科举考试拓宽了选拔范围。

综上所述,唐朝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和选拔范围等方面,这些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 1 -。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选拔官员,还承载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入手,探讨其起源、特点和演变。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贞观年间。

贞观年间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出身和推荐,而非能力和才干。

而贞观年间,隋文帝杨坚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建立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为官的基础。

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用来选拔高级官员的科目,而明经科则是用来选拔低级官员的科目。

进士科每三年一次,考试内容为诗文、经义、财计、礼乐、刑法、兵法等方面,而明经科则每年一次,考试内容为经义、经学、史学等方面。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成熟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比隋朝时期更加成熟。

唐朝的科举制度由武德、贞观、元和、开元、天宝、淳和六朝不同阶段所确定。

唐朝的科举制度共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唐朝的进士科和隋朝的进士科基本相同,但考试内容范围更广,考试难度也更大。

唐朝的举人科是选拔中级官员的科目,考试范围又分为经义、经史、诗词、韵会和格致等五个方面,难度逐渐加大。

而唐朝的秀才科是选拔地方官吏和文化人的科目,考试范围为经义、史学和诗词。

唐朝的科举制度被称为“三元及第、会元状元”,是古代中国最严谨、最公平、最公正的贤才选拔制度之一。

三、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政治功能明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其政治功能非常明显。

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大多与政治实践相关,以培养优秀的官员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为目的。

二是文化功能强大。

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唐代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精通经义、史学和诗词,这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社会地位提升。

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一些出身贫贱、无门无派的人才得以跻身官场,并成为社会的地位崇高的贤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朝开始沿用至唐朝,经历了多次变化。

唐初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是选拔经传学识的科目,进士则是选拔才干和文化素养的科目。

这两科的考试分别在当地举行,考生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到京城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定,授予进士称号,成为官员。

到了唐代中期,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有了明确的法规,规定每三年一次的殿试,选拔出的进士被授予正六品官职,并且可以直接升迁到正四品以上的官员。

唐朝晚期,科举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防止官员买卖官职和世代相传,唐宣宗开始实施九品中正制,即将科举制度与官职升迁相分离,从而避免了官员的腐败和贪污。

总的来说,唐朝科举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