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科举制发展史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继续完善直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一、开始于隋唐1.背景(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是始于220年魏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该制度实行之初,中正选人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通过该制度统治者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2)南北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形成和完善(1)形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①分科: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内容: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4)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阅读进士科始于隋大业(隋文帝年号)中,盛于贞观(唐太宗)、永徽(唐高宗)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制度,自唐朝开始实行,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科举制的发展历史入手,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国家治理和选拔人才,推出了“以文治国”的政策,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成为了当时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完善和严格的制度之一。
二、发展1.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设立了四个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朝会试。
其中,乡试是最主要的科举考试,考生需要通过乡试才能进入会试和殿试。
会试和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考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官职和前途。
2.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科举制还实行了“分科取士”的政策,将科举考试分为文科和理科,允许不同专业的人在同一场考试中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
3.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明朝时期还实行了“三榜取士”的政策,即通过三次科举考试,从高到低选取官员。
4.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朝时期,科举制实行了“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选取官员,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科举制还实行了“乡贤祠”制度,表彰那些在乡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三、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使得社会上层的选拔得到了保障,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科举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如下:
隋朝创立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朝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篇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度的开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篇二: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1)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首先,在科目方面,唐宋科举制度增加了殿试和武举,同时对明经和进士科的重视程度加大。
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不仅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还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这样的改革有助于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考试内容方面,进士科逐渐重视诗赋,而明经科则注重帖经和墨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以及对经义的深入研究。
因此,唐宋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再次,在主持考试机构方面,唐宋时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考试改为礼部侍郎主持,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严肃和正规,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才识的人才。
总的来说,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宋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其次,通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目录(篇2)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2)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物资、文化、科技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而科举制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唐初就已经形成并演变到唐朝末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唐初的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推恩令”选拔人才。
推恩令是一种以品行、言谈举止等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而唐朝贞观年间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分为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第一次考试,考生必须具备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品德。
会试是第二次考试,目的是选拔优秀的文学才能。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进入皇家官员的序列。
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考试科目和考试范围。
1. 考试科目的演变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比较简单,只有文科与礼科两个科目,两科一并考试。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科目逐渐扩展,已有五科:诗、书、礼、乐、数。
到了宋代后期,科目又扩展到了九科。
2. 考试范围的演变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范围只限于文人。
到了宋朝时期,科举考试范围逐渐拓宽,允许农民等非文化人群参加考试。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全中国。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于唐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的政治生活稳定,科举精英主义的政治导向初步确立,全国范围内的统治也才得以实现。
通过科举制度,达到了对学者的选拔、培养、教诲三个目的,并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
1. 巩固唐王朝的政治基础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皇陵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结合。
科举制度晋升了一代代优秀的政治家,稳定了唐王朝的政治基础。
2. 促进唐朝文化的繁荣唐朝时期,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由于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人们需要学习文字、诗歌、文章等一系列知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也随之而来。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科目的变化。
在唐朝初期,科举考试只有一个科目——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文赋等文学素材。
到了唐中期,科举考试分为进士、明经两种科目,考试内容增加了经义、史传等学术素材。
唐朝晚期,又增加了进士、明经、贡士三科,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
二、考试形式的变化。
唐初的科举考试采用的是制举制,即由州县举行地方考试,再由朝廷统一命题,由主考官出题,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环节。
到了唐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由制举制转为院试制,即考试由朝廷直接组织,由主考官出题,考生到京城参加考试,取消了地方考试环节。
此外,唐朝晚期还开始实行一种新的考试形式——殿试制,即考生在皇帝面前答题,以体现皇帝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三、选拔范围的变化。
唐朝初期,科举制度只选拔官僚中的进士,到了唐中后期,除了进士之外,还选拔了明经、贡士等学者。
此外,唐朝晚期还出现了“进士及第不中进士,仍可任官”的政策,为科举考试拓宽了选拔范围。
综上所述,唐朝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和选拔范围等方面,这些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 1 -。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选拔官员,还承载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入手,探讨其起源、特点和演变。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贞观年间。
贞观年间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出身和推荐,而非能力和才干。
而贞观年间,隋文帝杨坚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建立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为官的基础。
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用来选拔高级官员的科目,而明经科则是用来选拔低级官员的科目。
进士科每三年一次,考试内容为诗文、经义、财计、礼乐、刑法、兵法等方面,而明经科则每年一次,考试内容为经义、经学、史学等方面。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成熟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比隋朝时期更加成熟。
唐朝的科举制度由武德、贞观、元和、开元、天宝、淳和六朝不同阶段所确定。
唐朝的科举制度共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唐朝的进士科和隋朝的进士科基本相同,但考试内容范围更广,考试难度也更大。
唐朝的举人科是选拔中级官员的科目,考试范围又分为经义、经史、诗词、韵会和格致等五个方面,难度逐渐加大。
而唐朝的秀才科是选拔地方官吏和文化人的科目,考试范围为经义、史学和诗词。
唐朝的科举制度被称为“三元及第、会元状元”,是古代中国最严谨、最公平、最公正的贤才选拔制度之一。
三、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政治功能明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其政治功能非常明显。
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大多与政治实践相关,以培养优秀的官员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为目的。
二是文化功能强大。
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唐代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精通经义、史学和诗词,这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社会地位提升。
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一些出身贫贱、无门无派的人才得以跻身官场,并成为社会的地位崇高的贤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朝开始沿用至唐朝,经历了多次变化。
唐初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是选拔经传学识的科目,进士则是选拔才干和文化素养的科目。
这两科的考试分别在当地举行,考生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到京城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定,授予进士称号,成为官员。
到了唐代中期,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有了明确的法规,规定每三年一次的殿试,选拔出的进士被授予正六品官职,并且可以直接升迁到正四品以上的官员。
唐朝晚期,科举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防止官员买卖官职和世代相传,唐宣宗开始实施九品中正制,即将科举制度与官职升迁相分离,从而避免了官员的腐败和贪污。
总的来说,唐朝科举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