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5.1 洁净的燃料氢气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5.1洁净的燃料-氢气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较高,化学概念基本掌握,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太强。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训练描述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表达,危险性小的实验让学生去做。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氢气的物理性质;
( 2)、知道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
(3)、了解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
(结合实验、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
对照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二者的区别和相似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0℃、101.3kPa下,ρ=0.090g/L,
(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3、极难溶于水。
4、沸点为-252℃,熔点为-259℃。
101.3kPa,-252℃时氢气变为无色液体;
设问:学习了氢气的 性质,推测氢气有哪些用途?
氢气充气球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用什么可以代替氢气吗?
氢气作为燃料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为什么氢能源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氢气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氢气的验纯及氢能源的优点
四、练习与作业
课后习题。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故,引起 学生注意,生产、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过程与
方法
(1)、初步学习氢气性质的探究;
(2)、知道遵守实验规程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
(3)、初步学会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的原因,初步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氢气的可燃性
教学难点
氢气的验纯
五、教法学法

氢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氢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下,氢气的性质稳定;原性
小结
本节微课利用电影片段视频以及改进的创新型小实验,完成了氢气的性质的探究性质的探究。

而电影视频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对氢气的爆炸,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通过电影《流浪地球》片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爆炸的原因以及原理。

在本微课中还添加了实验视频教学。

实验主要采用了创新型改进实验,用注射器制取氢气并研究其性质,例如吹肥皂泡、点燃氢气、还原氧化铜等。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时,兴趣会比较高,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学生对改进实验的观察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今后的微课制作中,我会更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方法,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学习。

《洁净的燃料——氢气》说课稿

《洁净的燃料——氢气》说课稿

《洁净的燃料——氢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洁净的燃料——氢气》。

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料为人类提供能量,本节介绍了洁净的燃料氢气,突出了燃料、能量与人类的密切。

燃料的燃烧是人类祖先的认知成果,学习燃料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燃料的燃烧既能为人类提供能量。

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产生火灾。

而氢气的制法、氢气的还原性等内容都安排在第六章学习。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2、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3、知道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4、初步学习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二、过程与方法1、遵守实验规程,意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2、知道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燃烧反应的热值。

教学难点: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的一门新学科。

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心,通过前几节实验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1、认知特点: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认知活动较为表面,深刻性不够,多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倾向于兴趣型。

2、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前面化学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探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基础。

洁净的燃料――氢气说课稿

洁净的燃料――氢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洁净的燃料――氢气》,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第五章《燃烧》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洁净的燃料――氢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氢气的特性、氢气的燃烧,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1)掌握氢气的物理性质。

(以及)2)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

(2)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以及)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及)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1)教学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教学难点:明确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验纯以及验纯的方法。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洁净的燃料教学反思1

洁净的燃料教学反思1

《洁净的燃料——氢气》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着突出学生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引导着的思想理念,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都希望由学生自主学习而来,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实验由学生上来演示,然后教师点拨,学生不能完成的或有危险的实验由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2.做了实验改进:由于氢气燃烧实验的现象不能看出火焰的颜色,教师做了改进,用一个玻璃管套住火焰之后,就前面的同学可以看到淡蓝色火焰。

爆炸实验用两个软塑料瓶分别做爆炸和不爆炸的对比实验,引出爆炸极限。

二、不足之处:
1.关于实验:教师本来准备改进爆炸实验,做一个比较,但爆炸的实验不太明显,减弱了这个实验的功能。

2.关于课堂:虽然教师尽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和实验,但仍然没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导致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三、改进的措施:
以后要上这一节课,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改进:
1.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尽力和学生打成一片,让课堂尽可能的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2.将实验进一步做改进,让学生能够看得更清楚,效果更明显。

5.1洁净的燃料——氢气教案

5.1洁净的燃料——氢气教案
(3)移开拇指点火,听音。若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
反思与收获: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具有刺激性气味B、氢气极难溶于水
C、氢气是最轻的气体D、在—259℃时氢气能变成雪状的固态
2.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气体B、密度小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燃烧反应的热值
难点:点燃氢气前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中考链接:
1、以下示的氢气的几种用途,其中利用了氢气物理性质的是()
A、制备金属材料B、高能燃料C、氢气球D、制盐酸
2、氢气不同于其他气体的显著特点是()
A、密度最小B、无色气体C、难溶于水D、可以燃烧
①、密度最小的气体、具有可燃性燃烧热值高、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具有还原性资源丰富
A、B、C、D、
2、要得到2g氢气,需电解水的质量是()
A、2g B、9g C、18g D、36g
3、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 )
A、氢气B、碳C、硫D、镁
二、观察活动——氢气的验纯实验
实验现象: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氢气作为未来理想能源的优点有哪些:
(3)目前,开发利用氢能源的困难之一是:
三、能力提高
1.现已知三瓶无色气体,氢气、氧气、氮气,请你设计实验如何区别它们?
2.小红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做氢气的验纯实验。小红同学将收集到的氢气的试管口向上,拇指堵住试过口移近火焰,松开拇指,没有什么声音,她认为氢气己经纯净了。小明同学将收集到氢气的试管口向下,拇指没有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听到爆鸣声,他认为氢气不纯。小红和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相城区第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5.1洁净的燃料_氢气教案新版粤教版2

相城区第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5.1洁净的燃料_氢气教案新版粤教版2

洁净的燃料――氢气第1课时碳的单质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 金刚石、石墨和C601.安徽省中考实行网上阅卷,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的笔芯的主要成分是(A)A.石墨B.金刚石C.木炭D.C602.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叙述,正确的是(B)A.都由碳原子构成B.都属于碳单质C.硬度都很大D.都是黑色固体3.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A)A.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4.“轻轨电车”(如图)是近年来新兴的城市交通工具,其具有污染小的优点。

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电线滑动,电刷材料中含有石墨。

选择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导电性和润滑性(填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2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5.在公共场所,利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可获得直饮水,示意图如图所示,步骤①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B)A.还原B.吸附C.导电D.消毒综合能力提升练6.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D)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干电池的电极B.金刚石硬度大,可用来钻凿坚硬的岩层C.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化学性质相似D.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7.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①用石墨作润滑剂②活性炭用作电冰箱的除味剂③防毒面具里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④制糖工业中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⑤C60应用在超导、催化、材料、医学等领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⑤8.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

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A.石墨烯属于化合物B.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C.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D.石墨烯的硬度小于金刚石9.实验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D)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石墨C.可能是二氧化碳D.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解析】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故只含碳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初中化学燃料教案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燃料教案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燃料教案课后反思
教师姓名:XXX
教学内容:化学燃料
教学时间:XX月XX日
反思内容:
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燃料的概念、分类以及使用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示范实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帮助
学生达到了这些目标。

2.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学生反馈: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
能够正确理解化学燃料的概念和分类。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困难,需
要我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4.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指导实验操作方面还需更加耐心和细致,让学生
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同时,我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让他
们在课堂中更多地动手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本节课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思,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化学燃料这一领域
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洁净的燃料——氢气(1)》课后反思
现就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我的反思。

本节教学可分为两课时完成,认识氢气的性质是第一课时,氢气是洁净的高能燃料为第二课时。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课后反思。

一课标要求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内容,课标规定本节课从燃料的角度认识氢气,并懂得氢气属于最洁净的燃料,对环境无污染,并且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提出进行氢气的燃烧实验。

在选择学习情境素材中提出用氢能源汽车作为本节课学习的素材。

在课程标准中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一栏的标准规定了“知道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二教材地位
教材在第三章学习了燃烧和爆炸的知识、第四章已有了电解水产生氢气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氢气这种洁净的燃料。

本节是从燃料的角度去学习氢气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不高,氢气的制法留在《第六章金属》中再了解。

因此要控制好教学目标,不要拓宽加深。

只要求学生认识氢气是无色、无味、最轻、难溶于水的气体,了解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发生爆炸,着重学习点燃纯净氢气发生的反应、现象以及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三教法学法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燃烧和爆炸的知识、第四章电解水产生氢气的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但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本节课在教学原则上以安全性、直观性、师生协同性、科学性、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为原则,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学会思考,通过实验现象的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在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以及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上,主要采用“阅读—归纳”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氢气的物理性质及检验氢气纯度的关键操作。

在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点拨关键之处,之后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氢气特性、燃烧、检验纯度等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创设学习情境→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当堂检测→归纳总结。

现就各环节的优、缺点反思如下:
创设学习情境环节优点:通过对《爸爸去哪儿》动画片的特别编辑,引入本章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章乃至本节的学习中。

缺点: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学生的激情并非如我想象的那么高涨,我想可能是学生认为灰太狼煮小羊是不对的,所以当我问:“你们愿意帮助灰太狼吗?”学生的呼声并不是特别高。

即:我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只注重了教学内容的考虑,却忽视了从道义角度来看,情境的是否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角度考虑问题。

在本节导入新课时,我选择了氢燃料公交车的新闻报道设置悬念:“为什么氢燃料公交车能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再来回答,首尾呼应,效果较好。

实验探究环节优点:1、实验都很成功,其中氢气燃烧实验选择了金属导管,虽然由于光线的问题,看上去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并不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

2、本节课涉及到的演示实验有四个,我对其先后顺序进行了整合,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即:由实验【5-1】氢气吹肥皂泡并点燃肥皂泡使学生认识氢气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以及氢气的可燃性,从
而得出化学中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即先研究物理性质,后重点研究化学性质。

之后,在得知氢气具有可燃性的基础上,进行实验【5-3】氢气爆炸实验,使学生明确点燃不纯的氢气有可能爆炸,因此要特别注意安全,要首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并进行实验【5-4】氢气的验纯,通过检验氢气已纯净,此时进行实验【5-2】点燃纯净的氢气,我认为这样设计更合情合理,条理更清晰,而且可以说是环环紧扣。

观察与思考环节优点:基本能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由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实验【5-3】氢气爆炸实验中,让学生结合《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说出点燃氢气爆炸的原因时,学生解释起来有些困难,这时教师不应急于引导学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得出。

在当堂检测环节——优点: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选择“万果树”上的不同水果来回答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某些题目的设置,增加了课堂欢乐的气氛,比如选择榴莲的学生可以被赠送3分,其他同学真是羡慕不已。

缺点:由于学生抽选的题目是随机的,因此题目的难易程度不能有明显的梯度。

归纳总结环节由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通过观看《世界首例氢能源有轨电车在我国山东青岛的使用》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结合如今的流行语:厉害了我的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结束语:“希望大家能如氢气(H2)一样,平凡而不平庸,简约却不简单,虽然氢气只是众多气体中的一种,虽然氢气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虽然氢气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两个氢原子,但是在它小小的身体中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且无公害”,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并给学生传播了一定的正能量。

五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以及当堂检测情况来看,学生对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情况掌握较好,但是学生在具体分析检验氢气纯度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释氢气发生爆炸的原因方面存在困难,在这两方的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谈论、交流、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