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原理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 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 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 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人均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说
2、1970年马卜贡杰模式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 于何时?(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 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工业革命以前的城 市化没有规律是城市乡村化,城市是乡村的一 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6000-7000年 以前就出现城市。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 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 化进程。
三次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
城市化阶段的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初期:缓慢,由慢变快 中期:快 后期:慢,由快变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美国城市化阶段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劳动力比重
80
60 51.5
40
24.273.8 31.341.345.2
20
0 25.70%
53.40%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
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 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 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 市问题的根源。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趋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等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有限,许多人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农业现代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释放,这些劳动力往往选择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此外,工业化进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规模化发展。

其次,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应对城市化的措施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011.11.5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011.11.5

另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 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 发展,形成中心商业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 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013/12/27
27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 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 次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摊大 饼”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 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 市化。大学城、开发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 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 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 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 为其比土地利用指标更典型、更便于统计。然而,它也有些 问题:
因此,这个规律只是反映了一般趋势。
2013/12/27 16
城 市 化 的 预 备 期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期
城 市 化 的 快 速 发 展 期
城 市 化 成 熟 期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
2013/12/27 17
城市化的“S”形曲线
2013/12/27
18
三、乡/27
1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对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 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城市地理学》四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城市地理学》四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03.06.2020
.
16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 变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 经济距离,克服空间摩擦的能力提高。
03.06.2020
.
17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农业革命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 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 术等)的增加。 –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
03.06.2020
.
8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 。
• 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 算城市化。
– 3、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
– 4、关于过量城市化、假性城市化、逆城市 化、隐性城市化问题。
03.06.2020
.
10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 原生动力
•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 的前提;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工业革命
•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 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 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况。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 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分工:生产地、消费地、 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工。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早在100多年前,西班牙工程师A·塞达(A·Serda)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化和乡村化的问题。

现在,城市化(Urbanization)作为一个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已被人们所接受,但对它的认识,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观点、看法。

一、城市化的含义(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1.城市化的一般提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埃尔德里奇(H·Eldrig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由于这一提法简洁,包容性广,可比性好(可用城市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被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普遍接受,但城市化除人口的集中和转化过程外,是否包括其它过程,各学科有不同理解。

2.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L·沃思(L·Wirth)从社会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行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进一步认为:城市化应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三个方面。

尽管生活方式的转变难以直接度量(间接的可用文盲率、语言统一率、大众传播普及率等),但城市化中包含生活方式转变的概念为各个学科所认可。

3.经济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从城市化进程来研究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①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已经是城市的地区,城市性质的增强(人口数量、密度,Ⅱ、Ⅲ产业比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②社会文化过程城市化现象,即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

4.地理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是从人们的集聚状态、经济活动形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来研究城市化,但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从人和土地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地域”出发,对城市和城市化进行研究,认为:Ⅱ、Ⅲ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

依据美国著名的区域与城市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的观点:〖城市化过程=城市化Ⅰ(Urbanization)+城市化Ⅱ(Urbanism)〗1.城市化Ⅰ即“物化了的城市化”(实体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等;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等;③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等。

2.城市化Ⅱ即“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城市化、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产方式转为城市意识、方式、行动的过程;③城市市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作用于整个国家的地域空间,促进全社会的发展〗3.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词有以下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按照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空间过程的地域组合状况,城市化类型可划分为:1.典型的城市化(正统的城市化):既有人口、非农产业的地域集中等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过程(如欧美发达国家)。

2.非典型的城市化(消极的城市化):①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即缺乏城市文化扩散的城市地域推进过程(如非洲一些国家)。

②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over-urbanization):城市化速度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畸形繁荣,而农村衰敝的现象(如拉美、亚洲一些国家)。

3.分散型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①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发达国家。

②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步接受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开始向城市型转变,人口或“离土不离乡”,或向集镇、小城镇集聚)。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是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种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包含某种结果。

2.城市内部的一般地域转化为繁华地域,算不算城市化?①农村城市二元论者:城市地域和农村地域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有明确的界限;城市化仅指超越界限的地域转化,即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而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界限内部的转化)不属于城市化范畴。

(施梅莱斯、亚历山德逊)②农村城市连续论者:城市地域和农村地域在时空上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是从属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的,属于城市化范畴。

(哈里斯、亚历山大、查博特)(我国学者赞成②)3.城市化始于何时?①狭义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基础上,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重要或主导作用时的城市发展过程,即始于产业革命。

②广义城市化:城市一旦产生,就开始了城市化过程,即城市形成、发展过程的本身就是城市化。

〖②普遍赞同,但城市化研究的重点: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独立以来〗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一、城市化的动力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机制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是城市化的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

(一)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农业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化起着基础作用。

1.农业为城市化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是城市化的首要前提(第一前提)①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有大量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工业需要时,城市化才有可能。

因此,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多诞生于河流中下游农业发达地区,世界上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也都是以强大的农业为物质基础的。

W·B·芒罗指出: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扩大而产生剩余粮食,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②但城市化并不一定要求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足够的剩余粮食,因为,通过贸易等方式可使特定国家(地区)的粮食供应十分丰富——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农业生产力是否有余,是决定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前提条件(沃伊廷斯基)。

2.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是城市化的第二前提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指出:“如果农业部门除本身的劳动力外,再没有提供非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的话,那么,非农业部门就不可能兴起,城市和城市化也就不可能发展。

”因此,城市化还必须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基础。

3.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新城市产生和小城镇的建设城市化包含着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质变过程。

随着农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扩大,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兴起,迫切要求在村镇建立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提高生活质量,促使城市生活方式向外围村镇扩散→农业生产需要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使一些农村地域发展为中小城市。

(二)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也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主体。

工业在城市中的形成与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

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动力主要表现在:1.工业革命是近代城市化的开端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纺织、采掘、冶金、机器制造、交通、通信事业迅速发展;由于劳动过程的相互依赖,也为了寻求集聚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各工业部门相对集中布局→为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职能完善。

2.工业发展改造和支援了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3.工业化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提供可能(创造就业机会)4.工业化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①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②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

5.工业化推动城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工业化发展→物质财富积聚→福利、社会结构的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展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城市化的发展也对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工业过度集聚→污染→离心城市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明显减弱,但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工业依然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在上升阶段。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Ⅱ、Ⅲ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对城市化过程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成为推动现代城市化的新方向,表现在: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变化,为城市化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通领域的不断扩大,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要求在现代城市中不断建立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新部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也要求建立相应的服务部门,这些都刺激了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

再加上其门类众多,手工劳动比例高,使得第三产业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

〖总之,城市越大,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又吸引更多的工业和城市居民的集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