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蝉》导学案(附板书)

19《蝉》导学案(附板书)
19《蝉》导学案(附板书)

法布尔《蝉》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

察方法。

2.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

3.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4.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课时计划】1 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学法指导一: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我们今天讲

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不?(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 mg)窠(k e)隧道(su 1)涂墁(m m)抵御(y 纤(xi oi)蚋(ru i)轧碎(y a)鳍(q 喧嚣(xi ao)

罅隙(xi Q跳蚤(z co)钹(b 0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金蜣:屎壳郎。窠:鸟兽做的窝。

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纤:细小。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鳍:鱼类的运动器官。曝:晒。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匹敌: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作者简介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 1 5 ?1 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21 ?23)段写幼虫落地。(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顺序

1 .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体现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

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

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把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诗意

1 .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 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

第10 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

的动词,如“腾跃” “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2.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 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 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 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 “喷洒”“柔

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 “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交流点拨】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附: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

幼虫的穴道

幼虫出穴后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蝉的产卵

蝉卵的敌人四年地底下的生活,一个

月阳光中的歌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导学案 国学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自主突破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支撑.(chēng) 金蜣.(qiāng) 隧.道(suì) 汁.液(zhī) B.暴.晒(pù) 估量.(liàng) 臃.肿(yōng) 罅.隙(xià) C.刹.那(chà) 翘.起(qiào) 纤.维(xiān) 狭窄.(zhǎi) D.牲畜.(chù) 轧.碎(yà) 鳍.状(qí) 黏.土(nián) 答案:1.B 解析:“量”应读:liá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喜欢顶干躁、阳光充足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僻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恢泥。 D.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答案:2.D 解析:A.干躁——干燥,B.开僻——开辟,C.恢泥——灰泥。 3.文学常识填空。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音乐”、“”。作者,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代表作《》,又名《》,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雨果称为“”。 答案:3.蝉的地穴、蝉的卵法布尔《昆虫记》《昆虫的故事》昆虫的史诗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缝隙) B.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什么也不知道) C.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 ....,让自己牺牲。(指对不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关心,处处关心。)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 ..的歌声。(声音嘈杂) 答案:4.C 解析:“无动于衷”的意思是: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下列词语填入括号处正确的一项() (1)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了我门前的树。(2)我要()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学案1 沪教版

《螳螂捕蝉》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本文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翻译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维训练】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0 蝉 教案

19蝉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但却是植物和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他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在之后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世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蝉》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蝉,了解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八年级语文《蝉》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19、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的音词义,了解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段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葆有纯真爱心,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段内容。 2.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3.学习作者葆有纯真爱心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义,作家作品。 1.读准字音,准确写字形,牢记词义。 ①字音 暴晒(bàoshài)金蜣(qiāng)窠(kē)隧道(suìd ào) 地穴(dìxué)黏土(niántǔ)涂墁(tú)刹那(chànà) 纤弱(xiānruò)臃肿(yōngzhǒng)罅隙(xiàxì)

轧(yà) 蚋(ruì)鳍(qí)车辙(chēzhé)钹(bó)跳蚤(ti àozǎo) ②重要词语。 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纤弱:纤细柔弱。 臃肿:肌肉肿胀或者物体粗大笨重。 抵御:全力抵抗入侵之敌。掠夺:抢劫,夺取。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 开合自如: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欢愉:欢乐愉快。 寻觅:寻求;寻找,探索。 2.作者作品。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三、合作学习,圈点勾画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分小组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1.理清行文思路。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0螳螂捕蝉-

10.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一、文本概述: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 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人。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 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 2.睿智的语言巧妙的说理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3.深刻的意义,深远的影响 《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螳、螂、侯、禀”四个生字,掌握“侯、禀”的字形以及词语“诸侯国”、“禀告”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4.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方法,懂得说话技巧、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练习复述故事(第9、11自然段)。 2.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武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19《蝉》第2课时【教案】-word

19《蝉》教案(二)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 2.作者介绍。 3.本文为什么先从“蝉的地穴”写起? 明确:这样的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①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②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③最重要的,是为了突出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二、品味文章语言 (一)生动的描写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段,体会生动描写的作用。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教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明确: (1)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 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

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2)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做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二)准确的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屏幕展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4)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学生分组发言后,教师引导: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五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文中还有其它一些表达也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相当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了建造过程,也十分清楚准确。 (三)总结: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1

蝉导学案

课题: ______《蝉》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班级_____姓名_______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语言。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2、学习通过细致观察,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兴趣。 二、学习重点:1、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语言。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兴趣。 三、学时安排:2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法布尔,世界着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代表作,又名《》,全书 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雨果称他为 “”。他的渊博知识,得益于他的刻苦自学。由法布尔故事,我们应有所 启迪:自学也能成才。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 的音乐”、“”。作者通过对蝉认真观察15年之后才写出本文的。可见他的治学 态度是非常严谨。 2、体裁: 科学小品,又名,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说明文体。它 既有,又有。(文艺性说明文如《》) 3、生字词学习 金蜣()窠()墁()

罅隙()蚋()鳍() 4、课文剖析 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取相关信息。 说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及其所经历的时间。 明确:成虫产卵——孵化后幼虫出壳——即刻蜕皮——半小时至两天幼虫落地——立刻寻觅地下藏身处——几分钟后钻进地里——在地下生活四年——夏至前后从地面圆孔爬出——寻找蜕皮地点——爬上树枝等处——约半个小时蜕掉身上的皮——约三个小时后成虫离枝飞去——不到五个星期成虫交配、产卵后死亡。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2、蝉为什么要产大量卵? 3、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延伸 深海呼吸 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潜不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中。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在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处高。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产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10 螳螂捕蝉∣苏教版(有答案)

《螳螂捕蝉》同步练习 螂捕蝉》本文通过记叙。这一寓言表现了少年的,揭示了。 2.“那螳螂,,却不知道有只在它的身后。它们一心想得到,却没顾到自己身后呢!”这些内容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3.《螳螂捕蝉》是则寓言故事,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 4.《螳螂捕蝉》是一篇,文中的少年机智聪明,巧妙地通过一个故事使吴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故事也告诉我们。 (一)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螳螂捕蝉》,后来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一句成语:,告诉我 们。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 ,不顾。 3.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 。 4.你想夸夸这个少年吗?试试看。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冷静和智慧; 不能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的道理。 2.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眼前的利益正隐伏着祸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 4.机智聪明; 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 课后能力提升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到后患。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露水,身后的祸患是螳螂;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身后的祸患是黄雀;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身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3.我为了眼前的利益去攻打楚国,其实也隐藏着祸患啊,其他国家就会乘机攻打我们。 4.你真是一个多么机智的人! 用这么巧妙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吴王认识到攻打楚国的坏处。你帮助吴王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你真了不起!

2018年19课《蝉》优秀教案

19 蝉 教材分析: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在《昆虫记》第5卷中,《蝉》原文共有5章,本文节选自第14章和第17章。本篇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问题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其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写法,还有运动文学的语言表达,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1、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本文的作者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求(qí) 傣.家(dǎi) 橘.园(jú) 蕨.菜(jué) 竹篾.(miè) 一缕.(lǚ ) 贿.赂(huì) 勐.(měng) 斑斓.(lán) 戏嬉.(xī) 妩媚.(mèi) 一簇.(cù)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找出,并注音、组词。 缅湎(miǎn)沉湎腼(miǎn)腼腆 焚婪(lán)贪婪禁(jìn)禁止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悠悠:长久,遥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斑斓:灿烂多彩。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常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拓展:辨析词义。 [遍及-普及] 都有“普遍到达”之义。“遍及”指普遍到各处,后面常带地点宾语;“普及”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与“提高”相对。 [摈弃-抛弃]

都有“丢掉不要”之义。“摈弃”指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语义较重;“抛弃”语义相对较轻。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作家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美丽、神奇秀丽。“美丽的地方”这一短语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本文标题为“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读全文,请用“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的句式说说西双版纳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示例:(1)西双版纳美啊,美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 (2)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热带雨林风光中; (3)西双版纳美啊,美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具体品味语句,参考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形式:我很喜欢文中(词语,句子皆可),因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一: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 因为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示例二:我很喜欢文中“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一句。因为我觉得十分新颖有趣,谁说只有人才有思想和情感的?文中的大象分明聪明得紧!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1.你觉得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示例:“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好在“高高”二字,不仅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之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1)“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2)“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3)“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

蝉、孤雁、鹧鸪导学案

七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蝉》导学案主备:刘立平复备:朱英哲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蝉,我们一点也不陌生,那么大家知道我国最早的咏蝉诗是哪一首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虞世南的《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2. 走进作者:虞世南(结合课下注释与复备) 本首诗是什么体裁的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该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老师点评) 2、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3、预习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一二小题 三、合作探究: 1、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什么意思?首句仅仅是写了蝉的形状和食性么?(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1题与同步训练感知探究题) 2、次句“流向出疏桐”是什么意思?(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2题) 3、分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中“居高”的含义?这两句诗借蝉抒怀,显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3题) 四、达标训练:背诵并会默写。 五、课堂总结:结合诗句下面的小字部分。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远。诗人通过清高、尊贵的蝉的形象表明: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复备: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禇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1)-

六年级语文(学科)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总第25课时主备人:陈明珠课题:10.螳螂捕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乘虚而入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3.理清课文内容: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5.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螳螂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四、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19、《蝉》教案

19《蝉》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孜孜以求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孜孜以求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科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动物谜语 肚子没学问,常常说知道,瞧这小家伙,实在是骄傲。——蝉,俗名“知了” 蝉,古称蜩(tiáo)、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从文字中我们大概知道蝉的基本知识,那么,面对大自然中小小的蝉,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蝉》。 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一是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善于穿插趣闻;三是善于运用修辞。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三、读一读字音: 轧扁yà鳍qí孵化fū跳蚤zǎo 车辙zhé黏性nián 喧嚣xiāo 镐gǎo

19 蝉-教案导学案

19* 蝉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也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隧.道(suì)涂墁.(màn)抵御.(yù) 纤.弱(xiān)臃.肿(yōng)罅.隙(xià)沐.浴(mù) 轧.扁(zhá)黏.土(nián)喧嚣.(xiāo)孵.化(fū) 2.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交流点拨】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苏版语文(河南)初二上册教案:19蝉

苏版语文(河南)初二上册教案:19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体味拟人 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 蝉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昆虫?(蝉)这是唐代虞世南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蝉的高洁品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蝉的有关知识的说明文——?蝉?。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1.认识生字 金蜣(qiāng)罅(xià)隙蚊蚋(ruì)喧嚣(xiāo)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蝉的地穴〞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作者对蝉怎样的情感态度? 对蝉的喜爱,对昆虫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精读〝蝉的地穴〞部分 (1)这一部分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地穴口的情形、地穴内部的情形、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三个方面。 (2)文中称呼蝉为〝统治者〞〝矿工〞〝铁路工程师〞等,有什么作用? 这是拟人手法。称呼〝蝉〞是〝统治者〞说明了蝉多,声音响。称蝉是〝矿工〞〝铁路工程师〞说明了蝉挖掘隧道地穴时聪明,有智慧。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3)8—11段写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默读,回答以下问题。 ①请复述蝉的蜕皮过程。

《蝉》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蝉》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蝉》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 《蝉》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以说明文的题材为主,但是本篇课文又是科学小品,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吗,是说明文中的一种。《蝉》选自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这是一部科普著作,是八年级学生要求读的一本名著。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在本单元已经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接触,本篇课文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而且是与大自然有关的昆虫方面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这对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法布尔全面、细致的观察方法,学习蝉的科学知识。2.学习文章采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蝉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自己观察能力。难点:学会拟人的修辞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借用电脑网络收集蝉的图片,制作PPT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声音》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一篇与大自然的昆虫有关的一篇课文,现在请同学猜猜是什么。ppt 出示猜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基础. 展示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农村,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他靠的是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细致的观察研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了《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中的一种。 3.掌握课后读读写写 二、表达. 展示 1.读课文,你收获了蝉的什么知识? 2.文章结构(看结构多质疑,大组用问答的方式对文章再次进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