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是一篇旨在汇总、整合和标准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领域诊疗方法的文章。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并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
由于其病程长、易反复、癌变风险高等特点,对其的诊疗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
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了具有共识性的诊疗意见。
文章不仅涵盖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还就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养、情志护理等辅助治疗手段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方案,以提高中医在该领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推动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发展,进一步展现中医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二、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因病机多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输布。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络失养,发为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发为本病。
劳倦过度,耗伤气血,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久病体虚,累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胃络失养。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抗病能力下降,病情迁延不愈。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络失养,加重病情。
因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大法,同时兼顾肝脾,调整气机,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药治疗部分(2017)

。黄芪建中汤加减
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少者,加炒焦三仙。
养阴和胃,理气止痛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
胃阴不足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 、当归、白芍、香橼皮、佛手 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者,加左金丸;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
便干结者加枳实、全栝蒌、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萎黄 ①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②面色无 舌淡胖伴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华;③四末不温。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
胃阴不足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胀满或隐痛;②胃部喜按或喜暖。 ①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
①食少纳呆;②大便稀溏;③倦怠乏 舌质淡,脉细弱。 力;④气短懒言;⑤食后脘闷。 ①饥不欲食或嘈杂;②口干;③大便干 舌红少津,苔少;脉细。 燥;④形瘦食少。
寒论》)。
益气健脾,和胃除痞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
脾气虚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 。香砂六君子汤(《 法夏、陈皮、木香、砂仁、炙 胀闷较重者,加枳壳、厚朴理气运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
炎
胃;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医方集解》)。
甘草。
慢性非萎缩性胃 炎 脾胃虚寒证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 药物:黄芪、桂枝、生姜、白 脾,和胃止痛。黄 芍、饴糖、大枣、炙甘草。 芪建中汤(《金匮要
肝胃气滞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肝胃郁热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 胃阴不足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络瘀阻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柴胡疏肝散加减
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 减
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连朴饮加减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自201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颁布后,国内外又出台了多个相关共识,如《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欧洲Maastricht 5共识、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均要求共识意见的更新。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召开,7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参加了共识的讨论和投票。
新共识已于近期已正式发表,共识内容共包含48项陈述(条款),现将共识的主要陈述(条款)内容介绍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高于当地人群中Hp感染率。
2.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
3.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4.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5、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较低,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其分类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2.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3.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包括阿司匹林)等药物和乙醇摄入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4.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我国相对少见。
5.其他感染性、嗜酸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Ménétrier病相对少见。
6.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一般基于病因、内镜所见、胃黏膜病理变化和胃炎分布范围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
7.基于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成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
8.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1icobacterpy1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笛体抗炎药(Non-Steroida1Anti-Inf1ammatoryDrug,NSAID)与阿司匹林等药物、饮酒是其常见病因,易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胃炎(感染性疾病)和非Hp 胃炎、胃窦为主胃炎及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其他特殊类型胃炎还有巨大肥厚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放射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化学性胃炎。
慢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餐后饱胀、腹胀、上腹不适、疼痛、反酸、暧气等。
其治疗需祛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组织学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遵循个体化用药。
分类 N 物 H 荐口胃■、胃・白∙dj 发通“W 始(XΛ≡Ψβ∙tΞ).上■部烧妁遇、上・施等,卬■刑qXHWM.髡*白■■评M ■除偻造值烂贯I&■购含,明温跳”上■窿妁上・工2m ∣Φ■作用立而持久,即■完全•灯。
城I1I1反应力馁胃・外湖B 可卬M∙K∂tRWI6f 19炷.<IM±tta.&-和上■烧灼爆.并可止血,可用于1•性黄炎筋》疗.注・长闲抑■可谓及骨折与母质融松、RK ④第翁Ir 低楂血优、H 除2次芽布杆萌,染、■炎、tt1*B12加修吸收不口等.JX2RA 可IM 配至卬砒与Ifjb 胃"分溯,可明建Q 督上X 、上腹■、烧队反*・可用于■性胃炎的治疗,但雨*精旗时・地、M∙Λ≡αjPP ∣.自IB 快速酎受。
“PCAB 可M,K1we 胆效迅速、IMfi 特僮时网长、Jwe 作用1!很大、CYP2C19»ββW.,刃・白■可真遇WtMi 磨烂《尤其是平坦康在)、上腕痛或上胸部筑灼m 等,WHRoJ IhMM如雷"♦诙 可合■烂,改■上■■妁IMB 蛾上■■、反修■・短迁回供用内IMr 络自时.MW«酒»星汁反流所致的胃贴・横志•及起效迅速,但作用持馍的同相对19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共识意见

发病机制
• 长期以来证据支持幽门螺杆菌
(H.pylori,Hp)感染为CAG 的发病原因,且与CAG活动性改变及反 复难愈有关。此外与环境因素、宿主对H p感染反应性、胆汁反流、免疫、遗传、 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 、饱胀、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②脉弦或弦数
干燥; ⑤舌质红苔黄
脾胃虚弱 ①胃脘胀满或隐痛; ②胃 ①食少纳呆; ②大便稀溏,③倦怠乏力,④气短
(脾胃虚寒) 部喜按或喜暖。
懒言,⑤食后脘闷, ⑥舌质淡,脉细弱
脾胃湿热
①胃脘痞胀或疼痛,②舌 ①口苦口臭; ②恶心或呕吐;③胃脘灼热; ④大
质红,苔黄厚或腻
便黏滞或稀溏; ⑤脉滑数
胃阴不足
Classificataion of gastritis (H&E, ×400) (A) Normal, (B) superficial gastritis, (C) atrophic gastritis, (D) intestinal metaplasia.
Yo Han,et al. ParkJ Cancer Prev. 2015 Mar; 20(1): 25–40.
流行病学
• 我国自开展纤维和电子胃镜检查以来,CAG检 出率占胃镜受检患者总数的7.5%~13.8 %;
• 世界范围内均以老年人高发,随年龄增长发病率 也
随之增高。国际卫生组织调查发现20~50岁患 病
率仅10%左右,而51~65岁则高达50%以 上。有报道,CAG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伴有异型增生(ATP)时癌变率更高。
①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 ①饥不欲食或嘈杂; ②口干; ③大便干燥; ④
②舌红少津,苔少
看懂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

看懂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作者:贾树才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06期小莉和她的的闺蜜都有慢性胃炎,看了今年《家庭医学》第3期《明明白白看胃炎》一文后,鉴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可能是癌前病变的恐惧,同时也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类型的慢性胃炎,就拉着闺蜜一起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
不料想,拿到胃镜报告后两人都是一头雾水,不仅报告中那些医学术语一个也看不懂,而且小莉诊断是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闺蜜报告是慢性隆起性胃炎,和自己在杂志上看到的知识怎么都对不上号……患者拿到有关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包括书写规范和不规范的,往往都是一头雾水。
常见诊断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红斑性胃炎、隆起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等。
下面,对这些常见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加以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和分型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都是炎症反应或萎缩,因此,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
由于人们的习惯难改,现在很多医生仍然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写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浅表”只是病变深浅的划分,毕竟不如萎缩和非萎缩更能直观地反映究竟有无萎缩的改变。
慢性胃炎的确诊除了胃镜检查之外,还要结合病理检查(活检标本),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并不能达到100%,一般为60%左右。
当两者不符合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
因为病理检查是最权威的。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萎缩、减少。
只要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检查一般要取多块标本,其中只要有一块发现萎缩,就可确诊。
描述基本形态的术语解读胃镜检查是对胃黏膜的镜下直观性检查,主检医生会通过一些医学术语,表述自己通过胃镜看到的胃黏膜情况。
这些医学术语描述了胃黏膜的一些基本形态。
红斑呈现红色的斑,既不高起,也不凹陷。
在桔红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片状、条状或局灶性弥漫性发红的红色充血区,即所谓黏膜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根据充血区与背景区的分布情况,又分为以红相为主或以白相为主。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附件1一、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该病可由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药物损伤、吸烟、饮酒、食物刺激、遗传、免疫、放射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内镜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与慢性胃炎症状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嗳气等,类似症状分布于中医胃痛、痞满、纳呆等病证中。
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涉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的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及H.pylori感染治疗疗效的提高等。
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单独使用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在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及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为慢性胃炎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随着学科进展,以及对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认识的不断完善,本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与更新。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患者或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1]。
本研究用温中和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156例,均为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
观察组男40例,女38例;年龄21~54岁,平均(34.57±7.16)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2.69±3.61)个月;身体质量指数(BMI)19.7~25.9kg/m2,平均(22.56±1.20)kg/m2。
对照组男36例,女42例;年龄22~54岁,平均(35.23±7.37)岁;病程4~20个月,平均(12.32±4.05)个月;BMI19.5~25.4kg/m2,平均(22.49±1.23)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2]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示胃黏膜有红斑、出血或斑点状况,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伴有不同程度糜烂或胆汁反流情况。
②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中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脾气虚证兼肝胃不和证,主症为胃脘隐痛、食欲不振、胃脘胀痛连胁及脘痞不舒;次症为嗳气频作、倦怠乏力、嘈杂反酸、面色萎黄且大便稀溏;脉缓弱或脉弦,舌淡红或伴齿痕、苔薄白;③病程不超过24个月;④年龄18~70岁;⑤临床资料完整;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所用药物有不良反应或不能接受中药治疗;②妊娠或哺乳期;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④酗酒、吸毒或治疗依从性差;⑤疑似或确诊胃癌;⑥免疫功能障碍者;⑦合并溃疡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用西医常规四联疗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一、概念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1. 临床表现(1)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部分CNAG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症状者也可能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见进食后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且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相关,而且可能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若病程日久,少数患者可伴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2)体征:大多数CNAG患者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若病程日久,少数可伴消瘦、贫血貌、面色苍白等。
2. 相关检查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NAG最为可靠的手段,尤其后者的首诊价值更大,可准确判断CNAG的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以及有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同时对排除萎缩性胃炎和早期恶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一般建议将胃镜和病理检查作为CNAG首诊的重要手段。
3. 诊断(1)诊断思路: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①首先明确有无慢性胃炎;②排除萎缩性胃炎;③排除特殊类型胃炎;④明确CNAG的病因;⑤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
明确有无慢性胃炎: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临床依据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并结合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Hp感染的检测明确本病诊断。
排除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见黏膜红白相间、血管纹理透见、黏膜呈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病理学检测呈现胃黏膜萎缩,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改变。
若怀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则应检测相关的“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以及血清维生素B12、血清胃泌素等。
排除特殊类型胃炎:在排除萎缩性胃炎基础上,需进一步排除包括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病)、ménétrie病、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充血性胃病等特殊类型胃炎。
明确CNAG病因: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必要时联合Hp检测、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CNAG 的致病因素。
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临床上部分CNAG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CNAG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嚢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
在有报警症状时,应检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定期复查胃镜;对于合并中重度焦虑抑郁患者,应注意诊断和进行专科治疗。
(2)诊断标准临床诊断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修订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中规定了其临床诊断标准为:①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不规则上腹痛、早饱、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
②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③采用快速尿素酶或13C呼气试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Hp的感染。
④B超及其他检查(如CT等)排除其他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引起胃炎症状。
病理诊断Hp感染:对于胃黏膜炎症明显HE染色切片未见Hp者,若需作特殊染色积极寻找Hp,推荐使用Giemsa 染色或美兰染色,亦可按各病理室惯用的染色方法。
胃黏膜黏液层和胃小凹Hp感染定植程度的判断标准如下:①无: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②轻度: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③中度:Hp分布超过标本全长1/3~2/3或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④重度: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
活动性:在慢性炎症基础上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①轻度:黏膜固有层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②中度:中性粒细胞较多,存在于黏膜固有层,可见小淋巴滤泡出现。
③重度:中性粒细胞较密集,可见于整个黏膜固有层,有较明显淋巴滤泡出现。
慢性炎症:根据黏膜层慢性炎症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
①正常:单个核细胞每高倍视野不超过5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②轻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③中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2/3;④重度: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计算密度程度时需考虑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
三、中医辨证1.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胃脘胀痛;②口黏且苦。
次症:①大便黏滞不爽;②脘腹灼热;③纳呆泛恶;④身重困倦。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及胃镜、病理相关检查。
2. 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痛连胁,嗳气或矢气可缓;②脘痞不舒,情绪不遂复发或加重。
次症:①嗳气频作;②嘈杂反酸;③善太息。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及胃镜、病理相关检查。
3. 寒热错杂证主症:①胃脘痞满;②饥不欲食,食后胀痛。
次症:①胃脘怕冷或嘈杂;②口干或苦;③大便干或溏滞不爽。
舌脉:舌淡红,苔黄或黄白相间;脉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及胃镜、病理相关检查。
4. 脾气虚证主症:①胃脘隐痛,遇劳而发;②食欲不振或食后胀甚。
次症:①神疲懒言;②倦怠乏力;③口淡不渴:④大便稀溏排便无力面色萎黄。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腻;脉缓弱或沉弱。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及胃镜、病理相关检查。
5.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脘隐痛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可缓,或痛喜温按;②泛吐清水。
次症:①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②面色无华;③四末不温。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及胃镜、病理相关检查。
四、治疗1. 治疗原则CNAG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改善临床相关症状,去除病因,保护胃黏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要阻止CNAG进展,减少或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
对于无明显症状、Hp阴性的CNAG患者,需多注意饮食、身心的调养而暂时无需进行药物治疗。
2. 西医治疗抑酸或制酸剂:适用于胃黏膜炎症伴糜烂或以烧心、反酸、嘈杂、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
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短期选用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制酸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舒平)。
根除Hp治疗:适用于Hp阳性者。
①胃黏膜炎症伴糜烂的CNAG;②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③伴上皮内瘤变者;④常规治疗症状不缓解者;⑤要求根除者有胃癌家族史者。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铋剂四联疗法(首选:铋剂+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若产生耐药或过敏者,可改为:铋剂+PPI+另外两种抗生素),适用于Hp耐药较高的发达城市、中心地区;鉴于铋剂四联疗法延长疗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故推荐疗程为14d方案;但应注意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铋剂。
对于Hp耐药较低的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人群,仍可采用非铋剂方案,包括标准三联以及序贯疗法。
胃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者。
常用药物有枸橼酸铋钾、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复方铝酸铋颗粒、磷酸铝凝胶、依卡倍特钠、硫糖铝混悬凝胶等。
增强胃肠动力药:适用于早饱、上腹饱胀、嗳气、呕吐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等。
助消化药:适用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米曲菌胰酶片、复方消化酶胶嚢等。
胆汁结合剂:适用于伴胆汁反流者,常用药为同时兼具抗酸、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铝碳酸镁。
其他: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用抗抑郁和镇静药治疗。
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药等。
3. 中医药治疗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方药:连朴饮(《霍乱论》)。
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芦根、茵陈、生薏仁。
加减:湿偏重者,宜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宜加蒲公英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宜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气滞腹胀者,宜加枳实以理气消胀;大便滞结不通者,宜加大腹皮或槟榔理气除湿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寒热错杂者,可以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佛手、川芎、香附、郁金、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加减: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加瓜蒌、柿蒂以宽胸顺气降逆;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以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
(3)寒热错杂证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药物: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加减:胃脘寒凉者加高良姜、制附子;湿热明显者,加蒲公英、车前草;腹胀者加厚朴、枳壳;疲乏明显者,加炙黄芪、炒白术。
(4)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加减:胀闷较重者,加枳壳、厚朴理气运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药物:黄芪、桂枝、生姜、白芍、饴糖、大枣、炙甘草。
加减:泛吐清水明显者,加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温胃化饮;泛酸者,可去饴糖,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胃制酸止痛;里寒较甚,胃脘冷痛、呕吐肢冷者,加理中丸温中散寒;若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肾暖脾,和胃止痛。
中成药治疗①香砂六君丸: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能益气健脾,理气宽中;适用于脾虚气滞证之嗳气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者;10g/次,2次/d。
②香砂理中丸:党参、干姜(炮)、木香、白术(炒)、砂仁、甘草;能健脾和胃,温中行气;适用于脾胃虚寒,气滞腹痛,反胃泄泻者;0g/次,2~3次/d。
③胃乃安胶嚢:黄芪、三七、红参、珍珠层粉、人工牛黄;能补气健脾,活血止痛;适用于脾胃气虚,瘀血阻滞所致胃脘隐痛或刺痛、纳呆食少;4粒/次,3次/d。
④温胃舒胶嚢: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能温胃止痛;适用于胃脘冷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者;3粒/次,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