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咸水歌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课件
对花(咸水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对花(咸水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课程背景《对花》(咸水歌),是广东潮汕地区的民歌。
由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歌舞文化的特殊性,潮汕歌曲在国内民间音乐市场上居有一席之地。
《对花》不仅有优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而且展现了南国飘逸的文化特色,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人际交往方式。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潮汕民歌《对花》的音乐鉴赏,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潮汕民歌《对花》的歌曲形式,乐器演奏和表演方式。
2.学生能够正确唱出《对花》的歌曲,并对其歌词进行解读; 3.通过对优美旋律的欣赏,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音乐鉴赏1.请学生听一遍《对花》音乐,听歌时请提醒学生,留意歌曲的曲式(四分音符,三连音等)、音色(八音盒,二胡等)等。
2.再次播放音乐,学生可以大声跟唱,跟唱完毕后可用笔记记录歌曲的乐器演奏方式、节奏感等。
3.分组抽取歌词,两分钟后组合成“完整”的歌词。
4.教师请学生来介绍所抽取到的词汇及题材,引导学生借助词群去互相联想、联系,激发互联想的创造性思维。
5.请速写或者画出这首歌曲的主要内容:词语、积极向上的情绪或象征、色彩、节奏强度等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整合表达。
3.2 情感体验1.听完音乐及分析完词语、歌曲内容后,请学生回顾该歌曲具体带给他们的情感反应。
2.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的记录,即文字或绘画书写结合的方式将个人的情感反应表达出来;3.学生可自由地选择一个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观察分享给全班,可以是观察到的细节或感知到的感情反应等等;4.最后,请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体验,思考音乐对心态和情感共鸣的意义,或者与悦理选品、文化引进、乡村振兴等社会业务挂钩。
四、教学评价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促进学生对潮汕民歌《对花》的理解和欣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合作设置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整合性发展,并最终实现经验和文化的传承。
《对花》音乐课课件

04
《对花》的实践应用
《对花》的演奏实践
演奏技巧
01
掌握《对花》的演奏技巧是实践应用的基础,包括手指的灵活
性、力度控制、速度控制等。
演奏风格
02
理解并掌握《对花》的演奏风格是实践应用的关键,包括对曲
目背景、音乐情感、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
演奏实践
03
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渐提高演奏水平,培养演奏技巧
情感表达
要求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 内涵,通过音乐表达出对 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演奏技巧
要求演奏者掌握各种民族 乐器的演奏技巧,如滑音 、颤音、泛音等。
02
《对花》欣赏
《对花》的音乐结构
曲式结构
采用三段式结构,由引子 、主歌和尾声组成。
音乐素材
运用地方音乐素材,如山 歌、小调等。
和声特点
运用传统和声手法,如平 行五度、平行八度等。
06
总结与展望
对《对花》的认识与总结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对花》是一首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歌曲,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 元素,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的传承
《对花》取材于河北民歌,是民间音乐传承的优秀代表之一。
音乐与情感的交融
《对花》通过抒发对花的赞美和情感交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情感。
艺术影响
《对花》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民间音 乐艺术的瑰宝,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
《对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在当地流传,还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了中 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当代演绎
许多音乐家对《对花》进行了改编和演绎,使其焕发出新 的艺术生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 献。
《对花》音乐课课件

01
《对花》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已经被收录进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和 高等音乐院校教材中。
02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对花》,需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音乐教育,培养更多 的民族音乐人才。
03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编,使《对花》这一经典之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当 代社会的需求和文化语境。
THANKS
3
演出地域遍及中国城乡,并多次出国巡回演出 。
《对花》的评论与影响
01
《对花》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民 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02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
义。
《对花》的演出对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推广中国传统文
03
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花》的传承与发展
1 2 3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对花》的演唱技巧,包括节奏、 旋律、音色等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学唱、表演等形式,使学生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对花》的演唱 和表演中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 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和鉴赏能力 。
教学方法与步骤
这首歌曲以问答的形式,唱出了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劳动 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间智慧。
《对花》的历史背景
《对花》是一首传统民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甚至更早。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其进 行不断的传唱和改编,使其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流传性和普 遍性。
《对花》的艺术价值
《对花》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 国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05
《对花》教学实践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对花(咸水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对花(咸水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了解民歌的基础知识,能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歌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的表述。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
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但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及阅历,导致他们大多偏爱旋律性较强容易演唱的通俗音乐,而不喜欢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学生特点,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目标。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教学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
通过平时的知识积累,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独特地域民族风音乐作品的分辨。
教学难点:通过对民歌的领会和理解,了解中国民歌南北风格差异及分析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发展,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热爱民族音乐。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件展示本组学生收集的民歌资料,(如:新疆、蒙古、西藏等地的民歌,要求有文字资料,歌曲视频)引出课题。
2【讲授】讲授新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课件欣赏《槐花几时开》1、设问:这首歌曲来自何地?他的体裁是什么?2、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仔细聆听并学唱。
播放课件《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1、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山歌及山歌的特征。
2、用四川方言学唱《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并体会其特点。
3、聆听并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
4、探究:歌曲风格,节奏特点。
力图让学生理解民歌风格、地理风貌与语言等的关系。
活动3【讲授】讲授新知1、播放课件欣赏《猜花》和《对花》边聆听学生边思考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3让学生体验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
4【活动】拓展学习拓展学习1:聆听音乐片段,请为这些音乐选择合适的民族。
对花(咸水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对花(咸水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花”(咸水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2.学习“对花”(咸水歌)的歌词和旋律;3.掌握“对花”(咸水歌)的旋律特点,如节奏、音高等;4.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感受音乐美,培养音乐欣赏能力;5.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素质,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对花”(咸水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对花”是广东花城(即广州)民歌中的一首歌曲,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民歌,流传广泛;•歌曲演唱者很多,但最著名的版本当属谭咏麟歌曲专辑中的《对花》,成为了广州经典代表性音乐之一;•“对花”所指的“花”是广东话中指的“茶花”,也叫“大红袍花”。
这种茶花花形艳丽,色彩绚烂,象征着喜庆和成功,广东人相信它能够带来好运,因此喜欢在各种场合使用;•此歌词描述了在广州人们喜欢在茶楼、酒楼用茶点,常会对着花品茶,表达愉悦心情的情景。
2. “对花”(咸水歌)的歌词和旋律•“对花”的歌词简洁易懂,用白描的写法,抒发了人们对茶文化和生活的喜爱;•“对花”(咸水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属于传统广东音乐,旋律简单明快,具有较强的民间音乐风味;•“对花”的旋律中充满了一种悠扬的感觉,节奏舒缓自然,让人感觉到融入了它所描绘的茶食茶文化,并有种怡然自得的感觉。
3. “对花”(咸水歌)的旋律特点•“对花”是交替进行性歌曲,A部、B部曲式分明,没有大幅度的高潮和转折;•此曲的节奏非常稳定,没有特别明显的强拍和弱拍,更像是远处传来的温柔乐声,使听众保持沉静;•旋律中有一些情感强烈的音高波动,如“意思到底是什么”,反映作者在一些情感方面的强烈表达。
三、教学方法•听唱法;•演唱法;•合唱法;•对比法;•分析法。
四、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介绍“对花”(咸水歌)的背景和历史,让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来历和特点。
并播放一段“对花”(咸水歌)的曲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它的旋律特点。
2.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教师逐句讲解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含义,并引导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感受旋律和氛围。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对花(咸水歌)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总结民族及地方风格的形成原因。
解决措施:
1、通过与之前欣赏的北方民歌作对比,让学生对民歌风格有初步认识。
2、学唱过程中分角色对唱,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达到一个人人都参与的效果。
聆听《山歌好比春江水》、《茶山对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南方和北方民歌的不同点。
能有感情有韵味的对唱刘三姐选段《茶山对歌》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创作一小段。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和学唱南方民歌,让学生试着创作音乐,跟据已有曲调填词,让学生学会在对比中找音乐特征,并能与其它学科渗透综合。
最后的总结环节,也是民歌这一单元的小结,我把南北方民歌作了一个对比,让学生先自己说说感受,然后我再PPt打出总结,让学生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达到情感的延续。
在最后,我布置了课后拓展小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型音乐会,分组表演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和多种形式来表演民歌,这个看学生兴趣,老师不参与,可以在下节课来检验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
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壮族对歌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音乐鉴赏(花城2003课标版)
章节
第二单元第一节
课时
第 1 课时
年级
高一年级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南方民歌,让学生体会祖国多元的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欣赏祖国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知识与技能:
欣赏学唱
《对花》课件

诗歌通过描绘花卉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 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热烈,无论是对花卉的描绘还是对大自然的赞美,都 充满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感动。
03 词汇、语法与修辞讲解
CHAPTER
重点词汇解析与记忆方法
花卉名称
课件中详细解析了各种花卉的中 文名称,包括玫瑰、牡丹、菊花 等,同时提供了记忆方法,如关
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社会习俗的反映
03
《对花》中涉及的花卉和民俗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习俗和
风尚,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花卉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花卉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 、菊花象征高洁等。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角色塑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角色塑造使得文本更加 具有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05 文化背景与拓展延伸
CHAPTER
《对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民间生活写照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花》作为一首民歌,反映了民间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花卉文化的体现
02
《对花》以花卉为题材,体现了中国丰富的花卉文化,表达了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对花》作者的生平、 代表作品及艺术成就,增加学生 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
课程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对花》,使学 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知 识和演奏技巧。
《对花》音乐课课件

《对花》与其他民间音乐的比较
曲式结构
与一般的民间音乐相比,《对花 》的曲式结构相对复杂,由多种 曲牌和板式组成,具有较高的艺 术价值。
演唱技巧
在演唱技巧方面,《对花》要求 演员具备较高的气息控制能力、 发声技巧和咬字能力,以便更好 地表现出歌曲的韵味和意境。
文化内涵
《对花》作为河北省的传统民歌 ,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渊源。与其他的民间音乐相比, 《对花》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 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 简单的民间传承。
舞台表演
在舞台上,演员需要注意自身的仪态、表情和动作,同时需要关注与乐队或其他 表演者的配合,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民间风俗与文化元素的融合
民间风俗
在《对花》的演唱过程中,可以融入民间风俗的表演形式, 如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以增加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 涵。
文化元素
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文化元素来丰富表演内容,如传统服饰 、乐器、道具等,使表演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05
《对花》传承与发展
《对花》在当代的传承状况
民间传承
在民间,许多乐手和歌手仍在传承《对花》这首歌曲,并定期在各种民间活 动中进行表演。
机构传承
一些音乐机构也在积极传承《对花》,将其列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中,让学生 们学习和演奏。
《对花》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文化价值
通过《对花》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音乐,提高文化素养和民 族认同感。
气息运用
在演唱时,气息的运用也是至关重 要的,需要掌握好气息的强弱、长 短和速度等,以表达出歌曲中不同 的情感和内涵。
声音位置与音色控制
声音位置
在演唱《对花》时,需要掌握好声音的位置,包括高音、中 音和低音等,以便更好地表现出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和对比以下两首“对花”,探讨其音乐特 点。
音乐特点
方言 地域
《对花》1
1、歌词以花为题材,有衬腔或衬词 2、节奏规整,一问一答 3、诙谐、有趣、歌舞性强
普通话
北方
《对花》2
1、歌词以花为题材,有衬腔或衬词 2、节奏规整,一问一答 3、旋律上下结构,乐句中字数自 由,即兴性强
粤语
南方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花开(啊咧)结子 尺多 (啊咧) 长(啊啰哎)
答:(弟好啊咧)豆角花,开(啊咧) 蝴蝶样 (啊咧)
(弟好啊啰嗬哎)花开(啊咧)结子 尺多 (啊咧) 长(啊啰哎)
(2)特 点:
问:( 妹好+衬词)乜野花?开( 衬词 )花名称( 衬词 ) ( 妹好+衬词 )花开( 衬词 )结子形状( 衬词 )结子形状(衬词)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评一评:
小组的歌词创编与对唱比赛展示
1、评出最佳对唱表演奖 2、评出最佳的歌词创编奖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小 结:
广东中山的民歌对花成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有特 色的中国文化遗产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接 下来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和传扬我国的民歌文化,在 课后多关注、多传唱我国的民歌,让中国民歌文化 继续传承下去。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唱一唱:
尝试学唱 广东中山的咸水歌——《对花》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豆角花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结子的形状
花开的形状
学案一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对花》歌词分析
(1)歌 词
问:(妹好啊咧)乜野花?开(啊咧) 蝴蝶样
桔 子
石 榴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向日葵
苹果
学案二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展示与评价
问:(妹好啊咧)乜野花? 开(啊咧)
(啊咧)
(妹好啊啰嗬哎)花开(啊咧)结子
(啊咧) (啊啰哎)
答:(弟好啊咧)
,开(啊咧)
(啊咧)
(弟好啊啰嗬哎)花开(啊咧)结子
(啊咧) (啊啰哎)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答:(弟好+衬词 )花的名称, 开( 衬词 )花开形状( 衬词 ) (弟好+衬词)花开( 衬词 )结子形状( 衬词 )结子形状(衬词)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实践与创编
创编要求: • 自行选择花图,以花为题,小组合
作编创歌词 • 演唱形式为对唱,表演形式可灵活
多样。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梁颖如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 聆听《猜花》
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歌以什么为题材的歌曲?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看一看:
• 观看《对花》相关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对花》起源于什么地方?( 河北 ) 2.《对花》属于民歌的哪种体裁( 小调 )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