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知识分子小说的文章
《大卫·戈尔的一生》:知识分子的悲歌

《大卫·戈尔的一生》:知识分子的悲歌《大卫·戈尔的一生》是美国作家阿尔滕·柯布的小说,以一位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二战前后美国社会的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史实和社会现实,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失衡。
大卫·戈尔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身处学院界的知识分子,拥有橄榄色的皮肤和深邃的眼睛,是一个深思熟虑、细心肯干的人。
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去教授大学课程,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职业,因为他并没有热爱和天赋。
他更愿意研究哲学,但哲学并不能让他生存。
于是他开始与研究诗歌的妻子玛丽·戈尔一起在家中从事写作和翻译等工作,但由于他的脾气暴躁,导致妻子逐渐疏远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爆发,大卫·戈尔如同其他战争时期的美国人一样,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无助。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他与一位来自欧洲的难民相识,了解到他的遭遇,深感震惊和不安。
从此,大卫·戈尔开始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支持社会主义和反战运动,发表有关政治、人性的文章和演讲。
但是,大卫·戈尔的行为并没有带来必要的成果,反而被视为异端,触犯了美国政府的忌讳,因此他在政治活动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不幸。
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的好友因误会而背叛他,他的事业陷入困境,甚至被牵涉进检察机关的调查之中,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最终,他被迫离开家庭和工作,惨淡地度过余生。
《大卫·戈尔的一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描写手法,展示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里的命运困境和精神挣扎,也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平衡失调。
故事的结尾寄望于未来,以一种悲壮和淡然的口吻,提示我们要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总之,《大卫·戈尔的一生》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切关注和批判,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历史参照价值。
《知识分子日记》读后感

《知识分子日记》读后感《知识分子日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记录和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和困惑。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日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反思和观察。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们常常被社会边缘化,被误解和质疑,他们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也受到了质疑。
这种困境让我深感心痛,同时也让我思考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阅读《知识分子日记》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无奈。
他们常常在思考和探索中迷失方向,被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浮躁所淹没。
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常常被置于现实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在生存和理想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矛盾让我深感心痛,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坚持和执着感到敬佩。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我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他们常常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扭曲感到不满和愤怒,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改变社会,让社会更加公平和和谐。
这种批判和反思让我深感震撼,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感到敬佩。
在《知识分子日记》中,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常常在思考中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让人生更加有意义,让人性更加美好。
这种思考和探索让我深感震撼,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感到敬佩。
通过阅读《知识分子日记》,我对知识分子的身份和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和先锋,他们承载着社会的希望和责任。
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不仅影响着自己,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深感震撼,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知识分子日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记录和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和困惑。
叶圣陶描写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作品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多个领域。
其中,描写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作品是叶圣陶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以及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
一、叶圣陶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叶圣陶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往往是深受挣扎和煎熬的。
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揭示了一个从酒馆到牢狱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沦陷。
孔乙己在酒馆中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取悦他人,然而最终却因为一场误会而坠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到心痛,更让人深刻反思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
另外,在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生活的深刻观察。
他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往往被描绘成孤独、迷茫、甚至是彷徨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却往往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对立,正是叶圣陶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叶圣陶作品中的灰色人生叶圣陶作品中的灰色人生常常指的是知识分子所处的境遇和心境。
他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呐喊》中,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社会政治的动荡和家庭纷争的双重夹击下,一步步走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对知识分子的艰辛生活和精神困境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战栗和震撼。
在叶圣陶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反思。
无论是社会的压力,还是自身的矛盾和挣扎,都构成了叶圣陶作品中灰色人生的重要内容。
以他的作品,《在人间》为例,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处于自己和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之中。
这种灰色人生的描写,不仅呈现了知识分子的煎熬,更让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一种特定社会体的关怀和呼应,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有关知识分子小说的文章

工商管理学院10级财务管理贺亚丽101604029 关于古代小说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孔融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说他典型,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共性。
他的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因此,他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悲剧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
本文试就孔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和有关孔融的散见史料对孔融的一生作一浅析,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孔融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二十世孙,享有家世的威望,这在注重门第,注重正统的封建社会里,是相当了不起的资本,孔融自己对此也引以为豪,这种“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感和中国知识分子最足以自命不凡的卓越才华结合起来,构成了他性格中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一面。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在黄祖劝“融有所结构”时,“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以此推知,孔融决非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要别人与自己的政见不合,即使权势再大,他也不肯屈膝卑顺。
但需要指出的是,孔融后来又依附了曹操,确切些说是依附了汉献帝,这与孔融的初衷并不违背,而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显然,匡复汉室是他们合们的政治基础,一旦这个基础发生动摇,孔融对曹操的态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同曹操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为了达到最终使曹操更弦改辙的目的,他不惜处处为曹操设置障碍。
在曹操颁布禁酒令后,他立即炮制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故天垂酒星之象,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卮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知识分子叙事为考察中心

【编者按】本组文章对格非作品“江南三部曲”的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知识分子叙事为考察中心□杨小露 格非于1995年发表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在此之后的近10年里进入了创作的沉潜期。
作为20世纪80年代登入文坛的知识分子,格非目睹了世纪交替带来的社会剧变。
他的职业性质、生活经历及小说创作旨趣,以及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持续关注,都令他成为最能传达知识分子立场、最能替中国知识分子发声的作家之一。
格非有意隐遁于那个“喧哗”的年代,并于21世纪推出了“江南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
这一小说系列仍带有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阵痛的印记,但已有了灼痛之后“冷却”的痕迹。
“三部曲”是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冷静审视,是他对百年知识分子的一场“有预谋”的回望、反思和伤悼。
这三部小说构建出宽广的叙事时空,塑造出一群“具有知识分子的属性与气质、心灵与命运”[1]的知识分子形象,镌刻出百年知识分子精神史与百年中国历史变迁的深刻印痕。
相较于作家此前的小说创作,我们从“三部曲”中看出了格非对知识分子历史行进道路的“规划性”探索,它们是格非近年来对知识分子群体思考在文学向度上的总结和升华。
一、出走的“独语者”:知识分子公共空间与私人场域的构建(一)局外人与公共历史的恒常疏离是“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常态。
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参与到历史中去,却都因种种无力反抗的宿命而游离于历史边缘,沦为局外人,这是三部小说给人的直观感受。
南帆在《历史的主角与局外人》一文中也曾从心理分析和叙事美学层面上指出24双子书话了格非笔下知识分子群体与历史的格格不入以及爱情世界里的彻骨悲剧。
他们为“集体”所不容,所期望的理想实践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独舞。
“三部曲”所极力刻画的正是在各自时代里“掉队”的知识分子,作家通过陆秀米革命实践的失败、谭功达乌托邦幻梦的破灭与官场的失意、谭端午的“隐士”生活以及努力贴近时代却最终身殒的庞家玉等,展现出个体在与历史、时间的交手中所遭受的冷漠与拒斥。
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之一

平等 , 在本时期又有一些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问世。 善写软弱、 忧郁 、 感伤的知识分子的郁达夫 , 本时期 又塑造了一些知识分子形象 , 过去》 如《 中的李 白时 , 《 微雨的早晨》 中的朱雅儒 ,杨梅烧酒》 《 中的失业者 , 《 桂花 》 迟 中的翁 则生 ,迟 暮 》 的黄 仲子 ,唯命 论 《 中 《 者》 中的李德君等等 , 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些游离于时 代主潮 的边缘人、零余 者” “ 。他们中有的过着似“ 隐 士” 的生活 ( 白时 、 李 翁则生)有的是宿命论者( ; 李德
的。不 同 的是 郁 达 夫后 期 的小 说 个 性 主 义 色彩 、 情
政治革命的兴起 与高涨 , 使一 向擅长在文化领域耕 耘的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考验 , 他们中的许 多人从
“ 牙之 塔 ” 出 , 向“ 字 街 头 ”他 们 徘 徊 着 , 象 走 面 十 , 抉 择着 , 面临种 种 的 出路 与选 择 。这样 , 描写 知识 分子 人生 道路 、 生 选 择 以 及 在 这 种 选 择 中 的 幻 灭 、 人 动
焕之 、 冰如 等人 的教育 改 革 , 现 了全新 的教育理 蒋 体 念 、 育 思想 。 比如倪焕 之 所 主张 的“ 教 理想 的教育应 该是 ‘ 源 的 ’源 头开 通 了 , 开 ; 流往 东 , 流往 西 , 自然 无 所不 宜 。_( ”4 l ‘ 在 的教育太偏 重书本 了 , 着 , 现 教 学 着 , 非 是文 字 , 字 !殊不 知儿 童 是到学 校 里来 无 文
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的郁达夫本时期又塑造了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杨梅烧酒中的失业者迟桂花中的翁则生迟暮中的黄仲子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些游离于时代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
“知识分子”及其“应物”之道——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读札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商管理学院10级财务管理贺亚丽101604029关于古代小说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孔融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说他典型,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共性。
他的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因此,他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悲剧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
木文试就孔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和有关孔融的散见史料对孔融的一生作一浅析,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孔融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二十世孙,享有家世的威望,这在注重门第,注重正统的封建社会里,是相当了不起的资木,孔融自己对此也引以为豪,这种“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感和中国知识分子最足以自命不凡的卓越才华结合起来,构成了他性格中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一面。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在黄祖劝“融有所结构邛寸,“融知绍、操终图汉室, 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以此推知,孔融决非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 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要别人与自己的政见不合,即使权势再大,他也不肯屈膝卑顺。
但需要指出的是,孔融后来又依附了曹操,确切些说是依附了汉献帝,这与孔融的初衷并不违背,而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 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显然,匡复汉室是他们合们的政治基础,一旦这个基础发生动摇,孔融对曹操的态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同曹操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为了达到最终使曹操更弦改辙的目的,他不惜处处为曹操设置障碍。
在曹操颁布禁酒令后,他立即炮制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故天垂酒星之象,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觎,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卮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 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
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属原不哺糟啜醴,取困于楚。
"在这一段里,孔融将偶然说成必然,将表象说成实质,甚至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扯在一起,无情地嘲讽曹操。
曹操看后,曾就此书作过专门训答,孔融又再次作书申辩:“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洒亡者, 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令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为戒也。
”看起来,孔融有“故意捣乱”的嫌疑,他对曹操禁酒的用意,再清楚不过,可偏要故意发难。
实际上,这是他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特殊的斗争方式,是将“肚子里的半口闷气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他岀来。
-我们且不论他的主张正确与否,但就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斗争精神看,其不畏权贵的禀性是明显的。
可以说,这种禀性一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早在建安初期,他看见“操雄诈渐著",便“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显示出非凡的胆量。
就在他最终无法见容于曹操,即将被曹操杀害时,仍发出了“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的慨叹,重申了自己绝不肯向权贵屈膝的崇高节操。
二、忧患意识远在生命之初,忧患就与生俱來。
远古时代,人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征服自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想不到的灾难随时都会降临。
初民们的忧患意识,正是严酷的客观现实在他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屮国古代传说屮氏族首领几乎都以夙夜忧勤的形彖出现。
到了春秋时期,墨子摩顶放踵,孔子栖栖惶惶,凡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流派,都带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情倾向,尤其是儒家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忧患意识,并且对之加以理论的概括,我们读儒家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总能感觉到一种沉重的忧患感。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忧患意识是强烈的,具体表现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上,屈原是这样,汉朝的贾谊是这样。
孔融也不例外,他在《六言诗三首》其一中着力描写了董卓滥施淫威,搞得朝臣惊恐不安,百姓忧伤悲戚的情景:“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尽管其忧患意识并不十分强烈,但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种深沉的爱国爱民之心,正因为有了这种爱国爱民之心,他才能够正视百姓的苦难,进而在自己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在《六言诗》其二里,他主要写了自己对曹操的眷恋和思念,但同时也描绘岀了汉室官员在郭、李为非作歹的形势下所产生的忧愁愤懑之情,并希望曹操早FI归来,以平息动乱, 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注。
三、政治参与意识中国知识分子是在儒家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儒家“达者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
孔融自然也不曾例外,他早年就有“举兵曜甲,与群贤要功”的雄心壮志,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具体地流露出这种“欲匡国步,无忝家声”的理想:“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尽管他的积极入世是想振兴衰亡的东汉王朝,并以此彪炳史册,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但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积极的。
更为可贵的是,孔融不仅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能够积极把握机会参与政治管理。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他被举为北海相,有机会独执一方时,立即“收合士民, 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
”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勤奋。
刘协初平二年,他在被张晓用二十万众兵击败以后,仍然毫不灰心,继续收集失散民众,“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贤授能,想以此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大匠",后迁少府。
这时,他不再单独在外执掌政权,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政治家的抱负和使命,仍然以进谏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
我们可以从一件事中得到证明:在曹操“雄诈渐著”,明显地表现出军事独裁的野心后,孔融不失时机地“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以限制曹操的势力。
四、成功的儒家,失败的道家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的时候是儒家,在失败的时候是道家。
我们说过,中国知识分子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最深,在开始涉世时,他们都踌躇满志,大有“达济天下"的宏愿。
但由于种种原因,仕途受挫后,便感万事皆空,转向“清静无为”了。
这同样符合儒家“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
孔融早年“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的志节无疑是受了儒家的影响,“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更是他鄙夷道学的表现。
这时,他才高气盛,对人生抱有幻想。
而到了晚年,由于有志难伸,加上他和曹操矛盾的急剧恶化, 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无意识的,是人生不得志的必然, 尽管我们不能笼统地归他为道家,但我们也得承认,他的思想中己经有了道学的成份。
他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所发出的“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的无可奈何的悲叹,便是最好的见证,这在他的早期诗作和文革中是不可能看到的。
五、悲惨的结局在封建社会里,独裁专政是其极其残酷的,统治阶级总希望臣民逆来顺受,而知识分子偏又不理会这一套。
因为他们木身是一支较为进步的社会力量,因此比统治者更能接近人民,更能同情人民,更能反映人民的苦难,因而也就想通过政治参与,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抱负。
这又是统治阶级最忌讳的,这样就决定了知识分子命运结局的悲惨性。
孔融一生铁骨铮铮。
傲岸不屈,始终不把权贵放在眼里,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无情地抨击朝政,曹操“疑其所论建渐广, 益惮之,,,“潜忌正议,虑鳗大业”显得坐卧不宁。
对曹操来说,孔融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敌人,日益威胁着他的独裁统治,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公元208年,孔融以“违天犯道,败伦乱理”的罪名被曹操杀害。
实际上,所谓的“败伦乱理''无非是孔融与称衡的“跌荡狂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木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瓯中,出则离矣。
”就这段话他还是因袭王充《论衡•物势》的话说的。
但被曹操用来,罗列为可置孔融于死地的罪名,不过是借此诛灭异己,以保全自己的专制统治。
真实情况就象孔融在《临终诗》中所说的“谗邪害公正,浮云翳口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而且一语道破了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遭际。
总结了上述几点后,我们不妨再看看几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命运:屈原,可称得上是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以其光耀千古的《离骚》抒发了自己爱国爱民的感情。
他一生在为楚国的富强奔走呼号,没有人比他更爱国,也没有人比他更具有忧患意识。
正因为如此, 他才受到了邪恶势力的打击。
致使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最终沉死泪罗江水。
曹植,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才华横溢者,他渴望“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具有崇高的政治抱负,表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但最终,由于生活的种种苦闷,进入老庄境界, 直至郁郁而死。
陶渊明更是处在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交织的时代,他少年时有过雄心壮志,希望建功立业,但后来,却归园田居,信奉老庄哲学,打发残生,这是可悲的,却也是幸运的,他因此而保全了性命,否则,他和孔融是同一个命运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