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初测量
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众广泛 而有序 的政治参与 ,公 民可 以通 过各种 媒介如利 益集 团、政党或直接与政府接触处等方式来表达 自身利益诉求 , 由
( 政治现代 化的主要标志— —有序扩大的政治参与 一)
国家 作为最重 要的政治行 为体和现代化 的载 体是政 治现
于政治参与是一种公共活动 ,是在与他人 的互动中进行 的, 因 代化分析 的主要对象 。在 国家层面上 , 民主政 治的实现 政治现 此 每一个参 与主体 都必须秉持 自主、 平等 、 宽容 的态度来 对待 代化的最终 目标 。而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 以及参与机制 的完善 自身诉求与他人利益之 间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 中, 民的政治 程 度则 是 衡 量 民主 的最 重 要 标 志 。因 此 , 治参 与 也 是 衡 量 政 公 政 素 质及参与 能力得 以提升 。现代性价值理念 的主观基础在实践 治现代 化的主要指标 。 民主 "一 “ 一 词起源于希腊字“ e s, 一 dmo ”意为 中得 到强化 。而随着政治参与 范围的不 断扩 大和 程度 的深化 , 人民。历史上曾经有众 多学者给“ 民主 ’ 定义 。由于“ 下 民主’一 。 政 治共 同体的每 一个 成员都将 以理性精 神来指 导 自身 的政治 词 的 涵 盖 范 围 极 为 广 泛 , 此 没 有 一 种 定义 被 普 遍 承 认 过 。作 因
逐渐向“ 政治人’ ’ 的转变; 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来说, 表现为政治参与有序扩以及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 而全球化角度来说 , 中国的政
治现代化是 在与全球化进程相互影响的环境下进行的。三者合 而为一共 同构成审视 当代 中国政 治现代化的视 角。 【 关键词】 治人 ; 政 政治参与; 利益表达; 全球化 ; 民主化趋 势
理论视野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新 时 期 大 学 生 公 民 意 识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和 必 要 性
百年大计 , 教育 为本。 教书育人 , 德育为先 。 立足新 时期 大学生 的实际 , 开展大学生公 民意识 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 1 . 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的必 然要 求 。 贯彻 科学 发展 观是 马
克思 主义关 于发展 的世界 观 、 方法论 的集 中体现 , 中 国特 是
径。
然有 了很大 的发展 , 深受传统观念 的制 约 ,仍缺 乏对学 但 校、 国家和社会 建设 与发展 的有 序的 、 积极 的参 与 。 分大 部
学生对 学校 、 国家和 社会 的发展 问题往 往抱 有“ 事不关 己 。 高高挂起 ” 的心态 。 并没有 充分认识 到 自己的 主人 翁身份 和 应持 的积极 态度 。 在人 民当家作主方 面 . 当代 大学 生一方 面 爱 国情感 浓厚 , 对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来 的成就津津 乐道 , 对
径。
一
选 择。 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时代 的主题 , 合作 与交流 是新时期
的潮流 。 国、 国 、 国等发 达 国家在开 展公 民意识 教育 美 法 英 和培养符合其 国家利益的人才方 面 ,有许多值得 借鉴 的理 念和举措 。 国际间的公 民意识 教育经验 交流也在 不断深化 。
素 质教 育
当代大学生公 民意识教育研究
尹红领
( 郑州职业技术 学院, 河南 摘
郑州
4 02 ) 5 1 1
要: 当前 , 国大学生在主体 意识 、 利责任和社会 公德方 面都 存在 不容 忽视 的问题 , 我 权 这主要是 由封建 的“ 臣民” 思
想、 学校教 育、 学生 自身及公 民意识 教育 自身规律等 多种 原 因造成 的。 大 我们 应通过 贯彻 落 实科 学发展 观 、 树立全局 观 、 设
试论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塑造

是 公 民个体 在 国家视 域 范 围 内关 照 自我 的 一种 认 识, 即公 民如 何 认 识 自己与 国 家 之 问 的权 利 义 务 关 系, 外在 表现 就是 公 民如何 对 待 个 人 与国家 、 个 人 与社会 以及 个人 与他 人 之 间 的 一种 行 为 选 择 和
收稿 日期 :0 】一 5— 6 21 0 2 作 者 简 介 : 丽雯 , , 士研 究 生 韩 女 博
2 1 年第 2 01 期
青 岛远 洋 船 员 学 院学 报
V L3 N . O .2 O 2
文 章 编 号 :6 1 9 6 2 1 )2— 09— 4 17 —79 (0 0 0 7 0 1
试 论 当前 中 国公 民意 识 的培 育 和 塑 造
韩 丽 雯
( 国政 法 大学 政治 与公 共 管理学 院 , 中 北京 10 8 ) 0 0 8 摘 要: 文章 在 阐述公 民意识 涵 义的基 础 上 , 当代 中国公 民意识 的培 育 和 塑造 状 况给 以 对
消 失 , 等交 往成 为 主流 ; 一 方 面 人际交 往 中的 平 另 情感 因素有 所淡 化 , 利益 关 系 变得 突 出起 来 , 际 人 交 往 的功利 意 识 明显 增 强 。 同 时在 与他 人 、 府 政 交 往 中 , 权观 念 日益增 强 , 会 上维 权 事 件 日益 维 社
描述 , 并从 环境 和 文化 两 方 面进 行 原 因分析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公 民 意识 在 培 育和 塑 造过 程 中
中存 在 不足 , 应从优 化 市场 经 济 、 完善政 治体 制 和成 熟公 民文化 的涵养 等 方 面进 行 改进 。
关键 词 : 当代 中国 公 民意识 培 育
政治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研究

、
公 民意识和 政治 文化 的 内涵
国内学者 分 别从 法学 、政 治 学 、 会 学 、伦 理 社 学等 方 面对 公 民意识 内涵进 行 了不 同 的解 读 , 文 本
以政 治文化 为研究 视角 ,特 以政治 学概 念 的公 民意 识为 理论 研究 的基 础 。王东 j 认 为:公 民意识 是 公 I 5 1 } “
政 治术语 ,而且成 为一 种独特 的研 究视 角 。本文 拟
政 治信仰 和价值 。 上世 纪 8 0年代 ,中 国学术 界对 政 治 文化 的内 涵和特 征进 行 了持续 研讨 ,大多 数学 者 认 为 ,政治文 化反 映 的是政 治 主体 的 主观意 识 ,是 “
一
定 民族和地 区的人们在长期社会 生活中积淀而
成的 , 持久 地影 响人 们 的政 治行 为 的政 治心 理 、 政
治价 值观 和政 治思想 的总 和 ” 。回 二 、我 国政 治 文化流 变与 公 民意识发 展的关 系
以中 国政 治文 化发展 历程 为线 索 ,探索 公 民意识 生
成规 律 。
一
( ) 建社 会 的传 统政 治文化 无 法催 生公 民意 一 封
V l 4N 5 0 _ O. 2 Oc.Ol t 2 O
政治文化视域下当 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研究
张 雪琴 ( 南师范 大学政 治与管理 科 学学院 ,河 南 新 乡 4 30) 河 507
摘 要:政 治文化 同公民意识发展的关 系, 认为 中国公民意识的
第2 4卷第 5期
2 1 年 l 月 00 0
文章 编 号 : 6 4 0 8 f0 0 0 — 0 6 0 17 — 8 2 2 1 )5 0 1 — 4
现代中国公民意识及培养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 表法》 的制定: 开创 了以成文法 形式确认和保 障公民权 利的历 成员基本的身份和角色 , 在现代化进程 中, 民意识 公 史, 此时的公民意识有两大缺点: 一是有限制的普遍性 , 公民范 驱动力。中国近代 以来 的历史证 明,
围 只 限 于在 法 律 上有 特 权 的 - + 部分 自 由民 : 是 有 限 制 的 平 的培 养 是现 代 化 实现 与 否 的 关键 因 素 。 二
的《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指导方针 的决议》 中强调“ 要在
古 希 腊 、 罗 马文 明是 人 类 文 明 的摇 篮 。人 类 最 初 的“ 古 公 全体人 民中坚 持不懈地 普及法律常识 ,增强社会主义公 民意
民” 诞生于此, 在古希腊 , 人们 的公 民意识孕育于发达的简单商 识 ” 。这一切表明我国公 民文化有 了现 实基础、 有了制度性的保 品经济之 中,并以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为依托逐渐发展起来 :
18 年我国的宪法修改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 中, 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应该 是政治文明的标志和法律文化的 具备了客观基础。 9 2 出要 培 养 社会 主 义 公 民意 识 。 9 6 党 的 十二 届 六 中全 会 通过 18 年 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该是推动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力量。
一
、
公 民意 识 的历 史 溯源
的肯定, 民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广泛确立 , 民权利得到进 渐形成 了一个公 民 自愿参加 的、 自治为基础 的、 公 公 以 界于公 民与
一
步拓展。
国家 之 问 公 民社 会 ,产 生 了政 治 国 家 与 公 民社 会 的 二 元 结 构 ,
现阶段 , 现代化国家依然非常重视公 民意识 的培养 , 积极 公民社会成为遏制专制权力 向封建集权退却的坚实屏障 。
当今中国,基本道德真的已经缺失了吗

当今中国,基本道德真的已经缺失了吗作者:孟建东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0年第1期【小引】不久前,一篇题为“基本道德缺失是中国最大的伤痛”的文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引发了广泛关注。
那么,当今中国,基本道德真的已经缺失了吗?【“道德”词义溯源】“道”本义指客观真理,“德”本义指顺应自然。
人们遵循“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世,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就是有“道德”。
后来,道德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后天逐渐形成的。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道德标准也不尽相同。
儒家学说是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
“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它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而“忠”“孝”则构成了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
【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张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是每天都在更换主人的。
——希腊警句●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有两样东西使我无限赞美和敬畏: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
——培根【聚焦道德缺失现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威塞尔曾把冷漠列为20世纪的社会病症之一,进入21世纪,这一病症似乎仍没有消除的迹象。
单是市场上,近几年就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敌敌畏火腿、陈馅月饼、问题豆芽、毛发水酱油、石蜡火锅底料、有毒奶粉……人们在交易过程中,“买的怕货假,卖的怕钱假”。
而从苏丹红食品、奥美定美容、假人血白蛋白等事件及艳照门、剽窃门等名目繁多的“门”中,也都可以窥见道德的严重缺失。
【道德缺失的原因】当今的道德缺失,既有历史原因,更有现实原因。
1.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缺少公民意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有的是臣民意识而不是公民意识,主要特征是:压力大时顺从规则,压力小时蔑视规则,无压力时不守规则。
公民意识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水平的对策
1、突出公民意识培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彰显时代特征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 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 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 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 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 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4)学校 作用:促进公民品德的形成正是义务教育 的根本理由之一; 局限:学校也不一定能比家庭能做到更好。 5)慎议民主 作用:可让公民在参与公共决策中说出自 己的知识和洞见,抛弃错误的信念和短见,实 现自己的正义陈诺,为公民品德培育提供实践 平台。 局限:使公民品德培育变得更加迫切。
二、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
“公平分蛋糕”是西方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的典型材 料: 有一块蛋糕,两个孩子都抢着要吃,而且都想要 大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让大孩子切蛋糕,让 小孩子先拿蛋糕。最后两个孩子都得到了相对公平的 一块蛋糕。 这个故事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和程序设计的 合理性。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 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 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 过程序让公平看得见、摸得着。
2、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民主社会中所形成 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 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 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 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 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 范等等。
公民意识是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由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调查引发的思考

【 关键词 】 大学生 ;公民意识 ;国家认 同;思想基础
为准确 把 握多 民族 地区 大学 生公 民 意识 的现 状 ,我们 对新 疆农 业 大学在校 大学生进 行了一项 公民意识 状况调查 。调查对 象为随 即抽样 产 生的学校六 个专业 ,包括维吾 尔 、哈 萨克 、蒙古 、柯尔 克孜 <塔吉 克、 回、汉等 民族的在 校大学 生。调查 内容 包括大学 生对自身社 会地位 、社 会权利 、社会责任 和社会基本规 范的认知程 度等3 个 问题。调查 方式以 0 问卷调 查为 主 ,走访交 流为辅 ,共发 放调 查问 卷4 0 ,回 收问卷 3 5 0份 9 份 ,其 中有效 问卷3 5 。通过 调查 我们发现 ,近些年 来一 些涉及 到少 8份 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的事件 ,都与公 民意 识状况和水平紧 密相关。
1 、缺 乏 民 主 传 统
主体 意 识淡 漠主 要表 现就 是大 学 生关 注自 己的利 益 和发 展远 高于 关注 国家 、社会 的利益和 发展 ,缺 乏积极而 负责地参与 国家和 社会 公共 生活 的态 度 。譬 如 :当问 到 : “ 目 前最 关心 的事是 什 么? 回答 国 您 家的发 展 ,本 民族的发展 ,个人 的问题的 比例分别为3 .%,2 %, 65 43 3 .% ;当 问到 : “ 关注 目前的政府工作 和社会热点 问题吗 ?”回答 92 您 关注 ,有时关注 ,不关注 的比例分 别是2 .% ,4 .% ,2 % ;当问 34 88 78 到 : 您认 为新 疆 的跨越 式发 展 可以 赶上 全 国发 展 水平 吗? ” 回答可 以 ,说 不清 ,不可 以的比例分别 为3 .% ,4 .% ,2 .%。 56 42 1 2
2 对 国家的历 史、现状 、社会制度 、 发展 前景等认 知 、认可 程度不 高。调查发现 有2 .%的学生对 “ 国主 99 爱 义 就是 要热 爱 中国 共产 党 ,社会 主义 ”不予 认 可 ;对 “ 新疆 的石 油 、 天 然气 等 自然 资源 的 归属 ”问题 ,回答新 疆 的 ,国家 的 ,说 不清 的 比 例分 别为 1 .% ,6 .%,2 .% ;对 “ 02 77 31 新疆的 ‘ 三股势力 ’是哪三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杨宜音提要: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性的测量将可以提供对现代中国人政治、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对人群的分类,以便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轨迹。
本研究试图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人的公民性测量工具的编制提出基本构想,即从两个维度来测量公民性取向:(1)倾向于关注公共事物与利益的程度;(2)以契约权利方式处理公私矛盾的程度;从而区分四种原型:(1)高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公民行为;(2)高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臣民行为;(3)低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消费者或商人行为(或曰市场行为);(4)低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熟人或自己人行为。
本文还报告了该量表的信度、结构效度、构念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关键词:公民意识、公民性、心理测量一、导 言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意识是法治进程的内驱力。
当我们研究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水平或公民行为特征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测量?西方比较流行的政治态度测量工具的内容,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经济价值观与不平等、民主价值观与政治容忍度、种族态度、政治疏离感与效能感、党派行为以及政治参与(Robinson et al., 1993),与我们的目的是吻合的。
然而,这些测量都是以个体的理性和独立性作为理论预设的,因此,更为适合测量那些在西方文化中生活着的人,特别是北美中产阶级男性,而对于测量当前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则存在测量效度的问题。
如果我们准备发展出有效测量中国人公民意识的工具,那么,所面临的问题当与发展一般心理测量工具不同。
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看,一个好的、有效的测量工具,最重要的当然是工具本身达到较为理想水平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建构效度。
然而,发展测量公民意识的工具,不仅需要对公民身份及其意识的含义做出清晰的界定,并据此形成测量工具,而且,这一测量工具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文化/历史/社会的框架之上,否则就无法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换言之,这一测量工具不仅必须测量出公民意识的水平,而且要测量出公民意识与传统中国文化中其他主要社会身份意识的关联。
实际上,对测量当今中国人的公民性来说,这两项任务是无法分离的。
当一个公民性测量用于回答“是什么”(有没有公民性,公民性的高低)的时候,无法回避回答“不是什么”(非公民性)、“如何是”(怎样形成公民性)以及“为什么如此则是”(为什么如此可能会形成公民性)的问题。
这就是公民性测量与一般心理测量(例如智力测量或一般态度测量)的不同之处。
关于公民(citizen)的定义,理论界的观点并不统一。
一般认为,公民身份处理的是∗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建的公共空间:变迁中的公共性与社区公共参与研究”(2004-2007)课题的部分成果。
该项目负责人为杨宜音,项目组成员为缪青、王俊秀、马艳、吴莹。
作者特别感谢参与此项研究工作的首都经贸大学亓昕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育辉博士和协助进行入户调查与访谈的研究助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孙克争、白利红、李捷、尹素娟、闻翔、张晓芳、崔伟等同学,六个社区的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以及所有受访者。
同时,作者感谢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允许使用2004年全国调查数据进行公民性测量的探索性研究,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3级本科班130位同学参加该量表编制的预备研究。
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Faulks,1999)。
公民文化和公民道德是指:参与民主政治过程所需要的文明性(civility)与公民德性(civic virtue),包括尊重别人意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我肯定及知识和能力。
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社会机制(林毓生,1999)。
按照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乔纳斯基的定义,“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Janoski,1998:11)。
这一定义包含了获得公民身份的四个重要意义:(1)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2)权利与义务;(3)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权利与义务;(4)平等。
从这一定义看,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公民身份果然如萨默斯所言,包含着一个“制度化了的过程”(Somers,1993:598),也如特纳所言,是一组政治、经济、司法和文化上的实践(Turner,1993:2)。
而所谓过程性和实践性,在中国文化处境中,是“文化的同质化”与“文化的异质化”这两股力量较劲的过程和实践(金耀基,2004:ix)。
本研究试图以“变迁中的公民性与社区公共参与”课题在北京市六个社区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公民性测量工具的编制提出基本构想。
二、理论框架一般而言,当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公民身份因国籍的获得而自然生成,然而,公民意识却并不能够因此而自然生成。
公民身份的获得及认同会有自身的本土资源和心理基础。
因此,当下中国社会的公民性,在内在结构上必然会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性和实践性中体现出来。
在本研究中,公民性(citizenship)被界定为在个体与政治共同体(国家)之间形成的某种社会心理联系,表现为(1)坚持平等、正义与自治的价值理念,(2)身份获得带来的情感体验,以及(3)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利与义务的特定身份行为规范及行为意向。
公民性的测量将可以提供对现代中国人政治、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对人群的分类,以便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轨迹。
在讨论公民性及其测量这一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几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即:国家、市场、社会和个人。
其中,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国家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然处于政治学、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近年来亦备受政治学、社会学关注(张静,2000;邓正来,1997a,1997b)。
从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和转型的历程看,经过拉扯过程,一个分化的轨迹逐渐显现出来。
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国家大一统的、只有政府,没有市场、没有社会、没有个人的情况,即四个因素被一个因素独立掌控、吞噬和覆盖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相反,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市场的独立性和社会的独立性。
而在这两组关系发生改变的同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一直在发生改变,而对这一关系的讨论,特别是其中“身份协商”(identity negotiation)的过程,无论在政治学还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却还十分欠缺。
国家、市场、社会、个人四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市场图1 一个分化的轨迹示意图“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不能离开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讨论,而且还必须透过市场和社会来讨论。
换言之,市场与社会自身的独立程度,市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将影响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因为在国家与个人这一关系当中,市场提供了一种规则的模本,而社会则提供了一个双方交涉的空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儒家的“文化设计”中没有我们所说的“社会”概念。
儒家的概念是“天下”,而不是“社会”。
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天下观,国家几乎就等于天下,所以,从个人到天下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层次和中介。
由修身、齐家,直接到治国、平天下,中间缺少“社会”这一层结构。
在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中,五伦中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但在家族之外,除了君臣、朋友以外,对一般陌生人应该如何相处,并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焦国成,1991:81),正如余英时指出的,“修身、齐家”属于“私”之领域,“治国、平天下”则属于“公”之领域,其中有一道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余英时,1993)。
第二,国家与个人之间有着两种不同的心理联系途径。
一个是自下而上、由内到外的,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从修身,经过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当个人的胸襟变得越来越博大时,个人与国家甚至天下之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一个“小我”就变成了“大我”。
另一个途径则是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即通过国家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使个人服从国家的指令,忠实于帝王代表的国家。
这样一拉一推两种力量,就将个人与国家形成一种相互包容合一的关系。
同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又随时会在推拉力量不足时发生变化,或是个人远离国家而去,或是向国家过多索取;或是表面服从国家,实际上却远离国家。
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理解中国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需要重视以下三个重要的文化心理机制。
(一)自我边界中国文化社会中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自我边界,它既不同于西方人独立式和自足式的自我,也不同于马卡斯和北山(Markus & Kitayama,1991a,1991b)提出的东方人互赖式的自我,它是一种以“差序格局”为特点的包容式的自我(Sampson,1988;杨中芳,1991)。
这种自我的心理边界是通透和流变的。
人们根据已有关系基础上的交往,从情感的和/或工具的角度,来判定将什么人纳入自己的边界,将什么人推出自己的边界。
于是,自我的边界内被包容的可能就不止个人自己。
正是因此一特殊的自我边界的特质,谈到自己,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仅仅是指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家人,也可以是很多亲朋好友,甚至是全天下(费孝通,1985/1947),端赖一个人的修养和情境的激发或曰启动(priming)。
中国人的这种包容式自我具有“选择性”(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原则与自己所包容的他人以及未包容的他人进行交往)和“动力性”(对边界变化的掌握),具有“自我主义”的特征(费孝通,1985/1947;杨宜音,2001)。
参见图2,图3。
图2是东西方自我结构对比示意图。
图中的X代表概念的心理表征(参见Markus & Kitayama,1991a, 1991b)图2 西方人的自我结构(A),东方人的自我结构(B)中国人这种自我边界的特性在于个人与他人的边界不清晰,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会导致“自己人”现象,即在某些情境下看起来会是一盘散沙,在另一些情境下看起来会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这样的自我边界特征也将影响中国人对群己关系的处理。
一己之私并不一定局限于个体本人的利益,而可能是对他人甚至是其他想象的共同体的包容,我与他、群与己、公与私是相通的。
(二)公私边界私,在中文中为一个首尾相衔的“自环”——“厶”,是指“属于己”的私田,公的含义是平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公的解释是:公,平分也,从八,从厶。
八犹背也。
背厶为公。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指出:“中国的‘私’这个字,从字形的角度考察,构造它的‘厶’也用来构造‘公’,显然,‘私’与‘公’共有‘厶’这个字”(沟口雄三,1995:52)。
在中国文化中,“公”的概念从先秦出现起,历经千年,不仅形成社会的价值理念(例如:公道、公理、公器、公正等),而且形成了与“国”、“官”相联系的“以国为公”、“国家至上”的含义(刘泽华、张朋荣,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