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_病机_证候_方药_体系源流发展_徐文娟

合集下载

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

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

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
龚一萍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6)002
【摘要】高血压病变涉及心、肝、肾诸脏,但其变动在肝,根源在肾,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其主要发病机理。

文中从肝阳的生理概念及肝的生理特性出发,指出肝阳上亢的病理机制-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是其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并从流行病学、6证客观化指标的研究入手,揭示了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症状以上实下虚为主,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清热活血药物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龚一萍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41
【相关文献】
1.眼周泛红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型的相关性探讨 [J], 张花利
2.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探讨 [J], 秦春美;杨永华;黄春艳
3.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方法探讨 [J], 刘春凤;辛雅静;马建华
4.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方法探讨 [J], 刘春凤;辛雅静;马建华
5.天麻钩藤饮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J], 柳威;邓林华;赵英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

论著·论述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付双全1,2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市 300193【摘 要】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范畴,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分为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虚者为肾气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痰、瘀扰乱清空,虚实夹杂则为阴不制阳,阴虚而阳亢,其中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常见的证型之一,并在高血压病、脑卒中的防治中均有重要意义。

现将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中医辨证1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源流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各说不一,《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虚则眩”的论述;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言“无虚不作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论点,陈修园将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四个字。

高血压病病机上多责之于肝肾,而肝阳上亢也是高血压病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候,盖国忠指出,肝气上逆是发生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1]。

2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证候学调查李文娟[2]对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显示:常见证型分布依次为肝火亢盛证(33/108)、阴虚阳亢证(33/108)和阴阳两虚证(26/108)提示高血压临床常见证候以肝系及肾系症状为主,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

刘松虎[3]对1050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1835例高血压人群证候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正常高值血压可能以肝系病变为主;正常高值血压发展为高血压的高危证型可能是肝火亢盛证。

3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候客观化研究为达到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的目的,探寻证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势在必行。

研究发现,肝阳上亢与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外周血浆NE、E含量,胰岛素抵抗、血流变、血流动力学、心脏功能、基因、蛋白组学等指标与其他证型之间均有特异性。

3.1 临床常规指标张志斌[4]等对3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提示痰浊壅盛型者最多,肝火亢盛型者最少;然而肝火亢盛证患者的发病年龄最低,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肌酐阳性率、C反应蛋白阳性率最低;王严冬[5]等探讨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因素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结果显示肝阳上亢组患者病程较痰浊壅盛、肝肾阴虚、心血亏虚、瘀血阻络组明显延长,并且争强好胜、情绪不稳者明显增多。

高血压1肝阳亢盛证

高血压1肝阳亢盛证

姓名:性别:年龄:(乡)镇:村:
高血压中医药保健处方
(一)肝阳亢盛证
【主症舌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宁、面红口渴、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清泻肝热,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龙胆泄肝汤
【中成药】
【茶饮】可用夏枯草、玉米须、罗布麻、桑叶、菊花、石决明、山楂、枸杞子、桑寄生、五味子等1—2种中药与绿茶一起泡服。

【食疗方】推荐食物有马蹄、梨、藕、芹菜、禽蛋、猪肉、鱼类(有鳞)、黄豆、豆腐、龟肉、燕窝、鲍鱼等。

鲜芹菜汁:鲜芹菜250克洗净,沸水烫2分钟,取出后切碎加冷开水100毫升绞汁。

取汁分二次服用。

附:高血压足浴通用方——邓铁涛教授“浴足方”
怀牛膝、川芎各15g,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g。

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30分钟,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疗程。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中医病机与证候实质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中医病机与证候实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 1] [ 2] [ 3] [ 4] [ 5] 龚一萍 . 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 [ J ] . 长春中医学 院学报 , 2000, 6( 2) : 1 3. 王永生 . 滋阴潜阳法治疗原发 性高血压 阴虚阳亢 证机理探 讨 [ J ] . 江苏中医药 , 2004, 25( 11) : 53 54. 肖纯 , 金益强 , 王勇华 , 等 . 双肾双夹加灌附子汤复制高血压 肝阳上 亢证大鼠模型 [ J]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 10( 9) : 21. 鄢东红 , 金益强 , 肖纯 , 等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肝阳上亢证模 型的复 制 [ J]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9, 19( 4) : 35. 王钦茂 , 李莉 , 赵勇 , 等 . 清化胶囊对三种因素复合制造大鼠 高血压 肝阳上亢证模 型的 治 疗作 用 [ J ] . 中 国 实验 方 剂学 杂志 , 2002, 8 ( 3) : 14 17.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王爱珍 , 蔡治宾 , 吴罗杰 .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肾 素、 血管 紧张素初探 [ J]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1998, 8( 5) : 43. 鄢东红 , 金益强 , 李学文 , 等 . 高血压病同病异证血浆血管紧 张素 含量的研究 [ J]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1998, 8( 11) : 37. 辛效毅 , 张询邦 , 周铭 心 . 高血压 病中医证 型与血 浆 ET 、 A ng 系研究 [ J]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2, 26( 2) : 123. 蒋卫民 , 唐蜀华 , 陈晓虎 . 高血压 病辨证分 型与胰岛 素抵抗关 系的 初步研究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1, 4( 11) : 37. 张玉金 , 张文 芳 . 高 血压 病辨 证分 型 和胰 岛素 抵抗 关系 的探 讨 [ J] . 河南中医 , 2001, 21( 1) : 35. 唐发清 , 金益强 , 鄢东红 , 等 . 高 血压肝阳 上亢证酪 氨酸羟化 酶基 因多肽性分析 [ J]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00, 20( 2) : 149. 金益强 , 胡随瑜 , 鄢东红 , 等 . 高 血压肝阳 上亢证的 分子机理 研究 [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 20( 2) : 87. 胡随瑜 , 金益强 . 肝阳 上亢证 实验诊 断指 标研究 [ J ] . 中医杂 志 , 1998, 39( 11) : 680 682. 尤劲松 , 胡随瑜 , 夏大胜 . 肝阳上亢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的 进一步 研究 [ J]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2002, 27( 3) : 239. 周端 , 付德玉 , 顾仁樾 . 活血潜阳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与实 验研究 [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 2000, 34( 4) : 22. 高喜源 , 包桂英 , 张雪峰 , 等 . 高 血压病中 医辨证心 钠素肾素 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 的 测定 [ J] . 实 用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 1998, 11 ( 12) : 1059.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赵津辉 , 杨利军 , 王翠平 , 等 . 高 血压人群 血液流变 学指标的 实验 研究 [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 9( 18) : 1752. 黄炎明 , 何世银 . 高血压病患者 红细胞免 疫功能及 其与血瘀 证关 系的研究 [ J] .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 2001, 23( 6) : 517. 朱国强 . 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临 床研究 [ J ] . 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7, 13( 3) : 17. 王彤 , 张崇 . 原发性高血压病脉 图血流动 力学与中 医辨证关 系研 究 [ J] . 江西中医药 , 1997, 28( 3) : 17. 张玉金 . 高血压辨证分型和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 关系研究 [ J] . 辽宁中医杂志 , 1999, 25( 11) : 507. 胡随 愈 , 金益强 , 张翔 , 等 . 肝阳上亢 证实验诊断指标 研究 [ J ] . 中 医杂志 , 2000, 39( 11) : 680. 刘健 . 经颅多普勒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关系 [ J] , 南京中 医药大 学学报 , 1997, 13( 5) : 272. 章风杰 , 吴悦 . 高血压病经颅多 普勒检测 结果与辨 证分型关 系探 讨 [ J] . 江苏中医 , 1997, 18( 8) : 41. 王莉娅 , 张婕 , 朱丽华 , 等 . 高 血压病患 者 P 波终末 电势与中 医证 型的关系 [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 16( 1) : 20. 郭磊磊 , 周英 , 郑本德 .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与中医 分型的 关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陈赛赛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8(29)20
【摘要】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临床观察发现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具有头痛、头晕、失眠、心悸等症状.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以滋阴潜阳、平肝降逆为原则,联合中医药治疗,能显著提高降压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等.笔者查阅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近5年相关文献,就其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临床及实验研究做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2943-2945)
【作者】陈赛赛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
【相关文献】
1.老年高血压病病人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J], 曹雪梅;何雪;潘业春;周翠翠;赵丹
2.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J], 马利利;王长海;李龙;田心
3.珍斛颗粒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J], 杨丹;叶攀;蔡三金;刘宏军;敖杰男
4.平肝潜阳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35例 [J], 汪晶;牛
媛媛
5.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J], 杜伦飞;刘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主要脉症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主要脉症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主要脉症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摄入和环境污染等有关。

在中医学中,高血压病既属于“血证”,也属于“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阳气虚弱、肝阳上亢所致的证候。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高血压病患者中是否存在肝阳上亢证的相关表现,以及这种证候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共有200位高血压患者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150位为男性,50位为女性。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感觉和主观症状;二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其体征和其他临床表现。

研究结果在本次调查中,有70%的高血压患者反映有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肝阳上亢证。

具体而言,高血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的主要表现包括两个方面:1. 肝区不适高血压患者中肝区不适是常见的肝阳上亢证表现,包括肝区疼痛、隐痛、胀痛等。

本次调查中有60%的患者反映有此类表现,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常见。

2.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也是肝阳上亢证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本次调查中,有50%的高血压患者反映存在情绪波动,包括易怒、烦躁、焦虑等。

而且,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和情绪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肝阳上亢证的患者更易出现情绪波动。

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的表现较为常见,其中肝区不适和情绪波动是主要的表现。

这也说明了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意义。

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针对高血压病患者中的肝阳上亢证表现,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张玉华,王朝阳,倪启洪等. 高血压中寒下腰痛与肝阳上亢证的研究. 中医药信息, 2001(10):29-31.2.高小伟,姜春明,王建南等. 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病中的意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4):15-18.3.范俊灵,贾强,王强等. 基于临床病程分析肝阳上亢证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4):96-99.。

高血压中医证候分类及中成药小常识知多少

高血压中医证候分类及中成药小常识知多少

高血压中医证候分类及中成药小常识知多少临床上可将高血压疾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原发性高血压,一种为继发性高血压。

前者称之为高血压病,并非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后者称之为症状性高血压,是指如肾病等疾病而引起的肾性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表现。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高血压疾病及其中医证候分类与中成药小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医是如何看待高血压疾病的?在中医学角度将原发性高血压归为“眩晕、风眩、头痛”范畴,认为引起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与患者先天禀赋不佳、血脉亏虚、肝肾不足再加上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年高体虚、久病等因素而致其体内痰瘀互结,脉络受毒损而引起的血压升高。

而中医认为引起该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患者机体内气血失调以及阴阳失衡所致。

二、高血压疾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辨证治疗中医认为本虚标实是高血压疾病的证候表现,因此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应先为患者辨虚实。

通常高血压实证患者多可表现为肝阳上亢兼具痰浊瘀血状态,因此应以为患者通络祛痰、潜阳平肝为主要治疗原则;而高血压虚证患者多可表现为肝肾阴虚兼及心脾,阴虚于下状态,因此应以为患者安神养血、滋补肝肾为主要治疗原则。

虽然目前高血压疾病在中医辨证分型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但整体上可将该疾病划分为以下五个证候类型,包括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型高血压、肾阳亏虚证型高血压以及气血两虚证型高血压。

1、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表现多以头痛、目胀、眩晕、口苦、面红、耳聋、目赤、易怒、急躁、苔黄、舌红、便秘、尿赤、弦数或弦等为主。

辩证治疗:宜采取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为其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药组成:君药由天麻、钩藤组成,主要功效为熄风平肝;臣药由川牛膝、石决明组成,前者可引血下行,后者平肝潜阳。

另方中寄生、杜仲可治本,为其补肝益肾;黄芩、栀子降火清肝;川牛膝、益母草合用可达到为其活血利水、平降肝阳之功效;朱茯神、夜交藤均为佐药,可起安神宁心之功效。

高血压证治

高血压证治

高血压证治中医斩断高血压病根徐小丽LittleLily10小时前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肝、肾来治疗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叶天士有这样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如上所述,肝脏阴阳平衡与五脏协调则无病;但若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

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脑血管意外)证候。

肝阳过亢不停,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另外,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上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肾水生肝木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

这一类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

高血压医案分四型,从肝断根治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01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02 肝肾阴虚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03 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04 气虚痰浊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倦怠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认 为 重 要 的 药 物 是 珍 珠 母、
钩藤、菊花、玄参、茯苓、白芍、黄芩、 牛膝、 牡 丹皮、桑寄生和牡蛎。其中以潜阳药和滋阴药出现 的频率较高,其他如健脾药、清热药和安神药也是 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常用药物 ,是平肝潜阳 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机是证候根源,证候决定方药,在追溯高血 压病肝阳上亢证源流发展的基础上, 研究其 “病 机—证候—方药”体系的构建, 是提高疗效、 强化 优势的首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肝 阳上亢相关病证论述进行整理, 按照清以前、 清 代、民国和当代 4 个时期研究其源流发展, 探讨了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 以古今 医家关于肝阳上亢的理论认识为基础 ,总结高血压 病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方药的
“肝风之 状, 多 汗 恶 风, 善 悲, 色 微 苍, 嗌 干 善 , 多为外风中 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 其色青 ”
070522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编号: 30772865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编号: NCET-
第6 期
徐文娟,等.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 “病机—证候—方药” 体系源流发展
收稿日期: 2012 - 03 - 06 作者简介: 徐文娟 ( 1987 - ) ,女,2005 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 通讯作者: 李运伦,博士,教授; Email: liyunlun@ yahoo. com. cn
[2 ]
亦认为高血压病病机
证候表现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候描述多 。 《内经》 中始有 见于头痛、眩晕、中风等病证中
[15 ] [14 ] [12 ] [11 ] [8 ]
1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 “病机—证候—方 药” 体系源流梳理
1. 1 病机理论的形成 肝阳上亢证病机理论始于 [1 ] 《内经》 ” 、“煎厥 ” 、 “大厥 ” 等的 中关于 “薄厥 论述。 其 “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 下虚上实, 故 ,乃因肝木太过或肝肾精血亏虚。 肝阳 狂巅疾也” 上亢 多 为 下 虚 上 实 的 理 论 源 于 此。 后 世 医 家 在 《内经》 基础上, 对肝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 刘完素[3]认 指出其病机为 “阳盛阴虚 ” [4 ] 为阳盛可致阴液不足而阳亢于上,缪希雍 明确其 [5 ] 病因多为真阴亏损,张景岳 认为血虚筋脉失养动 [6 ] 风,喻嘉言 认为阳气扰动可产生内风。 至清代, 如钱乙 叶天士提出 “肝阳上亢 ” 学术论点, 其在 《临证 [7 ] : “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耗, 指南医案 》 中指出 。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故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 ” 、 “肾液 认为肝阳上亢证的病因多为 “高年水亏” ” 、“有年偏枯” 以及 “木火体质, 复加郁勃 ” 虚耗 等,注重情志内伤因素; 明确指出肝阳上亢证是由 于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 实下虚,注重阴血亏虚、脾胃虚衰对肝阳上亢病机
7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 年 11 月第 29 卷第 6 期 November 2012 , Vol. 29 , No. 6
·理论研究·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 “病机 — 证候 — 方药 ” 体系源流发展
[27 ]
犀角防风汤、 至圣保命金丹等。 叶天士认为 “所 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 侯 。范 氏黑散、地黄饮子、 滋肾丸、 复脉等方加减 ” 文甫认为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甚则昏痛,于六味地 黄汤中加入白菊花、 钩藤等平肝潜阳。 张伯龙 上亢证而设。张锡纯
[20 ] [19 ] [10 ] 的潜阳滋降法、 秦伯未 的镇静气浮法均为肝阳
731
伤于肝 的 表 现。 至 清 · 叶 天 士 的 《临 证 指 南 医 [7 ] 案》 ,有 关 肝 阳 上 亢 证 候 的 论 述 才 逐 渐 形 成 规 范,如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化风扰阳, 症见 头 痛,忽冷忽热,心烦如焚,筋惕肉瞤,汗出, 脉弦 数; 肝阴久虚, 伤损在下焦, 阳气逆乘, 证见 眩 晕,头痛,呕涎沫,不饥; 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 制,证见两胁热,面赤,烦劳; 肝阳虚风上巅, 证 。 《范 文 甫 专 辑 》 中 有 见头目不清, 腰膝酸软 “肝阳上亢, 头目眩晕, 甚则昏痛, 伴烦躁恼怒, 。 舌红,苔薄黄,脉来弦细” 现代肝阳上亢证候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有关的 文献 , 进行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后 , 再采用 多因素聚类分析 、 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归 纳 。 其中 《中 药 新 药 临 床 研 究 指 导 原 则 ( 试 行) 》
、“眩晕 ” 高血压病在中医文献中常以 “头痛” 等病论述。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 。 追 溯高 血 压 病 肝 阳 上 亢 证 的 “病 机—证 候—方 药 ” 源流发展,可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
的影响; 并提出多种原因及他脏的盛衰均可导致肝 阳上亢。清代医家多认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是引 起肝阳上亢的基本成因,如薛生白 认为湿热化燥 [8 ] 伤阴可引起阳亢动风,吴鞠通 认为邪热耗伤肾阴 [8 ] 而肝阳上亢,王旭高在 《西溪书屋夜话录 》 中指 出 “营 血 内 亏, 不 能 涵 木, 加 以 恼 怒, 肝 风 内 。至近代,张山雷[9]认为 “盖真阴若充, 肝阳 动” ; 秦伯未[10]、 亦必不动,木之动无不本于水之虚 ” 胡光慈 均认为引起肝阳上亢的原因为肝热而阳 升于上,血虚而阳不潜藏。 现代病机研究多认为肝阳上亢证是阴阳失调所 致,如周文泉老中医 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无非 是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肝火、肝风,下虚指肾 水不足。阴阳失去平衡,阴虚导致阳亢是本病的基 [13 ] 本病机。龚一萍 认为阴虚阳亢在某种程度上确 实反映了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 古炽明等 认为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肝火上 扰,气血并走于上; 下虚为肾阴亏损,致水不涵木 而表现为肝阳偏盛, 把高血压病机概括为 “变动 。郑峰等 在肝,根治在肾” 属肝阳上亢。 1. 2
中 高 血 压 病 肝 阳 上 亢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为:
眩晕头痛 , 腰膝酸软 , 耳鸣健忘 , 五心烦热 , 心 悸失眠 , 舌 质 红 , 苔 薄 白 或 少 苔 , 脉 弦 细 而 数 。 陈华德等
[17]
2
参照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 “病机—证候—方 药” 体系的构建
1 徐文娟 , 1 孟凡波 ,
李运伦
2
(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1 ;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山东济南 250011 ) 摘要: 收集历代重要中医医籍中与肝阳上亢证相关的论述 ,梳理肝阳上亢证的病机 、 证候和治疗方药理论 。 在古今医家关 于肝阳上亢证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粗糙理论以及量表编制 、 数据挖掘等方法, 构建高血 压病肝阳上亢证 “病机—证候—方药” 理论体系,可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 。 ; “病机—证候—方药” 体系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肝阳上亢; 源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 R255.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3213 ( 2012 ) 06 - 0730 - 03
的镇肝熄风汤和胡光慈
[11 ]
的天麻钩藤饮均是平肝潜阳的要方 。 现代医家积极探索了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治
[21 ] 疗方法。如周次清等 以滋阴潜阳法治疗高血压
病肝阳上亢证, 若阳亢重、 阴虚轻, 则应潜为主, 滋为次,佐以苦寒泻火药抑制肝阳,宜用天麻钩藤 饮; 阴虚重、阳亢轻,则应滋为主,潜为次, 宜肝 肾同补以纳肝阳, 用三甲复脉汤; 阴虚阳亢并重, 亦应滋、潜并重, 则用建瓴汤。 周仲瑛
水不涵木是引起肝阳上亢的基本成因 。通过进一步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粗糙理论以及量表编制的 方法, 建 立 高 血 压 病 肝 阳 上 亢 证 规 范 化 诊 断 标 准
[24 - 26 ]
,即具备亢阳上扰指标 ( 头晕、 头痛、 眠
指出治疗肝风应补肾治肝: 补肾, 地黄丸; 治肝, : “以复脉育阴, 泻青丸。吴鞠通针对阴虚阳亢有
本课题组以古今文献为依据, 认为肾阴亏虚、
提出主要证候为眩晕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痛 、 面红目赤或面部烘 热 、 烦躁易怒 、 口苦而渴 、 脉弦 , 具有以上 6 项 中 4 项主症者 , 无或兼 l ~ 2 项肝肾阴虚症状者即 可辨为肝阳上亢证 。 1. 3 治疗方药 治疗肝阳上亢证的方药散见于肝 风、阳化内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等范畴。 钱乙
[16] [8 ]
和络。李辅仁
[23 ]
把握肝肾同治的治疗原则, 以平
肝潜阳、滋阴补肾和清肝活血为主。 综上 , 高 血 压 肝 阳 上 亢 证 在 清 以 前 归 属 于 “肝风 ” 说 , 对肝风的认识经历 了 由 “外 风 ” 到 “内风 ” 的转变 , 从 秦 汉 直 至 唐 宋 时 期 多 以 “外 风 ” 学说为 主 , 到 唐 宋 以 后 , 特 别 是 金 元 时 期 , 肝风突出以 “内风 “立论 。 清代 , 是肝阳上亢证 研究发展的重要时期 , 对其病因病机及论治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王旭高将肝阳上亢与肝阳 化风区别开来 , 并指出了二者的异同 ; 叶天士首 创 “肝阳上亢 ” 学术论点 , 对其病机和论治做出 了重要贡献 。 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后各医家沿着先 贤们的道路对肝阳上亢证进行补充和发展 , 阐明 了肝阳上亢证的内涵 , 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其治 疗原则 。
[18 ] ” 。 《丹溪心法 》 加入介属潜阳 中载有大补阴丸、
差多梦、烦躁易怒、 头重脚轻、 面热如火、 目涩、 小便黄 ) 和肝肾阴虚指标 ( 耳鸣、 腰膝酸软、 倦 怠乏力、口干、大便干) 至少各 1 项,各指标积分 和≥230 ,即可有效区分肝阳上亢证和非肝阳上亢 证。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建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 证用药规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