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纠正策略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更需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呢?本文将从成因解析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进行浅谈。
一、成因解析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互动质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家庭中受到惩罚、被人指责和斥责,家长忙于工作无法给予足够照顾和关注,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2. 基因遗传因素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与基因有关,这种倾向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一些孩子天生就容易焦虑、易冲动、难以自我调节,这种情况容易引发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等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
如社会需要、社会期望、社会评价等的存在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4. 幼儿自身因素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是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有些幼儿身体虚弱,抵抗能力差,容易生病,情绪容易受外界激发而反应剧烈等都是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二、改进措施1. 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培养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信任。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分享、爱心等道德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应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制度,强调进步、奖励和纪律。
在执行惩罚时也应有严格的程序,制定出明确的教育措施,同时适度延长纪律执行的时间,让孩子在行为上有所改善。
3. 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社交环境能促使幼儿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协调等能力,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和组织协作能力,减少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和活动能够加速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让孩子摆脱单调与孤独的生活,降低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调皮捣蛋、打架斗殴、撒谎偷东西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大困扰。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措施来改进呢?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浅谈。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家庭中父母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家庭关系不和睦,孩子就容易学会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学校教育缺乏足够的关爱和规范,孩子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个体因素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调皮捣蛋、难以约束,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社会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孩子在成长中也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网络、影视作品、同龄人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措施那么,针对上述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措施来改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他们需要学会合理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性格养成,注重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关怀。
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要给孩子灌输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对于学校教育的改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并及时进行规范。
学校要严格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个体教育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幼儿不良行为原因及干预措施

幼儿不良行为原因及干预措施1. 引言说到小孩儿的行为,真的是一把双刃剑。
有时候他们的表现让你笑得前仰后合,有时候又让你抓狂得想要发脾气。
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在超市里大喊大叫、打架斗殴,或者干脆来个撒泼。
这些不良行为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些小家伙儿们的“奇葩”行为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 幼儿不良行为的原因2.1. 情绪表达不当首先,咱们得明白,幼儿其实是用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想想看,他们的词汇量还不够丰富,脑海里的想法却是一箩筐的。
就像是给他们装了一大堆小球,却没有合适的盒子来放,这不,球就开始乱滚了。
比如,小明本来是想要玩那个超级酷的玩具,但妈妈说“先吃饭”。
这小子一听,心里顿时就像下了雷,选择了“抗议”,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摔跤秀”。
其实,孩子们就是想表达“我不开心!我想要!”可惜他们还不太会用语言来说明白。
2.2. 模仿学习再者,孩子们的模仿能力那可真是无人能敌。
他们就像小猴子,看见什么就学什么。
有时候,咱们大人也要警惕了,随便在家里发脾气、吵架,孩子们很可能就会在后面学着来。
比如,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宝宝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某一天,他可能就把“吵架”这项技能学会了,结果下次跟小伙伴玩得不顺心,直接来了个“翻脸不认人”,你说这让家长多尴尬呀!3. 干预措施3.1. 情绪引导那么,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可以试着进行情绪引导。
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知道表达情绪是可以的。
就像开车的时候需要信号灯,咱们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教他们表达感受,比如“生气”、“伤心”或者“快乐”。
当小明在超市里发脾气时,不妨蹲下来,眼睛平视着他,耐心地问:“小明,你是不是觉得不高兴呀?是不是想要那个玩具呀?”这样一来,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就不那么容易暴走了。
3.2. 以身作则其次,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做个好榜样。
你想啊,孩子们的小脑袋里都是超级无敌的“录音机”,每天都在反复播放你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违反规则、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困扰,也会对家庭和教育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对于帮助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来源。
家庭中的家长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关注程度都会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不稳定、缺乏父母关注、父母之间的冲突和暴力等均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的纪律和管理方式等。
如果学校存在严重的暴力行为、欺凌现象或者缺乏积极正面的学习氛围,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
例如,儿童接触到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媒体的负面影响、邻居和同伴的行为等都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策略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成长环境,因此家庭干预是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 提供恰当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儿童学会表达情感。
-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让儿童明确行为的界限。
- 鼓励儿童参与积极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2. 学校干预学校是儿童行为塑造的重要环境,学校干预对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 制定明确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戒。
- 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3. 社会干预社会对于儿童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层面的干预也是关键。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模式。
如果父母缺乏规范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强、任性的行为习惯。
改进的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培养孩子具备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幼儿园或学校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些不良的社交环境可能导致幼儿模仿不良行为。
幼儿园中存在欺凌或暴力行为,容易影响幼儿形成积极、合作的行为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定期交流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个体因素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幼儿的性格和天赋不同,对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倾向。
一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过于喧闹、任性等。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合适的活动方式来引导孩子将好动的精力发泄在正面的方面上,如参加体育运动、音乐等课外活动。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家长的明确规范教育、学校的情商教育以及个体的积极引导等方面。
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是一项需要长期耐心和关注的工作,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习得不良行为习惯的阶段。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十分重要。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改进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 家庭环境影响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如果家庭环境混乱,缺乏管教,孩子就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家长经常吵架、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家中物品摆放混乱等,都会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2. 同伴影响幼儿期的孩子开始接触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会互相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都是不良行为者,孩子就容易受到影响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缺乏自控能力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控能力,他们的情绪易受外界影响而表现出不良的行为。
比如在家里受到挫折失败后,孩子可能会以打破玩具或者大声哭闹等方式发泄情绪。
4. 缺乏社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果孩子缺乏社会化教育,那么他们就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不懂得分享、不尊重他人、不遵守规则等都是因为缺乏社会化教育的结果。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良好的榜样和教育。
2. 合理的惩罚和奖励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惩罚和奖励来帮助孩子改正。
要注意的是,惩罚和奖励要适度,不宜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强化自己的控制能力,比如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控能力,让孩子学会克制情绪,保持冷静。
幼儿时期需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化教育,让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的原则。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适合幼儿的社交活动,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挑衅行为、情绪失控、违抗规则等。
这些问题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与师生关系会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校暴力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问题。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解决办法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他们明白善恶的区别。
2.2 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2.3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儿童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此外,建议学校设置情绪管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商,提高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2.5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一些有较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策略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生活自理、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然而,在幼儿园中,不良行为案例时有发生,如打架、抢玩具、撒谎等。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幼儿园需要及时分析并制定改进策略,以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良行为案例,探讨改进策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不良行为案例分析1.打架在幼儿园中,打架是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通常是因为孩子们在玩耍时产生矛盾,最终导致打架。
打架行为不仅对双方孩子造成伤害,也容易引发其他孩子的恐慌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需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案例分析。
2.抢玩具抢玩具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
孩子们在幼儿园中会出现因为喜欢上同一个玩具而发生抢夺的情况。
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很容易引发冲突和不满情绪,影响整个班级的秩序和氛围。
3.撒谎在幼儿园中,一些孩子会出现撒谎的行为。
他们可能因为怕受责备或者想掩饰自己的过错而说谎。
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影响孩子的品格养成和价值观。
二、改进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幼儿园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引导解决冲突的能力当孩子出现冲突时,幼儿园老师应该及时介入并引导孩子们进行合理的解决,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和妥协来解决矛盾。
3.开展情绪管理教育幼儿园应该开展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和管理情绪。
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情绪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情商。
4.强化品德教育幼儿园应该注重品德教育,通过故事、游戏、社交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友善感和公平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学校、亲子互动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与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纠正策略
【摘要】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有直接关系,而家庭因素的影响是终身的。
本文分析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纠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家庭因素;纠正策略
好的习惯成就好的人生,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常常让家长、老师忧心忡忡。
怎样预防和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以自我为中心
在独生子女家庭,幼儿是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其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此教育环境中,渐渐形成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其中男性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女性幼儿更明显,更多地表现为霸道、任性,女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
(二)“独占”霸道行为
幼儿是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孩子总是过分宠爱,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什么,即使孩子独占东西,家长也不去管,久而久之,促使其养成了成霸道的习惯。
对幼儿出现的独占行为,部分父母还很得意,认为自己的孩子“机灵”、“门槛精”,看到自己的孩子占便宜就高兴,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
(三)社会不良影响
在独生子女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今天,大多数幼儿从小就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的环境中长大的,不知道关心别人,却受到别人过多的关心,普遍存在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等问题,致使幼儿的对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
二、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
19世纪末著名教育家弗洛伊德曾对父母的角色进行过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
实际上,众多家长不仅没有意识到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而且一味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投资,忽视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父母不良嗜好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父母不让孩子喝酒,而自己却每天晚上喝得烂醉;说吸烟有害健康,自己却经常吸烟,家里来客人也用烟招待。
这些行为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
(三)家长教育观点的不统一
家长教育观点的不一致,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认知。
比如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孩子如果在幼儿园犯错,幼儿园教师找家长,找爸爸可能是批评下并下次改正,找妈妈可能免不了受皮肉之苦,孩子就总结出来可以从爸爸那里得到好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在爸爸和妈妈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就这样慢慢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
(四)家庭关系不和睦
和谐、幸福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相反,不和睦的家庭则容易给孩子的性格带来缺陷,极易促使幼儿形成不良行为,此外,因家庭不和睦导致夫妻离婚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无过多精力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代养,也造成了幼儿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
三、幼儿不良行为的纠正策略
(一)改进方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长要转移教育重心
现在许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读书、写字、画画和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是非常错误的。
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多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把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妒忌、偏见、撒谎、恐惧、孤独等不良的心理疾病,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2.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孩子一出生,父母亲就开始承担起导师和启蒙者的角色。
因此,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形象,发现孩子不好的毛病,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从而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长教育观点要一致
凡教育必有导向。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观点一定要一致,否则孩子将无所适从,容易出现许多不良行为。
在重大教育问题上,夫妻要先协商,统一意见;在小事、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即使一方处理有错,另一方也不要马上指出,应该帮助说服、教育孩子,事后夫妻双方再沟通意见,有必要时应找适当的机会向孩子道歉、说明。
4.为孩子营造和睦家庭
和睦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孩子养成良好行为奠定基础。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应该首先做到互相尊重、帮助,孝顺老人,不要总是以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经常与孩子谈心,努力与孩子成为朋友。
(二)家园合作,搭建共育桥梁
家庭和幼儿园和作为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通过家园合作,形成积极的教育合力,能够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2]梁丽碧.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强化矫正方式.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03)
[3]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学前教育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