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蝴蝶夫人》与音乐剧《西贡小姐》的创作理念分析

歌剧《蝴蝶夫人》与音乐剧《西贡小姐》的创作理念分析作者:马杰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2期【摘要】歌剧与音乐剧都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集音乐、戏剧、舞蹈为一身,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音乐戏剧”的范畴。
在20世纪,两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围绕着相似的故事情节,创作出了两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分别是歌剧《蝴蝶夫人》和音乐剧《西贡小姐》,可以说《西贡小姐》是《蝴蝶夫人》的现代版、通俗版。
本文对这两部戏剧作品的剧本、故事、主要人物性格、部分唱段等进行了剖析,以便对于两部作品的创作理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蝴蝶夫人;西贡小姐;创作理念歌剧,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它综合了诸多艺术要素,而其中音乐和戏剧这两大要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德国伟大的歌剧大师瓦格纳曾讲过“乐剧”的概念,即歌剧是由音乐展开的戏剧。
音乐剧最早也是从欧洲歌剧(轻歌剧和音乐喜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关于它的起源也众说纷纭,从19世纪开始,在美国音乐剧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与轻歌剧、音乐喜剧、狂想剧并存的状态,可以说,歌剧与音乐剧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贾科莫·普契尼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分别创作了《蝴蝶夫人》和《西贡小姐》。
普契尼毕生写了十二部歌剧,他的作品大多以现实题材及神话题材为主。
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大悲哀,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特别是着力于女主人公的心理悲剧刻画。
勋伯格则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和唱片制作人。
他的作品多数涉及宗教、政治或历史等大题材。
如果说普契尼的创作激情来源于巧巧桑的纯情,勋伯格的创作冲动则来自于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批判角度来说,《西贡小姐》更加具有批判性和政治色彩。
一、《蝴蝶夫人》和《西贡小姐》的剧本分析(一)创作背景《蝴蝶夫人》的原型源自1898年约翰·朗(JohnLong,1861-1927)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
1900年,贾科莫·普契尼观看了舞台剧《蝴蝶夫人》后,即被巧巧桑的纯情所感动,带病完成了《蝴蝶夫人》的创作和排演。
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析

Vol.40 No.4Aug. 2019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40卷 第4期2019年08月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析王 琛(大连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摘 要: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
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莱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20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介与分析都成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流传至今。
而以亚洲日本长崎为背景的《蝴蝶夫人》更是不朽中的经典。
本文结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以《蝴蝶夫人》为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能较为直观的了解把握普契尼的歌剧特点。
关键词:悲情歌剧;创作手法;蝴蝶夫人;戏剧改编;音乐中图分类号:J 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9)04-0082-03收稿日期:2019-01-21作者简介:王琛(1982-),男,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声乐、歌剧表演和演唱教学与研究。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吉亚卡默·普契尼于1858年6月22日出生在意大利一座小城市路卡市,很小的时候普契尼就展现出其在音乐方面极高的天赋,小时候跟随私人家庭教师安杰洛尼学习音乐,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米兰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彭其艾利,值得一提的是普契尼的恩师曾创作歌剧《歌女乔孔妲》对意大利现代歌剧的教学和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力[1]。
早期的普契尼更加沉迷于交响乐,但是在老师彭其艾利的影响和引导下,普契尼渐渐的走向了歌剧的创作,事实证明,普契尼后来的选择是正确的。
普契尼的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是为了参赛而创作的,虽然最终没有获得奖项,却得到了意大利著名诗人、剧作家、作曲家波一托的欣赏,《群妖围舞》于1884年在米兰上演。
《蝴蝶夫人》赏析

四.歌剧《蝴蝶夫人》赏析作者介绍:普契尼(GiaCorn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
意大利教堂乐师的第五代传人,原为当地教堂管风琴师,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从巴齐尼与蓬基耶利学作曲。
蓬基耶利发现其有歌剧创作才能后,劝他以他的习作(群妖围舞)(Levili)参加松佐尼奥的独幕歌剧比赛,遭拒绝后,此歌剧却获博伊托好评并于1884年在米兰上演。
普契尼真正成名作是1893年上演的《曼侬·莱斯科》,普契尼最著名的歌剧是《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黄金西部女郎》和成名作《曼侬·莱斯科》。
共作10多部歌剧。
普契尼在意大利歌剧中,与威尔第形成了相对比的两极。
也许他缺少威尔第那种戏剧中的庄严与崇高,缺少威尔第戏剧冲突的那种气势,但他充分表现了戏剧性中的多愁善感的魅力,他的歌剧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歌剧艺术中的柔韧性,及他在配器中那种细腻的柔美也同样征服了全世界的听众。
《蝴蝶夫人》,这部三幕歌剧,作于1904年。
这部作品剧情取自美国作家朗的同名小说,由费科萨与伊利卡根据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的戏剧本撰脚本。
初为两幕,后普契尼于当年修订为三幕。
作品叙述日本女子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与美国海军上尉相恋,对他一往情深。
谁知这位海军上尉是位负心郎。
巧巧桑在上尉回国后,拒绝一切求婚者,苦苦思念上尉,盼他归来。
可最后等来的却是上尉与他的新婚妻子,详要带走蝴蝶夫人所生的儿子,蝴蝶是人悲痛欲绝,最后才由剑自剔。
这是一部动人悲婉的爱情悲剧。
剧中人物蝴蝶夫人Cio-Cio-San 日本艺妓女高音苏祖基(铃木)Suzuki 蝴蝶夫人的女仆女中音平克顿 B.F.Pinkerton 美国海军上尉男高音凯蒂KatePiEIderton 平克顿之妻女中音夏普勒斯Shapless 美国驻长崎领事男中音山鸟PrinceYamadori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日亲王男中音和尚Bonze 蝴蝶夫人的伯父男低音五郎Goro 婚姻掮qian客男高音官吏(男低音)、神官(男低音)、蝴蝶夫人之子、母亲、伯母、亲友、佣人及当地男女村民、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蝴蝶之死:由《蝴蝶夫人》和《蝴蝶君》看蝴蝶意象的发展

20091001
中文摘要
20世纪初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塑造的悲剧人物蝴蝶夫人成为西方人眼中刻 板的东方女子形象,八十四年后的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写出了一部巧妙的《蝴蝶 君》,对《蝴蝶夫人》作了颠覆性的诠释,呼吁东西方抛弃重重偏见、重新审视双方 的关系。本文以《蝴蝶夫人》和《蝴蝶君》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两 部剧作中蝴蝶意象的深刻含义,从蝴蝶意象这一小的着眼点来探讨《蝴蝶君》对《蝴 蝶夫人》的多方位的解构和颠覆,揭示出蝴蝶意象出现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原因。
第三章以《蝴蝶夫人》剧本为例来分析蝴蝶意象是如何被运用在同类的蝴蝶叙事 中,同时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尤其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对蝴蝶意象的作用和本质加 以分析,指出蝴蝶意象被赋予了明鲜带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内涵,它 服务于塑造蝴蝶夫人这一形象,更是西方用来表现东方的工具和策略。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黄哲伦的《蝴蝶君》,并通过与《蝴蝶夫人》的对比,清晰地 展示出蝴蝶意象发生的惊人的动态变化。笔者首先分析了《蝴蝶君》中出现的扑朔迷 离的蝴蝶意象,然后分析了剧作家黄哲伦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颠覆来完成对蝴蝶夫人 这一形象的解构和对蝴蝶意象的摒弃。
respectively and a briefintroduc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heories is also provided.
Chapter two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utterfly stories
本文首先介绍了《蝴蝶夫人》和《蝴蝶君》的创作者和故事梗概,然后对后殖民 主义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摘要:歌剧《蝴蝶夫人》作为意大利歌剧家普契尼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日本女子遭到美国海军军官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多少年来,西方观众对这个在东方主义思维想象出的凄美爱情故事如痴如醉。
而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则以一个法国剧作家对中国女性误读的故事,对这种东方主义想象进行了有利消解。
关键词:《蝴蝶夫人》《蝴蝶君》东方主义前言:爱德华·w·萨伊德在《东方学》中将“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定义为“对有关东方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西方人所谓的‘东方’与其说是某种真实存在,还不如说是一种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
因此东方主义思维是一种建立在霸权主义之上的,以政治实力优越为基础的想象方式。
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所谓“东方”即是西方(以欧洲为主)人通过文本/文艺作品了解到的、非经验化的,“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东方”往往具有落后、野蛮、非文明等特点。
无论是在西方的学术著作还是在其文艺作品中,东方都被描述成无声、阴弱、卑下、非理性和落后;与之相对立,西方则是阳刚、强悍、高贵、理性和进步的化身。
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出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理论依据,让西方施之于东方的罪行披上一件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另外,在面对古代东方世界(以印度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和强硬军事实力时,欧洲人经常在承认东方过去的辉煌的同时,便以现代东方的贫弱和非文明将其消解掉了。
他们辉煌灿烂的过去只能更加反证了现代东方卑下和落后的荒谬与非合理性。
1、《蝴蝶夫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1.1 创作与改编歌剧《蝴蝶夫人》的故事最早见于19世纪末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一篇短小说,作品描述的是一位日本女子被美国水手抛弃的故事:傲慢的美军官平克顿是个带有强烈征服欲的男人,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但不久便将她抛弃,这位日本女子在苦等他不会之后最终自杀。
浅谈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艺术形象塑造

于此,本文以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为例,着重对作品中 在形象描绘上的特征把握,体现出了时代中男性和女性地位上
“巧巧桑”的艺术形象塑造要点进行探究,以达到把握文学艺术 的差异。
的描绘方式,促进文化艺术传播体系进步的目的。
其 二,“巧 巧 桑 ” 一 生 都 在 追 求 幸 福, 但 却 在 触 碰 幸 福、
参考文献:
的结局,实质上也是对时代悲剧的展示,这一点从“巧巧桑”
[1] 苏静地 . 浅析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艺
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术形象塑造 [J]. 北方音乐,2018,38 (09):82.
其 一, 作 为 对“巧 巧 桑 ” 人 物 入 场、 动 作、 以 及 神 情 的
的观念约束等特点展示的 淋漓尽致。同时,“巧巧桑”在结婚 艺术塑造者的体现。
后,她思想观念上“丈夫与妻子矢志不渝”的爱情观念,又支
结论:
撑她忍受了三年的孤独与煎熬,她始终坚信“他是深爱着她的,
综上所述,浅谈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
他也终将会回来的。”,这一环节正是以“巧巧桑”女性精神和 艺术形象塑造,是文化艺术分析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
桑”与平克顿的爱情必然是以悲剧收尾的证明,这也是社会阶 级、等级特征的展示 [2]。
( 三 ) 音乐艺术形象者的塑造 《蝴蝶夫人》歌剧的第一幕,是以“巧巧桑”与平克顿的 婚礼场景为开始,歌剧表演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了少女性格、心 理上的变化特征,进而以悠扬的咏叹调为主,将主人公此时幸 福、甜蜜的特征表现出来。同时,该部分作者还巧妙的将歌剧 的曲调风格转换为轻快的风格,乐曲流动变化的过程将少女梦 想、希望、浪漫等心理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该种艺术氛围中 塑造出来的人物,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多变的音乐节 奏更使其人物形象上展示出了“流动性”的美;同时,歌剧表 演期间,乔桑桑开场就运用三大全音音符进行了演唱,这一点 也充分的将主人公内心的幸福、喜悦的特征展示出来,这些都 是歌剧表演中的艺术美所在。 从《蝴蝶夫人》歌剧表演中所应用的乐曲辅助形态上来, 它充分利用了管弦乐进行音乐演奏声乐之间的灵活处理,而歌 剧表演中和声运用,更是与各类管弦乐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音 乐声音传播形态的表演互助效果。同时,歌剧表演期间,中间 又以《晴朗的一天》作为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表达“巧巧桑” 对平克顿的盼望、期盼之情。从这一部分开始,故事中的情感 变化就以波浪式的结构随着音乐的变化转换出来。为此,后续
论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悲剧形象塑造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悲剧形象塑造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2007-06-06中文摘要人物形象塑造是歌剧创作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命题,也是决定一部歌剧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普契尼的歌剧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极具典型性,在歌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进行分析,力求全面、细致地概括出巧巧桑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以及普契尼在对女主人公形象进行塑造时所采取的戏剧音乐手段,从而为歌剧演员饰演巧巧桑这一人物提供一定的心理路径和演唱基调。
全文除绪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部分。
一、歌剧《蝴蝶夫人》的创作背景。
从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普契尼对意大利歌剧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蝴蝶夫人》的取材与创作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下面几章的研究作必要的铺垫。
二、巧巧桑的形象分析。
本章对巧巧桑这一悲剧人物从歌剧文本的角度加以分析,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手,把她的悲剧放入其生长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来观察,着重展现巧巧桑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把握她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脉络,挖掘隐藏在这些变化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悲剧命运的使然,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并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三、普契尼塑造巧巧桑悲剧形象的音乐手法。
以巧巧桑性格发展脉络为主线,选取设置在关键部位的咏叹调和二重唱进行分析,展现普契尼塑造巧巧桑悲剧形象的全过程。
四、普契尼歌剧作品演唱的风格把握。
本章在以上两部分分析的基础上,从一个演唱者的角度出发,阐述普契尼歌剧演唱的风格特点,使巧巧桑从歌剧文本中鲜活立体地展现在歌剧舞台上。
关键词:歌剧普契尼巧巧桑形象塑造悲剧《蝴蝶夫人》ABSTRACTImage-Building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and nuclear proposition in opera creation, but also a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an opera works. The technique of heroine image-building is quite a representative in the opera creations of Puccini, his works shows a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opera. This thesis analyzes on Ciociosan ,a character in Puccini’s opera Butterfly, expect to conclude the deep cause of Ciociosan’s tragic fortune, generalize the technique of opera music Puccini used for building the heroine’s image completely and particularly,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certain psychological way and the singing melody for the actress to act the role of Ciociosan.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in the body of the thesis excluding the preface and epilogue.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1.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the opera Butterfly. This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on three parts, the development of Italia opera in the 19 century, Puccin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alia opera, the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reation procedure of Butterfly, in order to provide essential prepar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of below.2. The 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Ciociosa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gic character Ciociosan in terms of opera text, it starts with the heroine’s social background, observes her tragedy in the sight of her growing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focus o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Ciociosan showed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expect to grasp the skeleton of her changed thinking, dig out the deeper cause behind the change, and reveals her tragic destiny, in order to make this artistic image become more vivid, true and havea deeper social significance.3.The music technique of Puccini used to build the tragic image of Ciociosan. This section takes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Ciociosan as a key clue, selects and analyzes the aria and duetto which set in the key place of this opera, shows a complete process of Ciociosan’s tragic image.4. Puccini’s singing style grasping on opera. In this section, it starts in terms of a singer to describe the singing style of Puccini’s opera which makes Ciociosan show vividly on the opera stage from the opera text.Keywords: Opera, Puccini, Ciociosan, Image-Building, Tragic,Butterfl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高中音乐人音版公开课教案卡门(选曲)歌剧

AP高三音乐圣殿的明珠《歌剧》一、随心所欲话歌剧1、欣赏《我的太阳》你知道这首歌曲吗?什么唱法?这种唱法诞生于哪里?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又叫意大利唱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学派。
美声唱法采用比其它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圆润又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
在哪种艺术形式当中,都是采用的美声唱法?——歌剧2、学生活动:畅所欲言——我所知道的歌剧:综合性艺术。
3、设问:知道歌剧诞生的日子吗?1600-1750巴洛克时期4、关于歌剧:歌剧可说是西洋音乐中历史最悠久且仍在流行的音乐形式,欣赏歌剧基本上是对西洋音乐从文艺复兴晚期到现代的纵览。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政治环境,不同的社会思潮,具体而且真实的反应在歌剧这样的综合艺术之中。
所以,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歌剧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5、学生自由发言:但是有同学说我不喜欢歌剧怎么办?为什么我不喜欢歌剧?是的,真心听不懂啊。
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不晕才怪。
所以,我向老外介绍京剧我怎么做的?1、听经典唱段——比如《贵妃醉酒》,听听李玉刚的版本2、了解故事情节那么我们走进歌剧院不也同样如此?二、走进歌剧院1、是了解剧情2、反复听经典唱段。
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在欣赏中注意到歌剧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
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咏叹调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体感、乐队伴奏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等等。
如果你听得多了,会对不同作曲家的歌剧写作风格、对同一个作曲家不同作品的特色、不同流派的创作观以及不同歌唱家、指挥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有所领会,在比较之中,你对歌剧这门艺术的魅力便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三、说说你应该知道的十大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作曲《弄臣》三幕歌剧。
根据法国维克多.雨果的剧本《逍遥王》改编,由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作曲《茶花女》三幕歌剧,根据法国小仲马剧本《茶花女》改编,威尔第作曲《卡门》四幕歌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 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 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 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 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 1802年 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 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 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 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 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 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 《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 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 的不朽之作。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 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 和尊严,这在他的音乐中有充分的体现。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
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 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 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 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 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 除《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 《灰姑娘》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70年代后:风格更多 评价
当代 音乐
发展趋势:大众化、多元化
发展状况:民族音乐推动世界 音乐繁荣
兴起:19世纪 中心:奥地利和德意志
兴起和发展 发展: 19世纪中叶
浪漫主义 特点 音乐
德意志:贝多芬
奥地利
舒伯特 小约翰·施特劳斯
代表
罗西尼 意大利 威尔第
普契尼 法国:比才
对流行音乐的评价:
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 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 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 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歌剧《蝴蝶夫人》简介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兰,剧情取 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改编成 剧本。歌剧描写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 她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 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 另有新娶。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 吻剑自尽了。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 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乐创 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 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 代表作之一,也 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第3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背景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所不同
19世纪的 音乐流派 与杰作
音乐流派 与杰作
浪漫主义音乐
地区:俄国和东欧 民族音乐
代表: 柴可夫斯基
美国音乐
含义 一战后二战前:爵士乐
流行 发展 音乐 历程
二战后:摇滚乐
流行原因 主要特点
代表人物
20世纪 世界的 音乐发展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 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 交响曲。
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出生在 维也纳近郊一个教师家庭。舒伯 特有很强的鉴赏力,能发现优秀 的诗作。席勒、海涅的诗常被他 选作歌词。他还十分重视诗作的 音乐性,他的歌几乎每一首都极 为优美别致。他创作的两部声乐 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 旅程》,被公认为是艺术歌曲创 作的最高峰。《小夜曲》,这是 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 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 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 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 而成。他是艺术歌曲新风格的开 拓者,因而被誉为“歌曲之王”。
《茶威花尔女》第剧照
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 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 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 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 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 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意大利名 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 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 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 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 --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 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 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 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 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 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 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贝多芬的故居
贝多芬的助听器 贝多芬的钢琴
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
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 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 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 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 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 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乔治·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 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 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 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 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 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 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 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 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 《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 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 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 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 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 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 最高成就。
罗西尼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 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 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 对位。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 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利亚的理发 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 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