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9例失败原因分析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探讨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探讨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再次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以及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原因。
方法对25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再次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KTP泪道激光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
结果22例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再次手术治愈率达88%。
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可以根据失败原因再次选择手术治疗,成功率高。
标签:泪囊鼻腔吻合术;慢性泪囊炎;KTP泪道激光治疗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疾病该病除持续溢泪导致患者不适外,还带来美容缺陷以及对眼部的潜在危险。
目前该病常规手术治疗为泪囊鼻腔吻合术,但该术式术中吻合操作困难,术后吻合口易闭锁且难以处理。
对于术后吻合口闭锁,泪道冲洗不通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泪道穿线或置管,此方法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慢性泪囊炎是基层医院眼科的常见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经典的手术方法,其成功率达90%以上[1],部分患者手术失败。
由于第一次手术后,组织粘连、机化、形成瘢痕,再次手术难度大,但此类患者术后仍溢泪、流脓,影响患者美观并且对患眼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我院对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的尝试,选择性的行KTP泪道激光治疗和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文总结了我院2007年1月~2013年3月25例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例均为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其中10例(均在我院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患者)再次手术是行KTP泪道激光治疗,接受泪道激光治疗的时间是初次手术后1~2w,男3例,女7例,年龄26~57岁,患者的选择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泪道冲洗不通,无粘、脓性分泌物反流,考虑是泪总管阻塞的患者。
其中15例患者(为本院及基层医院手术失败者)再次手术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男5例,女10例,年龄35~65岁,手术时间是初次手术后6个月~30年,患者的选择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仍溢泪,泪道冲洗不通,有粘、脓性分泌物反流,诊断为吻合口阻塞的患者,且原皮肤切口无瘢痕增生(排外瘢痕体质),无萎缩性鼻炎及鼻息肉。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处理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处理发表时间:2017-08-03T14:27:04.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作者:李福强熊雅红[导读] 探究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后处理方法及其效果。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四川成都 610081)【摘要】目的:探究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后处理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针对40例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采用鼻内窥镜进行再次处理,持续观察患者效果;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
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对其完成为期1年的跟踪访问,访问过程中并未见患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
结论: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处理分析发现,采用鼻内窥镜再次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情况,减少治疗对于患者的创伤,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处理【中图分类号】R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27-02 慢性泪囊炎在治疗的过程中,一般经过鼻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但是在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恢复欠佳甚至手术失败的现象,此时我们应该再次对患者进行干预,帮助其得到有效的恢复。
再次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部分方法容易出现恢复欠佳的现象,影响患者面部美观。
基于反复讨论的基础,本次我们针对40例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治疗,目的在于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针对40例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治疗,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
40例患者中包括女性23例、男性17例,患者年龄区间为32.5~68.5岁,患者年龄均值为52.34±2.13岁;40例患者均为经过鼻内窥镜治疗,但再次复发。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常见失败原因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常见失败原因王永波;钱筱英;鲍锡柳;金洪尧;游小华【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常见失败原因,探讨解决方法.方法对泪囊炎患者66例72眼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常规随访6~12月,分析其临床常见失败的原因.结果 71眼手术成功,1眼手术失败,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治愈50眼(69.44%),好转16眼(22.22%),无效6眼(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疗效好,安全易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失败原因.【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29【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泪囊炎;失败【作者】王永波;钱筱英;鲍锡柳;金洪尧;游小华【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330008【正文语种】中文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中老年女性为多,主要症状为溢泪伴脓性及粘液脓性分泌物,急性发作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硬结。
泪囊炎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逐渐加重。
目前泪囊炎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1]。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具有直视、微创、出血少、损伤小、面部无瘢痕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同时,被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视为手术禁忌的急性泪囊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也是有效手术方式[2]。
本文对在本院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的泪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常见的失败原因,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1.1 临床资料收集自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泪囊炎,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本组随访完整资料患者共66例72眼,其中男10例(11只眼),女56例61眼,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52.39±3.52)岁。
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治疗

拔 出导 管 内 注
.
再 通 该手 术简 单 成功率 较高 只 是 应 注 意 导 管 不 宜过细 以 免 影 响手术效果
, 。
射针 头 向 导 管 内 注 入 生 理 盐 水 有 液 体 流 入 鼻 腔
3 落 (
,
;
(2 )
缝合 不 当 或 缝线 脱
, ,
于泪小管 内 鼻腔填 入 麻黄素滴 鼻液和 写的卡 因棉
3 片; (
) 常规扩 张下 泪 点 (4 )
,
) 血 凝块阻 塞吻合 腔
,
血 液机 化 肉芽 组织 增 导致 术 后 阻
、
放 置 导管 将 浸 泡 消毒
,
:
生 纤维 组织形成 ;
. .
( 4 ) 泪 总管 术中损伤
) 术后 处 理
;
每 日 滴抗菌素滴 眼 液可的松滴 眼
.
;
。
临床 表现 术后无泪滋 冲洗
。
液 每周冲 洗 一 次 泪道 点拔出 导 管
, 。
0 3
,
d~ 4 5
d
后从鼻腔或下 泪
.
6
周 后 泪滋 冲洗 泪道不通杨 冲
冲洗 泪 道 通 畅即手术成功 以后每 日
.
洗液从下 泪点或上 下 泪 点溢 出
滴 抗菌素滴 眼 液 和可的松滴 眼 液 每 道 共
4
期
,
钱 克 俭等 心脏外伤病 人 麻醉 处 理 的 体 会
.
:
123
用 甘 霖 醇 因 其 在 利 尿 前 可 适 当增 加 血管 内
庞 杰 心 胜 穿 通 伤 的麻 醉 处 理 与复 苏 处理 临床麻 醉 学杂 志
,
鼻腔泪囊吻合手术失败的再治疗分析

[ 摘
要] 目的 : 探讨鼻腔 泪囊吻合手术失败的再治疗方法 与效果 。方 法 : 选 择鼻 腔泪囊 吻合手术失 败患者 3 O例 , 根 据前
瞻性随机对 照方 法分 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l 5例 , 都 采用 内窥镜下 泪囊鼻腔造瘘术 , 治疗组应用 “ V” 型鼻黏膜瓣 覆盖 , 对照组应 用 鼻黏膜瓣 覆盖。结果 : 治疗组 的再治疗成功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 0 5 ) , 同时治 疗组 肉芽或瘢 痕组织增 生发生 率低 于对 照组 ,
囊 吻合 手术 因具有微创 、 并发症少 、 更符合 泪道系统的解剖 生 1例。根 据前 瞻性随机对照方法 , 将 上述患者分 为治疗 组与对 照组各 1 5例 , 两组的上述资料可纳入进一步研究 ( P>0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
理 特点等优点 已成 为治疗 慢性 泪囊 炎 的重要方 法 , 但 是也 存 在 一定 的失败率 。为此笔者设计 了新 型“ V” 型鼻 黏膜瓣 以覆
质量, 安全性 较 高 , 适宜 临床 上依 据患者 情 况进 行应 用 和治
疗。
4 参 考 文 献
[ 1 ] 张润香 . 人工破膜催产素引产 4 0 0例 临床分 析[ J ] . 山西
医药杂志 ( 下半月版) 2 0 0 7 , 3 6 ( 1 2 ) : 9 4 5 . [ 2 ] 李春芝 , 邓彩芬 , 陆泳 诗. 可调节输 液器在静脉滴 注催产
・
4 76 2・
吉林医学 2 0 1 3年 8月 第 3 4卷 第 2 3期
缩宫素加人 5 0 0 m l , 5 %葡 萄糖 注射液 中 , 选取 7号 注射器进 行滴注 , 每分钟滴 注 8—1 0滴 , 最快不 能超 过 4 0 ̄ ] / m i n 。使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李雅;范金鲁;罗君
【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
【年(卷),期】2008(8)5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术中常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我院近两年来进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374例,探讨术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术巾常见的问题依次为出血、泪囊定位不准确、骨孔的大小及骨孑L位置偏移、泪囊瓣制作不理想、鼻腔疾病的处理等,术中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有助于我们成功完成手术.结论:熟练的手术操作,熟悉鼻腔及泪道的应用解剖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术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总页数】2页(P1042-1043)
【作者】李雅;范金鲁;罗君
【作者单位】421001,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爱尔眼科医院;421001,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爱尔眼科医院;421001,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爱尔眼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联合应用5-FU的临床研究 [J], 陈祥雷;陶黎明
2.5-FU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的应用 [J], 臧鹰;李育广;宋小平
3.射频消融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中的应用 [J], 侯俊红;杨宗豫
4.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 [J], 罗忠贵;禤锦荣
5.射频消融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中的应用 [J], 侯俊红;杨宗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术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术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泪囊造口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中常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对177例(单眼)共199(双眼)例长期溢泪、溢脓,经泪道冲洗治疗无效的患者应用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并进行术后3个月~2年的随访。
结果 163例术后患者在随访期间,157例患者无溢泪、溢脓症状,泪道冲洗通畅,鼻内镜下可见泪囊造口形成良好,6例患者仍有溢泪、溢脓症状,泪道冲洗不同,泪囊造口处狭小或闭锁。
结论采用经鼻内镜下达美德激光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简单的方法。
专业的设备、熟练的手术操作,熟悉泪囊的解剖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术中常见的各种问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慢性泪囊炎达美德激光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眼科医生在鼻外手术,术后面部易形成疤痕影响美容,不易为患者接受,尤其是女性患者。
近年来,鼻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鼻眼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我们回顾性的收集了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77例泪囊炎病例,行常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对术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77例患者中男22例,女155例,单眼155例,双眼22例,其中6例是于我院外行泪囊插管术后复发;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3个月~60年;临床表现为:长期溢泪、溢脓,压迫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曾于我院外反复行泪道冲洗治疗,均无效。
经术前泪囊造影显示泪囊下端阻塞。
1.2方法行全麻或局麻,丁卡因/麻黄碱棉片反复表麻鼻腔内粘膜,认清鼻腔内中鼻甲附着处及钩突结构。
利多卡因局麻药在鼻丘、中鼻甲附着处下方至钩突之间作局部浸润麻醉,以中鼻甲前端附着处为上界,以钩突为后界,达美德激光(Diomed,英国)向前向下做一1.3×1.2cm大小圆形粘膜切口,分离粘膜至骨面,显露上颌骨额突与泪骨的结合骨缝,用微型电动钻磨去骨质显露淡蓝色泪囊内壁,经泪小点导入泪囊探针确认泪囊位置后,在探针引导下,达美德激光做“T”形切口切开泪囊前壁,清除周围骨屑及粘膜后,硫酸小诺霉素60 mg+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冲洗泪道,分别将硬膜外麻醉导管一端从上、下泪小点导入进入泪小管到达鼻腔泪囊造口处,调整上下距离后,银夹固定鼻腔内硬膜外管,剪除多余硬膜外管后造口周围放置明胶海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术眼点抗生素滴眼液,术后3-6月拔除硬膜外导管。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及鼻腔异常者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及鼻腔异常者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10-16T13:24:52.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6期作者:狄德锋(通讯作者)[导读] 此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如果发现同时伴有鼻腔结构异常者,同时行鼻腔手术,可提高成功率。
(甘肃省金塔县人民医院甘肃酒泉 735300)【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及慢性泪囊炎合并鼻腔结构异常者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同时行鼻腔手术,观察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慢性泪囊炎病人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有鼻腔结构异常者同时行鼻腔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6例(59眼)中,治愈56眼,好转3眼,有效率100%;鼻内吻合口在3个月内上皮化。
结论:此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如果发现同时伴有鼻腔结构异常者,同时行鼻腔手术,可提高成功率。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镜;慢性泪囊炎;伴鼻腔结构异常;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214-01 慢性泪囊炎多在鼻泪管下端阻塞,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伴细菌感染引起。
沙眼、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是常见诱因[1]。
慢性泪囊炎主要症状为眼分泌物多、泪溢等,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
传统手术容易损伤患者面部,让病人难以接受。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鼻内镜成为手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
尤其是合并有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同时行鼻腔手术、提高了成功率。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59眼),男21例(23眼),女35例(36眼);年龄23~62岁。
术前均查上下泪点、泪小管正常,泪囊造影泪囊呈囊状者。
手术前都进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了解是否影响操作和泪囊鼻腔吻合效果的鼻腔结构异常:如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中下鼻甲肥大等情况。
无鼻腔结构异常者单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有鼻腔结构异常者联合行鼻腔结构异常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9例失败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14-10-13T17:17:15.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7月第21期供稿作者:黄永林孙永东陈隆晖[导读] 以上仅为笔者的一点心得体会,引起泪囊鼻腔造孔术失败原因还有很多,这需要大量医学工作者为之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经验指导临床黄永林孙永东陈隆晖(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646000)【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失败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9例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失败原因。
结果失败病例包括小泪囊3例、伴鼻部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3例、外伤性鼻泪管阻塞1例、未按医嘱使用类固醇药物喷鼻及按时随访2例。
结论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较好方法,熟练掌握鼻泪系统的解剖学知识、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巧、妥善处理小泪囊、同期治疗鼻部疾病、减少造孔口处肉芽增生等可减少手术失败的发生。
【关键词】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失败原因【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017-03HUANG YONG-lin SUN YONG-dong CHEN LONG-hu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ffilliated to Luzhou Medical College,ENT,Lu Zhou, 646000)【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n the failure of 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Methods:Etrospective analysis 9 failure casues of 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Results:Failure cases include 3 cases of small lacrimal sac ,3 cases with nasal diseases such as nasal septum deviation or nasal polyps , 1 case of traumatic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2 cases who not according to the doctor's advice to use steroids nasal spray and followe-up on time.Conclusion :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 is the better method for treating chronic dacryocystitis,proficient master the anatomy of the nasal system,pay attention to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surgical techniques,properly handle the small lacrimal sac,treat the nasal diseases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granulation hyperplasia on the created orifice ,and so on ,can reduce the failure 【Key words】nasal endoscopy dacryocystorhinostomy Causes of failure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已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尽管该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无瘢痕、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失败病例仍时有发生。
作者对2006年6月-2013年7月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后的患者125例(132眼)进行观察,发现9例失败病例,现将失败的可能因素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5例132眼,女98例,男27例,年龄5~70岁,平均48.5岁。
患慢性泪囊炎病史1~25年不等,其中外伤性鼻泪管阻塞2例2眼,医源性泪囊炎3例3眼,伴鼻部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19例21眼, 1眼为泪道激光手术后,其余病例100例105眼,入院前经泪道反复冲洗、泪道探针探通等治疗无效。
入院前或后常规作鼻内镜检查、泪道冲洗,泪囊碘油造影了解泪囊大小、有无占位性病变、泪道阻塞等情况。
如果发现明显鼻部疾病的行副鼻窦CT检查。
1.2手术方法应用0°鼻内镜及影像系统及手术器械,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对12岁以下儿童采用全麻,其余患者均采用局麻,对伴有鼻部疾病并能影响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成功率者,同时给予手术治疗。
在鼻内镜直视下,用钩突刀或镰状刀,于中鼻甲附着处前缘黏膜区做直径大约15 mm圆形黏骨膜切除,充分暴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前部。
采用耳用磨转磨除上颌骨额突,造出直径大约10mm的骨窗,暴露泪囊,此时可见到泪骨和上颌骨鼻突连接缝。
用泪道探针自下泪小点插入至泪囊,在探针引导下,以钩突刀或镰状刀纵行切开泪囊内侧壁,并上下延长切口,用鼻科显微手术剪将泪囊黏膜修剪成“[”、“]”形状成为前后两瓣,以医用生物胶分别将泪囊黏膜前后瓣稳妥粘附于鼻腔黏膜,完全覆盖裸露骨面。
用10ml生理盐水行泪道冲洗,可见冲洗液由鼻腔造孔处流出,即表明手术成功,最后用浸有地塞米松的明胶海绵填塞于“[”、“]”造口内,起到支撑泪囊,固定人造瓣口,防止泪囊瓣漂移,用凡士林砂条填塞鼻腔,手术结束。
1.3 术后处理与术腔观察术后常规应用复方妥布霉素眼液点眼5~7天,术后1~2天拔除鼻腔填塞纱条后,用1%盐酸赛洛唑琳钠鼻喷雾剂喷鼻,每天3次;庆大霉素8万U加地塞米松5mg冲洗泪道,每天1次;术后第2天开始鼻用内镜检查,及时清理鼻腔血凝块、分泌物、结痂、肉芽等病变。
术后7日应用辅舒良喷鼻1次/天,持续3月,出院后门诊观察,每月至少一次检查鼻腔处理血痂、分泌物并行泪道冲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
1.4 疗效判定采用韩德民等[1]的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鼻腔造孔形成,上皮化,流泪、流脓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②好转: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上皮化,症状减轻,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③无效:症状无缓解,冲洗泪道不通或加压后仍不通,造瘘孔闭锁。
治愈和好转均视为手术成功,二者相加计有效率。
2 结果所有病例经术后一年以上的随访统计,132眼中,9眼无效,占6.81%。
其中小泪囊3例、伴鼻部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3例、外伤性鼻泪管阻塞1例、未按医嘱使用类固醇药物喷鼻及定时随访2例。
3 讨论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大多患者特别是青年女性自愿选择经鼻径路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该术式没有面部伤痕,能通过最短路径形成人工造口,在鼻内镜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损伤创面小,采用医用生物胶粘接,较快地缩短了手术时间,比过去常规的眼科内囊鼻腔吻合术更快捷。
但本组病例132眼中,有9眼失败,提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疗效。
笔者通过回忆本组失败病例,寻找失败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1 熟练掌握鼻泪系统的解剖学知识:眼眶前部内下方为泪囊窝,它由上颌骨额突在前、泪骨在后所形成的一个凹陷,泪囊位于其中,外有骨衣包裹,骨衣分为两层,深层在泪骨上形成其骨衣,泪囊卧于其上;浅层覆盖于前后泪嵴上,形成泪筋膜[2]。
泪液由泪腺分泌,经上、下泪小点的吸虹、泪囊周围肌肉的挤压和重力作用到达鼻腔,本组中有一例为外伤性鼻泪管阻塞,手术无效,可能与该例有陈旧性面部开放性伤口、眼眶及上颌窦多处骨折,临床上多见局部瘢痕形成,泪囊位置发生了改变,以及出血等也是失败的原因[3]。
笔者认为泪囊鼻腔造孔术如果破坏上、下泪小点的吸虹功能,损伤泪囊周围肌可导致手术失败。
3.2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巧:①泪囊定位准确,我们常采用“枪状摄定位法”定位[4],此方法在术中经常被应用到。
还可以将冷光源放在泪囊区,找到泪囊在鼻腔的投影进行定位。
②造骨孔时有条件尽量使用磨转,这样可保证骨面光滑,将术区轮廓化,防止眼眶损伤,减少骨面增生导致再次闭锁。
将泪囊黏膜修剪成“[”、“]”形前后两瓣,这样瓣膜能较好地贴合在骨孔边缘上,可起到有利于造孔口形成。
③造孔口行成后,需要适当的支撑物,笔者选用的浸有地塞米松的明胶海绵填塞瓣口,可以起到支撑泪囊造口,防止泪囊瓣漂移,另外地塞米松对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减少炎性因子的聚集及致炎因子的形成,抑制肉芽的形成,防止管壁瘢痕粘连及畸形愈合。
并能延缓或减慢伤口的愈合,防止管壁瘢痕粘连[5]。
3.3 妥善处理小泪囊:笔者认为小泪囊导致失败原因可能有①泪囊小,使术中定位难度增加,术中可能找不到泪囊。
②人工切成的泪囊瓣小,无法完全覆盖裸露的骨面,更容易导致肉芽增生使其造孔口闭锁。
③在剥离泪囊骨衣包裹后,可以见到泪囊为微淡蓝色,临床中我们发现大多小泪囊失去这一标志,导致对泪囊的判断错误,或在切泪囊时仅切开泪囊筋膜。
④小泪囊多伴有萎缩趋向,对上、下泪小点的吸虹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的经验是:术前常规X线造影下,泪囊大小为:上下径5~19mm,平均9.14mm;前后径2.5~8.0mm,平均4.4mm;左右径3~7mm ,平均4.9mm[6]。
将泪囊小于9.14mm×4.4mm×4.9mm大小者,视为小泪囊予以重视,加强与患者沟通,降低患者对手术期望值。
术中同时采用上段介绍的两种泪囊的定位方法,对于小泪囊不必造骨孔足够大,而强调泪囊瓣与鼻腔粘膜吻合后能覆盖裸露的骨面为宜,在探针引导下指导切开泪囊,可保证切开泪囊。
3.4 同期治疗鼻部疾病:传统手术失败的原因多是鼻内原因造成,如钩突肥大、筛泡肥大、中鼻甲肥大、瘢痕粘连、鼻中隔偏曲、肉芽生长阻塞鼻腔造瘘口等[7]。
笔者所遇的慢性泪囊炎伴鼻部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中的3例失败病例,其中1例为伴鼻中隔偏曲,劝其同期予鼻中隔矫正,但患者只要求作泪囊手术,息肉复发阻塞造孔口1例,术腔粘连1例;予再次性鼻内镜下处理,开放造孔口后症状缓解。
笔者认为在施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时,必须同期处理鼻部疾病外,还应加强对鼻部疾病的术后综合治疗,减轻鼻腔炎症、降低鼻息肉的复发,方能有地效降低泪囊手术失败的发生。
3.5 减少造孔口处肉芽增生:有学者认为吻合腔肉芽增生、前瓣塌陷、血凝块的阻塞与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否成功有密切相关[8]。
笔者观察到的9例失败的病例,造孔口均有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其中1例患者存在瘢痕体质,笔者认为术前应当了解患者是否为瘢痕体质,如有应慎重手术,术中采用锋利的钩突刀或镰状刀切除鼻腔粘膜和切开泪囊,切口边缘的整齐保证良好的对位愈合,术中使用地塞米松明胶海绵既起支撑作用又可减轻炎症反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