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

合集下载

颈部动脉超声筛查规范(卫生厅)

颈部动脉超声筛查规范(卫生厅)



(7)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时窃血程 度和路径的诊断标准
根据锁骨下动脉狭窄同侧VA血流频谱和方向的改变,锁骨 下动脉窃血程度可划分为:

① I级窃血(VA收缩期有切迹); ② II级窃血(VA双向血流即收缩期逆转、舒张期正常);


③ III级窃血或完全型窃血(椎动脉血流完全逆转)。 改变不明显时可行束臂试验。

超声描述: 常规超声描述:应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 范围、数量(如内-中膜厚度、斑块等)、病变 程度(有无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及侧支 循环情况)及相关信息。 超声诊断:包括定位、定性、定量(狭窄程 度)、诊断结论。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常规筛查 (5)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① 双侧椎动脉流速不对称,患侧椎动脉流速低于健侧。 ② 双侧椎动脉血流频谱不对称。患侧椎动脉出现收缩期 切迹(隐匿型窃血,Ⅰ级);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部分 逆转,血流频谱呈现双向“振荡型”改变(部分型窃血, Ⅱ级);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频谱呈单向 “脉冲型”改变(完全型窃血,Ⅲ级)。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 致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 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 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 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 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目前国际采用的颈动脉狭窄标准是2003美国放射年会 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表2)
表2
狭窄程度
正常或<50% 50%~69% 70%~99% 闭塞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

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83页)

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83页)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14、抱最 大的希 望,作 最大的 努力。2 021年5 月17日 星期一 2021/5 /17202 1/5/17 2021/5 /17

15、一个 人炫耀 什么, 说明他 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5月 2021/5 /17202 1/5/17 2021/5 /175/1 7/2021

一.颈部血管超声(二)椎动脉超声检测
一.颈部血管超声(二)椎动脉超声检测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记录VI或V2或V3的PSV、EDV及RI 。
一.颈部血管超声(二别是体型肥胖颈部短粗 的患者,单纯线阵探头检査深度达不到,椎动脉起始段检 查困难时可以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
3.斑块声学特征评估 由于斑块内组成结构不同,对声波的吸收及反射不同,
斑块显像特征也不同。正常血管壁三层结构回声分别为中 等回声(内膜层)、低回声(中膜层)、髙回声(外膜层)。斑 块回声评估可以与血管壁结构进行比较。
(1)均质性回声 二维灰阶显像图显示斑块内回声均匀一致。根据斑块回声与 血管壁回声强弱的差异分类: ① 低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低于内膜层。 ② 中等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与内膜层相等。 ③ 强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等于或略高于外膜层。
若舒张期血流存在但出现低流速高阻力型血流频谱特征者应考虑为颈内动脉于眼动脉分支以远闭颈内动脉狭窄诊断标准2003狭窄程度psvcmsedvcmspsvicapsvcca正常或5012540205069125230401002040709923010040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1颈总动脉狭窄根据颈总动脉狭窄的位置可以分类为近段狭窄起始端至甲状腺下极水平中段狭窄甲状腺上下极之间短段远段狭窄甲状腺上极至分叉水平

5.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

5.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47.001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D111107003111006);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资助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通信作者:武剑,Email:wjxr@yahoo.com・专家论坛・推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脑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技术及规范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武剑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每年上升8.7%,全球范围来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脑卒中改变着患者的生活,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鉴于超过76%的卒中为首次发作,有效的预防措施乃是降低卒中负担的最佳方式[1]。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

在中国,33%~50%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3-4]。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进而提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预警和防治水平[5],为首次卒中发作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减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为了在北京市范围内建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识别体系,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合理有效的筛查,规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诊断标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建议,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执行,质控中心执行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武剑主任组织团队成员及多家医疗机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以下简称《规范2014版》)[6-7]。

自《规范2014版》起草工作启动开始,经历了多次讨论,总结了已经明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整理了合理的筛查方法与策略,对规范的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和表述方法都进行了数次全面的修改,最终制定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与诊断标准。

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2适应证:①年龄<75岁;
②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 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
③发病在6小时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
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
⑤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 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
⑥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小时;
2脑栓塞:
起病急骤;常有心脏病史;有栓子的来源如风心 病 冠心病 心肌梗死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特别是合并心房纤颤
3颅内占位病变:
某些硬膜下血肿 颅内肿瘤 脑脓肿等也可呈卒 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 状;有时颅内高压征象;特别是视乳头水肿并不 明显;可与脑梗死混淆;CT/MRI检查不难鉴别
最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 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可使本已缺血缺氧的脑细胞耗 氧增加;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应在脑卒中亚急性期 病后2—4周使用 中医药治疗很有应用前景;正在评 价之中
8 外科治疗 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颅内外动脉 吻合术 开颅减压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有一 定疗效 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征 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
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一: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诊断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的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
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 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2 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 形成 常用药物有肝素 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
3 可用于进展性卒中 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防 止再闭塞 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指南与共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1.014通信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王拥军yongjunwang111@aliyun.com前 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如何规范TCD诊断报告

如何规范TCD诊断报告

毕竟吃了点药了,症状有时会好一些,但 并没有解决他的根本问题,所以,治疗 “脑供血不足”的药吃了一年又一年,症 状却一年年加重,病人的心里负担也在一 年年加重,而临床医生也是觉得万般无奈 和困惑,怎么病人吃了这么长时间治疗脑 供血不足的药都治不好呢?因为病人的症 状不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当然治不好。
头晕/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在4400例的神经耳科门诊患者,50%的头晕和眩 晕为周围性,10%为中枢性,40%为不明原因 在头晕门诊中,前庭中枢性病变只占10-20%
头晕/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 头晕和眩晕在后循环缺血中常见(19%为起病表现,
62%在病程中表现) • 后循环缺血很少以此为唯一的表现(NEMC-PCR的 407例患者中无1例仅表现为头晕) • 反复发作的长期的眩晕不是后循环缺血 • 头晕只是见于后循环缺血,但决不能以此确诊,总 必须伴随有其他脑干和小脑的表现
重新学习的知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名称已经被淘汰, 现在称之为后循环缺血或椎基底动脉缺血, 特指后循环TIA和脑梗死
颈椎病不是VBI的主要病因
颈椎检查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价值吗?
KR Adams, MW Yung, M Lye and GH Whit与32例同 年龄同性别对照的颈椎放射学表现.平均年龄77.6岁.未见两 组有放射学表现的差异,包括椎间盘间隙狭窄和骨刺的程度.因 此,没有理由将颈椎检查作为诊断VBI的常规.
VBI概念的变迁-后循环缺血(PCI)认识的历史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 “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使用。 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
将头晕/眩晕的病因多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将VBI的概念泛化,为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 处置不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DSA:颈动脉超声、TCD、CTA/MRA检查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需要进一步评估及手术治疗,建议行DSA检查。(4) 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需要进一步了解斑块性质、管腔结构,需要与其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鉴别时,建议行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
五、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适用]
在成年人(>45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可定义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
1.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主要指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其中尤其胆固醇起关键作用,LDL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启动因素。
2.高血压:高血压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产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间早且程度重,一般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和弯曲处。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l mmHg=0.133 kPa)。
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增厚,斑块形成:或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10.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可直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三)筛查时间
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宜尽早开始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四)筛查策略
在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中,宜对就诊和查体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1级:(1)+(2);(3)、(4)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2.脑动脉粥样硬化2级:(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 20 mmHg。(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增厚,有3个以上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不均回声或不规则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轻度血管狭窄。(4) CTA/MRA/DSA/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轻度狭窄。(5)0.4≤ABI≤0.6。
(4) CTA/MRA/DSA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并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5)ABI<0.4。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3级:(1)或(1)+(2);(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3.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生化检查[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等];凝血四项;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糖化血红蛋白。
4.颈动脉超声及TCD: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见附录七。
5.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CTA、MRA、DSA、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等检查。(1)CTA: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无造影剂过敏史,可行CTA检查。(2) MRA: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体内无顺磁性物质(如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可行MRA检查。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
一、范围
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及诊断。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为颈内动脉系和椎_基底动脉系。
2.体征:除一般体格检查及神经科查体外,需要采集的相关体征:(1)测量双臂血压: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见附录一。(2)颈动脉听诊:颈动脉听诊的操作方法见附录二。(3)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方法见附录三。(4)踝臂指数:ABI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见附录四。(5)体质指数:BMI的计算方法见附录五。(6)测量腰围:腰围的测量方法见附录六。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2级:(1)或(1)+(2);(3)、(4)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3.脑动脉粥样硬化3级:(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 20 mmHg。(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增厚,斑块形成,且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脑血管疾病。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半数以上在疾病的早期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就可能已存在各种临床或亚临床状态的并发症。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从而提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预警和防治水平。因此,推荐对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之一,是最常见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并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中等动脉(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中膜弹性减弱,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和四肢坏疽等。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指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因素。
脑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存在,虽不能预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但将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概率。
8.肥胖症、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症(高BMI者)、不良饮食习惯(比如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或油炸食物)多伴有脂代谢紊乱,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9.运动:规律的体育运动可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并有助于减轻体重。缺乏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指每周坚持3次及3次以上,每次至少30 min)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风险分层
1.脑动脉粥样硬化低风险:(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无阳性发现,且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3)颈动脉超声仅发现CIMT增厚;或有3个及3个以下斑块(斑块性质为均匀回声、规则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轻度血管狭窄。(4) CTA/MRA/DSA/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或发现任一血管轻度狭窄。(5)0.4≤ABI<0.9。
3.糖尿病(血糖异常):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胰岛素水平可刺激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而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损伤内皮细胞。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富含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后者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吸烟:吸烟(或烟雾暴露)可增加多种黏附因子的表达,并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TCD: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und)。
CT: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A: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低风险:(1)+(2);(3)、(4)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2.脑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增厚,且有3个以上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不均回声或不规则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溃疡型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颈动脉超声及TCD发现任一血管闭塞。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BI: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BMI: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五)筛查方法及筛查内容
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对就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内容包括:
1.病史采集:询问并记录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询问病史时应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以下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言语不利、肢体无力(偏侧)、肢体麻木(偏侧)、行走不稳等;如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应继续询问发作诱因、发作次数、发作性质和部位。
DSA: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