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鉴别中的作用
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对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对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文国泰【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08(005)005【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对原发性肝癌(PHC)、转移性肝癌(MHC)、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PHC、29例MHC、17例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用微柱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AFP和CEA.AFP、CEA对PttC和MHC的诊断效率采用矩阵决策法.结果 PHC患者血清AFP为(3542.3±5647.4)μg/L,明显比MIIC、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组及健康对照组高(F=13.69,P<0.01);MHC以CEA最高,达(75.6±162.1)μg/L.AFP对PHC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和准确度均较高,分别达81.93%、91.30%、94.44%、73.68%和85.27%;而CEA对MHC有较高灵敏度、阴性预报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2.41%、87.69%和60.47%.结论联合检测AFP和CEA能较好地诊断和鉴别诊断PHC、MHC、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总页数】3页(P34-36)【作者】文国泰【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简阳,64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联合检测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钟安军2.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乔正蓉3.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肝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1 [J], 高述芳4.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黏蛋白类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J], 林凯;宋莎莎;章礼久5.联合检测甲胎蛋白、α-岩藻糖苷酶、癌胚抗原、谷氨酰转肽酶在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J], 徐雪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项常见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常见15项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介绍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
以下简单介绍15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甲胎蛋白(AFP)意义:AFP是与肝癌有关测肿瘤标志物。
1)诊断原发性肝癌:检测AFP的含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联检AFP+AFP-L3。
较目前较常用的诊断肝癌的B型超声波、同位素扫描和血液生化测定等方法敏感;cutoff值>400ng/mL。
2)动态监测以鉴别诊断肝癌(继发性)、急性肝炎、肝硬化:cutoff值<400ng/mL,多数在300ng/mL 以下,一般急性肝病,可随病情好转AFP含量下降或正常,肝硬化可呈下降或持续低水平,肝癌则逐渐上升(很少超过100ng/mL)。
3)预后评估。
4)疗效监测:(联检HCG)术后、放疗、化疗期间和治疗后,以小于5日的生理半衰期速度较快降低,表明肿瘤被完全切除;若速度较慢降低,应考虑代谢障碍、伴有肝脏疾病或残留,应严密监测。
5)复发和转移判断。
其他意义:妊娠期先天性疾病的初诊,确诊需进一步羊穿或B超:与孕周不对称的升高,联合B超检查可判定无脑儿、脊柱裂、胎儿窘迫综合征和胎儿宫内死亡;孕中期AFP mom>2.5为开放性神经管畸形高危,进一步联合羊水、B超做出诊断。
价值在于对患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者胚胎细胞恶性肿瘤的高风险人群进行监测。
已广泛用于肝癌、生殖细胞瘤高危人群的普查、诊断、临床随访、疗效观察以及预测复发和转移。
2.铁蛋白(Ferritin)意义:Ferritin储铁指标,恶性肿瘤标志物之一(主要指肝癌、血液肿瘤、淋巴瘤、胰腺癌、肺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乳腺癌、卵巢癌)。
1)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肝癌标志物:尤其早期诊断AFP阴性的肝癌的又一敏感标志物。
2)辅助诊断肝转移性、肺转移性、乳腺转移性肿瘤:76%肝转移患者Ferritin会高于400ng/mL;87%肺转移患者Ferritin会阳性。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等20种常用肿瘤标志物、主要疾病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肿瘤相关物质等20种常用肿瘤标志物、主要疾病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甲胎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
甲胎蛋白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与肝癌及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阳性检测指标。
临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及疗效监测。
在转移性肝癌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正常参考值:≤7ng/m l癌胚抗原(CEA)C 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肝癌、肺癌、卵巢癌、泌尿系肿瘤等,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结肠炎、胰腺炎、肝硬化、肝炎、肺部疾病等,CEA在诊断上辅助价值。
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
术前CEA浓度越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可能越小,生存时间越长;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正常参考值:≤5ng/ml癌抗原125(CA125)CA125最常见于上皮性卵巢肿瘤血清中,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差,恶性肿瘤引起腹水中可见升高,升高可见于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多种妇科良性疾病。
正常参考值:≤35U/ml癌抗原15-3(CA15-3)乳腺癌辅助诊断指标但在乳腺癌早期敏感性不高,早期阳性率为60%,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为80%。
癌抗原15-3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指标。
增高:见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1. 甲胎蛋白(AFP)AFP 是初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旳指标, 合用于大规模普查, 假如成人血 AFP 值升高, 则表达有患肝癌旳也许。
AFP 含量明显升高一般提醒原发性肝细胞癌, 70~95%患者旳 AFP 升高, 越是晚期, AFP 含量越高, 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
AFP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旳大小, 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旳关系, 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旳一项敏感指标。
AFP 值异常高者一般提醒预后不佳, 其含量上升则提醒病情恶化。
一般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 AFP 值应降至 20ng/ml 如下, 若降旳不多或降而复升, 提醒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旳也许。
在转移性肝癌中, AFP 值一般低于 350-400ng/ml。
妇产科旳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 AFP 也会明显升高。
AFP 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 HBsAg 携带者。
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 AFP 升高现象。
孕妇血清或羊水 AFP 升高提醒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 atresia 或多胎, AFP 减少(结合孕妇年龄)提醒未出生旳婴儿有 Down’s 综合征旳危险性。
正常参照值: 0~15 ng/ml2. 癌胚抗原(CEA)在正常成人旳血液中 CEA 很难测出。
CEA 是一种重要旳肿瘤有关抗原, 70-90%旳结肠腺癌患者 CEA 高度阳性, 在其他恶性肿瘤中旳阳性率次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 %)、肝癌(62-75%)、乳腺癌( 40-68%)、泌尿系癌肿(31-46%)。
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 CEA 旳阳性检测率更高, 由于这些肿瘤“浸泡液”中旳 CEA 可先于血中存在。
CEA 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 当发生肝转移时, CEA 旳升高尤为明显。
AFP、CEA、CA50、CA199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AFP、CEA、CA50、CA199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摘要:研究和分析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基类抗原50(carbohydrate antigen,CA50)、糖基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这四项组合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临床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50;糖类抗原199肝脏对于人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它们很容易受到各种良性和恶性疾病的影响,最突出的肝脏肿瘤仍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
在恶性肿瘤中来说它的发病率在世界第五左右,它的病死率已经达到世界前三的位置[1]。
全世界每年有70万人死于肝癌,其中中国约占百分之五十,是仅次于肝癌的第二大死因[2]。
一、研究背景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重症脂肪型肝炎以及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病的患者,这往往会导致PHC的发生。
通过手术切除对PHC进行早期治疗是有效的,可以延长生存期。
然而,一些晚期PHC患者可能会出现,如果检测不准确他们将会浪费最好的手术治疗时间,只能被迫接受放疗和化疗。
放疗和化疗不仅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会发生一系列的毒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很有影响。
因此,PHC的早期诊断,尽快的明确病情,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二、研究进展AFP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疗效、疗效的重要指标。
判断其复发、转移等提供了很好的临床依据[3-4],在肝癌高危人口中,已被广泛用于普查与筛选。
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浓度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上升,其特异性是诊断PHC的一个指标。
而肝细胞肿瘤、胚胎肿瘤和部分肝外肿瘤细胞能再结合AFP,从而使AFP浓度增加。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摘要】研究探讨了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糖类抗原19-9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甲胎蛋白作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特异性较差。
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结合不同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结论指出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结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精准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望未来,多学科合作将深化研究,提高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诊断,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研究方法,实验结果,研究结论,临床应用,改进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是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它们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类抗原19-9是一种糖类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甲胎蛋白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标志物,其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和恶性程度相关。
癌胚抗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的抗原,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诊断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探讨,有望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新的可能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目标是探讨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并比较它们在诊断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
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Ch i n J La b Di a g n, De c e mb e r , 2 0 1 3, Vo l 1 7, No . 1 2
意义 。
患者 的癌 胚 抗 原 水 平 显 著 高 于 原 发 性 肝 癌 和对 照 组, 而原发 性肝癌 组 的癌胚 抗原水 平高 于对照 组 , 说 明转 移性 肝癌 患者 的癌胚抗 原水 平高 于原发 性肝 癌
DD纤 维 蛋 白原浓 度 随冠 心病 严 重 程度 增 加 显 著增
加 。从 本 实验结 果看 D D水平 可 以反 映 冠状 动 脉病 变 严重 程 度 。总之 AC S患者 血 浆 DD较 S AP患者
明显增 高 。高危 AC S患者 血浆 D D增 高 尤 为 明显 。 故 血浆 D D 升 高 与 病 情 严 重 程 度 呈 正 相 关 。AC S
患者 。还 有研究 表 明 , 转 移性 肝 癌 患者 中癌 胚抗 原 水平 升高 比例 高达 7 0 9 , 6 以上 , 所 以 癌胚 抗原 对 原 发
2 结 果
原发 性肝 癌组患 者 的 甲胎 蛋 白水平 高 于转移 性
肝癌 组 , 差 异有 统计学 意 义 ( P< 0 . 0 5 ) ; 转 移性 肝 癌
中D D可 以反 映体 内凝 血酶 的活 性 又可 以反 映纤 溶 酶 的活性 , 可作 为血 栓形 成 或溶 解 的标 志 。Kr u s k a l
等_ 4 研 究证 明 不 稳 定 性 心 绞 痛 患 者 血 浆 D 一 二 聚 体
较健康 患者 明 显增 高 。 He i r i c h E s 等 研 究 表 明血 浆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糖类抗原19-9及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通过收集临床原发性肝癌患者和非肝癌患者的血清标本,分析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水平,并评估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显示,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2. 材料和方法2.1 对象选择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和非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原发性肝癌患者需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且未接受任何治疗。
非肝癌患者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或其他肝脏疾病患者。
排除有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2.2 血清标本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进行血清分离并冷冻保存。
避免血清标本受到阳光直射或高温等因素的影响。
2.3 实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水平。
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用常规的临床检测手段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以确认诊断结果。
2.4 数据分析收集并统计所有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评估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等指标。
3. 结果经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评估,得出以下结果:(1)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分别为 78.5%、82.3%和73.6%,特异性分别为 72.4%、65.8%和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