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

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
天津市 高职 院校毕 业 生就 业状况统计 分析
王智海
( 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 天津 3 0 0 4 1 0 )
摘 要: 高职 高专毕业生是我国劳动 力资源中的一个优 秀群体 , 近 年来, 随着我国高职 高专院校 的扩招 , 毕业生人 数急剧增加 , 就 业形势也 日益严 峻。天津是全 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 , 对高职毕业 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 , 深入挖掘就业 工作 的特 点和规律 , 是进一 步完 善 高职 教 育 的 必 由之 路 。 关键词 : 高职 ; 就业 ; 统 计 . 天津市高职 院校 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 . 高职教 育持 续展 , 就业率提高 近年来 , 我 国高等职业教 育 的规模 在迅速 扩大, 根 据教育 部 发展规 划司 日前公布 的数据, 截至 到 2 0 1 5年, 我 国共有 高职院校 1 1 9 1 所 ,高职院校在校 生 9 4 9万,占全 国本专科 在校生总数 的 5 4 %。高职院校在校学 生总数已经超过 了本科在校生, 成 为我国 高校毕业生就业 的第一大群体 , 截止至 2 0 1 4年 9 月, 高校毕业 生 人数达 9 6 0万人 , 其 中半数生源为高职毕业生 。 天津是全国高职 教育 的发源地 ,是教育部认定 的高职教育改革试验 区。 自 1 9 9 9 年至今 , 天津高职教育取得 长足 的进 步。 目前 , 全 市高等职业学 院达到 2 7 所, 高职高专在校生超过 1 0万人 。 2 0 1 5年全 市应 届毕 业 的大学生 中 , 本 科生达 到 6 . 4万人 , 高职毕业 生更 高达 6 . 5万 人 。在独立设 置的高职 院校 中 .有 国家级 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9 个, 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 0个 。天津职业大学为 国家重 点建 设示范高职 院校 ,天 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的计算机 网络技 术 专业 和医学 高等专科 学校 的 高级护理 专业 为 国家级精 品专 业, 中德 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 为国家级 实践 基地 , 还建立 了由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对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做出了分析,总结了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并对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对策探讨,以期对高职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形势,对策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就业人数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找工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中的重头戏。

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及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本课题组面向天津市多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展开了问卷调查。

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等多家天津市高职学院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400名高职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与就业形势。

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及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以深入探讨高职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情况及生活情况。

一、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入大众化,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学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

1.高校毕业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不再是人才“精英”,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宠儿”。

就业模式也由“毕业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

从统计结果来看,通过扩招形式进行的大众化教育,使得日益增加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37.63%的毕业生认为“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需求结构性失衡,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呈平衡状态。

但是,从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性别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的失衡问题。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也面临供大于求的困境,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存在较低的认可度,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专业就业率偏低,就业难度较大。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就业现状和就业压力原因,提出相应的就业对策研究并探讨就业指导与辅导的重要性,同时探讨创业扶持政策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环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旨在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就业对策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了解他们就业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原因,分析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源;3. 提出有效的就业对策,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竞争力;4. 探讨就业指导与辅导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服务;5. 分析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步伐;6. 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

2. 正文2.1 就业现状分析1. 就业率情况: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逐渐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波动。

有部分专业的就业率较高,但也有一些专业就业率偏低。

2. 行业分布: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

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成为就业热点。

3. 薪资水平: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刚刚毕业时的薪资水平较低,尤其是在一些传统产业和基层岗位上。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1. 调查背景为了全面了解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对我校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调查。

本报告旨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行业、薪酬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学校提供决策依据。

2. 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职业学校近三年毕业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访谈对象包括毕业生、企业和教师,共计50人。

3. 调查结果3.1 就业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职业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8.2%,其中男生就业率为97.6%,女生就业率为98.8%。

各专业就业率如下:- 计算机专业:96.5%- 电子专业:99.0%- 机械专业:97.2%- 财经专业:99.5%3.2 就业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我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IT行业和金融行业,占比分别为40.2%、28.5%、23.0%和21.3%。

3.3 薪酬水平毕业生平均起始薪酬为4500元/月,其中男生平均起始薪酬为4300元/月,女生平均起始薪酬为4700元/月。

各专业起始薪酬水平如下:- 计算机专业:5000元/月- 电子专业:4600元/月- 机械专业:4200元/月- 财经专业:4800元/月3.4 职业发展和满意度调查显示,80.6%的毕业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较高。

在职业发展方面,35.2%的毕业生表示已获得晋升机会,41.0%的毕业生表示有培训和机会。

4. 分析与建议4.1 分析- 我校职业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较高,各专业就业率较为均衡。

-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广,但仍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 毕业生起始薪酬水平较高,女生平均起始薪酬高于男生。

- 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较高,职业发展前景较好。

4.2 建议-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在更多行业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

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一、就业现状1、就业率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偏低。

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2、薪资水平不高相较于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胜任高技能、高薪的岗位。

3、就业稳定性差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较差,离职率和跳槽率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不足,导致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和发展。

二、影响因素1、教学质量不高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2、学生自身因素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导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方向。

3、企业需求变化快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却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应对策略1、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还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还应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五精准”帮扶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五精准”帮扶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五精准”帮扶路径探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概述 (7)(一)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定义与分类 (8)(二)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分析 (9)(三)帮扶需求的识别与评估 (10)三、“五精准”帮扶模式的理论基础 (11)(一)精准识别 (13)(二)精准施策 (14)(三)精准帮扶 (15)(四)精准评价 (16)(五)精准管理 (17)四、“五精准”帮扶路径的具体实施 (18)(一)精准识别环节的实践探索 (19)(二)精准施策环节的实施策略 (20)(三)精准帮扶环节的操作流程 (21)(四)精准评价环节的评估指标体系 (23)(五)精准管理环节的保障措施 (24)五、“五精准”帮扶模式的成效分析 (25)(一)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升情况 (26)(二)毕业生满意度与用人单位反馈 (27)(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28)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9)(一)帮扶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 (31)(二)帮扶模式创新不足 (32)(三)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欠缺 (33)(四)毕业生自身因素制约 (34)七、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5)(一)加大帮扶资源投入与整合力度 (36)(二)创新帮扶模式与方法 (37)(三)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 (38)(四)提升毕业生自身素质与能力 (40)(五)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40)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挑战。

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困难家庭、基础学业偏差、专业技能不够强、就业观念落后以及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其就业困境尤为严重。

这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构成挑战。

为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做到“五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质量监控和精准效果评估。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主要关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通过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包括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深入剖析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支持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促进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高专毕业生因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就业前景。

高职高专教育注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逐渐提高,这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潜力。

随着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推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日趋广泛。

除了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也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随着社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认可度的提高,以及毕业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其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也在逐步改善。

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和完善的福利制度,这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垂直晋升途径,许多毕业生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探讨

自 19 9 9年 以来 , 国连续扩 大高校 招生 规模 , 我 高校扩 招导 届 高职 高专 学生月 收入 为 14 6 7元 , 2 0 而 0 7届为 13 7 5元 , 降 下 致 就业 人数 急剧 增加 与就 业 岗位增 幅平 缓 之 间 的矛盾 日益 突 幅度 为 5 在学校专业方 面 : %; 专业 大类 在 5个 以下 的高职 院校 , 出。2 0 02年全 国高职毕业生 6 万人 ,0 3年达到 9 1 20 6万人 , 比上 其半 年内的离职率为 4 %,而专业 大类在 5 1 和 1 个 以上 1 — O个 0 年增加 3 5万人 :0 4年就有 17万人 ,比上年增加 5 万人 , 20 4 1 增 的高职院校 , 半年 内的离职 率分 别上升到 4 %和 4 %。可见 , 其 5 6 幅达 5 . 2 0 年又超 过了 2 0 人。从 2 0 年开始 , 31 %;0 5 0万 02 毕业生 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半年 内的工作 稳定 性低。 的供 给数 量急剧增多 .而用人单位 的就业 岗位 数量没有 大幅度 增加 , 使之这些用人单 位对应聘者 的实际操作 能力 、 适应工作 环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 的问题 造成 当前高职院校毕 业生就业 难的 因素很 多 ,既有 高校 招
负责人表示 ,0 9年劳动力供 大于求的矛盾将进 一步加剧 , 时 20 届
院校亟待解决 的问题 。

岗位 学非所用 , 专业不对 口; 三是也有部分毕业 生为 了生存 随便 找个 临时工 作 , 薪酬 不高 、 遇不好 等等 , 待 至使 高职毕业生初 次就业质量 较低 。据 调查 , 在薪酬方 面 :0 8 2 0

高职院校学生 目前就业现状
1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就业 岗位增幅不足之间的矛盾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杨国良2007年11期《职业圈》摘要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

天津是全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深入挖掘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高职就业统计一、天津市高职院校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1.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就业率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05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在校生849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4%。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截止至2006年9月,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00万人,其中半数生源为高职毕业生。

天津是全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是教育部认定的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

自1999年至今,天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

目前,全市高等职业学院达到27所,高职高专在校生超过10万人。

2005年全市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本科生达到3.4万人,高职毕业生更高达3.5万人。

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0个。

天津职业大学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级护理专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为国家级实践基地,还建立了由6所基地校组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天津市高职毕业生毕业率显著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1%,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2004至2006年分别为86.77%、88.03%和86.59%,全市200万产业大军中的40%是来自职业学校的学生。

2.专业技能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根据2004年对全国33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1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结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制造类的平均就业率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其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则分别保持100%、99%和97.7%的高就业率,“重技能,轻学历”成为高职就业的基本理念。

“双证书”教育是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在天津市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左右,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几乎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3.就业渠道和方向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对传统的就业去向和渠道提出新的要求。

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

由于择业意识、社会舆论、用工制度、待遇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到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一直是个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布局的转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用工制度的日趋完善,毕业生的去向逐渐拓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从2004年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

如天津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仅为10.7%,而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的却高达86.1%。

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达50%,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只有15%。

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仅三资企业就达38个,而国有企业仅有20个。

高职教育合理的市场定位,客观反映了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了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社会回报,缓解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流向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走进用人单位的渠道也逐渐拓宽,除传统的人才市场外,通过日趋完善的订单培养、校园招聘、专业招聘、网络招聘等多种需直接见面的方式大大缓解了高职就业的压力。

4.高职人才需求持续升温2005年天津职场高职毕业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对一线的操作人员和懂操作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很大。

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态势和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天津市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可达1159878人,年均增长率为0.02%;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21865人,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

未来几年内天津市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大大高于一般工种,这为培养高职技工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1.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自2003年迎来全国高校扩招后的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后,高校毕业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接近50%。

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至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其中,研究生增加4万人,增长33%;本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5%;专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0%。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达到338万。

从2003年至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三年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为80%,增幅最为显著。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升。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水平,还是在就业质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

天津市高职教育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其中,高职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0.95万人,增加为2006年的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6.1%,而反映着教育质量的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2007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

表1 天津市教育及相关数据时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GDP(亿元) 2051.76 2578.03 3110.97 3697.62 4337.73毕业生总数(万人) 2.62 4.1 5.17 6.92 8.20高职毕业人数(万人) 0.95 1.96 2.48 3.34 4.33高职就业率 84.67% 85.05% 86.77% 88.03% 86.59%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及天津北方教育网2. 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与回归分析高职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关系。

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PER(高职就业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三者之间保持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达到99%以上,达到高度正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小于0.01,拒绝其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的假设,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PER (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的相关系数R处于75%左右,属于基本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以上,因此无法确认其对应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即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个,一是高职就业率自形成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其他三个指标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二是高职就业率在近年的确没有明显的提高,表明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2 Correlation MatyixGDP GST PGST PERGDP 1.0000 0.9980 0.9966 0.7670GST 0.998 1.0000 0.9966 0.7830PGST 0.9966 0.9966 1.0000 0.7377PER 0.7670 0.7830 0.7377 1.0000表3 P-Values of the CorrelationsGDP GST PGST PERGDP 0 0.0001 0.0002 0.1302GST 0.0001 0 0.0002 0.1173PGST 0.0002 0.0002 0 0.1547PER 0.1302 0.1173 0.1547 0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形成了对应的人才需求,最小平方法拟合PGST与GDP的直线回归模型,及相关的图形如图1所示。

PGST=-1.9017+0.0014 GDP图1 高职毕业生总数与天津国内生产总值拟合直线模型拟合模型的Mean Square(均方差)为0.0149, R-Square(可决系数)为0.9933,Adj R-Square (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9911,即PGST的变动有99.11%可由GDP解释,说明GDP对PGST 的影响非常重要。

模型显著性检验Prob=0.002,即模型整体是显著的。

在模型的参数检验中,GDP(自变量)参数的检验值T=21.0780,Prob=0.0002, Intercept(截距)参数的检验值T=-8.6064,Prob=0.0033,即拒绝模型参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及相应参数均是显著的。

3.性别与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在高校毕业生中一直存在着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的现象,这种“性别歧视”在高职毕业生中也广为流传,为了验证这个规律,现随机抽取天津职业大学作为典型单位,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职业院校中的龙头院校,是全国最早进行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其整体的毕业生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1461人,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1578人,2005年毕业生总数为2532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3548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最近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7.4%,98.04%,98.93%,97.98%,96%。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如表4所示:表4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男生女生合计就业 1223 1509 2732未就业 28 18 46合计 1251 1527 2778根据上述列联表数据,对性别与就业与否进行独立性检验,假定性别与就业相互独立,计算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的期望值数据eij,如表5所示。

表5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期望值男生女生合计就业 1230.29 1501.71 2732未就业 20.71 25.29 46合计 1251 1527 2778卡方统计量Χ2=ΣΣ[(fij-eij)2/eij]=4.745,当显著性水平α=0.01,自由度为1时,临界值Χ2a=6.635,Χ2<Χ2a,因此不能拒绝学生性别与就业与否是独立的原假设,即毕业生性别与就业与否相互影响是不显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