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蒸发三个阶段和特点
土壤学思考题

1.灰潮土的形成特点和主要类型有哪些?答:形成特点:1.近代河流沉积物的影响①沉积物的颗粒分布上具有“紧砂漫淤”的规律;②在水平方向上,颗粒粗细具有“呈带性”;③在垂直方向上,颗粒粗细具有“成层性”。
2. 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地下水位较高,频繁的氧化还原和干湿交替,使Fe、Mn、 Ca等物质溶解、移动、淀积,出现Fe、Mn结核,砂姜等。
3. 耕种熟化的影响潮土的熟化是人类耕作,施肥、灌排等培肥措施的结果,它的腐殖质含量决定于熟化种度。
主要类型:根据其沉积物和地下水位状况,分为砂质灰潮土,壤质灰潮土和粘质灰潮土三个土属。
2.红壤的利用改良措施有哪些?答;1)保持水土2)增施有机肥3)注意施用化肥和石灰4)合理耕作和轮作5)旱地改水田3.蔬菜保护地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防治措施?答:存在问题:1)次生盐渍化:土壤中阴离子以NO3-为主,且其浓度过高;阳离子以Ca2+为主;pH中性至微碱性。
2)NH3、NO2危害:NH3高。
NO2高,达2μg/L时,会毒害作物。
3)O2、CO2不足:O2供应不足,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CO2浓度过低,不能满足作物的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1)施用有机肥,注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2)注意补充CO2;3)要计量施用化肥,平衡施肥,避免在土壤中残留;4)适时适量灌水;5)注意冬闲田、揭膜换气。
(产生次生盐碱化时的措施:灌水洗盐;深耕;表层土壤全部换掉或保护地搬迁。
)4.富铝化过程具体有哪三个阶段?答:阶段一:矿物彻底分解阶段——铁铝氧化物和易溶性盐类;阶段二:中性淋溶阶段——脱硅;阶段三:铁铝聚积层形成阶段——形成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层次,呈酸性反应。
5.国际土壤日是哪一天?答:12月5日。
6.土壤形成中有哪些主要成土过程?答:1.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2. 腐殖质化过程3. 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4. 钙化过程5. 盐化过程6. 碱化过程7. 灰化过程8. 白浆化过程9. 富铝化过程10. 潜育化过程11. 潴育化过程12. 熟化过程13. 退化过程7.土壤剖面的主要层次和鉴别项目。
森林与环境第3章水与森林

• 雨凇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使电线不胜重荷而断裂,几公 里以致几十公里的电杆成排倾倒,使通讯和输电断绝,严重影 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例如广东北部1969年初的一场严重 的冻雨,使工业集中的粤北地区电讯交通中断,工矿停电停产 一个多星期。还有1972年2月1~8日湖转自 南、贵州、江西等地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冻 雨天气,最严重的地段电线结冰近 10 厘米粗细。使电报电话 都不通。山区公路上地面积冰也是十分危险的,往往易使汽车 滑向悬崖。1977年10月27~28日。承德地区罕塞坝 林场下了一场历史上少见的雨凇。使大约60万棵树木折断
• 影响蒸发速度的气象因子:
温度
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空气湿度 空气越干燥蒸发越快
风
风越大蒸发越快
气压
气压愈高,蒸发越慢
(二)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是土壤水分以水汽状态向大气中扩散的现象。 土壤蒸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土壤水分充足阶段 2.第二阶段,土壤表层干涸阶段 3.第三阶段,土壤干燥阶段
• 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 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俗称“树 挂”,也叫冰凌、树凝,形成雨凇的雨称为冻雨。
• 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形成雨凇时的典型天 气是微寒(0-3℃)且有雨,风力强、雾滴大,多在冷空气与暖空 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雨凇以山地和湖 区多见。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凇都在12月至次年3月出现。中国年平 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
土壤蒸发除受温度、湿度、风等气象因子影响外,还 与土壤的结构、土壤表面状况、地形、方位等因子有 关。
(一) 植物蒸腾
植物通过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之后,经输导组织 送到叶片及其他器官,再经过气孔和植物表面以水 汽状态扩散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做植物蒸腾。
植物生产与环境单元4任务一教案 (1)

××××××××教案(首页)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产的水分条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熟悉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变化规律。
2.了解水汽凝结条件,熟悉水汽凝结物。
3.了解降水成因,熟悉降水表示方法和种类。
4.了解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
能力目标:1.能收集当地降水量资料。
2.能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1.空气湿度及其变化规律(重点、难点)。
2.主要水汽凝结物(重点)。
3.降水的表示方法(重点)。
4.降水的种类(重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6课时1.课堂互动(2学时)2.实践活动(4学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4课时)引言: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土壤水分的有关知识,请回顾一下土壤水分的形态与表示方法。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大气水分。
[一]导入新课植物生长需求的水分包括地下部分的土壤水分和地上部分的大气水分。
土壤水分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和灌溉。
大气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多数情况下,水分是以气态存在于大气中。
[二] 新课讲解1.大气水分(1)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即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①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一是水汽压(e)。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称为水汽压。
常用单位为百帕(hPa)表示。
二是绝对湿度(a)。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称为绝对湿度,实际上就是空气中水汽的密度,单位为g/cm3或g/m3。
三是相对湿度(r)。
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e/E×100%。
四是饱和差(d)。
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即:d =E-e。
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

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土壤墒情的变化主要受到外界环境(如大气、温度、光照等等)和土壤自身的结构所共同影响,但是在同一个区域里土壤墒情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安博仪器使用土壤墒情测试仪对同一区域的土壤墒情进行了测定,总结出了土壤水分一年变化的四个阶段。
一、土壤墒情相对稳定期该期包括11、12和1、2四个月,因该期降水稀少,仅6.5m m;加之气温低,日均气温0.3℃,水面蒸发量为全年最低值,日均水面蒸发量0.31mm,故该期土壤水分相对稳定。
此期水分消耗星为72.5mm,日均水分消耗量为。
.55mm.该时段初期因雨季刚过,土壤含水量很高,土壤水分消耗量很大,此时应做好保墒拾施,以利伏雨春用。
二、土壤墒情缓慢消耗期此时期从3月上旬至4月下旬.该期因气温回升,日均气温9.9℃,日均水面蒸发量5.2mm,加之该期降水量增加不大,土壤水分损失量较前有所增加.此期水分消耗量74.2mm,日均为1.22mm,此时段初土壤解冻后表层含水量较高,毛管水运行活跃,土壤水分极易蒸发损失,应及时耙耪整地防止蒸发.三、土壤墒情大量损耗期该期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因气温高,日平均为22.6℃,水面蒸发量也达全年最高值,日平均为8.omm;该期虽然降水量降高,但因水分消耗量大于降水,故到期末土壤水汾亏缺量达208.5mm,日均水分损耗量3.26om.此期因气温高,降水补给土壤又迅速蒸发损失掉,该期应及时中耕保墒.四、土壤墒情恢复期该时段从8月上旬到10月下旬.该期降水量为316.7mm,占全年降水量的57%,但气温较前者所降低,日均气温18.4℃,水面蒸发量也随之降低,故降水量远较水分消耗量高,到期末土壤墒情得到恢复,恢复量达179.m m.该期应在雨季来临前深耕土壤,促进接纳雨水。
提示:利用山东安博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可对土壤墒情、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二氧化碳浓度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控。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水是农业的关键因素,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运用,旨在调节和管理土壤水分状况,以促进作物的稳产、高产。
土壤吸水原理主要由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两种作用组成。
土壤水分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四种类型。
其中,吸湿水是土壤吸附水气中水分子的能力,其数量取决于土壤的质地、腐殖质含量和空气湿度。
无效水则是吸湿水中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其含量可通过烘干法进行测定。
在土壤水循环过程中,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了解土壤水分类型和吸水原理,对于有效地控制、调节和管理土壤水分状况,以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水分存在着不同的状态,包括膜状水和毛管水。
膜状水是指土粒吸收完大气中的水分子后,仍然存在于土粒表面上的水分。
这种水分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并且可以缓慢地移动。
当根系与膜状水接触时,根系就可以吸收利用这部分可移动的膜状水。
而毛管水则是指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保留在土壤中的自由水。
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靠毛管弯曲面力保存。
毛管水又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两种类型。
毛管悬着水是指保存在大小不同的毛管孔隙中,不与地下水相连接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在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总和。
毛管悬着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有效水,因为它的吸水力很低,很容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田间持水量是一个常数,可以根据作物和土壤的凋萎系数来计算。
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变化在22.8%~26.8%之间。
表1-9 土壤质地与田间持水量(华北地区)以下为华北地区不同土壤质地的田间持水量、有效水量和调萎系数。
其中,有效水量指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量,调萎系数是指土壤干旱时,作物出现萎蔫的程度。
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重量%)有效水量(%)调萎系数(%)砂土 10~14 21~24 4~9砂壤土 3~4 4~9 12~20轻壤土 6~9 12~20 13~19中壤土 16~20 22~26 13~22重壤土 4~6 6~10 12~20粘土 10~16 26~28 13~17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沿着毛细管上升后保持在毛细管孔隙里的土壤水。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习题绪言1.概念: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他们更关心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供给、培肥及持续性。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我国四元素论)2.简述土壤的自然经济特性。
1.土壤资源数量有限性2.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3.空间分布固定性3. 简述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肥力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生产力。
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差异可能相差很大。
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土壤的生产力。
4. 简述土壤的基本组成?固体土粒部分:1.矿物质 2.有机质粒间空隙部分:3.水 4.空气 5.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质,其中岩浆岩是主要矿物质。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质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活称土壤的颗粒分析。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质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的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的类型?石英、白云母、长石(正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以及其他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3.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和卡钦斯基制有何不同?国际制三级分类制,砂砾,粉粒,黏粒。
卡钦斯基制为二级分类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
5.试述砂土,粘土的性质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质地好坏,过砂,过粘如何改良?1.不同1)砂质土总空间孔隙度小,间粒孔隙度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但失水强烈。
黏质土总孔隙度大,粒间空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狭小,雨水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2)砂质土养分少,缺少黏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
水文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水文学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水文学中的三个重要水文现象是、及。
2、土壤包气带通常可分为、和三个不同层
次的水分带。
3、霍顿产流观念主要解决了和两个产流机制(物理条件)。
4、“门槛”作用是指,
而“筛子”作用是指。
5、非饱和土壤水分势主要由及组成;而饱和土壤
水分势主要是
由和组成。
6、在中小流域的汇流计算中,非线性问题主要是指
和。
7、洪水波在运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发生及两种变形。
8、我国水文循环的路径
有、、、北冰洋水文循环及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五种。
9、研究水文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及
三种。
10、瞬时单位线与S曲线关系数学表达式是。
11、对径流的影响有、及
三方面因素。
12、按照径流量的多少,我国划分为、、、
及干涸带五个水分带。
13、河流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及。
14、流域汇流系统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别
是、、。
15、根据土壤水分作用力的差别,可将下渗曲线划分
为、、
不同三个阶段。
16、土壤蒸发量不仅与气象因素有关,而且还与有关。
17、特征河长的槽蓄量与下断面流量是关系,其长短与、有关。
18、除马斯京干演算法外,河道洪水还有、、及演算法。
19、土壤下渗能力仅与有关。
20、时段(基本)单位线与S曲线的关系是。
二、名词解释
1、水力联系
2、下渗曲线
3、等流时线
4、单位入流
5、凋萎系数。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汽化作用进入大气的过程。
本文将对土壤蒸发进行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土壤蒸发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篇1一、定义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在太阳辐射、风力、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汽化作用进入大气的过程。
土壤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土壤水分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过程土壤蒸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稳定蒸发速率阶段:当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时,土壤中的水分充足,蒸发速率相对稳定,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
2. 蒸发率变化阶段: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蒸发速率也会逐渐降低,此时蒸发率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气象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3. 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干燥到一定程度时,蒸发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主要通过水蒸气扩散的方式进行蒸发。
三、影响因素土壤蒸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风力、温度、湿度、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等。
其中,太阳辐射和温度是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增加蒸发速率。
此外,风力也会影响土壤蒸发,风力越大,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率越快。
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土壤蒸发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覆盖地膜、保持土壤湿润等方式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
此外,通过测量土壤蒸发量,可以估算土壤的水分平衡,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汽化作用进入大气的过程,其过程可以分为稳定蒸发速率阶段、蒸发率变化阶段和蒸发率微弱阶段。
土壤蒸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风力、温度、湿度、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等。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篇2土壤蒸发是指从土壤表面以水汽形式逸出的水分子数量,通常用毫米或英寸表示。
土壤蒸发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湿度、温度、风速、太阳辐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和特点?
土壤蒸发是水分自地表散失,土壤由湿变干的过程。
根据土壤蒸发率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常蒸发率阶段:降水或灌溉刚刚停止,地表含水量尚处于饱和时期。
该时期的特征是:
(1)土壤较湿,导水率较大,下层土壤水分能及时补充蒸发耗损掉的水分,蒸发率不变,蒸发量数值及自由水面蒸发值很接近;(2)受大气蒸发力控制影响较大;
(3)饱和含水量只能持续很短的一个时段,水量散失速度最快。
第二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当蒸发速率小于大气蒸发率时,进入该阶段。
该阶段的特征是:
(1)蒸发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减少而下降;
(2)蒸发量小于自由水面蒸发量,而且随着导水率的降低而减少;(3)蒸发速率受土壤剖面水分传导的控制;
(4)持续时间较短,水分散失速度较快。
第三阶段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表层出现干土层时便进入这个阶段。
进入该阶段特征是:
(1)剖面导水率继续减少,表土变干,干土层的导水率接近零;(2)干土层下面湿土水分首先汽化,而后通过干土层进入大气;
(3)蒸发量受干土层水汽扩散率和土粒表面对水汽吸附力的影响;(4)持续时间长,水分散失速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