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合集下载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 ! !
积 .$ *) 万 /0 , 占流失面积的 **$ (#, ; 强度侵蚀面 积 !$ *( 万 /0 , 占流失面积的 ))$ (1, ; 极强度侵蚀 面积 "$ *# 万 /0! , 占流失面积的 !$ "*, ; 巨烈侵蚀 面积 "$ )# 万 /0 , 占流失面积的 "$ (", 。按照各级
王丽槐: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四川水利
"##$% &’% "
左右。四川盆地经济比较发达, 地理、 气候等自然条 件适应多种植物生长, 但耕地密集, 土地利用率和垦 殖率高,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 #()*+ 。该区山丘起
"
外围山地区。总土地面积 )% #)0+" ,占全省面积的 .!% 1, , 农 业 人 口 约 .### 万 人 。 现 有 林 地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是四川经济林特 .2.(% 20+" , 产品和黄牛的主产区; 西缘林地面广, 是全省用材林 基地。本区以中、 高山为主, 海拨高度多在 .###+ 山高坡陡, 不少地区强烈褶皱, 岩石破 $###+ 之间, 碎。耕地中旱坡耕地占绝大多数, 坡度大, 土层薄, 耕作粗放。开发建设尤其是修沿山公路等,破坏了 地表植被, 扰动了山体岩层地质结构, 加上许多工程 没有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和执行水土保持 “ 三同 时” 制度, 加速了水土流失, 增加了河流、 溪沟泥沙 量。 据第一次遥感技术调查测算,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 $% 1" 万 0+" ,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 ", ;第三次 遥感测算,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 )# 万 0+" ,占总土 地面积的 $/% "!, 。 本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主要以陡 坡耕地及二半山下堆积层中强度片蚀、沟蚀和溶散 侵蚀为重点。由于山高坡陡岩层破碎,加之土地开 垦, 在大暴雨的作用下滑坡泥石流发育。如 .2/2 年 华莹市溪口滑坡, 泥石流突发淹毁一个汽车站; 宝成 铁路线江油广元段, 每年都会因滑坡而中断运行。 该区水土保持方向:6 . 7 依法保护好现有森林、 草地, 调整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地发展林、 牧、 农、 旅 游事业;6 " 7 "1 度以上陡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 6 $ 7 加大水利水保工程 草, 争取在 "##1 年全部完成; 建设力度,滑坡、泥石流发育及水土流失严重的沟 谷, 除采用植物、 农耕、 坡耕地改造措施外, 加密设置 排洪沟、 谷坊、 拦沙堰等沟道防护工程, 防止因水土 流失加巨山地灾害和对下游的危害。 "% $ 川西南山地强度侵蚀区 本区位于四川南部、金沙江下游及其支流雅砻

四川宜宾水土保持规划

四川宜宾水土保持规划

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报批稿)宜宾市水务局二〇一六年八月项目名称: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编制单位:宜宾市水务局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言水乃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基础资源。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

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全市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水土保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已经颁布施行,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规划对于强化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责任的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 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 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在四川省2014年1月举办的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技术培训会后,在宜宾市政府及市水务局的领导下,编制单位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和相关部门座谈,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初稿。

宜宾市水务局于2016年4月28日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本规划。

本次规划全面收集了宜宾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基础数据,明确了水土保持需求;系统科学地划定了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照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至2030年全市的水土保持任务、目标与总体布局,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专项规划,并对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安排。

本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宜宾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

规划编制期间,得到了宜宾市政府及宜宾市水务局、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局、宜宾市财政局、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宜宾市林业局、宜宾市交通运输局、宜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宜宾市环境保护局和宜宾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并对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同时规划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目录第一章规划概要 ..................................... - 4 -第一节总则 ...................................................................................................... - 4 -第二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 - 6 -第三节目标与任务 .......................................................................................... - 7 -第四节总体布局 .............................................................................................. - 8 -第五节专项规划 ............................................................................................ - 11 -第六节进度、投资与效益 ............................................................................ - 13 -第二章基本情况 .................................... - 15 -第一节自然环境 ............................................................................................ - 15 -第二节自然资源 ............................................................................................ - 21 -第三节社会经济 ............................................................................................ - 26 -第四节水土流失 ............................................................................................ - 29 -第五节水土保持 ............................................................................................ - 33 -第三章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 39 -第一节现状评价 ............................................................................................ - 39 -第二节需求分析 ............................................................................................ - 48 -第四章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 53 -第一节规划依据 ............................................................................................ - 53 -第二节目标和任务 ........................................................................................ - 55 -第三节规划规模 ............................................................................................ - 57 -第五章总体布局 .................................... - 58 -第一节区域布局 ............................................................................................ - 58 -第二节重点布局 ............................................................................................ - 69 -第六章预防规划 .................................... - 76 -第一节预防范围及对象 ................................................................................ - 76 -第二节措施体系与配置 ................................................................................- 77 -第七章治理规划 .................................... - 87 -第一节治理范围与对象 ................................................................................ - 87 -第二节措施体系及配置 ................................................................................ - 88 -第三节重点项目 ............................................................................................ - 99 -第八章监测规划 ................................... - 102 -第一节规划目标 .......................................................................................... - 102 -第二节规划布局 ..........................................................................................- 103 -第二节监测项目 ..........................................................................................- 105 -第三节监测内容和方法 .............................................................................. - 107 -第四节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与网络传输 ......................................................- 109 -第五节监测设备及经费 ..............................................................................- 111 -第九章综合监管规划 ............................... - 114 -第一节监督管理 ..........................................................................................- 114 -第二节科技支撑 .......................................................................................... - 117 -第三节管理能力建设 ..................................................................................- 119 -第四节信息化建设 ......................................................................................- 122 -第十章实施进度与投资估算.......................... - 125 -第一节实施进度 .......................................................................................... - 125 -第二节近期重点项目安排 .......................................................................... - 126 -第三节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估算 ..................................................................- 130 -第十一章实施效益分析 ............................. - 139 -第一节效益分析 ..........................................................................................- 139 -第二节综合结论 ..........................................................................................- 142 -第十二章实施保障措施 ............................. - 143 -第一节法律法规保障 ..................................................................................- 143 -第二节政策保障 ..........................................................................................- 143 -第四节投入保障 ..........................................................................................- 144 -附表.............................................. - 146 -附表1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 146 -附表2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 146 -附表3宜宾市社会经济现状表 .................................................................... - 147 -附表4宜宾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 148 -附表5宜宾市土地坡度表 ............................................................................- 148 -附表6宜宾市水土流失现状表 .................................................................... - 149 -附表7宜宾市水土保土措施现状表 ............................................................ - 150 -附表8 宜宾市各区县综合治理规模表 ....................................................... - 150 -附表9 宜宾市各区县重点治理规模表 ....................................................... - 151 -附表10宜宾市水土保持生态分区表 .......................................................... - 151 -附表11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表....................................................... - 152 -附表12宜宾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及措施规划表 ......................- 154 -附表13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规划表 ..........................................- 154 -附表14宜宾市近期重点防治工程规划表 ............................................ - 155 -附表15宜宾市近期重点治理项目投资表 ..................................................- 158 -附图:............................................ - 158 -第一章规划概要第一节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主线,以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能力等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防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美丽幸福宜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水土保持1 水土流失现状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冰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其中水蚀分布最广,又以面蚀为主,广泛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上。

沟蚀则主要见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岩性松软的砂泥岩和风化破碎的花岗岩、变质岩出露区。

风蚀、冻融侵蚀和冰蚀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

在我国第一、二级地形阶梯的过渡地带,即从青南、川西高原向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区,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活跃,泥石流暴发频繁;而在湘、赣等地的风化层深厚地区,则崩岗较为发育。

20世纪80年代,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10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22.4×108t。

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及年侵蚀量如下表:*长江流域平均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

上游水土流失面积35.2×104km2,占全流域的62.6%,年土壤侵蚀量14.1×108t,占全流域的62.9%,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的三峡库区。

在中游地区,位于秦巴山地的汉江上游,湘鄂山地的沅江中游,澧水、清江中上游,江南红色丘陵区的湘江、资水中游和赣江中上游,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蕲、皖诸水中上游,水土流失亦较严重。

就分省情况看,四川水土流失面积24.70×104km2,居第一位,其次为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省。

按水系统计,金沙江水系水土流失面积最大,达13.54×104km2,以下依次为嘉陵江、汉江、岷江等支流。

2 水土流失危害流域不少山丘地区坡度陡,雨量大,土质薄,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表上丧失,地力下降,土地砂化,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贵州毕节地区耕层<15cm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9.3%,三峡库区中度退化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69.40%。

不少山区县每年石化的土地面积均达数千亩之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现将四川省各水系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三类,公告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等森林植被较好的地区。

二、重点治理区:渠江、嘉陵江、涪江、沱江以及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下游等区域。

三、重点监督区:金沙江干流区的攀枝花市、凉山州西北部及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的雅安地区,岷江流域的成都市、乐山市、眉山地区,长江干流区的宜宾市、泸州市西南部,沱江流域的德阳市西北部,涪江流域的绵阳市西北部,嘉陵江流域的广元市西北部、巴中地区西北部,渠江流域的广安地区东北部等区域。

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自然植被,防治乱砍滥伐为主,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治理;重点治理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保护工作;重点监督区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突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褐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 – Bt – BCa – C 或:A – B – BCa – C 或;A – Bt –– C
褐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 – Bt – BCa – C
暗棕壤及其分布
暗棕壤的面积为405.14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8.2%。 暗棕壤是四川省重要的林地土壤资源。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即铁杉、槭树、华树林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迎风坡地形雨区、川西北高山峡谷和山原区、川西南山地区。
黄 壤 分布 、面积及特点
占95.6%
面积仅1.97万公顷,占 黄壤总面积的0.4%,大 部分为非耕地。
漂洗黄壤
成土母质为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质地粘重滞水,它主要 分布于盆西台地或高阶地。 土壤发生白膳化,铁、锰还原性淋失,形成漂洗层(E)。 大部分白膳泥耕地现已改造培育为水稻土(白膳泥田)。
占65%
占22%
暗棕壤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0 – A – B - C型
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暗棕壤亚类
棕色针叶林土及其分布
赤红壤
红壤 是西南山地河谷区的主要地带性土壤,面积为110.99万公顷, 仅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2%。红壤耕地约10.87万公顷,不及全省耕地的1%。 燥红土(分布海拔700-1300米)和赤红壤(攀枝花) 的面积小。
这3类土壤都具有的脱硅富 铝化特征,以赤红壤和红壤最为 明显,其粘粒硅铝率为1.8~2.2, 粘粒矿物以高岭石和三水铝石为 主。
亚类:63个。
土属:137个。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在四川省的土地总面积中,除去江河水面、裸岩和冰川雪地等的土壤后,其总面积为4952.08万公顷,占87.3%。
紫色土及其分布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征 一、范围、对象与措施 ......................................................................................25
二、重点治理项目 ..............................................................................................25
用 第三章 总体布局 ................................................... 7 一、总体方略 ........................................................................................................7 见 二、区域布局 ........................................................................................................7 三、重点防治区 ..................................................................................................18
附表 2 四川省水土保持分区
用 附表 3-1 四川省国家级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复核名单
附表 3-2 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范围
见 附表 4 四川省各县(市、区)水土保持近期重点治理项目规模表
附图:
附图 1 四川省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 2 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分区图

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参考版)

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参考版)

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参考版)
1、分区依据
主要依据项目区地貌特征、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等,按水土流失类型及防治方法相似性、防治责任范围等主导因素相似性确定。

2、分区原则
1)各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2)区内侵蚀营力和抗蚀性等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相近或相似;
3)区内建设时序同一性;
4)区内利用方向具有一致性;
5)区内主导防治措施选择具有同一性。

3、防治分区结果
根据防治分区划分依据和原则,结合工程特点,划分为主体工程区、生活营造区、临时堆土区3个一级防治分区,详见下表。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表单位:hm2。

四川省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综合自然区划)

四川省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综合自然区划)

四川省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综合自然区划)四川省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综合自然区划)按地貌类型、土壤及成土母质类型、气候、土地利用、植被等综合分区,共分5个区,17个亚区。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分区。

一、盆西平原区分3个亚区:1)温郫亚区(成都平原):包括温江区、新都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郫县、双流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等18个区、市、县。

2)安绵亚区:包括广汉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绵竹市、罗江县、安县、江油市、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市游仙区等9个区、市、县。

3)名眉亚区:包括名山县、彭山县、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青神县、夹江县、峨眉山市、乐山市中区等8个区、市、县。

二、盆地丘陵区分4个亚区:1)盆北深丘亚区:包括剑阁县、苍溪县、广元市元坝区、巴中市巴州区、仪陇县、平昌县等6个区、市、县。

2)盆中丘陵亚区:包括金堂县、仁寿县、井研县、梓潼县、盐亭县、三台县、中江县、南充市顺庆市、南充市高坪区、南充市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西充县、遂宁市船山区、遂宁市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乐至县、安岳县、内江市中区、内江市东兴区、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岳池县、武胜县、渠县、广安市广安区等33个区、市、县。

3)盆南低山丘陵亚区:包括泸州市江阳区、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州市纳溪区、泸县、自贡市自流井区、自贡市贡井区、自贡市大安区、自贡市盐滩区、富顺县、荣县、乐山市五通桥区、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犍为县等17个区、县。

4)盆东平行岭谷亚区:包括邻水县、达县、达州市通川区、开江县、大竹县、华蓥市、宣汉县等7个区、市、县。

三、盆周山地区分4个亚区:1)盆周北部山地亚区:包括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平武县、北川县、旺苍县、南江县、通江县、万源市等9个区、市、县。

2)盆周南部山地亚区:包括筠连县、珙县、古蔺县、高县、兴文县、叙永县、屏山县、沐川县、合江县、雷波县、马边县等11个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主是其基本特征, 春旱、 夏旱、 伏旱发生的频率分 别高达 4-, 、 且多以春夏、 夏伏、 春夏伏 1(, 、 (1, , ’ 详查 + 有 连旱的形式出现; 全省 ($ 4# 万 50! , 耕地, 效灌溉面积占 4#$ !, , 保灌面积仅占 #($ ., 。古蔺 县统计, 共发生干旱 44 次, 年均 !$ ).1" 7 ).-. 年, 次, 同时该县 -" 年代发生洪灾 )- 次, 年均 ! 次, 造
・ !・ $# $$$$$$# 水土保持 $#
四川水利
!""#$ %&$ !
$$$$$$# 【 摘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王丽槐 ’ 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成都市, ()""*) +
要】 四川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的 *", 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我省可持续社会经济的
发展。本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 水土流失特点、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并结合土地利用、 水 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 水土流失潜在危险与防治、 采取的措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向, 将全省划分为五个类 型区,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关键词】 类型 水土流失 四川
!""#$ %&$ !
四川水利 被水冲光” 。
・ #・
成塘、 库埝淤积, 影响工程效益。南充地区有大小水 利工程 ’(’) 处, 其中严重淤只的占 !!$ !* , 并有 ’+ 处因泥沙淤积而报废。 ($ !$ #
!
3 # 4 基本建设忽视水土保持。据调查,(..+ 2 每年废弃的工业废渣高达 #’"" !""" 年因全省修路, 万 6, 除少量被利用外, 不仅造 ."* 以上倾倒入江河, 成水质污染, 还淤积河道、 影响行洪, 增大了洪水灾 共新增 害。如达县地区 (.1) 2 (.1’ 年近四年时间, 水土流失面积 #//$ "(0-! ,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 在新增的流失面积中, 开矿 年侵蚀量 (())$ #! 万 6; 建厂 1$ !#0-! , 占 ("$ )* ; 采石 .!$ "10-! 1)$ "#0-! 、 占 !+$ !* ;修路 ’+$ 1#0-! 、占 !"$ 1* ;乱砍滥伐 占 +$ (* ; 其它 +’$ (.0-! , (1$ /+0-! , (+$ /* 。
伏, 沟谷纵横交错, 出露岩层比较松软, 自然植被破 坏严重, 森林覆盖率仅 $, - ./, , 且多为疏、 幼林,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第一次遥感技术调查测算,该区水土流失面积 占总土地面积的 11% 2(, , 年均侵蚀模数 )#!!.0+ ,
!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土壤侵蚀总量为 .$ *( 亿 2 3 年。 )$ ! 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四川的实际情况分析,我省水土流失主要有 以下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恶化农业生态环境, 加剧 危及铁路、 公路交通安全, 旱、 洪 ’ 涝 + 灾害的发展, 严重阻碍山丘区经济发展。 )$ !$ ) 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据遂宁水
王丽槐: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四川水利
"##$% &’% "
左右。四川盆地经济比较发达, 地理、 气候等自然条 件适应多种植物生长, 但耕地密集, 土地利用率和垦 殖率高,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 #()*+ 。该区山丘起
"
外围山地区。总土地面积 )% #)0+" ,占全省面积的 .!% 1, , 农 业 人 口 约 .### 万 人 。 现 有 林 地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是四川经济林特 .2.(% 20+" , 产品和黄牛的主产区; 西缘林地面广, 是全省用材林 基地。本区以中、 高山为主, 海拨高度多在 .###+ 山高坡陡, 不少地区强烈褶皱, 岩石破 $###+ 之间, 碎。耕地中旱坡耕地占绝大多数, 坡度大, 土层薄, 耕作粗放。开发建设尤其是修沿山公路等,破坏了 地表植被, 扰动了山体岩层地质结构, 加上许多工程 没有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和执行水土保持 “ 三同 时” 制度, 加速了水土流失, 增加了河流、 溪沟泥沙 量。 据第一次遥感技术调查测算,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 $% 1" 万 0+" ,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 ", ;第三次 遥感测算,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 )# 万 0+" ,占总土 地面积的 $/% "!, 。 本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主要以陡 坡耕地及二半山下堆积层中强度片蚀、沟蚀和溶散 侵蚀为重点。由于山高坡陡岩层破碎,加之土地开 垦, 在大暴雨的作用下滑坡泥石流发育。如 .2/2 年 华莹市溪口滑坡, 泥石流突发淹毁一个汽车站; 宝成 铁路线江油广元段, 每年都会因滑坡而中断运行。 该区水土保持方向:6 . 7 依法保护好现有森林、 草地, 调整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地发展林、 牧、 农、 旅 游事业;6 " 7 "1 度以上陡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 6 $ 7 加大水利水保工程 草, 争取在 "##1 年全部完成; 建设力度,滑坡、泥石流发育及水土流失严重的沟 谷, 除采用植物、 农耕、 坡耕地改造措施外, 加密设置 排洪沟、 谷坊、 拦沙堰等沟道防护工程, 防止因水土 流失加巨山地灾害和对下游的危害。 "% $ 川西南山地强度侵蚀区 本区位于四川南部、金沙江下游及其支流雅砻
!
!
水土流失类型分区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 水土流失特点、 影响水土流
失的因素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并结合土地利用、 水资 源的开发保护利用、 水土流失潜在危险与防治、 采取 的措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将全省划分为五个 类型区。现分述如下, 以供参考。 !$ ( 四川盆地中度水力侵蚀区 该区地处岷、 沱、 嘉陵江中下游及长江干流宜宾 至合江四川境内流域区, 属四川盆地底部。 总土地面 积 (($ ## 万 0-! , 占全省的 !+$ +* 。总人口 /+"" 余 万, 其中农业人口 +#"" 余万。该区是四川省经济的 主体区域。 本区被山地环绕,地势相对低下,海拨高度 !+"- 2 ’+"- 之间。盆地中部广泛出露侏罗一白垩 系的紫红色砂岩、 泥岩和砂泥 3 页 4 岩互层, 经流水长 期侵蚀切割后形成了起伏不平的丘陵地貌多呈桌 状、 台坎状或圆丘馒头状。 由这类岩层风化而成的紫 色土, 土质比较疏松, 富含磷、 钾, 自然肥力较高, 有 机质含量低。 盆地东部有多条狭长山丘平行排列, 山 丘之间谷地开阔。盆地西部主要是岷、 沱、 涪江的冲 积扇平原和岷江中下游冲积平坝, 地势较平缓, 河网 密布。此外, 在盆底边缘与盆轴山地邻接地带, 还有 不少低山分布。 全区低山、 丘陵、 平坝兼而有之, 但以 丘陵为主。 由于地形封闭, 特别是北有秦巴山地阻挡 寒潮与冷空气入侵,本区的热量资源冠于我国同纬 度其他地区, 年均气温一般为 /7 2 (17 , 大于 ("7 积温达 +""", 2 /""",, 无霜期 !1" 2 #+" 天。年降水 量 .""-- 2 ((""--, 但时空分配不均, 夏秋多大暴 雨,年径流深约 )/"--,盆中丘陵一带只有 #)"--
四川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 融侵蚀、重力侵蚀及开发建设人为侵蚀,以水力侵 蚀为主, 分布广, 面积大, 危害严重。 全省轻度以 -" 年代中期第一次遥感调查测算, ! 上土壤侵蚀面积 ).$ .- 万 /0 ’ 未测算冻融侵蚀面 积 +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年第二次遥感调 查测算,全省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 !!$ !1 万 /0! ’ 包括风蚀和冻融侵蚀面积 +,占总土地面积的 全省轻度以 **$ (, 。!"") 年第三次遥感调查测算, ! 上土壤侵蚀面积 !)$ ". 万 /0 ’ 包括风蚀和冻融侵 蚀面积 + ,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 其中轻度侵蚀面 占流失面积的 *)$ "(, ; 中度侵蚀面 积 -$ (( 万 /0 ,
淤积稻田、 江河。岳池县因土壤侵蚀,
!
泥沙入田,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翘角田达 其中严重淤积的达 (+##,- 。我省建国初 )!"",- , 期有 .( 条通航河流, 航程 ($ / 万 0-, 到 (..# 年年 航程 "$ 10-, 航程减少一半。 赤水 通航河流仅 +/ 条, 河干流合江段河床较 +" 年代抬高 ($ +- 2 #$ "-。 ($ !$ ) 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人民生 活贫困, 山地灾害发生频繁, 水源枯竭, 抗灾能力减 弱,农业减产,群众增收难、烧柴难、用材难、饮水 难。同时, 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交通、 通讯等事业, 并且威胁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与人类经济社会不合理活动综 合影响下所带来的结果。引起水土流失的成因,一 是自然因素, 二是人为因素。 ($ #$ ( 破碎。 ($ #$ ! 人为因素 3 ( 4 人口稠密, 垦殖率高。四川省 3 含重庆市 4 (.). 年人口密度为 ("( 人 5 0-! ,到 !""" 年达 (’+ 人 5 0-! 。由于人口的增长,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不少 地区是 “ 山上种到山尖尖, 山下种到河边边” 。据国 土部门调查, 盆地丘陵区耕地面积 3 田地埂坎除外 4 占总土地面积 )"* 以上的县有 ). 个, 其中武胜、 遂 宁市中区分别高达 /+$ #)* 和 /($ "+* 。 3 ! 4 天然植被破坏。 据 (.’+ 年森林普查, 我省森 林覆盖率骤减到 (!$ +* ; 经过 !" 多的的努力, !""" 年已恢复到 !)$ (’* ,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地区恢复 到 (.+1 年以前的水平, 川中丘陵区一部份县森林覆 盖率仍在 ("* 以下;不少区域岩石裸露,水土流失 仍十分严重。 加之 /"、 随意开垦耕 ’" 年代以粮为纲, 地和粗放耕种, 也加大了天然植被的破坏。(.1" 年 全省新开荒 .)"",- ,占当年新增耕地的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