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价值形式的发展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最简单的胚胎形式发展到发达形式的历史过程。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能在交换中,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相对地表现出来。“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l页)例如,商品麻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从麻布身上只能见到它的使用价值,却看不到它的价值。如果一定量的麻布与一定量的上衣相交换,麻布的价值只通过与上衣的交换关系相对地表现出来。价值形式本身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在解决和克服商品交换的矛盾和困难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它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发展六画价伦739到总和的价值形式,再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价值形式。最炫目的货币形态就是从最不显眼的简单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是忻币形式的胚胎,它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和基本要素。研究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阐明贤币的起源和本质。作为价值形式的最高发展阶段的货币形式本身还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采取金属货币、纸币、信用价币等各种形式。但是,只要商品经济的根本基础没有变

化,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变化就不可能消除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及其矛盾,只能在新的形式上反映这些矛盾。“货币的不同形式可能更好地适立社会生产门不同阶段;—种忻币形式可能消除另一种货币形式无法克服的缺点;但是,只要它们仍然是货币形式,只要折币仍然丘重要的生产关系,那么!仟何货币形式都不可能消除货币关系固有的矛盾,而只能在这种或那种形式—卜代表这些矛盾。”

企业价值评估发展历程

企业估值理论发展综述 企业估值思想起源于Irving Fisher的财务预算理论。Irving Fisher(1906)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及价值等相关问题。他从人对收入的感受入手,分析了资本价值的形成过程,说明了资本价值的源泉,归纳了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财产或所拥有财富的价值均来源于这种能产生预期货币收入的权利,从而使财产或权利的价值可通过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得到。连接收入与资本之间的桥梁就是利息率。人们可以借助利息率,从货币的现值计算货币的未来价值,或从货币的未来价值得到货币的现值。从对利息率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的分析中进一步研究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资本估值框架,提出的确定性条件下的资本估值技术是现代标准或正统评估技术的基础。他得出结论,如果把建立企业也看作是一种投资的话,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所能带来的未来收入流量的现值。 虽然Irving Fisher的研究已经包含了现代估值理论基础,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加和法,即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一般以已确定的资产价值,诸如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原始成本等为基础依据。

受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在评估方法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清晰的概念,由于风险因素的加入,现金流量成为价值的衡量尺度。这个时期企业价值是企业存续期间预期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的现值的思想,得到了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上,预期现金流量的确定与折现率的选择还存在很大问题。 Benjamin Graham(1934)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被事实确定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的资产、收人、红利以及任何未来确定的预期收益。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是非理性的,经常会脱离股票的内在价值。他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公司的基本面出发估算企业价值,并作出投资决策。此后,Benjamin Graham(1949)对自己的投资思想作出了更明确的阐述John Burr Williams(1938)最早提出了折现现金流量和内在价值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其剩余经营期间内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就等于企业当时的内在价值。但是这一理论在企业估值中得以重视并广泛应用则始于Myron J.Gordon(1962)的研究,即我们所熟悉的“高顿增长模型。随后陆续出现了基于折现现金流的估值模型----三阶段增长模型、H模型和随机红利贴现模型。

企业价值评估发展趋势_费良成

22 中国资产评估2000/4 理论与技术方法研讨 内容提要: 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企业价值评估不再仅仅是企业并购的需要,而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无不与企业价值息息相关。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企业价值评估技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期权定价将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评估的全新技术。 企业价值评估发展趋势 □费良成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是对企业整体经济价值进行判断、估计的过程。在经济金融化、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评估技术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企业理财是经济金融化过程中企业价值评估的又一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企业价值的大小,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存在。企业价值评估服从或服务于企业的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企业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中需要的是企业的交换价值或公允市场价值。在均衡状态下,评估确认价值与市场公允价值二者没有差异。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买卖双方对企业价值的看法往往不同,由此,引发了交易行为的产生和市场价值的形成。斯提杰克(Dev St richek ,1983)对并购过程中企业价值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所谓价值就是买者对标的物效用的一种感觉,效用经常是用人们现在及将来占有某件物品所获得的利益来度量的;价格的确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确定企业价值的一个区间,在此基础上,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一个共同认可的量值。事实上,这时的企业价值往往并不仅仅是以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而是按贡献原则与变现原则混合产生的企业价值。表现在评估方法上,人们经常采用的不是折现现金流 量法,而是较为客观的加和法,以已确定的资 产价值,诸如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原始成本等为基础依据。这些数据的性质,人们比较清楚,便于获得,以此确定的企业价值易于被并购双方接受。 继50年代金融创新在英、美国家的产生,进入70年代,特别是最近几年,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日益密不可分,出现了由经济货币化向经济金融化过渡的趋势。在经济金融化形势下,企业价值评估已经走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成为企业理财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投资者数量的日益增多,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和理财行为迅速在公司股票价格上得以体现。科学、合理的管理行为会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低劣、不合理的管理行为会降低公司的股票价格。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投资者———既包括股权资本投资者,也包括债权资本投资者———财富的增减。这种机制的形成无疑是经济金融化对整个经济系统所带来的最大影响。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行为的理性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投资获利水平取决于企业在以往时期里所获得的收益,而是取决

苏宁云商企业价值评估

苏宁云商企业价值评估

苏宁云商企业价值评估报告书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是进行企业价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基础。苏宁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电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实现传统企业向电商零售业转型,对其企业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评估对未来发展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苏宁云商为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其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关键词】价值评估 ; 苏宁云商 ; 收益法 ;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 一、背景介绍 (一)苏宁云商基本情况 1.发展历程 苏宁电器是中国零售企业连锁的领先者,自2004年苏宁电器的证券交易上市以来,目前应经成为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家电连锁公司。苏宁电器本着至真至诚的服务理念,为顾客提供优质

服务,树立“服务为本”的品牌模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销售企业。2004年七月,苏宁电器在深圳证券交易上市,成为我国家电行业中的第一品牌,200年以1800亿元的下手规模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流通企业。2010年苏宁云商连锁深入乡镇,苏宁易购运营开始。 苏宁的云商模式可概括为“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曾经以“电器销售”为主打的苏宁电器不断拓展经营品类,经营范畴也从电器、3G 电子向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金融产品等拓展,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超电器化”战略。 2013年2月19日基于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全品类经营、开放平台服务的业务形态,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以更好的与企业经营范围和商业模式相适应。此次更名可看做是苏宁电器的科技转型战略迈出的又一大步,也宣告着苏宁“云商”新模式的正式面世。苏宁云商实行线上线下同价战略的同时,在产品、服等方面全民融合成双渠道,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在规模优势的形态下,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推动实体零售的转

金融理论与实务_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货币的起源是与下列哪一因素密不可分的? ( )。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商品交换发展 D.财富分配 2.价值形式演变的最初阶段,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 )。 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3.对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由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马克思称之为( )。 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4.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产品的价值的情况,马克思称之为( )。 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5.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马克思称之为( )。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根据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价值表现形式依次经历了以下阶段()。 A.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B.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D. 一般价值形式—>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8.在工资和各种劳动报酬支付中,货币发挥(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财富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9.在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活动中,货币执行(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财富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10.货币用来为商品标明价格时,执行(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财富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11.(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财富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12.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此时货币发挥的是(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财富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13.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财富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14.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货币的主要形态将呈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以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1头牛。这是商品交换处于萌芽阶段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交换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发生的。原始部落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偶尔会发生互相交换余缺产品的行为。例如,内陆的原始人集团拿粮食同沿海的原始人集团交换食盐,平原地区的原始人集团拿牲畜同山区的原始人集团交换石刀石斧。由于原始公社自给有余的产品不多,原始部落之间的这种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现象。所以,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从另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也只是偶然发生:1把斧子只是偶然地成为2只羊的交换价值,1头牛只是偶然地成为一担谷的交换价值。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或=1包盐,等等。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有了发展的条件下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以后,尽管畜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给以后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已较前增多。交换成为比较经常的事情,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一种产品已经不是只能偶然地同另一种产品相交换,而是可以同多种产品相交换了。因此,商品的价值表现扩大了它

的范围。2只羊的价值,现在有了1把斧子、1担谷、1包盐等等一系列的交换价值,即一系列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这一阶段商品交换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前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不借助于任何中介物。而到了这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成了商品交换的中介。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然后借助于一般等价物的中介,完成交换过程。例如,在羊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谷物与牛的交换便是通过“1担谷=2只羊=1头牛”的形式来实现的。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来表现。千千万万种商品的价值,有了一般的即统一的表现形式,因此称做一般价值形式。这一形式的出现,是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的这样一个阶段联系着的:随着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要以商品交换的顺畅进行为条件;商品生产者如果不能顺利地把他的产品交换成生产上必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上必需的各种消费品,就无法进行再生产。直接的物物交换有很大的局限性。交换双方必须恰巧互相需要对方的产品,交换才能进行,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容易碰到的。一般等价物便是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为着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标志着商品交换的巨大发展。 货币形式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往往带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在各国历史上,羊、布、贝壳、兽皮、公牛等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与评估过程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与评估过程 ●沈维涛 摘 要:企业经营追求价值最大化,价值评估对企业改进管理、提升价值有重要意义。较通行的两种评估模型是: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经济利润模型,各有比较优势。企业价值评估必须通过对企业历史绩效进行分析,预测绩效,估计资金成本,进行连续价值预测,最后计算出企业价值。 关键词:企业价值 评估模型 评估过程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企业没有现成的价值数额,它需要对企业进行评估后才能得到。企业价值数值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又是必需的。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决策都包含估价(至少是隐含的)。在企业内部,编制资本预算包括考虑某个项目将如何影响企业价值。战略计划着重强调更大规模的行动将如何影响价值。在企业外部,证券分析人员进行估价以支持他们的购买或售出的决定,而潜在的购买中也估计目标企业的价值和他们可能提供的协同作用。估价对于为原始的公开销售证券定价和通知当事人销售额、不动产外理以及包括经营中企业财产的分割是有必要的。甚至对于信用分析人员来说,虽然他们通常不明确地估计企业的价值,但是如果要对与贷款行为相关的风险保持一个全面的概念,他们必须考虑企业资产的价值。 其实价值评估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一种管理企业的手段。我们能通过价值评估这样一个过程来促进企业的经营者及其他人了解企业的历史与现状,与其他公司的相对优劣势,理解公司潜在的经济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因素是什么,什么行为是创造价值的,什么行为又是毁损价值的。促进各级管理者清楚目前从事或策划的业务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创造价值的程度,改进管理以提升价值。 二、两种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1、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以一种全面而又简单的方式,囊括了所有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此外,现金流量折现法得到了关于股票市场如何评估公司价值的研究结果的有力支持。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估价可以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预测产权所有者可以得到的现金流量,然后按照产权资本的成本折现预期的现金流量。结果就是估计的产权价值。 巴菲特在计算吉列公司股票内在价值时,被折现的仅是来自股本部分的收 益,即股东的收益。他采用的是两阶段 股利模型,假设第一阶段为第1年至第10年,股东收益年增长率为15%;第二阶段期限为第11年~∞,股东收益年增长率为5%,贴现率K =9%,金额单位为百万美元。 价值=明确的预测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现金流量现值 明确预测期之后的价值指终期价值。终期价值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进行估算,不需再详细预测公司在无限期内的现金流量。 第二种方法是预测所有资本(债务和产权)提供者可以得到的现金流量,然后按照加权平均的资本(债务和产权)成本折现预期现金流量。使用这种方法,得到了估计的企业价值。第二种方法在实际中应用更广泛,因为它不需明确预测债务余额的变化。它的计算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同,只是其中被折现的自由现金流量是所有资本产生的。 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的第二种方法有几个好处:有助于明确和了解单独的投资和股本拥有筹资来源的价值;在寻求价值创造计划过程中,这一方法有助于确定关键的可利用方面;比较周密,足以处理大多数复杂情况。 2、经济利润模型。所谓经济利润就是扣除调整税的净经营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 经济利润=扣除调整税的净利润-资本费用  =扣除调整税的净利润-(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例如某公司有投资资本1000元,投资资本回报率为20%,加权平均的资本成为10%,该公司当年的经济利润为100元。 经济利润=200-(1000×10%) =200-100 =100(元) 界定经济利润的另一途径是它等于与资本成本之差乘以投资资本。 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 这种预测方法得出的经济利润价值相同。 经济利润=1000×(20%-10%) =1000×10% =100(元) 在这一模式中公司的价值等于投资资本额加上相当于未来每年创造价值现值的溢价,即投资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现。 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一公式的逻辑十分简单。如果公司每一周期的利润恰恰等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那么预计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应正好等于其投资资本。换言之,公司的价值恰恰等于最初的投资。只有当公司的利润多于或少于其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时,公司的价值才多于或少于其投资资本。因此,相对投资资本而言的溢价或折现必须等于公司未来经济利润的现值。 经济利润模式优于现金流量贴现模式之处在于,经济利润对于了解公司在任何单一年份的经营情况来说,是一个有效的衡量,而自由现金流量法却做不到。例如,不可能通过对实际的和预计的自由现金流量进行比较来跟踪了解公司的进展情况,因为任何一年的自由现金流量都取决于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方面的高度随意的投资。管理阶层很容易只是为了改善某一年的自由现金流量而推迟投资致使长期的价值创造遭受损失。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过程1、分析历史绩效。对公司历史绩效的分析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了解公司过去绩效,可以为判定和评价对今后绩效的预测提供一个不可少的视角。历史绩效分析主要是对公司的历史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集中于公司的关键的驱动因素。 — 571—《经济师》2001年第9期 ●企业研究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第三章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 第三章 1、货币 ①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两种使用价值) ②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 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价值形式 ①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③ 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一种商品= 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④ 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 ⑴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⑵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3、价格

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04简答,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① 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②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 ④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5、流通手段(06辨析,4分) 06辨析: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只能决定的。 ①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只能演化而来的) ④ 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W1-G-W2。 6、贮藏手段

企业价值评估习题参考答案

《企业价值评估》章后基本训练参考答案 第1章企业价值评估导论 1.简答题 (1)通过企业价值评估可以达到哪些目的? 答:企业价值评估由于评估主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估目的,企业价值评估可以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投资者基于投资决策的评估目的。投资者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投资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值,还是要看投资对象的真正价值所在。投资者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是据此作出买卖决策。 ②管理者基于价值管理的评估目的。在进行一项决策之前,管理者需要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针对一个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评估,作出科学的决策,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了解企业价值的增减变动进行各种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分配决策是企业价值评估的根本目的 ③交易双方基于并购的评估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了以企业控制权交易为目的的市场。为了使交易价格尽量与其价值吻合,企业价值评估开始被应用于并购领域,目的就是要对被并购企业价值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使得交易双方实现公平交易。 ④清算企业基于清算的评估目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企业出现衰退、被市场淘汰甚至被迫清算,就需要利用企业价值评估在破产清算的前提下对企业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目的是尽可能以合理的最高价格清算资产。 (2)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 答:①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应用于投资组合管理。利用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可以确定企业的真实价值,任何偏离这个真实价值的价值都是被低估或被高估的表现,这样就可以在投资组合中选择大量被低估的股票,从而提高投资回报。 ②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应用于并购决策。企业价值评估在公司并购决策中具有核心作用。在并购活动过程中,并购方在报出并购价格之前要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同样,目标企业也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同样也需要进行价值评估。 ③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应用于财务决策。企业价值是进行财务决策的基础,增加企业价值是进行财务决策的目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有助于管理者形成正确的财务决策,提升企业价值。 ④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应用于绩效管理。企业价值是衡量企业绩效的最佳标准,一是因为它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二是因为价值评估是面向未来的评估,它考虑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 3.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包含哪些类型? 答:①收益法,是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利用收益法需要合理地确定预测收益、预测期间,并选择适当的折现率。 ②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包括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

金融学习题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制度本位币格雷欣定律无限法偿 二、填空 1、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2、从价值形式到价值形式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形式是。 4、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有、、、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5、货币制度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和。 6、从古到今,货币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及四个阶段。 7、1948年12月1日,的发行标志着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建立。 8、本位币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三、辨析(对错都要说明理由): 1、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也可以是现实的货币()。 2、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银复本位制()。 3、格雷欣法则只在金银平行本位制中发生作用()。 4、货币执行其五种职能,必须是足值的。() 5、货币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金属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制度。() 四、单项选择: 1、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形式是() A、实物货币 B、商品货币 C、代用货币 D、信用货币 2、既具有商品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货币特点的货币形式是() A、实物货币 B、金属货币 C、代用货币 D、信用货币 3、以下对货币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货币是商品 B、货币是特殊商品 C、货币是发挥货币职能的东西 D、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4、一个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是() A、确定货币单位 B、确定货币发行量 C、确定货币的币材 D、确定发行准备 5、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制度是()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不兑现本位制 D、金银复本位制 6、当人们在偿还债务、缴纳税赋、借贷款时所使用的货币的职能是() A、交易媒介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7、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变化发生了质的飞跃是指() A、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价值形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是()。 A 银本位制 B 金本位制 C 金、银复本位制 D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五、多项选择: 1、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现金 B、企业债券 C、银行存款 D、股票 E、商业票据 2、在货币的五项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 D、价值贮藏 E、世界货币 3、在金属本位制中,最基本的三个阶段是:() A、金本位 B、金汇兑本位 C、银本位 D、银币本位 E、金银复本位 4、货币在()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给商品标价时 E、捐款 5、金币本位制的特点是 ( )。 A、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不铸造、不流通金币 B、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 C、纸币仍是金单位 D、金银铸币同时流通 E、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并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 6、金本位制包括() A 复本位制 B 金块本位制 C 金汇兑本位制 D 跛行本位制 E 金币本位制 7、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A.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 B.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 C.确定本国货币的发行准备和对外关系 D.确定货币的价值 E.确定不同种类的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方法 8、以下可以自由铸造银币的货币制度有() A.银币本位制 B.跛行本位制

企业价值评估发展历程

企业估值思想起源于Irving Fisher的财务预算理论。Irving Fisher(1906)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及价值等相关问题。他从人对收入的感受入手,分析了资本价值的形成过程,说明了资本价值的源泉,归纳了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财产或所拥有财富的价值均来源于这种能产生预期货币收入的权利,从而使财产或权利的价值可通过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得到。连接收入与资本之间的桥梁就是利息率。人们可以借助利息率,从货币的现值计算货币的未来价值,或从货币的未来价值得到货币的现值。从对利息率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的分析中进一步研究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资本估值框架,提出的确定性条件下的资本估值技术是现代标准或正统评估技术的基础。他得出结论,如果把建立企业也看作是一种投资的话,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所能带来的未来收入流量的现值。 虽然Irving Fisher的研究已经包含了现代估值理论基础,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加和法,即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一般以已确定的资产价值,诸如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原始成本等为基础依据。受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在评估方法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清晰的概念,由于风险因素的加入,现金流量成为价值的衡量尺度。这个时期企业价值是企业存续期间预期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的现值的思想,得到了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上,预期现金流量的确定与折现率的选择还存在很大问题。 Benjamin Graham(1934)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被事实确定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的资产、收人、红利以及任何未来确定的预期收益。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是非理性的,经常会脱离股票的内在价值。他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公司的基本面出发估算企业价值,并作出投资决策。此后,Benjamin Graham(1949)对自己的投资思想作出了更明确的阐述 John Burr Williams(1938)最早提出了折现现金流量和内在价值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其剩余经营期间内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就等于企业当时的内在价值。但是这一理论在企业估值中得以重视并广泛应用则始于Myron (1962)的研究,即我们所熟悉的“高顿增长模型。随后陆续出现了基于折现现金流的估值模型----三阶段增长模型、H模型和随机红利贴现模型。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价值评估发展历程

企业价值评估发展历程-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企业估值理论发展综述 企业估值思想起源于Irving Fisher的财务预算理论。Irving Fisher(1906)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及价值等相关问题。他从人对收入的感受入手,分析了资本价值的形成过程,说明了资本价值的源泉,归纳了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财产或所拥有财富的价值均来源于这种能产生预期货币收入的权利,从而使财产或权利的价值可通过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得到。连接收入与资本之间的桥梁就是利息率。人们可以借助利息率,从货币的现值计算货币的未来价值,或从货币的未来价值得到货币的现值。从对利息率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的分析中进一步研究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资本估值框架,提出的确定性条件下的资本估值技术是现代标准或正统评估技术的基础。他得出结论,如果把建立企业也看作是一种投资的话,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所能带来的未来收入流量的现值。 虽然Irving Fisher的研究已经包含了现代估值理论基础,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加和法,即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一般以已确定的资产价值,诸如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原始成本等为基础依据。受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在评估方法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清晰的概念,由于风险因素的加入,现金流量成为价值的衡量尺度。这个时期企业价值是企业存续期间预期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的现值的思想,得到了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上,预期现金流量的确定与折现率的选择还存在很大问题。 Benjamin Graham(1934)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被事实确定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的资产、收人、红利以及任何未来确定的预期收益。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是非理性的,经常会脱离股票的内在价值。他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公司的基本面出发估算企业价值,并作出投资决策。此后,Benjamin Graham(1949)对自己的投资思想作出了更明确的阐述 John Burr Williams(1938)最早提出了折现现金流量和内在价值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其剩余经营期间内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就等于企业当时的内在价值。但是这一理论在企业估值中得以重视并广泛应用则始于Myron (1962)的研究,即我们所熟悉的“高顿增长模型。随后陆续出现了基于折现现金流的估值模型----三阶段增长模型、H模型和随机红利贴现模型。 美国学者和Merton (1958,1963)对资本成本、投资理论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形成了MM理论。MM理论包括两个命题。命题Ⅰ认为通过与相同风险等级的企业比较可以测算出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能够建立起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无关的模型。在无企业所得税的条件下,企业价值与融资决策无关;在有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增加。他们认为企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决策,在均衡状态下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按其风险程度相适合的折现率对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资本化价值。命题Ⅱ同时考察了无企业所得税和有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在无企业所得税时,股东的风险和对应的期望收益率随着财务杠杆的使用而增加;在有企业所得税时,企业价值增加。该理论为企业价值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将企业价值的分析引入规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估值理论的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折现率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William (1964)研究了风险的本质,确立了公司收益与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用于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大大提高了折现率

政治经济学习题13章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 导论部分答案 B D C D A C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DBAA,6-10 DABDA,11-15、 CDCBA,16-20、 CDBDC, 21-25、 ABAAC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CD 3、CD 4、BD 5、ABC 6、AB 7、ABCD 8、AB 9、BCD 三、辨析题 1、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命题错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 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个说法错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 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4、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命题错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 ①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太远。 ②从个别商品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有些商品高于其价值, 但从长期交换过程或从全社会来看,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 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四、计算题 1、解:根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率 =1/单位商品价值量?∵去年劳动生产率=1/1=1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价值形式的发展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最简单的胚胎形式发展到发达形式的历史过程。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能在交换中,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相对地表现出来。“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l页)例如,商品麻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从麻布身上只能见到它的使用价值,却看不到它的价值。如果一定量的麻布与一定量的上衣相交换,麻布的价值只通过与上衣的交换关系相对地表现出来。价值形式本身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在解决和克服商品交换的矛盾和困难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它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发展六画价伦739到总和的价值形式,再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价值形式。最炫目的货币形态就是从最不显眼的简单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是忻币形式的胚胎,它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和基本要素。研究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阐明贤币的起源和本质。作为价值形式的最高发展阶段的货币形式本身还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采取金属货币、纸币、信用价币等各种形式。但是,只要商品经济的根本基础没有变

化,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变化就不可能消除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及其矛盾,只能在新的形式上反映这些矛盾。“货币的不同形式可能更好地适立社会生产门不同阶段;—种忻币形式可能消除另一种货币形式无法克服的缺点;但是,只要它们仍然是货币形式,只要折币仍然丘重要的生产关系,那么!仟何货币形式都不可能消除货币关系固有的矛盾,而只能在这种或那种形式—卜代表这些矛盾。”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一、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商品价值,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时,一定商品量交换货币的多少。单位商品量交换货币的多少是单位价值(单价),非单位数量交换货币的多少是总价值(总价)。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单价)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两大属性的关系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是为了出售而生产的劳动成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三、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一般指商品单价,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正相关,在单位劳动时间的总价值量为常量时,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使用价值量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

往年全国自考试题政治经济学

往年全国自考试题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以下物品属于商品的是 A.腐烂变质的食品 B.阳光 C.木工做的家庭自用的小木凳 D.联想公司生产的电脑 4.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5.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关系不确定 D.没有关系 6.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清偿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7.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时而成正比时而成反比 D.无关 8.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在于 A.它不是劳动产品

B.它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C.它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D.它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9.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0.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利润 D.平均利润 1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 A.价值增殖中的作用 B.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C.资本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D.剩余价值分割中所占的份额 12.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A.(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量B.(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可变资本总量C.(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固定资本总量D.(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流动资本总量13.以下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A.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B.机器、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 C.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 D.原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 14.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A.社会预付资本 B.社会剩余价值 C.社会总产品 D.社会总产值 15.垄断组织的实质在于获取 A.利润 B.平均利润 C.垄断利润 D.绝对利润 16.金融寡头实现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A.股份制 B.参与制 C.合作制 D.个人联合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