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综艺节目名称语言学浅论
电视剧名称语言学分析

电视剧名称语言学分析一、电视剧名称中的语言文化随着数字媒体的开展,电视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电视剧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俗话说“美曰其名〞,新颖别致的电视剧名称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激发观众进一步欣赏的欲望。
电视剧的命名已经不仅仅是对剧本内容的简单概括,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是一种语言艺术。
电视剧名称的传播也调动了语言的积极性,它的命名首先要突出其信息性。
电视剧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其具有剧情复杂,时间冗长的特点,所以电视剧名称应当从剧本全局出发,提炼出中心思想。
其次,电视剧名称是电视剧传播的“窗口〞,应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提升其艺术性,展现剧本的独特性,到达宣传的目的。
电视剧名称还具有“记忆价值〞,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让人想要去深入了解其中剧情,所以我们要提高电视剧名称的记忆价值和可读性。
对于一些新兴的电视剧名称,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去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提倡创新,追求标新立异,但我们也应该随着语言开展的趋势,对电视剧名称命名中的一些不标准现象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二、电视剧名称的语言学分析(一)语音方面,突显传统电视剧名称多以二到七音节为主,其中四、五音节为多数,这样的分布也与人们的记忆接受能力有关,突显传统。
四音节构成的电视剧名称占大多数,这与汉语语言的认同习惯有关。
成语的四字结构符合电视剧名称简洁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人的用字传统,平仄搭配,韵律和谐。
四字结构大多形成“X平X仄〞如“大江东去〞、“闺中密友〞或“X仄X平〞如“一代枭雄〞、“父母爱情〞这样的结构,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其它音节的分布也各有特点。
双音节的电视剧名称大局部为一些军旅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简洁凝练,高度概括,较容易传播。
三音节的专有名词较多,如“聂荣臻〞、“未婚妻〞,既能点明剧本主题,又能鲜活反映人物形象,简洁明了。
五音节偏正结构居多,中心语为主要内容,加之新颖别致的定语,构成一个出彩的电视剧名称。
《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语言学分析

《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语言学分析发表时间:2017-08-03T14:06:28.48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4月作者:王莹康贝[导读] 《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的服务性平台。
——浅析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王莹康贝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 710128摘要:《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自2010年1月开播以来,便伴随着收视长虹和高度的社会关注率,所带来的社会争议也是层出不穷。
本文拟利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非诚勿扰》各种语言要素的分析,主要从人物角色、叙述方法、叙事情节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揭示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体系,即关于价值观、婚恋观及女权主义的意指系统,研究结果将从理论上透视在当今政治、经济体制作用下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找出改变女性婚恋观变化的背后力量,为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提供一定的价值支撑。
关键词:非诚勿扰;女性话语权;叙事学;婚恋观《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的服务性平台。
截止到2017年6月,该节目已经播出了几千期。
《非诚勿扰》这个叙事文本,讲述着当今社会单身男女们的情感故事,不同个体故事不同。
人物、情节和冲突俱全,符合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且通过声音和影像向大众传递文本信息。
一、角色定位:凸显女性话语权的回归女权主义理论认为,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公的现实给予的。
长期以来,女性作为一种“他者”的形象被建构,在历史上的“语言学转向”中语言被赋予了社会文化和权力实践形式的功用。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我们在生活世界中一直在将人归类,但在这些无数类目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却被划归为与我群存有差异的“他者”。
这些类目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在社会中本来混沌的人群立刻被贴上了种种勾联丰富的文化意涵和概念联想的“标签”,从而被清楚而永久的区隔开来。
浅析音乐综艺类节目的语言魅力

浅析音乐综艺类节目的语言魅力在21世纪的今天,流行歌曲已非常普遍。
流行歌曲又称通俗歌曲,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内容通俗易懂、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的歌曲。
中国的许多音乐娱乐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相继地推出了大型的音乐类节目,其中以《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节目最具代表性。
《我是歌手第三季》是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歌手竞赛节目,是由中国推出的首档顶级歌手音乐巅峰对决节目。
从古至今,人们把歌唱当作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
由于歌曲有多种形式,最终则成为了与时代密切的艺术种类。
一般来说,好的歌曲要有好的歌词,只有那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具有审美价值的歌词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使其心灵震撼。
《我是歌手第三季》中参加比赛的歌手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为了一个共同的音乐信仰,他们为观众呈上了一幕幕的精彩片段。
下面将具体分析《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节目风格和歌曲风格:一、节目风格(一)从参赛歌手来自的地区划分《我是歌手第三季》节目参加比赛的歌手来自不同的地区。
中国大陆地区的歌手分别是:韩红、孙楠、李健、谭维维、张靓颖、胡彦斌和李荣浩;来自港台地区的歌手有古巨基、黄丽玲和萧煌奇;来自韩国地区的歌手是郑淳元;来自新加坡地区和马来西亚地区的歌手分别是陈洁仪和李佳薇。
总的来说,在《我是歌手第三季》节目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流行歌手和港台地区的流行歌占主要部分,新马韩地区的流行歌手相对较少,而且随着各个地区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演变,新马地区的流行歌手大部分中国发展自己的音乐舞台,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二)从演唱形式上划分当代的流行歌手的演唱形式可以分为独唱、对唱和合唱。
独唱是指由一个人单独演唱的演唱形式。
独唱是《我是歌手第三季》中最主要的演唱形式。
从《我是歌手第三季》的第一轮到第四轮比赛和总决赛歌王之战第二轮的首位对决中均采用了独唱的演唱形式。
对唱也是一种重要的演唱形式,它可以划分为男女对唱和男男对唱。
在《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之歌王之战的第一轮帮帮唱中采用的是对唱的演唱形式。
电视字幕研究——以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幽默字幕语言为例

电视字幕研究——以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幽默字幕语言为例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绪论 (4)(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4)(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5)(一)电视字幕 (5)(二)电视字幕的价值 (6)二、《爸爸去哪儿》幽默字幕语言分析 (6)(一)幽默字幕语言类型 (6)1.话语表现类 (6)2.情景揭示类 (7)3.综合类 (8)(二)《爸爸去哪儿》幽默字幕语言的构成手段 (8)1.侧重语音的修辞手段 (8)2.侧重词汇的修辞手段 (9)3.侧重辞格的修辞手段 (10)四、幽默字幕语言新的作用以及对传统综艺节目电视字幕的冲击. 10(一)幽默字幕语言的作用 (10)1.使节目画面更加丰富 (11)2.引人联想拓展节目内涵 (11)3.提升电视节目观赏性 (12)(二)幽默字幕语言对传统综艺节目电视字幕的冲击 (12)1.传统综艺节目电视字幕呈现方式受到的冲击 (13)2.传统综艺节目电视字幕内容形式受到的冲击 (13)3.传统综艺节目电视字幕字幕排列受到的冲击 (14)五、新环境下传统综艺节目字幕语言的调整措施 (14)(一)幽默的生成 (15)(二)应用多种技术进行创新 (15)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电视字幕也发生较大的改变,影响着受众的观看体验。
综艺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是2013年湖南卫视所创办的综艺类明星亲子体验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受到关注度极高,因为该节目除却节目本身的娱乐元素外,其字幕语言极具创造性以及趣味性,故而本文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对其字幕语言进行探究。
文章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对电视字幕的内涵及价值进行了论述;再次从幽默字幕语言类型、幽默字幕语言的构成手段两方面出发分析了《爸爸去哪儿》的幽默字幕语言;接着指出幽默字幕语言新的作用,以及其对传统综艺节目电视字幕的冲击;最后提出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综艺节目字幕语言的调整措施,即利用岔断生成幽默、利用情感释放生成幽默以及利用矛盾生成幽默,同时还需要应用多种技术进行电视字幕的创新。
关于内地综艺节目名称语言学浅论

关于内地综艺节目名称语言学浅论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内容,在内地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其节目名称也成为观众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话题。
每个节目名称都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学特征。
本文就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语言学特点进行浅论。
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命名方式十分多样化,常见的有字词组合、成语典故、英文词语、谐音等。
其中,字词组合是最为普遍的方式。
例如《奔跑吧兄弟》、《妻子的浪漫旅行》、《我是歌手》等,这种方式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和传播。
成语典故则显得较为高雅,如《谁是大歌神》的典故来源于《论语》,既突出了节目的规格,也增加了其文化底蕴。
英文词语则体现了时尚、国际化等元素,如《极限挑战》、《偶像练习生》等节目都采用了英文词语命名。
谐音则常用来创造幽默、朗朗上口的效果,如《幸福三重奏》、《开心辞典》等,既能引发共鸣,也能提供快乐。
文化内涵的体现综艺节目名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其命名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地的综艺节目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节目名称中也可以隐约感受到。
例如《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名称中就蕴涵了对于音乐、文化、民族传统等的表达与尊重。
再如《朗读者》这个节目名称中,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相结合,体现了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承接与传承。
语言学特征的体现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语言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命名方式、拼音化、口头简称等方面。
命名方式创新、多样化,既能引起人们对节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同时,近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拼音化、口头简称的方式越来越流行。
如《一年级·大队长》被称为“一大”、《今晚80后脱口秀》被称为“80脱口”,这种方式将口语简短化,方便快捷,有利于推广和传播。
结语综艺节目名称作为表达每个节目独特特点的“名片”,在名称的命名方式、文化内涵、语言学特征等方面,都体现了内地综艺节目实现多元化的尝试和文化创新的进步。
虽然本文仅对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语言学特点做了简要探讨,但这也反映了综艺节目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创新探索,使得内地综艺文化更加生动有趣。
语言学视角下的四字格的电视节目名称考察-最新年文档

语言学视角下的四字格的电视节目名称考察基金项目:本课题系泉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华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201410399067)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成为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各类电视节目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在节目命名时可谓是煞费苦心。
笔者从央视13个频道和其他23个省、直辖市卫视频道搜集到了219个电视节目名称,发现,这些节目名称大多是以四字格为主,共有219个四字格结构的节目名称。
本文将从语音、选词角度、语法和偏正结构焦点理论分析四个方面对这219个四字格节目名称进行分析。
1 语音特点1.1 音节节奏特点由于中国汉文化心理历来追求成双成对的偶意表现,而汉语本身又有很强的节奏感,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
”所以,电视节目名称命名较多的选用了四字格的语音形式。
笔者对219个四字格电视节目名称在音节节奏方面做了具体的统计,见下表:冯胜利(1996)曾在《论汉语的“韵律词”》中指出:“双音节是最基本的构件单位,而在一般情况下,基本音步有绝对优先的实现。
”汉语以双音节为一个音步,四个音节就形成“2+2”基本节奏形式。
由表1看出,“2+2”语法组合类型的节目名称占有绝对数量,这与其“2+2”的语音形式是一致的,如:《星光大道》、《新闻联播》、《回声嘹亮》、《天下足球》、《人文地理》等,这种语音语法同步的结构使得节奏更和谐,更悦耳上口,也便于对电视节目名称的记忆。
然而组合形式“2+1+1”和“1+1+2”的节目名称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是倾向于“2+2”式的语音节奏,如:《经济与法》、《文明之旅》、《人与自然》、《我爱发明》、《谁是高手》。
伍铁平(1993)曾指出:“汉语中的‘2+2’对称式的四字格在汉族人心理中造成了一种语言定势,以致遇到语义上的其他非2+2的格式时,人们也往往受到类推机制的影响,容易误解为2+2的格式。
”四字格语音结构形式的形成除了受到音步的影响外,同词语组合的紧密程度也是相互作用的。
电视栏目名称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电视栏目名称的社会语言学考察作者:刘超莹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7期[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媒体的多元化。
电视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冲击,打造富有特色的栏目来提升竞争力并保证自身在媒体中的强势地位,这是各家电视台尤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大电视台共同的努力方向。
“酒香也怕巷子深”,给栏目起一个好的名字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名牌栏目同为电视台工作的重点。
电视栏目名称不仅是栏目的一个象征符号,更是传达栏目内容的一个有效载体。
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主要分析电视栏目名称的词汇的使用,以及栏目名称是如何反映社会潮流趋势和社会文化导向的。
[关键词]电视栏目名称社会语言学语言特征文化导向[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051-02一个电视栏目要在众多的栏目中脱颖而出,吸引住受众的眼球,这是每一位传媒制作人员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一个栏目的名称也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传达最直观的信息,是通向观众的第一道桥梁。
所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可以说栏目名称不仅是栏目的象征符号,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好的栏目名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节目的竞争力。
同时,栏目名称与语言及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电视栏目名称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研究的必要性。
栏目名称不仅要有新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与主流文化的迎合,所以本文作者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收集筛选后的电视栏目名称进行分析,分析其词汇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导向。
笔者通过检索各电视台的官方网站、电视节目预告列表等相关网站,搜集整理了央视1—15套以及各省级卫视2012年年初至2015年年初的电视节目共927个,笔者对收集到的电视栏目名称进行分析,旨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来分析电视栏目命名中,词汇的搭配以及文化因素起到的作用。
一、词汇的搭配电视栏目作为电视传媒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达到传播广泛、吸引观众的效果,电视栏目的命名是要经过反复考量研究的,因此栏目名称的词汇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数字、标点符号入名在电视栏目名称中使用数字、字母、标点符号等可以使栏目名称更加有新意、有吸引力。
向往的生活视听语言分析

向往的生活视听语言分析一、慢综艺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综艺现象,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定义“慢综艺”这一概念。
在大众文化和快综艺当然不能免俗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慢综艺”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原有“快综艺”而产生的,当观众对千篇一律的“快综艺”节目日趋虚假的情节变得审美疲劳时,以《向往的生活》、《中餐厅》、《幸福的客栈》等一系列慢综艺此时异军突起,打开了新市场的大门。
对比“快综艺”的节目特点可以发现,慢综艺大多竞技性不强,在节目总体目标框架下,让嘉宾在一个较为舒缓的环境中进行活动,没有复杂的游戏规则或单一刻板的人设树立,这种环境下作为嘉宾的明星往往能够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不同于传统综艺对其人设的标签化处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能够较强展现。
慢综艺这一新兴综艺形式是兼备真实感和艺术审美特性的。
它的真实感再现了现实时空,但它又并不只是现实时空的复现,而是用它美化的层面来突显来节目画面所呈现的审美时空。
二、慢综艺在中国市场的兴起慢综艺出现的时候正是网络综艺崛起的时期,综艺的概念被泛化了,诸如《奇葩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火星情报局》等很多崛起的新兴网络综艺对卫视综艺的收视率进行了巨量的分流。
综艺文化市场的利益蛋糕正在面临着重新分配的局面。
卫视综艺若不突破自身节目模式的桎梏,很难在同网络综艺的竞争下取得优势。
湖南卫视最早对综艺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总结了《花儿与少年》节目的成功的经验和湖南广电旗下的流媒体平台芒果TV的搭建完成的背景下,湖南台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慢综艺——《向往的生活》,并在其卫视与流媒体平台同步放映。
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外,慢综艺的兴起还是因为观众对传统“快综艺”的审美疲劳。
法兰克福学派的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生产端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意识的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从何导致文化产品走向流水线生产般的标准化、同质化、低创新度化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电视综艺栏目名称的语言特色集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修辞上。
本文试从语音、词汇、辞格等几个方面粗疏地分析内地各类综艺电视栏目名称的语言特色,以管窥电视栏目名称语言美。
关键词:综艺栏目名称语音美词汇美修辞美语言特色
在如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栏目的多样性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
如何在众多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如何增强对观众的冲击力、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如何更好地树立节目形象等一列问题都是各个综艺栏目制作团体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中,一个好的节目名称对于综艺栏目来讲更加重要。
面临激烈的综艺媒体竞争,综艺节目的名称是保证节目成功与否的第一步和关键因素。
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学意义的手段或策略,综艺栏目名称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艺术。
一.综艺节目分类
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目前,从节目内容上内地综艺栏目可以分为以下十五类:
⑴情感交友类⑵综艺类⑶访谈类⑷时尚生活类⑸选秀类⑹歌舞类⑺曲艺类⑻挑战竞技类⑼益智类⑽脱口秀类⑾文艺评论类⑿艺能培训类⒀展现才艺类⒁大型文艺晚会⒂其他
二.综艺栏目名称的语言分析
(一)语音美
语音是语义的载体,是电视栏目名称的外在表现形式。
电视综艺栏目名称巧妙地把声母、韵母及声调这三个部分搭配起来,构成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间等各种形式,使语音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营造出一种音乐美,这是综艺栏目制作人在给栏目命名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1、双声,如“时尚星达人”和“第一时尚”中的“shí shàng”,“爽食赢天下”中的“shu ǎng shí”,“达芬奇密码”中的“mì mǎ”。
2、叠韵,如“可凡倾听”中“qīng tīng”,“第一时尚”中“dì yī”,“天天向上”中“xi àng shàng”……这正像李金华在《贞一斋诗说》里对双声和叠韵所做的精辟阐述: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
3、叠音音节连用,不仅声音好听,词义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如:天天饮食、天天向上、节节高声、花儿朵朵,还有“lady 呱呱”中的“呱呱”,有形容鸭子、青蛙等响亮的叫声,这里不仅暗示了节目的脱口秀性质,同样巧妙展示出节目的内容会十分火辣而引得关注和热议。
4、平仄相见即构成“×平×仄”或“×仄×平”的格式。
四音节词语在栏目名称中占绝大多数,因此韵律感更明显,如“以一敌百”、“星光大会”、“开心辞典”“舞林大会”等是“×平×仄”式,“艺术人生”、“天下女人”、“家政女王”是“×仄×平”式。
这些变化形成了音高上的错落有致,为人们构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美。
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间四种构造出综艺栏目名称语音美的形式,既符合心理习惯,又符合欣赏共识。
(二)词汇美
词语的选择锤炼,是修辞运用的基础和表现。
除了承袭一些基本词汇外,当下众多综艺栏目的栏目名称在选择词语上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词语的超常搭配与选择
经过二十多年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语言社团已经发生内在变化,成员间追求刺激新奇的语言环境。
现在人们常对旧词进行扬弃,喜欢创造出一些新词语来表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认知。
同样,综艺栏目名称的制定也
必须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不仅在栏目名称的制定上使用了不少的新创词语,如娱乐星工场、津夜嘉年华、咏乐汇、时尚星达人、锋尚之王等,而且也进行了一些词语的超常搭配与选择,如非常说明、非常静距离、非常6+1等这种副词搭配名词的结构。
此外如,胜利百分百、绝对现场、天天饮食、嘎嘣爆米花、家庭赛乐”等词组都属超常规,而且是对传统语法界定提出的挑战。
2.音译词的使用
3.数字词的使用
综艺栏目名称中存在数字词,意义丰富,如非常6+1、幸运52、开心十分、娱乐大5台、8090、综艺食8街等。
其中“幸运52”,指每年播出52期节目;“开心十分”可以表示栏目时长;“8090”表示栏目的内容所关注的对象。
“娱乐大5台”、“综艺食8街”是谐音表示。
数字词的使用,突破了纯文字的传统形式,使电视栏目名称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形式。
4.行业语的使用
各种行业语深入到综艺栏目名称中,如下一站幸福、快乐大本营、密室疗伤、本山快乐营、养生堂、明星学院、我是大评委、智勇大冲关、三星智力快车、芒果训练营、达芬奇密码等。
这些行业语的使用,避免了电视栏目名称的单调同质,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使电视综艺栏目名称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色彩,更具备了人格化、形象化的特点,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巨大的冲击。
5.旧词新用
一些不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已消失或不常用的旧词在综艺栏目名称中被重新起用,而且被赋予新义新用法,如“家政女皇”、“密室疗伤”、“锋尚之王”、“星光大会”等。
这种手法可唤起人们的回忆,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赋予新的含义。
6.人名的使用
当下,许多综艺节目名称中加入人名作为节目卖点。
因为个性化品质特征是节目最具吸引力的关键。
把知名主持人或赞助人等名人的姓、名融入到栏目名中,用名人的号召力、形象力、感染力来吸引和拉拢观众,这就是许多综艺栏目的卖点,如:鲁豫有约、小崔说事、可凡倾听、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本山快乐营等。
7.常用语化用成语的四字结构符合电视栏目名称要求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
此外,因为歌曲曲名、影视剧名或流行语的传播度比较大,所以它们常被采用为电视栏目名称。
(1)直接使用成语等作为综艺栏目名称的有:非诚勿扰百里挑一非同凡响先声夺人一呼百应以一敌百天天向上非你莫属。
(2)利用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法改造的有:天声王牌节节高声舞林大会百科全说。
8.用词双音节化占优势
从目前综艺栏目名称来看,双音节用词数目所占比例非常大。
即使是三音节也是在双音节前或后加一个名称;五音节的不管是二三还是三二,其中的三大都是双音节前或后加一个名称。
(三)修辞美
胡玉树认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综艺栏目名称大多都存在运用辞格形成一种修辞美:
1.比喻格
运用比喻格给电视综艺栏目命名是最常见的,栏目名称的后面含有比喻性的词语,像“世界、坊、大本营、联盟、苑、大道、堂、工厂、魔方”等,如聚星坊、快乐大本营、时尚装苑、养生堂、星光大道等。
这类比喻暗示出栏目的性质和内容。
2.仿词格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一种辞格。
在综艺栏目名称中,有时就将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诗文名句,格言俗语做某些改动,以符合该栏目特定的表达需要,如喜来坞、节节高声、笑林大会等。
其他修辞格还有:夸张,如“百里挑一”;拟人,如“爱情来敲门”;返源,如“百里挑一”;双关,“津夜有戏”同时涉及语音、语义双关;设问,如“到底是谁”等。
三.结语
总之,好的电视栏目名称的产生,从语音、词汇、修辞等多侧面反复锤炼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进而要注意调整好立意角度,努力丰富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这样才能使电视栏目名称既切合电视内容的需要,又吸引观众,做到庄谐并俱,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刘晓丽.浅析四字格电视栏目名的用词特点[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11.
[4]汤劲.论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视觉修辞[j].新闻知识,2007.
董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