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合欢树》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activities,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合欢树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合欢树》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3.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合欢树》文本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习小组划分及小组活动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合欢树》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小组合作完成相关实践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学生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关注,培养审美情趣。
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错过,就是过错?——《合欢树》教学设计设计亮点1.紧贴文本立足《合欢树》散文文体特征,挖掘文中种种“错过”背后的复杂情感流动和深刻智性思考,领会作者独特选材视角和精到言语表达。
紧紧抓住语言这把钥匙,打开文本,让学生真正深入“这一篇”,读懂“这一篇”。
2.紧贴学生以学生的母爱体验和阅读初感为基础,以“错过”巧妙引入,抓住文中学生易忽略的质朴的对话、简洁的虚词,由寻“错过”到思“错过”,通过碰撞、咀嚼、表达,形成“错过,就是过错!”——“错过,就是过错?”的教学框架,使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由浅入深,把对文中母爱的感受提升到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体会流淌在史铁生文字里的“起伏”与“宁静”。
教学理念1.从“外”到“里”文章有不同体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以合适的方法读不同体式的文本,从这一文本中读出应该读出的东西,即要有文体意识。
散文叙述的是日常琐事,表达的是作者独特情感认知,它是作家的秘密,它最容易亲近,又最不容易读透。
散文教学要将触角由外在的言说对象转到内在的作者独特情感体验以及言语表达上去。
这是本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的出发点。
2.从“教”到“学”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指出真正的教学应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应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身对话。
以此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点,本设计尝试激活学生个体经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开文本,找到学生与“这一”文本对接的通道。
文本分析1.文本定位《合欢树》选自高教社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作为首篇,它意在引导学生以感受母爱生发对“人性美”的体悟。
基础模块上下两册开篇课文都以“母爱”为话题,二者排放次序可谓精妙。
《我的母亲》情感相对单纯,教学着力点在文本语言表达的分析和领会上,而《合欢树》内涵更为丰富,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教学着力点应是藉由文本语言表达探究作者对母爱和生命的独特体验。
2024年《合欢树》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合欢树》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合欢树》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合欢树的生长习性、生态特征、繁殖方法以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特征,提高学生对植物学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合欢树的繁殖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合欢树的生长习性、生态特征及其繁殖方法。
难点: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合欢树实物或图片、投影仪、教学PPT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合欢树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合欢树的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合欢树的生长习性(2)合欢树的生态特征(3)合欢树的繁殖方法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合欢树的繁殖方法,并在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2. 合欢树的生态特征3. 合欢树的繁殖方法4. 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特征。
(2)列举三种合欢树的繁殖方法,并说明其优缺点。
(3)谈谈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2. 答案:(1)合欢树生长迅速,耐旱、耐寒、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
其生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花香浓郁等。
(2)繁殖方法: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优点:操作简单,繁殖系数高;缺点:种子发芽率低,幼苗生长缓慢。
扦插繁殖优点:繁殖速度快,幼苗生长整齐;缺点:技术要求较高,成活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分株繁殖优点: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缺点:繁殖系数较低,对母树生长有一定影响。
职高语文(高教版)教案合欢树

合欢树教学设计史铁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深沉细腻的母爱以及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文本语句的品味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歌曲欣赏《丑娘》一棵树静静地站在那里,也许你见过它,却不知道它的名字;也许你知道它的名字,却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这棵树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名字——合欢树。
在这棵树的背后,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伴随双腿残废的儿子走过了那一段彷徨、苦涩的青春岁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合欢树,走进史铁生,走进他对母亲沉甸甸的回忆中……二、作家简介“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三、整体感知◆速读全文,提炼出本文的中心人物与关键名词。
——中心人物:母亲“我”(史铁生)关键名词:写作废腿合欢树◆以上关键名词出现在作者的哪些人生阶段?——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三十多岁这些名词与母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史铁生的世界。
四、深入品读1、面对残废的双腿,母亲和儿子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母子间的感情互动如何?——母亲:头上有了白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虔诚地抱着希望(执着坚强,无私无怨)儿子:死了也好,死了倒也痛快(心情沮丧,从失望到绝望)母子:母亲深爱儿子,儿子不理解母亲2、面对写作,母子俩又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母子间的感情互动如何?——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十岁)想学写作,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二十岁)母亲:“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十岁)“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二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三十岁)“小说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三十多岁)补充问题:作者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儿子十岁和二十岁时为何会有不同的表现?变化的原因: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
教学设计《合欢树》

教学设计《合欢树》教学目标通过《合欢树》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理解《合欢树》的情节和主题分析《合欢树》中的角色和冲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合欢树》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故事《合欢树》的文本相关的绘画和手工材料教学步骤步骤一:理解《合欢树》的情节和主题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合欢树》的情节和主题。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步骤二:分析《合欢树》中的角色和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合欢树》中的角色和冲突,让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关系和冲突发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冲突。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题和讨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步骤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在创造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对《合欢树》的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对《合欢树》中角色和冲突的分析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故事中角色和冲突方面的能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思考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创造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改编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绎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具体章节为《合欢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本内容,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课文背景,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a.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b.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关于合欢树的描述,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象征意义。
c. 语言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生字词。
2. 黑板右侧:合欢树的生长特点、象征意义、语言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象征意义。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合欢树的理解是否深入,语言特色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尝试以课文为范本,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作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解析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具体章节为《合欢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寓意,分析合欢树的形象描写,探讨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以及学习散文的阅读与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欢树》的寓意,提高对散文主题的把握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散文形象描写的分析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自然与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寓意的理解,散文形象描写的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合欢树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绘。
3. 内容解析:a. 分析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信息。
b. 分析合欢树的形象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 例题讲解:针对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散文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散文作品,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2. 主要内容:a. 合欢树的寓意b. 合欢树的形象描写c. 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3. 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合欢树寓意的理解。
b. 分析课文中的合欢树形象描写,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c. 选取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2. 答案:a. 合欢树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b. 合欢树形象描写生动、细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一课《合欢树》教案(中职语文)

史铁生(1951.1.4—2010.12.31),北京人。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其次,“我”忘记了合欢树 ,不愿提起;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很想看看合欢树,悲伤也成了享受。合欢树是触动“我”思念母亲之物,是母亲生命、母爱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4、本文结语:
在这篇文风朴实、语言平淡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
1、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2、“我”对 母亲无比的怀念与理解。
5、拓展阅读:
天使的名字叫妈妈
天国里有个孩子,正等待着降临到人间。这个小孩问上帝,“他们告诉我明天我就要降临人间,像我这么弱小、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怎么生存下来呢?”上帝说:“在所有的天使之中,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她将会等待你和照顾你。”
“不过”,小孩问了,“在天堂我除了歌唱和微笑之外什么都不做。这些是我快乐所需要的!”上帝说:“你的天使每天将会为你歌唱和微笑。你将会感受到你的天使的爱,你会感到快乐。”
“还有”,小孩又问了,“如果我不懂他们说的语言,当人们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怎样才会理解呢?”上帝说:“你的天使将教会你语言中最美丽和最甜蜜的词语,带着最大的耐心和关怀,你的天使将教会你怎样说话。”
小孩抬头看着上帝说:“我想和你说话的时候我该怎么做呢?”上帝微笑着对小孩说:“你的天使会把你的双手放在一起然后教会你怎样祈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时才懂爱设计亮点——《合欢树》教学设计1。
时空视角,深读文本不惑之年的作者回看成长中的三个阶段,才发现自己对母子亲情的理解始终是“错位”的:少年自负,青年自闭,壮年自责,母爱的诗意与卑微在当时都被“我”忽略或误读了,而当时空都被拉远后,作者才慢慢从这几段失衡的母子关系中,在爱与误,成长与悔恨之间参悟了母爱和生命的真谛,以“了死生”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几时懂爱”的心路历程.涵咏文字,咂摸文本是教学之始。
2.开放有界,出入文本本设计由两个开放的主问题作引领分别解读情感的“悔恨”和手法的“象征”,又分别对主问题进行了分层解读,这就使课堂的讨论既关注学生自我的表达与建构,又有了言论的边界,不至于陷入脱离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之体。
3。
躬省自身,体悟文本从被误认为“含羞草”而养在瓦盆中,到发现是一株有生命力的“合欢树”,母亲“养树”与“养人"的过程有着一种天然的融合,于是她才逐渐明白“爱不仅是呵护,还要放手”,而“我"也是在岁月流转的过程中才慢慢读懂了母亲这种“爱的方式”,所以“爱”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学习的。
由人知己,使学生读有所悟,这是教学之法.设计理念1 / 11.由“文章意识"向“文体意识”转变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强调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
而文体意识的确立,是正确而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的必要前提。
因此从“散文是揭示作者秘密”的文体特征出发,解读作者情感的秘密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解读象征手法的秘密则是本课的难点.由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2.由“知识传授"向“组织学习”转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重要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组织学习”,以深入浅出的“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主动而有序地进行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从而实现“由外而内的制造方式”向“由内而外的建构方式”的学习行为转变,这是本次设计的落脚点。
文本分析1。
单元要求《合欢树》选自高教社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与欣赏,多角度地理解“人性美”。
2。
文本特点《合欢树》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因此对本文第一层次的显性解读是“母爱深沉”,而第二层次的隐性解读则是“爱的悔悟”,若能读出文体形式的质朴、白描,则是进入了本文阅读的第三层次了。
学情分析1。
“母爱”是个概念名词从学生平时的习作来看,90后的孩子对亲情的体验,多半是与物质相关的,所以虽然常写“母爱",但情感体验非常粗糙。
站在当下自我的立场,学生几乎无法主动去观察和思考“母爱”表现形式的卑微与内涵的伟大。
所以对于《合欢树》,学生读出显性的“母爱”是不难的,但这还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而要让“母爱”的体验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则要通过对“我的悔悟"的解读,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在“非诗意”的亲情面前睁开眼.2.“象征"是种含蓄手法1 / 1对于合欢树出现位置和成为标题的理由,小孩出现的目的和意义,这些象征涵义的解读,是学生自读时的疑点和盲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所以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半部分对人的“追悔"和后半部分对树的“情怯”之间的因果联系,才能帮助学生读懂作者借用象征手法想要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独特感悟,挖掘出物象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梳理三个阶段的母子关系,学习从关键词句的筛选与归纳中解读作者的情感;2.通过对“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的解读,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画“母子天平”,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2。
通过创设情境,用续写、仿写的方式,学习表达自己对亲情、生命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切体会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学会在生活中细腻地感受爱,准确地表达爱。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对母子情感“错位”的解读,体味作者对爱的追悔。
2。
难点:通过对合欢树及孩子的赏析,品味象征手法内敛而充满张力的言语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1 / 1预习作业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并在文中为自己的观点圈划相关依据1。
算一算: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几岁?2。
数一数:在文中作者写了几个自己?3.写一写:请各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回忆的每个自己。
算一算数一数写一写第1个自己在_______段________的自己____岁的我【设计意图】1.提供视角。
通过“算年龄”,提示学生本文是作者年近不惑,回首往事才有的感悟,为课堂解读作者为什么会最后说“悲伤也成享受”提供阅读视角。
2。
梳理选材.通过“数自己",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对三个时间段的母子关系引起有意关注,为课堂解读“几时懂爱"的历程确定讨论区间。
3。
推进思考。
通过“写自己”,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材的必要性,为课堂解读本文的隐性主旨“爱的追悔”作铺垫.教学过程授课步骤授课内容学生学什么设计意图1 / 11 / 11 / 1二、 批文入情 解读悔悟(15分钟)预估三:三十岁的我理由:那时的我成名、自责、痛苦、逃避…… 母亲离世(我深陷孤苦,无法倾诉:最痛苦)(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画“母子天平”,梳理文本内容)【教学落点】1.在回忆中,“我”看见了怎样的自己? (预习反馈:写什么) 2。
“后来” 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几个“自己"?(选材依据:为何写) 3.“最深刻”的理由是什么?(细读手法:怎么写) 小结:年届不惑,“我"终于在悔悟中懂得了“爱"2。
通过画“母子天平”,梳理作品中母子情感重量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理解作者“爱的追悔”。
2.引导学生从我与母亲心理关系上的“错位”,来梳理作者“爱的觉醒”的过程。
三、 情动辞发 解读象征(15分钟)(二)追忆的通道—-“我”读树对于曾经住过的小院,去还是不去,我为什么会纠结好几年?【教学预估】去:1.看看母亲住过的房(重游故地,回味也是一种安慰) 2.看看母亲处过的人(聆听往事,唠嗑也存一种温情)3.看看母亲种过的树(见证希望,遗憾也有一种弥补)4.看看树下的孩子(空间相似,心却隔一道鸿沟) ……1.通过对作者矛盾心情的解读,学习他在文本结构和文题选择上的匠心独运。
1.用“矛盾”心理激趣,引导学生在开放有度的主问题探讨中,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授课步骤 授课内容 学生学什么 设计意图母苦子残母逝 子悲母美子聪102030三、情动辞发解读象征(15分钟)不去: 1。
院里有母亲住过的房、母亲处过的人、母亲种过的树(触景生情,回忆痛彻心扉)2.院里有曾经生活过的“我”的影子(物是人非,悔恨无处安放)……【教学落点】1.“看树”还是“不看树”,纠结的原因是什么?(合欢树的象征义)2。
树下的“孩子"是曾经的“我”吗?(孩子的象征义)3.在逃离又回归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伤也成了享受"的解读)小结:纠结多年,“我”终于在坦然中领悟了“爱"2。
通过对合欢树和小孩象征义的解读,学习象征手法深入浅出地表明意蕴的作用。
2。
通过矛盾心理的多角度解读,感悟作者由母爱到人生,由个体到群体的生命自醒。
四、字间存情解读照应(8分钟)(三)懂爱的时光-—“我"读母亲作者读懂“被爱”用了几十年,那么如果“去爱”一个人呢,需不需时间学习?1。
学生自由说(3—5人)2.扩充阅读:(一)母亲(起初)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1。
通过梳理母亲“种树"过程和方式的变化,解读照应的“养人”观念的转变过程。
1。
通过重组文本,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文字组合可达成不同的表达效果.授课步骤授课内容学生学什么设计意图1 / 1四、字间存情解读照应(8分钟)(二)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小结:养树多年,“母亲”终于在融通中学会了“爱"2.通过对比阅读,发现“爱与被爱”都需要学习,理解爱中所蕴含的理解、辨识与体悟的意味。
2.通过从“草”至树的辨识过程和从盆栽而至移植地上的种养过程,理解希望与爱的含义及方式的掌控。
五、流转情长躬省吾爱(3分钟)(四)课堂的回响——我见“我”(播放亲子的照片组合,背景配乐《时间都去哪了》伴奏)母亲历经绝望才懂得如何去爱,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史铁生年届不惑才读懂母爱,领悟的,是无边的悔恨;老师也是身为人母才懂亲情的无私,体会的,是深深的愧疚;那么同学们呢?在每个有限的生命区间里,我们几时才懂爱?在习以为常的亲子之爱面前,我们何时才懂爱呢?【作业选择】作业一:找找相似的自己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选自朱自清《背影》)1。
通过经典情景再现,引起学生对自己在亲子关系中“错位”的思考,尝试改变不必要的“倔强",做一个“懂爱"之人.1。
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反躬自省,内化主旨。
授课步骤授课内容学生学什么设计意图1 / 1五、流转情长躬省吾爱(3分钟)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如果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请你也写一写“曾经的自己”,字数不限。
作业二:说说后来的自己生命之于每个人都是单趟的旅行.沿途的风景,究竟什么是最值得珍藏的,或许只有“后来的我"才能说得清楚。
当光阴流转,翻开记忆的老照片时,或许我会说:现在我_____岁了,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于是,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