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

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

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初稿: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1.设备使用条件及工厂环境1.1 供电环境:单相220V-240V、50HZ,三相(五线)380V/50HZ。

1.2 设备使用环境温度、湿度:环境温度0-40度,环境湿度<=90.1.3 气压:最小工作气压0.4Mpa,最大工作气压0.7Mpa。

2.机械系统要求2.1 所有机械部件要做防锈处理。

2.2 设备工装具备防呆功能。

2.3 关键部件淬火处理。

2.4 工装具能实现快速换模。

2.5 需要调整位置的加刻度尺来调整。

2.6 机械、电气部件设计要有放错装置,以便符合产品装配及测量需要,防止出错。

2.7 按照购买方要求选购指定品牌,选择其他品牌需有甲方认可,并列出设备配置清单。

2.8 设备外观以及颜色需按照甲方要求规定制作。

2.9 设备所有运动部件要有防护措施。

2.10 与产品和操作人员接触到的零部件必须去毛刺或有相应的防护,防止伤害操作员或产品。

3.电气系统要求3.1 设备电源电压要求如下:单相、220V-240V/50HZ三相、380V-400V/50HZ3.2 设备必须有安全保护装置,断路器手动操作手柄要在控制柜外,安装在容易操作的位置。

关闭电源时,电源开关关至隔离位置并可用锁锁住。

3.3 设备断路器未断开的情况下控制柜门无法打开,只有在断路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才能打开。

3.4 设备必须可靠接地,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

设备应安装安全继电器,且输入输出回路直接与各执行机构相连。

应为双通道形式。

设备进线端电箱内断路器必须有漏电保护功能。

3.5 电机必须有过载保护。

3.6 设备运行应充分考虑节能,尽可能选用推广的节能设备。

3.7 设备高度不超过2200MM(根据设备类型和安装场地由购买方规定设备高度)。

3.8 控制柜要有防水、防尘、防小动物结构,符号IP54防护标。

3.9 控制柜内元器件安装应方便清洁、维护、维修。

3.10 保证控制柜内的正常温度和湿度(如有必要需增加对流风扇)。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设计技术要求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设计技术要求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设计技术要求1.测试场地规模和布局设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需要有足够的规模来容纳多辆测试车辆同时进行测试。

同时,测试场地需要合理布局,包括道路、停车场、设备位置等等,以满足测试需求。

2.道路网络设计:测试场需要有复杂多样的道路网络,包括直线道路、弯道、上下坡、交叉路口等。

测试车辆需要在这些道路上进行各种测试,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刹车、车道保持等测试。

3.设施设备设计:测试场需要配备各种设施设备,包括交通标识、交通信号灯、路边停车位等。

这些设施可以为测试车辆提供更真实的道路环境,同时也方便测试人员对测试车辆进行监控和记录。

4.传感器与通信设备:测试车辆需要搭载各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用于获取环境信息、定位、通信等功能。

测试场需要提供适当的信号覆盖和通信基础设施,确保测试车辆正常运行和数据交换。

5.安全保障措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设计需要考虑安全保障措施,包括车辆与人员的防护措施、紧急事故处理流程等。

同时,测试场的数据存储和管理也需要进行安全设计,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6.环境模拟能力:测试场需要具备环境模拟功能,可以模拟各种道路条件、天气条件、交通情况等,以测试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能力。

环境模拟的精度和多样性将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7.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测试场需要配备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实时采集测试车辆的各种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样可以对测试车辆的性能和安全状态进行评估与改进。

8.测试车辆管理系统:测试场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测试车辆管理系统,用于车辆调度、数据收集、测试任务分配等。

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综上所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的设计技术要求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场地规模布局、道路网络设计、设施设备设计、传感器与通信设备、安全保障措施、环境模拟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测试车辆管理系统等。

这些要求将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与测试提供有效的支持。

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产品技术要求赛科希德

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产品技术要求赛科希德

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机构采用锥板法和毛细管法(SA-5600、SA-6000仅采用锥板法)体外测量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

1.1 产品型号1.2 划分说明1.3 产品结构及组成本产品由流变仪主机、数据线、电源线和光盘(内含测试软件,版本号:V1.29(适用于SA-5600、 SA-6000);V2.1(适用于SA-6600、SA-6900、SA-7000、 SA-9000))组成,其中流变仪主机由加样机构部分、测试部分、温控装置部分、电路控制部分组成。

2.1 正常工作条件2.1.1环境温度10℃~30℃;2.1.2相对湿度应不超过75%;2.1.3大气压力86.0kPa~106.0kPa;2.1.4电源AC220V 50Hz;2.1.5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以下简称“流变仪”)附近无强的电磁场干扰,无剧烈震动,无腐蚀性气体;2.1.6流变仪工作前应调水平;2.1.7流变仪开机工作时应在1h达到规定的预热温度;2.1.1流变仪应防热源,防阳光直射。

2.2流变仪软件功能2.2.1流变仪软件以菜单方式提供测量功能选择;2.2.2流变仪具有实时显示测量区域温度功能和测量区域温度调节功能;2.2.3流变仪软件自动控制测试仪切变率在1s-1~200s-1(切应力在0mpa~12000mpa)范围内连续可调;2.2.4可显示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测试结果;2.2.5可图形方式输出切变率---全血粘度关系曲线;2.2.6在切变率---全血粘度、切变率---血浆粘度关系曲线上可任选择切变率,并以数值形式显示或打印相应粘度值;2.2.7可自动存贮测试结果;2.2.8数据库设置、查询、修改、删除、打印功能;2.2.9流变仪具有自动进行寻位、加样、混匀、测试、清洗功能;2.2.10流变仪可进行连续孔位内的样品测试,也可单独测试任一孔位的样品,并提示正在测试的样品孔位数;2.2.11可进行非牛顿流体质控,并保存、查询、打印质控数据和质控图形;2.2.12具有定标功能,可进行标准粘度液的定标;2.2.13具有开放式自定义报告单模式;2.2.14可任意调整测试顺序;2.2.15具有测试报警功能;2.2.16可实现报告/数据连网传输。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产品技术要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产品技术要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下简称分析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和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分析仪适用于医疗机构对人体血清、血浆或尿液样本中成分的定量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4793.1-2007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GB/T 14710-2009 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8268.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26部分:特殊要求体外诊断(IVD)医疗设备YY/T 0466.1-2009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示信息的符号第一部分:通用要求YY 0648-200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YY/T 0654-2008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吸光度Absorbance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为透射率,透射率倒数的常用对数值称为吸光度。

注:本标准中,所有的吸光度值均指光径为10mm时的值。

3.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Automatic chemistry analyzer所有分析过程(包括样品和试剂的加注、互相反应、化学和生物分析、结果计算和结果读出)都实施了自动化的生化分析仪。

3.3 携带污染 Carry-over由测量系统将一个检测样品反应携带到另一个检测样品反应的分析物不连续量,由此错误地影响了另一个检测样品的表现量。

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的设备,用于监测和分析水体的各项指标,以评估和确保水质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如自来水厂、水处理设施、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下面是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的一些技术要求。

1. 多参数检测能力: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同时监测多个水质参数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氨氮、总磷、总氮等。

这样可以全面了解水质的综合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高精度和稳定性: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下,设备应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测试,并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

3. 快速响应和实时监测: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快速响应和实时监测的能力。

它应能够实时显示和更新监测结果,及时预警和通知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改善水质。

4. 自动采样和处理: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自动采样和处理的能力。

它可以根据预设的采样方式和时间自动进行采样,并将采样结果与前期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以评估水质的变化和趋势。

5. 远程监控和管理: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远程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操控和数据传输。

这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和管理水质,提高工作效率和便利性。

6. 数据传输和存储: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数据传输和存储的能力,可以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指定的服务器或云平台,并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

这样可以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为决策提供依据。

7. 可视化界面和操作: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直观的可视化界面和简单易操作的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或电脑界面进行操作和查看数据,无需过多的专业技术和培训。

8. 自动诊断和维护:智能化水质检测设备应具备自动诊断和维护的功能,可以自动检测设备状态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减少人工干预和维护成本,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GB11055_长途电话全自动对端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GB11055_长途电话全自动对端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GB11055_长途电话全自动对端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一、技术要求1. 设备功能要求(1)自动接听: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来电,并在响铃后自动接听电话。

(2)语音识别:设备应具备高效准确的语音识别能力,能够识别普通话及部分方言。

(3)智能应答:根据来电意图,设备能够自动提供相应的语音应答,解答用户疑问。

(4)信息记录:设备应自动记录通话内容、通话时长、来电时间等信息,便于后续查询。

(5)转接人工:在设备无法解答用户问题时,应具备转接至人工坐席的功能。

2. 设备性能要求(1)稳定性: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故障率低,确保通话顺利进行。

(2)响应速度:设备在接听电话后,应迅速作出响应,缩短用户等待时间。

(4)扩展性:设备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可支持后续功能升级和扩容。

二、测试方法1. 功能测试(1)自动接听测试:模拟拨打设备电话,观察设备是否能在响铃后自动接听。

(2)语音识别测试:模拟不同场景和方言的通话,评估设备语音识别的准确率。

(3)智能应答测试:提出各种常见问题,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提供正确、贴切的语音应答。

(4)信息记录测试:检查设备是否能够准确记录通话内容、时长、时间等信息。

(5)转接人工测试:在设备无法解答问题时,观察是否能够顺利转接至人工坐席。

2. 性能测试(1)稳定性测试:对设备进行长时间运行测试,观察故障率和通话中断情况。

(2)响应速度测试:记录设备从接听电话到作出响应的时间,评估响应速度。

(3)兼容性测试:将设备与不同型号的电话终端和通信网络进行连接,检查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4)扩展性测试:对设备进行功能升级和扩容操作,观察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三、安全性要求(1)加密通话:设备应支持通话加密功能,确保通话内容不被非法监听或篡改。

(2)用户隐私:设备应妥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用户隐私。

(3)权限管理:设备应实现权限分级管理,防止未授权访问。

(1)防病毒:设备应具备防病毒功能,防止恶意软件侵害。

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

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

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⒈目的本技术规范旨在规定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过程中的技术要求与标准,确保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安全、稳定和可靠。

⒉术语与定义⑴自动化设备:指能够自主执行某种功能的设备,其操作及控制过程自动完成或半自动完成。

⑵控制系统:指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的硬件和软件组合。

⑶温度控制:通过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对设备进行温度调节和稳定控制的过程。

⑷动力系统:指提供自动化设备运行所需的能源和动力的系统。

⑸安全系统:指用于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系统。

⑹数据采集和处理:指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的过程。

⒊设备设计与制造要求⑴设备结构与材料选择⒊⑴设备应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良好的刚性,能够承受工作条件下的力和振动。

⒊⑵材料选择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考虑设备的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

⑵控制系统设计⒊⑴控制系统应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

⒊⑵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应选择具备良好性能和稳定性的产品。

⑶安全系统设计⒊⑴安全系统应包括紧急停止、防护装置和报警系统等,以确保设备运行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⒊⑵安全系统设计应符合相关国家安全标准和规定。

⒋设备安装与调试要求⑴安装环境要求⒋⑴设备应安装在干燥、通风良好且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⒋⑵安装地面应平整并具备足够的承重能力。

⑵电气连接与接地⒋⑴电气连接应符合国家电气标准和相关规定。

⒋⑵设备的接地应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标准。

⑶设备调试与运行测试⒋⑴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调试与运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⒋⑵设备运行测试应以安全和稳定为前提,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⒌维护与保养要求⑴设备维护计划⒌⑴设备维护计划应根据设备的使用和工作条件制定,包括定期保养和故障维修等内容。

⒌⑵设备维护计划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及时进行更新。

⑵维护人员培训⒌⑴设备维护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技术和知识。

⒌⑵维护人员需定期接受进一步培训,更新维护知识和技能。

检测检验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控制

检测检验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控制

检测检验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控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其中,检测检验成为了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

在制造业、医疗、环保等领域中,检测检验不仅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还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检测检验也存在技术要求和精度控制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问题。

一、检测检验技术要求1.硬件要求:检测检验的硬件设备需要满足精度高、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等要求。

比如,在检测物体的长度、宽度、深度等方面,测量仪器需要具备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物体材质的强度、硬度等方面,仪器需要具备高稳定性,以确保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在检测物体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时,设备需要具备可靠性,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2.软件要求:除了硬件设备,检测检验的软件也需要满足各种要求。

首先,软件需要具备高计算能力,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其次,软件需要能够自动化运行,减少人力成本和误差。

最后,软件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交互体验,使操作更加方便和易于掌握。

3.人员要求:在检测检验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员需要了解检测检验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学习和沟通能力。

此外,人员还需要具备敬业、精细、负责等良好素质,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精度控制的挑战虽然检测检验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其精度控制并不容易。

具体来说,得出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检测结果有以下几种挑战:1.设备测量误差:硬件设备在测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不仅限于仪器的精度问题,还包括操作人员、测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仪器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2.样本代表性不足:为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需要选取足够的样本,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如果样本数量太小或者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则得出的结论就会存在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金之川自动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一、概述
为满足产品001200095开发,需开发一款自动化设备对产品进行共模噪音检测。

二、设备主要构成及功能
设备功能:
1)自动上、下料;
2)无法判断产品报警暂停;
3)可在控制界面进行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参数设置;可储存不同规格产品程序
设置,使用时直接调用。

4)可视化界面,可根据生产需要调整测试时间、逻辑判定标准;
5)产品开始测试时,程控软件发出指令示波器自动触发、自动设置,温度测试
波形;读取示波器测试值及自动运算相位关系,并根据预设逻辑判定进行合格品/不合格品判定。

遇到不合格品时自动发出指令,顶料机构去除不合格品。

设备继续测试。

6)测试工装稳定性。

每次运行,自动消除环境变量影响。

工装可更换设计。

7)程序运行自动锁定。

须输入密码方可调整程控软件逻辑判定。

8)测试效率:1200-1500pcs/h。

误判率0%。

三、产品外形图
四、测试
原理图
工装的接线按下图:
五、设备的验收
六、售后服务
1)设备运行稳定,整机质保3年,关键部件质保5年,设计寿命20年。

产品寿
命期限内,设备厂家提供售后维修服务,根据外购件易损件成本、采购周期表提供易损件、外购件。

2)机器正常运行后,乙方移交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机器使用说机器日常维护
说明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等——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给甲方,便于甲方平时对机器做维修保养。

3)机器在使用期间出现质量问题,乙方应及时作出响应,供方技术工程师在第
一时间(60分钟内)与需方技术人员沟通,不能够远程解决的,供方技术人员会在72小时内赶到现场(省内的24小时);
4)甲方提供给乙方的技术文件以及设备调试中产生的工艺参数,未经甲方允许,
不得向任何第三方进行透露,乙方对在甲方接触到的甲方信息有保密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