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进展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范文(5篇)

化学工程论文范文(5篇)绿色化学工程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作用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较快,因此,必须在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同时,强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评估,强化环保管理,采取绿色评估方法,合理利用化工原料,从而促进绿色环保工作的有效推进。
随着传统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化学工艺在应用过程所消耗的大量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同时,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对化学工艺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化学工程;化学工业节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绿色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促进工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原料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此,有关部门也开始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将绿色的化学技术应用到化工产品的生产中,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从而,在降低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前提下,对化工产品的相关工艺进行改进。
在推动绿色环保工作有效进行的同时,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1绿色化学工程工艺概述绿色化学技术也被称为环保无害化,它是一种利用化学方法避免在化学过程中引起的环境污染的科学。
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对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从而降低化工生产对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正是因为可以让化工生产反应过程实现无害化,所以被称之为绿色化学工程工艺。
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采用,它的特点是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化工污染,并可预防污染,而非污染后的净化治理。
应用绿色化学工程技术设计和生产化工产品,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利用率,又能有效地防止非再生资源的浪费。
2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发展的必要性2.1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化工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向着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化学工程和技术手段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达到对化工原料、加工、生产、处理、储运等全过程的清洁管理,这对化学工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进展模板

化学进展模板标题:化学进展:探索新材料、拓展新应用引言:化学作为一门关于物质变化以及其组成、性质和结构的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不仅在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文将重点介绍化学领域的新进展,并探讨其在多个领域的潜在应用。
一、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开发成为当今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例如,二维材料 graphene 的发现,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由于 graphene 具有超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此被应用于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和传感器等领域。
另外,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MOF材料具有高度可调控性和多功能性,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与储存、催化剂设计等领域。
这些新材料的开发为各个应用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化学领域提供了许多解决方案。
例如,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了广泛关注。
化学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氢能源生产。
此外,化学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废气净化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催化剂可以高效地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同时,化学领域的研究者还在开展可降解材料、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
三、药物研发和健康保健在医药领域,化学的进展为药物研发和健康保健提供了重要支持。
有机合成化学的进步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合成不同结构的有机分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开发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药物。
另外,纳米材料的应用也在药物传送、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利用纳米粒子对药物进行包裹和传送,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副作用。
结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应用。
近代化学的突破和化学发展的前沿

近代化学的突破和化学发展的前沿近代化学的突破,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科学界的前行道路,引领着化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早期炼金术的原始尝试,到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再到现代分子科学的进步,化学的发展从未停止过。
一、近代化学的突破17世纪,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化学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燃素说的提出,让我们理解了燃烧的本质,也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将燃烧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这一理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燃烧的理解。
19世纪初,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假说,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法拉第的电化学研究,开创了电化学领域的新纪元。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为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二、化学发展的前沿进入20世纪后,化学的发展更加迅速。
有机化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的内部结构,量子化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分子结构的工具。
纳米化学研究纳米尺度上的材料和结构,为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开辟了新的领域。
生物化学的研究深入到生命的本质,为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环境化学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环境污染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如今,我们正站在化学发展的前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从新能源的开发到生物技术的进步,从材料科学的创新到环境问题的解决,化学都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未来,我们期待着化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结来说,近代化学的突破和化学发展的前沿是相辅相成的。
每一次突破都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化学发展的前沿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化学将持续发挥其关键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合成化学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合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化合物的合成、改性和优化。
合成化学在医药、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合成化学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本文将介绍合成化学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化工技术进展论文(大全5篇)

化工技术进展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化工技术进展论文0.0 前言一个学期的化工技术进展学完了,在这门课程里,各个研究室的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像我们介绍了他们从事的研究,包括智能粘弹性胶体束及应用、氢能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进展、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与应用进展、单分子膜及其应用等。
这门课程使我对最新的化工技术,以及这些新技术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比如方波老师做的智能粘弹性胶体,研究的就是胶体在特定作用下能够反应出规律,在医疗方面有一定的应用。
再比如说高性能的碳纤维,研究的就是新材料,这种材料比一般的碳纤维材料的韧性更强。
总的来说这些化工新技术主要围绕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化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化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和先导产业,首当其冲该投入环境保护中来,如今绿色化工产品随处可见,开发绿色化工技术与生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化工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环境社会意识和化工工艺的落后。
在这种形势下,人类要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综合考虑环保、经济、社会以及化学工业本身发展的要求。
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多,这些应用包括原料、溶剂、催化剂、多元醇等,及使用低能耗的工艺。
发展环保型产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
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业,降低原材料消耗,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加快化工废水处理设备、药剂、废气处理设备、排烟设备的系列化、成套化,以提高化工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
人类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在生产化工产品时要考虑产品是否能够具有可回收利用性、可处理性或可重新加工性能。
例如近年来的有色涂料产品:传统的涂料产品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
现代化学进展 第一章

9
3.合成氨工业
20世纪面临人口大幅度增长、粮食需求迅速增加的局 面。在解决这一困难中,化肥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氮肥的 生产关键问题是如何利用大气中的氮大规模合成肥料。经 过了长期的努力合成氨才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1909 年德国化学家F.Haber用锇作催化剂在300-500atm、500600℃、成功地建立了每小时产生80g氨的实验装置,并取 得了专利权。这是20世纪化学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Haber因此而荣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德国巴登苯 胺纯碱制造公司(BASF)购买了Haber法合成氨的专利权, 并由化工专家C.Bosch担任领导实施工业化。
11
5
1,4-加成,特别是共轭二烯易与含有被羰基、羧基、氰 基或硝基所活化的双键、叁键发生加成反应,具有普遍性。 二人获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53年德国化学家齐格勒(K.Ziegler)和意大利的纳 塔(G.Natta)发现了有机金属催化烯烃定向聚合,实现了 乙烯的常压聚合和丙烯的定向有规聚合而荣获1963年诺贝 尔化学奖。 4.高分子科学和材料 20世纪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合成材料的出现。 高分子化学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制造和研 究的是分子量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大分子或称高分子化 合物。由于高分子长链结构的发现,才促进了高分子化学 和高分子物理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有两届诺贝尔化学奖
8
1.石油化工
这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工业领域。世界化 工总产值为1万亿美元左右,其中80%以上的产品均与石 油化工有关。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4万亿吨左右,石油 炼制和加工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三大合成材料 20世纪初由于高分子化学的成就而发展形成了三大合 成材料工业-塑料、纤维、橡胶。以酚醛塑料、尼龙-66和 氯丁橡胶为开端的三大合成材料开始了它们蓬勃发展的起 点。人们的衣、住、行及日常生活用的各种材料均离不开 合成材料。
现代化学新进展

现代化学新进展自合成高分子材料大量问世以来,高分子材料即以其实用性和装饰性极大地美化和改善了人类现代生活的品质,使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缤纷多彩的现代化生活。
一.人造棉到仿毛仿丝说到衣着,无论从城市到农村,人们对漂亮实用的合成纤维制品都不陌生了。
尽人皆知,“的确良”织物制成的服装挺括美观、易洗免烫;尼龙袜坚固耐磨;睛纶棉质轻保暖,不蛀不霉,便于洗涤;维尼纶织物透气干爽,穿着舒适。
这里所列举的就是目前合成纤维中大量生产的“四纶”,即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制的涤纶;由聚酰胺制成的尼龙;由聚丙烯腈纺成的腈纶和由聚乙烯醇缩甲醛制得的维尼纶。
除了“四纶”以外,还有近几年兴起的聚丙烯纤维。
在解决聚丙烯的纺丝技术后,纺制出来的超细丙纶,其织物柔软如蚕丝,同时具有单向透气和透水性,其出现又将给人们带来更舒适美观的衣着。
自1935年人们研究成功尼龙纤维,1947年制成涤纶纤维,1950年和1953年先后制成腈纶纤维和维尼纶纤维以来,合成纤维的品种不下30~40种。
人类告别了单纯依靠大自然赋予的棉、麻、毛、蚕丝编织衣着的时代,开创了纤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到1990年世界合成纤维的产量已达1770万吨,占全部纤维的45%,2000年合成纤维的产量已达3500万吨。
一座年产1万吨合成纤维工厂的产量相当于30万亩棉田的年产量。
由此可见,合成纤维对人类现代生活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合成纤维是指自然界原本不存在,靠人类聪明才智,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到高分子以后纺制出来的纤维。
而将天然纤维进行二次加工,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以后纺制出来的纤维称为人造纤维(即所谓的人造丝),它不属于合成纤维之列。
理论上讲,所有的线型高分子都可以纺制成纤维,但要成为符合穿着的纤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要求相对分子质量足够高,在纺制成纤维后要经过进一步的拉伸和热定型处理,使高分子链沿轴向排列,这样才能获得足够高的强度,使制成的衣料耐穿耐用。
现代化工进展论文

导热系数低以及吸附性能强等优点,而且对红外和可见光的湮灭系数之比达100 以上。[1] SiO2气凝胶的制备通常包括溶胶—凝胶过程和超临界干燥两个步骤。陈 龙武[3]等通过TEOS的两步水解缩聚,并配合乙醇溶剂替换和TEOS乙醇溶液浸泡、 老化, 在表面张力比水小得多的乙醇分级干燥下实现了块状气凝胶的非超临界干 燥制备。目前普遍采用正硅酸乙脂(TEOS)或正硅酸甲酯(TMOS作为制备SiO2气 凝胶的主要原料,使之与水、甲醇或乙醇及适当的催化剂(盐酸或氨水)发生水解 反应,有机硅的烷基被逐步水解成羟基,进而发生缩聚反应得到醇凝胶。但是由 于其韧性差、强度低,很难制成单独块状隔热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氧 化硅气凝胶的应用范围。 3.2 硬硅钙石型硅酸钙绝热材料 硬硅钙石型硅酸钙绝热材料 型硅酸钙 超轻硬硅钙石型硅酸钙绝热材料,是众多绝热材料中性能最佳的品种之一。 其导热系数常温下为0.045W/m·k,800℃(平均温度)为0.12W/m·k,抗折强度 ≥0.29MPa,抗压强度≥0.4MPa,最高使用温度为1000℃,主要用于一般超轻质保 温材料不能承受的高温窑炉及管道的保温工程。[4]该材料为硬质块状,可制成各 种厚度的平板及弧板或管壳,施工方便,无污染。与纤维质保温材料相比,超轻 硬硅钙石型硅酸钙保温材料具有硬质、耐压、比强度高、不老化等特点。但是该 材料由于其微米孔结构使之难以达到超级绝热的效果。
Abstract:Silica aerogel is amorphous polyporous light nano-materials.it is hard to made into single lumpish heat shield material because of his low toughness and strength.although calcium silicate insulating materials of super-light xonotlite type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ardness,high strength,anti ageing and so on.but its micrometer hole structure make it hard to reach the effect of super heat insulation.xonotlite-silica aerogel composite materials of nano-hole and super heat insulation has enough strengh , heat-resisting proper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below "still air" ,which can make super heat resistance come ture. Keywords:Xonotlite、super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iO2 - Aerogel
现代化工研究进展论文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研究综述摘要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决定燃料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近些年来,科学工作者在提高电催化剂性能和降低铂催化剂使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对低铂催化剂和非铂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燃料电池;低铂催化剂;非铂催化剂;钯催化剂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是内燃机时代,21世纪将是燃料电池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的新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时代周刊》曾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21世纪的高科技之首。
我国科技中长期计划中,多处把燃料电池放在重要的发展方向上。
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解决现在能源问题的很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1 燃料电池的特点燃料电池之所以受世人瞩目,是因为它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效率、安全性、可靠性、清洁度和良好的操作性能等几个方面[1]。
(1)能量转换效率高。
它的能量转换效率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不存在机械能做功造成的损失。
与热机或发电机相比,能量转换效率极高,汽轮机转换的效率最大值为40-50%,热机带动发电机时效率为35-40%,而燃料电池的效率达60-70%,理论转换效率达90%,实际使用效率是内燃机的二至三倍。
(2)发电环境友好。
对于氢电池而言,发电后的产物只有水,可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在航天系统中可生成水,供宇航员使用,液氧系统可作为供应生命保障的备用品。
燃料电池按电化学原理发电,不经过热机的过程,不会产生传统方式中常见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等污染物。
如果采用太阳能光解制氢,可完全避开温室气体的产生。
燃料电池工作安静,适用于潜艇等军事系统的应用。
(3)模块结构,方便耐用。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各单电池堆叠至所需规模的电池组构成,电池组的数量决定了发电系统的规模,各个模块可以更换、维修方便、可靠性高。
(4)响应性好,供电可靠。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对负载变动的响应速度快,故无论出于额定功率以上过载运行或低于额定功率运行,它都能承受且效率变化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风险评估急剧升温,各行各业都在热议和探索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农药既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投入品,也是一类有毒化学品,与人类及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对农药进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阐述了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列举了农药在这些环境行为中的益处及风险,由农药风险引出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其重要性,进而深入到了农药环境风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对此方法进行具体阐述和本人对此方法的理解,一并进行了本学期所修现代化学进展的个人小结。
一. 农药无处不在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即农药的漂移、挥发和光解;农药的动、植物吸收;农药的地表径流;农药的土壤滞留和吸附;农药的土壤淋溶;农药的生物、非生物降解。
以上五点为农药的现主要来源[1]。
其中,农药的挥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农药本身的蒸汽压、扩散系数、水溶性、土壤的吸附作用、农药的喷撒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农药的光解是由于农药中一般含有C-C、C-H、C—O、C—N等键,而这些键的离解正好在太阳光的波长范围内。
因此农药在吸收光予之后,就变成为激发态朗分子,导致上述等键的断裂,发生光解。
农药的吸附可分为粘土矿物的吸附和有机质的吸附,农药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有利于降解的进行。
这是由于粘土矿物层间的金属阳离子能与农药分子发生反应,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吸附农药的主要成分。
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在有氧或无氧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组分对于农药的化学降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农药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也各不相同[2]。
由此可见,农药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国外很多风光很漂亮的地方都是人为控制的,例如高尔夫球场是农药浓度最高的地方,而很多人不会注意这个问题,真是因为人们在这个地方大量使用了杀虫杀菌剂。
农药的使用在草坪或者农田包括环境、个人家庭等方面无所不包,且其具有各种各样的作用。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农药主要由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内:一是偶然大量接触,如误食;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周围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后者是大量人群遭受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也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
二.农药风险世界上的农业由于病、虫、草害,每年使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使用农药可以大概夺回其中的30%。
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的农药已达1300多种,其中大量使用的约250多种。
每年化学农药的产垦约220万吨[3],由于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农药仍是保证增产的重要手段。
因此,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仍是值得重视的[4]。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是有风险的,即农药是有毒性的。
农药的毒性指农药对人、畜等产生毒害的性能。
其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及"三致"作用,是评价农药对人、畜及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当然,另一方面,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农药风险评估及其重要性早在1493年,Paracelsus即说万事万物都是危险的。
农药或者农药的化学品,在大批投入使用之前,都要进行登记。
农药既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品,也是一类有毒化学品,与人类及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对农药进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对于农药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应运而生。
农药风险评估是通过测定特定农药的生物效应、毒理、残留、应用特点、市场反应等一系列资料和数据、定性或定量地分析描述相关风险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安全建议[5]。
农药风险评估的作用在于了解和规避农药市场风险。
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农药创制中心在“十五”期间进行了创制农药的市场风险评估科技攻关,建立了市场风险评估模型平台。
该平台目前能较准确地预测创制农药的市场份额、市场容量、销售量及其变化范围,为创制农药的投资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此外,风险评估是制定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
在农产品贸易中,农药残留标准作为重要的卫生检疫措施之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壁垒作用。
按WTO/SPS协议的要求,WTO成员国制定农药残留等卫生检疫措施时,必须以科学事实和风险评估为依据,这样制定的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符合WTO原则,又能起到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农药残留标准制定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标准制定没能以风险评估为支撑,存在着标准机械化和限制正常贸易往来等问题。
所以国家正在着手制定新的农残限量标准,新标准将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对具体的农药种类制定限量标准,规定这些限量标准可以覆盖哪些种类的农产品以及在各类农产品中的具体限量值。
风险评估还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目前农药研究的边际课题。
复配农药的健康风险一直没能受到广泛重视,两种或多种药剂一起使用,其不良威胁通常都不会是两种效应的简单叠加。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评估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此外,对野生生物的间接接触影响评价也必须纳入评估范围。
直到现在,农药的环境毒理学评估只局限于对生物的直接毒性,但实际上对野生生物的间接影响也必须考虑到。
例如某种农药的使用可能使有些植物或昆虫的数量大大减少,而这些减少的生物恰好是另一些物种的食物;或者农药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生活习惯和食物来源将产生冲击[6]。
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即为“风险”。
如今,风险评估已在金融、建筑、食品卫生等领域发挥作用,而在农药行业更应运用它的预测和管理潜在风险的功能,保证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安全。
在我国,其具有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求。
据统计,我国每年防控农作物病虫害面积5.333亿hm2次,可避免粮食损失800亿kg以上,其中农药防控的贡献率在80%以上。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时间提前、发生区域扩大,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步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病虫发生呈现整体加重、早发、多发态势,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重大挑战。
与此同时,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农药管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农药残留标准制定成为农业部门一项新职能,也对农药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实施农药风险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农药登记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把好农药质量关、安全关,优化农药品种结构,提升产业素质,让农药的品种和数量满足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的需要,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知,农药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四.农药环境风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药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按照保护目标的不同,农药风险评估包括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估(又称生态风险评估)两大类。
健康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农药残留膳食摄入、职业健康和居民风险等风险评估。
农药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关注农药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要求加强对化学品安全的评估。
因此,1999年WTO出版了“接触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方法及原理”的EHC专论,这本专论综述了化学品、物理和生物制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一套详细的风险评估的方法及步骤[7]。
在这两份报告中将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分为了四个步骤:(1)危害性鉴定(hazard indentification)(2)剂量-反应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 或危害性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3)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4)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该原理和基本步骤对所有化学品都适用,农药也不例外[8]。
在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居民风险评估中,目前较为成熟、应用较广的是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是通过分析农药的毒理学和残留化学试验结果,根据居民膳食结构,对因膳食摄入农药残留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及程度进行科学评价。
主要内容和程序如下:(1)农药毒理学评估,对农药的危害进行确认,根据毒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评价结果,推导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或急性参考剂量(ARf D),以此作为人体终身和/或单次允许摄入农药的安全阈值。
(2)残留化学评估,对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残留行为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动植物代谢试验、田间残留试验、加工过程、饲喂试验和环境行为试验等结果。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规范残留试验中值(STMR)和最高残留值(HR),用于膳食摄入评估。
(3)膳食摄入评估,根据居民膳食消费结构(食品消费量),结合残留化学评估推荐的残留试验中值、最高残留值或已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估算长期或短期摄入量,与毒理学评估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或急性参考剂量进行比较。
一般来说,仅当长期摄入量小于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或短期摄入量小于急性参考剂量的情况下,才认为风险可以接受。
农药残留膳食摄入评估的直接结果是制定MRLs,风险管理则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农药登记与否的决定。
由于毒理学数据和膳食结构相对固定,如果风险不可接受,可以适当调节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数据,改变登记作物种类、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确保农药残留保持在安全水平范围内。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主要分为农药处置、施药者、再次进入田间人员(农业生产者)风险评估。
危害评估以毒理数据为依据,通过与农药操作人员、农业生产者接触途径相关的毒理学试验数据,如经皮毒性、吸入毒性数据分析估算出施药人员、农业生产者可以承受的农药暴露量;暴露评估则通过有关试验和暴露模型估算操作人员、农业生产者可能接触的农药量,如果可能接触的农药量小于可以承受的农药暴露量,就表明风险较低。
评估的结果作为提出评审结论的参考;还可为安全施药提供建议,作为标签上有关内容,指导施药者规范操作。
评估主要包括陆生生物、有益昆虫、非靶标植物、地下水和地表水等风险评估。
以鸟类为例,农药渗透到环境后鸟类会将农药残留成分吃掉。
其中产生影响较大的是全球蜜蜂集体死亡事件,已对自然作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美国,蜜蜂不只制造花蜜,更为美国逾九成的开花农作物授粉,由此引发美国农业损失一年约高达一百五十亿美元。
我国蜜蜂主要用途是产蜜。
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使用农药以后导致一种病毒变异,变异后病毒毒性在蜜蜂危害特别高,造成蜜蜂大面积死亡。
环境风险评估,又称为生态风险评估,关注农药对整个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些都说明了对农药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