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列这一数学思想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比数列的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特点。

2. 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借助具体例子,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应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通过实例,展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数列思想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等比数列概念、性质和通项公式的PPT课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等比数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应用题和拓展题,以供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教学视频: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如等比数列的动画演示、讲解等,以辅助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第二课时: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应用实例。

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2. 能够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3. 理解等比数列的特点和性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示意图、图片等;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数列相关的内容,如递增数列、递减数列等,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兴趣。

2. 概念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乘以同一个常数r得到的。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际例子,如1、2、4、8、16等,展示等比数列的特点)- 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相等;- 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乘以同一个常数r得到。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并总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公比为r,第n项为an,则通项公式为an= a * r^(n-1)。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等比数列,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等比数列,并求出公比和第n项等。

可以通过黑板、白板或提供作业题的形式进行)案例1:2,4,8,16,32,...案例2:3,6,12,24,48,...4. 练习与巩固(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1:判断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求出它的公比和第n项。

a) 1,3,9,27,...b) 2,5,10,20,...c) 4,12,36,108,...练习2:求以下等比数列的第n项。

a) 2,6,18,54,...,n=5b) 3,9,27,...,n=6c) 5,25,125,...,n=45. 拓展与应用(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实际应用等比数列的例子,并与同学分享)例如,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细菌的繁殖等。

6. 总结与思考(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思考指导,如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如何求解等比数列的公比和第n项等)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教案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教案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教案第一章:等比数列的概念1.1 等比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复习数列的概念,引入等比数列的定义。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比值相等。

1.2 等比数列的性质探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如通项公式的推导,公比的确定等。

利用性质解决问题,例如求等比数列的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和。

第二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1 通项公式的定义和推导引导学生复习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通项公式的应用,能够求出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

2.2 通项公式的运用利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引导学生思考通项公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三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1 前n项和的定义和推导引导学生复习数列的前n项和的概念,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能够求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3.2 前n项和的运用利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引导学生思考前n项和公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四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4.1 求和公式的定义和推导引导学生复习数列的求和公式,引入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求和公式的应用,能够求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4.2 求和公式的运用利用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引导学生思考求和公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五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探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如对公比的依赖性,与项数的关系等。

利用性质解决问题,例如判断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符号。

5.2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运用利用前n项和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判断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符号。

引导学生思考前n项和的性质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六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6.1 利用通项公式计算前n项和引导学生利用通项公式计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2. 引导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2. 等比数列的性质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4.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5. 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等比数列的图形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

3. 结合例题,讲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规律,总结等比数列的性质。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数列性质,推导出通项公式。

4. 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结合通项公式,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5. 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9.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等比数列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等比数列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教案

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教案

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概念。

2. 理解等比数列的公比及其特点。

3.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部分和公式。

4. 能够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公比的特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部分和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通过比较算式(2,4,6,8,10)和(2,4,8,16,32),让学生对这两个数字有一个基本认识。

二、概念的讲解等比数列,也叫做等比数列,是指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数列。

这个比值叫做公比q。

比如(2,4,8,16,32)就是一个等比数列,“2”是首项,而“4、8、16、32”都是前一项的“2”倍,“2”就是它们之间的公比。

三、概念的解释1.等比数列的公比: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的比都相等,这个公比叫做q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q^(n-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a1(1-q^n) / (1-q)四、问题解决1. 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首项为a1,它的第n项为an,求这n 项的和Sn。

(1)特殊情况:当q=1时,等比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2)特殊情况:当a1=1,q=2时,等比数列就是二次幂数列。

(3)特殊情况:当a1=-1,q=2时,等比数列就是多项式(1-x)^n的展开式中x=2 的项,即(1-2)^n的展开式中系数为单数的项的和也是符号相间的等比数列。

2.在等比数列(2,4,8,16,32)中,第10项是多少?五、作业1.每组同学互换通项公式和部分和公式的求法,并互相进行验证和解答。

2.请同学们在下堂课之前,从课本或网络中查找并阅读有关等比数列相关的题目和资料,以便于下节课的讨论和交流。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篇一: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案等比数列的定义教案内容:等比数列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和方法;3.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授课类型: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的探求及运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方法3.公差的确定方法.4.问题:给出一张书写纸,你能将它对折10次吗?为什么?(二)探索新知1.引入:观察下面几个数列,看其有何共同特点?(1)-2,1,4,7,10,13,16,19,?(2)8,16,32,64,128,256,?(3)1,1,1,1,1,1,1,?(4)1,2,4,8,16,?263请学生说出数列上述数列的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细胞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细胞都分裂为两个细胞,再假设开始有一个细胞,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细胞,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细胞,?,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细胞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3.递推公式:an?1∶an?q(q?0)对定义再引导学生讨论并强调以下问题(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3)公比不为0.(4)非零常数列既是等比数列也是等差数列;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傻儿子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不识字,他不希望儿子也像他这样,他就请了个教书先生来教他儿子认字,他儿子见老师第一天写“一”就是一划,第二天“二”就是二划,第三天“三”就是三划,他就跑去跟他父亲说:“爸爸,我会写字了,请你叫老师走吧!”这人听了很高兴,就给老师结算了工钱叫他走了。

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等比数列教案篇一一、概述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2.能力目标(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3、情感目标:(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1、教学对象分析:(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

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

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2、学习需要分析: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课前复习(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2.情景导入等比数列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用 表示。
思考:公比 能否为0?等比数列中能否有哪一项为0?
答:等比数列中任何一项都不等于0。 不等于0。
二、通项公式
如果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那么根据定义
类比归纳得:
例1:求等比数列1,的通项公式与第9项
课 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掌握等比中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课 型Βιβλιοθήκη 新授课时1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
教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的概念
作业
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放麦粒,第一个格放1粒,第二个格放2粒,第三个格放4粒,第四个格放8粒,以此类推,直到第六十四个格。
问题:试列出棋盘上从第一个格开始直到第六十四个格所放的麦粒数构成的数列。
分析:棋盘上的麦粒数构成的数列为
1,2,
这个数列的特点为: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斗等于同一个常数。
一、定义
解:设这3个数构成的等比数列为{ },公比为q,则
a1= 2, a3 =32,
所以32=2q2.
解得q=±4.
当q=4时,a2=a1q=2×4=8;
当q=-4时,a2=a1q=2×(-4 )=-8.
所以插入的数为8或者-8。
三、等比中项
一般地,如果a,G,b成等比数列,则G就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比数列的概念》教案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钱燕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 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

得到数列 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 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

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 表示.数学表达式: a n+1-a n =d
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 表示. 数学表达式: q
a a n n =+1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

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

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

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例题一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

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½;
已知数列 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习。

当然此练习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习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而n a
n b 2
证明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
列。

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 ≠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习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2.课课练课时6:7,8,9。

.
3.预习2.3.2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