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一、综述近年来,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氯胺酮在抗抑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氯胺酮是一种合成的麻醉药物,具有独特的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作用。

与传统抗抑郁药相比,氯胺酮具有起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氯胺酮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于氯胺酮抗抑郁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如谷氨酸、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从而改善抑郁症状;二是通过阻断NMDA受体,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三是氯胺酮可能通过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再生等方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临床研究方面,氯胺酮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一项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氯胺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氯胺酮与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抗焦虑药等)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尽管氯胺酮在抗抑郁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药物安全性、耐受性、长期使用可能的副作用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氯胺酮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长期使用安全性等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

关于氯胺酮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1.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与挑战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许多患者仍面临药物治疗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问题。

寻找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抑郁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来降低抑郁症状。

氯胺酮作为一种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在低剂量下可产生短暂的兴奋作用,可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和疼痛等疾病。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近年来,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而新药的研发也逐渐成为解决抑郁症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讨论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包括药物研发的方向、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一、药物研发的方向针对抑郁症治疗的药物研发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药物研发心理药物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抗抑郁药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因和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特定受体和神经递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逐渐出现。

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其他神经递质的调节机制,并寻找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神经调控技术除了药物治疗外,神经调控技术也成为抑郁症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

这些技术通过电磁脉冲或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改变神经元兴奋性,以达到缓解抑郁症症状的目的。

未来,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3. 新药靶点的探索除已有的药物研发方向外,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靶点。

例如,炎症反应被发现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抗炎药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重点之一。

此外,新型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靶点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硫脲受体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抑郁症新药研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突破如下:1.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抑郁症新药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从大量的临床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辅助药物筛选与设计。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模拟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加速药效评价的进程。

2. 基因组学研究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成为了抑郁症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

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体验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伤、焦虑等症状。

长期不治疗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药理学正是研究药物如何产生治疗效果的学科。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一、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 是当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

SSRI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5-羟色胺水平,达到抗抑郁的效果。

近年来,SSRI类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有新的药物问世,还有一些关于其机制的重要发现。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SSRI类药物可通过促进神经生成、影响海马神经环路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

此外,针对不同个体的药物反应差异,一些研究中的遗传学发现也为个体化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SNRI类药物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 是另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

与SSRI类药物不同,SNRI类药物不仅能够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还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SNRI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

其中,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关的作用主要与情绪调节有关。

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可以增强脑内的注意力、警觉性和记忆功能,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三、其他抗抑郁药物除了SSRI和SNRI类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抗抑郁药物也在临床中被使用。

这些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四环类抗抑郁药物、MAO抑制剂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指导使用。

抑郁症的新型治疗方法与进展

抑郁症的新型治疗方法与进展

抑郁症的新型治疗方法与进展近年来,抑郁症这一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心理压力。

随着医学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将着重探讨抑郁症的新型治疗方法及其进展。

1.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抑郁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针对抑郁症的药物疗法不断发展,新型的抗抑郁药物问世。

相比传统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新一代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DNRI)和谷氨酸再摄取抑制剂(NMDRIs)在疗效和侧效上有了明显提升。

同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也成为了治疗抑郁症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2. 心理治疗的创新方法面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一直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但近年来,一些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正念疗法(Mindfulness Therapy)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培养患者的觉知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自我评价,从而缓解抑郁症症状。

另外,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也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治疗方式。

3. 生物反馈治疗的应用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测量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帮助患者调节自身功能的治疗方法。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生物反馈治疗被广泛应用。

例如,心率变异性反馈训练(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身的心理应对能力,改变情绪反应模式,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Neurofeedback)也可以调节大脑活动,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4. 抑郁症的非药物干预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抑郁症的非药物干预方法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运动疗法被广泛用于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和自我感觉。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抑郁症现状与挑战1.1 抑郁症的全球流行趋势哎,说起抑郁症啊,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山大,抑郁症患者是越来越多了。

根据最新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64亿人受抑郁症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

而且,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之一。

你看,这多吓人!1.2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现在的常规治疗方法呢,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但这些方法啊,副作用大不说,疗效还参差不齐。

有些人吃了抗抑郁药,效果不错,但更多的人呢,要么没效果,要么就是副作用明显,比如口干、失眠、性功能障碍啥的。

而且,心理治疗需要的时间又长,费用也不低,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说,咱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独特优势2.1 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说到中药啊,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像西药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啊,它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病的。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抑郁症的表现也不一样,中药呢,就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配药,做到“量身定制”。

这样一来,治疗效果当然就更好啦。

2.2 天然成分与较少副作用还有啊,中药大多是天然药材,跟那些化学成分的西药比起来,副作用可就小多啦。

当然啦,中药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但相对来说,它们更温和一些。

而且,中药的疗效啊,有时候是慢慢显现出来的,不会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但一旦起效,就比较稳定,不容易复发。

三、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研究进展3.1 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应用在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啊,复方的应用可是个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发现,把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用,比单用一种中药效果更好。

这些复方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抗抑郁的效果。

而且,中药复方还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3.2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作用机制探索除了复方研究外,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探索它们的作用机制。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医学界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对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传统抗抑郁药物1.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大脑内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

但是,这类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多的问题,例如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

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MAOIs能够阻止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

然而,MAOIs在使用时需要遵守严格的饮食限制,并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等。

3.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类别。

它们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从而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

相较于其他抗抑郁药物,SSRIs不仅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较少。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1. 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是一种针对两种重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起效的药物。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SNRIs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情绪和活力水平,并减轻焦虑和睡眠障碍等相关症状。

2. 加杂给药方案一些学者尝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给药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使用SSRIs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olanzapine可以加快症状缓解速度,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3. 电击治疗(ECT)电击治疗是一种通过传递电流刺激大脑来改善抑郁症状的方法。

虽然ECT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如记忆损伤等,所以目前主要用于对抗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严重抑郁症患者。

三、新颖的抑郁症药物1. 真菌及酵母制剂近年来,一些真菌及酵母制剂被发现具有改善抑郁症的功效。

这类制剂可以通过与肠道微生物互动,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对抑郁产生正面影响。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较高。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有超过一千万人在中国患上抑郁症。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并且对患者的家庭、社会、职场等方面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治疗抑郁症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式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氯丙嗪等药物来治疗抑郁症。

此后,像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米安司琼、依非麦琪),5-羟色胺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环类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等药物相继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这些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副作用严重、疗效不佳等。

二、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现如今,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仍然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药物治疗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1、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制当前,许多新型的抗抑郁药正在研发中。

如vortioxetine、levomilnacipran、NSI-189、Isocarboxazid、Agomelatine等,这些新型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物,其副作用更小,且疗效更佳。

2、抗炎药物的使用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炎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抗炎药物的研究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点。

一些学者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抑郁症可能是全身炎症状态的反映。

因此,使用一些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痛苦,治疗抑郁症。

3、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脑神经元具备自组织、自组装和自适应调整能力的一种现象。

在这种现象的作用下,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直至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神经可塑性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一些治疗神经可塑性药物也被开发出来,如Ketamine等药物。

舍曲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舍曲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舍曲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舍曲林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舍曲林的药理作用舍曲林属于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对 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 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5-羟色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的增加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

二、临床研究方法在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中,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治疗组和对照组(如安慰剂组或其他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在一定的治疗周期内,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来比较舍曲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评估指标通常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等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以及患者的自我报告和医生的临床观察。

三、临床疗效众多研究表明,舍曲林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经过一定疗程的治疗(通常为 4 12 周),患者的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有明显的改善。

与安慰剂组相比,舍曲林治疗组患者的 HAMD 或 MADRS 评分显著降低,表明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在与其他抗抑郁药物的对比研究中,舍曲林的疗效与其他 SSRI 类药物相当,且在某些特定症状的改善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对于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舍曲林可能表现出更好的疗效。

四、安全性舍曲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失眠、性功能障碍等,但这些不良反应通常较轻,且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减轻或消失。

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物相比,舍曲林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等较为少见。

然而,在使用舍曲林的过程中,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5-27T16:21:13.0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梁裕婷1 莫韦皓2
[导读]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抑郁消极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

梁裕婷1 莫韦皓2湖南长沙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410219;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410007)【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较易受到忽视的精神疾病。

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可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本病治疗时间较长,多应用药物与精神疗法等方式共同治疗已达到控制病情,治愈疾病的目的。

早期多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之后逐渐应用选择性5-HT冲摄取抑制剂等,该药物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逐渐取代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成为治疗本病的主导药物。

随着医学
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以及对抑郁症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已研制出多重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用于临床研究与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38-02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抑郁消极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患者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与5- 羟色胺神经递质失调有关[1]。

治疗本病方法较多,既往多使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药物治疗的疗效也日益显著并逐步确定其主导地位。

相关研究指出,本病与遗传、心理、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或5- 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手提供能受体有关。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以期为今后临床药物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常规抗抑郁药物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异丙烟肼作为第一个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降解,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递质浓度以实现抗抑郁目的[2]。

相关研究指出,尽管该类药物抗抑郁作用较明显,但较易引发肝损害、高血压危象等不良反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影响较大。

之后新型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亚型抑制剂吗氯贝胺克服既往这类药物对肝脏产生的毒性等致命缺陷并不存在抗胆碱能副作用。

同时,该药物目前尚没有对造血功能及心血管功能存在毒性的相关报告。

但该药物经肝脏CYP酶代谢,与卡马西平、TCA 类药物及降糖药物可相互作用,使用时需谨慎选择。

1.2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该药物尽管疗效较好,但其对神经递质选择性较差,因此易造成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丙咪嗪具有较强的振奋作用,一般多应用于治疗迟滞的抑郁症;阿米替林具有较强的镇静及抗焦虑作用,多用于焦虑症状明显的抑郁症。

另外,新型三环类药物美利曲辛具有较强的抗抑郁作用,近年来多余抗精神疾病药物三氟噻吨组成复合剂使用。

相关研究指出,这两种药物共同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并降低抗胆碱能作用及锥体外系副作用。

该复合药物药物疗效发挥作用快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但因其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因此不利于长期服用。

1.3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物该药物是一类新型药物,对5- 羟色胺再摄取具有高选择性抑制作用[3]。

该药物不对其他神经受体造成影响且不良反映较少,目前以作为应用最广的一线抗抑郁药物。

但其缺点在于药物发挥作用时间较长,多在使用后4至6 周起效。

主要包括舍曲林、帕罗西汀及氟西汀。

氟西汀作为二环类化合物是第一个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

该药物对强迫症同样有较好疗效。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近卫恶心、头痛及皮疹等,症状轻微不对患者造成影响。

因此多用于长期抗复发患者以及老年抑郁症患者。

舍曲林对5-羟色胺再摄取作用最强且选择性较高。

该药物不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作为老年抑郁症患者首选药物。

该药物还能够增加多巴胺释放,一般不引发帕金森、疲倦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能够对患者认知能力及注意力发挥改善作用,一半多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1.4 选择性5-羟色胺及NE再摄取抑制剂文法拉欣作为新一类苯乙胺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突出前膜对5-羟色胺及NE再摄取作用增强中枢5-羟色胺及NE 神经递质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4]。

相关研究指出,服药后第二周开始发挥作用,而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物发挥时间在4周左右,因此该类药物抗抑郁速度较快。

文法拉欣还具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可有效缓解出现的早期抑郁症状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5 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物米氮平能够增加NE能及5-羟色胺能的神经功能,另外可阻滞5- 羟色胺2 及5- 羟色胺3 受体[5]。

同时,该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碍。

2 新药的研发
2.1 P物质专家指出,神经肽P物质与抑郁发生关系密切[6]。

P物质拮抗剂CP96345化合物目前正在研发当中,该药物能够在抗焦虑已于同时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涉及情绪调节区域的神经活动以减轻焦虑、抑郁症状[7]。

3.2 CRH受体拮抗剂激素CRH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可通过广泛分布于中枢的CRH1 受体介导易调节机体对应急的自主神经及情绪行为反应。

CRH1受体拮抗剂可缓解CRH分泌增多而产生的抑郁症状。

3.3 COX-2抑制剂抑郁症发生多余免疫激活导致细胞因子分泌增多有关。

塞來西补作为COX-2 抑制剂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可产生较快的抗抑郁效应。

可调节Th1/Th2平衡并保护神经可塑性。

但该药物可能易引发心脏疾病或中风,因此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抑郁症作为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药物治疗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分类较多。

近年来,各类新型药物的开发与使用也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武器。

新型药物的特点在于,药物作用更显著且作用谱更加广泛。

部分药物甚至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自杀企图,对难治性抑郁症及精神病性抑制有较好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但鑫药业存在部分不良反应,如减少抗胆碱作用、心脏独行、过量中毒及狂燥等。

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越来越多,对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与扩展,越___________来越多的抗抑郁药物与治疗方法也会应运而生,对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孟秀君,曲蕾,马燕,等.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18(02):1766-1774.[2] 马丽娜,李耘.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24(3):3777-3779.[3] 曹莉莎,叶云,罗文,王继生.抗抑郁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4,13(02):1227-1231.[4] 季建林. 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起效与疗效评价[J]. 世界临床药物,2012,12(07):385-387+425.[5] 管晓波,陆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2,13(07):395-400.[6] 王国华.抗抑郁药物的神经可塑性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
学,2013.[7] 陈红霞,张黎明,薛瑞,李云峰.以5-HT_(1A)受体为靶标的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3,12(08):624-6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