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护理论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多见于6岁以内的婴幼儿,学龄前反复感染儿童患病率为29.69%,其中城市为32.61%,农村为24.19%,近年来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
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哮喘、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
营养状况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环境因素变化、基础疾病及慢性感染病灶的存在等因素均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2]。
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临床上本病重在防而非治。
因此,做好胎儿期孕妇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及时补充小儿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改善小儿生活环境状况,可有效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减少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患儿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推拿、穴位按摩等中医疗法,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护理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7次,其发病机制多与先天性因素、营养素缺乏、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关[3]。
报道显示[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达20%,且病情迁延、久治不愈,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
给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给家庭、社会造成很的负担,因此,对的防治及护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笔者就近年来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综述。
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1.1胎儿期的预防措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尤其重要。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先天性因素关系密切,如早产、宫内感染、宫内缺氧、低体重儿等都会导致的发病率增高。
早产儿出生时机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免疫功能较低,如孕期母亲患肝炎、结核等疾病,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受损。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探讨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探讨一、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概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又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两类,常发于5岁以下小儿。
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程较长,对小儿的生理发育造成极大影响,对患儿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目前对小儿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并不十分明确,除外来病原体感染和先天性气道结构差异外,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还有多种内外因素,比如护理不当、微量元素缺乏等多种原因。
这导致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难以治愈,病情迁延。
二、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病因1钙、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
钙、锌等微量元素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兴奋剂”,小儿处于快速生长的时期,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较其他年龄段要更为巨大,而有的家长往往忽视了小儿的这一需求,导致小儿体内的微量元素缺乏。
钙离子和锌离子做为人体多种免疫蛋白的组成成分,其匮乏会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
钙离子的不足会导致小儿淋巴细胞活力下降,而锌离子的缺乏会导致巨噬细胞活化因子、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不足。
同时,微量元素的缺乏还会阻滞儿童的生长发育,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成熟,从而导致呼吸道的反复感染。
2.血清维生素水平。
维生素做为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有机化合物,它的缺乏会导致患儿免疫系统活力低下,对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患儿,补充维生素A最为重要。
根据王雪梅等人的临床研究报告,维生素A缺乏的患儿IgA和Ig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呼吸道的上皮组织过度角化,黏膜中的sIgA抗体含量也较少。
维生素A可以维持细胞生长,促进呼吸道黏膜的发育和损伤细胞的再生。
另外,维生素A还可以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影响细胞免疫。
3.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变。
对于幼儿来说,肠道不仅仅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对儿童呼吸道反复感染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①因肠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导致患儿的自体感染。
②因肠道微生态环境变化导致肠粘膜损伤,进而出现腹泻和因营养不足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护理论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护理【摘要】目的: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rrti)是儿科的常见病,约占儿科门诊病人的30% ,以反复发作为特点,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rrti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与患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或免疫缺陷有关。
近年来多种免疫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疗效各异。
我院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及配合护理辅助治疗小儿rrti,疗效显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92-01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3月本院儿科门诊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1岁4个月~6岁6个月。
近期未接受过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调节剂治疗,未发现其它重要器官病变.按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
观察组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龄(2.2±1.0)岁,近半年每个月呼吸道感染(1.2±1.3)次;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2.4±1.1)岁,近半年每月呼吸道感染(1.3±1.1)次,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治疗情况相近,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抗菌(如二、三代头孢菌素),抗病毒(如病毒唑、阿昔洛韦)及对症治疗。
加味玉屏风散:黄芪50g,白术(炒)30g,防风15g,茯苓10g,党参10g,共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量0.2 g/kg,每日2次,隔日服。
左旋眯唑,用量每日1.5~2.5mg/kg,每周2次,2个月为1个疗程。
患儿均积极治疗原有疾病。
1.3 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对流风,避免被动吸烟及异味刺激。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期执行呼吸道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综合治疗儿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论文

综合治疗儿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摘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类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0~2岁,每年7次,2~5岁每年6次,5~14岁每年5次[1]。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 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480- 011 病因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其反复感染多与护理不当、入托幼机构起始阶段、缺乏锻炼、迁移住地、被动吸入烟雾、环境污染、微量元素缺乏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部分与鼻咽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2、处理原则⑴寻找致病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
对鼻咽部慢性病灶,必要时请耳鼻咽喉科协助诊断。
由于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系病毒感染,故不应滥用抗菌药物;⑵注意营养和饮食习惯以及增强体质方面的指导;⑶护理恰当;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⑸必要时给予针对性的免疫调节剂。
笔者将上述处理原则多年临床应用体会与大家共享。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寻找致病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是最重要的一步。
感染期积极治疗,非感染期重在调护,综合治疗的方法为佳。
感染期: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菌素,中医中药更有优势,根据临床特点辨证施治,一般分以下证型:1.1 风寒证:鼻塞,流清涕,恶寒,微热,身痛,咳嗽,面色黄白舌质淡红,苔白,指纹红,或脉浮紧。
治以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处方如下:荆芥5g、防风5g、苏叶6g、薄荷6g、芥穗8g、桔梗8g、甘草6g、前胡10g、枇杷叶10g。
荆芥、防风、苏叶疏散风寒,宣通卫阳,薄荷、芥穗通窍止涕,桔梗、甘草利咽,前胡、枇杷叶肃肺止咳。
1.2 风热证:鼻塞,流浊涕,发热咽痛咳嗽,头痛,舌质红,苔白厚,指纹紫滞,或脉浮数。
治以辛凉解表,桑菊饮加减,处方如下:桑叶6g、菊花8g、薄荷6g、桔梗10g、甘草6g、前胡10g、蝉衣6g、黄芩10g、连翘10g、竹叶3g。
全方位护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全方位护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摘要:目的:对全方位护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022年之间接收的8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取全方位护理的观察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儿的临床症状。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
对照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改善时间均长于观察组(P<0.05)。
结论:全方位护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治疗效果,促进各项症状消失。
关键词:全方位护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临床症状据统计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在20%左右,本病为2~6岁小儿多发病,起病当时儿童具体表现为:发烧、鼻塞、流清涕、食欲不振、盗汗、体重减轻、萎靡等,和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患呼吸道疾病几率要大得多,及时的治疗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因绝大多数儿童处于原发感染尚未痊愈的状态,又出现新的感染,再加上患儿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小,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仍非常容易出现肺脏病变[1]。
因此,临床上普遍认为:在治疗时辅之以科学护理干预措施,亦是十分必要的[2]。
本研究旨在对全方位护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进行探究,选取本院2018年–2022年之间接收的8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2022年之间接收的8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取全方位护理的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患儿和女患儿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6个月-7岁,均值1.98岁;观察组男患儿和女患儿分别为21例和19例,年龄7个月-7岁,均值1.96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儿有发热,鼻塞、流清涕和其他症状,进行血象、免疫功能等检查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无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发布时间:2021-07-07T15:56:28.6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作者:邓琴[导读]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邓琴(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影响儿童成长。
故临床应做好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预防及其护理干预,确保小儿健康成长。
本文现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简要综述,以望减少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护理;策略;进展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秋末冬初、春季两个季节,由于早晚温差大,抵抗力稍差的小儿容易发生此病。
日常食欲不振、出汗较多的小儿容易反复。
轻者表现伤风流涕,重者高热肺炎,甚至并发心肌炎、肾炎,诱发哮喘。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原因在于儿童时期免疫功能紊乱,微量元素失衡、非母乳喂养相关。
因此,应做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其护理干预,现综述如下: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原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指一年时间内,幼儿出现7次及其以上的呼吸道感染。
是临床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病因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临床研究发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在于小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免疫系统异常。
而此阶段,小儿的免疫功能及其呼吸系统处于完善及发展阶段,体内的T细胞数量较少,吞噬及杀菌能力较弱。
当外界病原微生物进入到体内,则引发呼吸道感染[1]。
若小儿偏食,体内缺乏维生素A及维生素C,将降低了呼吸道防御功能,容易使得病毒侵入体内。
加上自身防护不当,皮肤血管受冷而收缩,反射可引起鼻咽部黏膜毛细血管的收缩,降低了纤毛摆动及局部抵抗力,最终出现发热、流涕、腹泻,甚至呼吸困难等。
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2.1胎儿期的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先天因素密切相关,如宫内感染、早产、宫内缺氧等。
由于早产儿的出生时,各个身体发育不完善,加上免疫功能较低,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营养不良或者免疫功能受损,降低胎儿呼吸频率,降低肺功能,进而容易患病毒及细菌感染等疾病。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名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基础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5.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发作的次数,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护理;效果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的鼻咽喉等部位的炎症。
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在一年中发病次数达到5-6次,且病情变化多端,极易复发,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1]。
为了探讨儿童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护理效果,现选取我院的80名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现做如下的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名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修订的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2];不同年龄段患儿一年中发作的次数分别为:0-2岁不低于7次;3-5岁不低于6次,6-12岁不低于5次,上呼吸道发感染第一次发作和第二次发作的时间在一周之内;所有患儿均经过家长同意参与本次的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肺发育不全的患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病变;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儿。
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有男患儿25名,女患儿15名,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5.23±1.2)岁,一年中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为6-10次,平均感染次数(7.24±1.45)次。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自09年以来通过对1368例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
结果: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复发率由原来的43%下降到20%,而且患儿每年复发的次数也大幅降低。
结论:只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相当一部分小儿呼吸道感染病症是可以预防或者避免的。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原因;护理对策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RRI )简称复感,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而言[1]。
随着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变化,病原体变异性增大,外感疾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报道[2],儿科门诊患儿80%为呼吸道感染,其中复感占到30%。
由于复感涉及的病种和证候较为复杂,旧感初愈,新感复起,经常反复,缠绵难愈。
加之长期用药治疗,不仅增加患儿成年后患慢性肺系疾病的可能性,而且生长发育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给家长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
1资料与方法本组1368例,均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诊断标准依据。
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参考标准执行[1],见表1,所有病例均为临床诊断。
男699例,女669例,年龄8月~12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在1~2周。
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显著而全身症状重,年长儿症状较轻。
轻症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出现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与不同程度的发热,重者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婴幼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部分患儿出现不同形态皮疹。
肺部体征阴性。
对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并将1368例患儿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儿感染以外的发病原因逐一分析认定,得到相关结果供临床参考。
见表2表1 复感诊断纳入标准表2本组复感病例2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2.1小儿呼吸道易感染的解剖特点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耳咽管、喉;小儿的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易引起鼻塞,呼吸困难,小儿耳咽管相对较宽直且短,呈水平位,眼部相对狭小且较垂直,咽部集结的淋巴组织,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和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且富于血管,故感染时易发生充血水肿而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187-01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并为实际的护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建议或意见。
方法:对
2008.03-2010.03入住我院的124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地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为62人。
对照组仅仅实施普通的护理,干预组除了实施普通的护理方式,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护理。
运用excel及spss软件对效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结果:经过对比可以得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
32%,而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8.39%。
结论:对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而言,在对其实施普通的护理手段之外,还应该对其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这样效果更佳。
【关键词】小儿;复呼吸道感染;健康教育;护理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niae,mp)属于一种病原微生物,它的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它对人类的致病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支原体一般会引起肺炎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因此,过去有人将之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因子”。
[1]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人说话时喷出的飞沫进行传播和感染,并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多发于幼儿人群及老年人群之中,如果治疗的不彻底往往会反复发作。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小。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与其他病
原微生物感染相鉴别。
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这样有利于小儿病情的康复。
下面就是将2008.03-2010.03入住我院的124名小儿反复
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08.03-2010.03入住我院的124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最小的儿童患者的年龄为2岁零三个月,最大的患儿为12岁。
各年龄段主要分布的病例数为:1--4岁为39例,4--8岁为43例,8--12岁为42例。
例患儿在进行检查时,均保持空腹状态,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将上述患儿随机地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均为62例。
就诊患儿均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对上述患儿,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除了施加常规护理之外,还对其施加了健康教育护理,具体而言,健康教育护理的方法包括如下几点:
(1)疾病知识的教育:小儿呼吸系统的发育程度并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而且由于其自身的抵抗力极为低下,那么非常容易感染呼吸道系统疾病。
提倡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使体内合成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呼吸道反复感染。
(2)语言文字教育: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较为关键的就是对其实施语言文字教育,这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教育方法之一。
具体
而言,可以采取群体性的交谈以及个别交谈两组方式。
在这其中,需要联合家长一起,共同地对其进行文字教育,交谈的内容一般受到家长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以及患儿的病情轻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语言文字教育一般要求语言文字需要通俗易懂,而且在交谈过程中,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患儿及其家长着想,能够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很好地把握。
在语言文字教育中,文字教育更为重要,这主要是由于文字教育不会受到时间限制,便于家长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
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印成小册发给患儿家长,指导其学习。
(3)示范性教育:一些技术操作,如婴儿排痰、高热患儿的物理降温、哮喘患儿的吸入等,使家长掌握操作要点,提高操作的准确度。
1.2.2 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及spss软件对效果进行分析和
处理。
对上述两组患儿的疗效总有效率进行计算机分析。
2结果
上述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如下表1所示,可以知道,干预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要高,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3结论
mp感染广泛存在,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非流行年份占小儿肺炎病闪的10%~20%,在流行年份可达30%[3]。
并且每隔4~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学龄儿童及婴幼儿普遍易感。
临床上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表现呼吸道症状外,尚可引起多器官的损伤。
一般在给予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定时间效果不佳时,才考虑是否为支原体感染,所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除了对患儿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时,还应该结合科学的护理,在护理之中,健康教育护理是较为有效的一种办法。
由上述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组的总有效为90.32%,而干预组则达到了98.39%,这就说明了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对于患儿病情的好转以及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之中,应该重视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护理。
在对患儿实施普通的护理手段之外,还应该对其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这样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汪鑫.小儿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6).
[2]吴晓明,王小燕.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诊断儿童肺炎支
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
[3]邱一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辨证和护理[j].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20-1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