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及措施
一类防雷建筑物二类防雷建筑物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类防雷建筑物二类防雷建筑物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适用于具有较重要功能、重要材料、重要设备或对雷电引发事故后果要求特别高的建筑物,如高层住宅、办公楼、医院、学校、电信设施等。
这类建筑物主要考虑到人员、设备、材料和建筑的安全。
对于这类建筑物,需要安装接闪系统,在建筑物的顶部或附近设置接闪装置,通过导体将雷电引到接地系统中,保护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此外,对于易受雷电影响的电气设备还需要进行防雷隔离和防护设计,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适用于具有重要功能、重要材料、重要设备或对雷电引发事故后果要求较高的建筑物,例如厂房、仓库、实验室等。
这类建筑物对于防雷的要求相对较低,重点是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对于这类建筑物,需要安装避雷针和接地系统,将雷电引导到地下,防止其对建筑物内部设备和人员造成危害。
另外,要合理布置建筑内的电源线路、通讯线路和信号线路,保证其防雷能力。
对于易受雷击影响的设备,也需要进行防雷保护措施,如安装避雷器、避雷器排放线等。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适用于对雷电引发事故后果要求一般的一般功能建筑物,例如民用住宅、商场、仓库等。
这类建筑物的防雷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员的安全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在这类建筑物中,主要采取的防雷措施是安装避雷针和接地系统,将雷电引导到地下,减少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
此外,还需要对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之,不同类型的防雷建筑物有不同等级的防雷要求,采取的防雷措施也有所不同。
一类防雷建筑物需要安装接闪系统,并对电气设备进行防雷隔离和防护;二类防雷建筑物需要安装避雷针和接地系统,并合理布置设备的电源线路;三类防雷建筑物主要安装避雷针和接地系统,保护人员的安全和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通过合理的防雷建筑物设计和科学的防雷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
施工中的建筑物防雷与避雷措施

施工中的建筑物防雷与避雷措施建筑物防雷与避雷措施在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
防雷措施的合理设计和实施能够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免受雷电侵害,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将从建筑物防雷系统的原理和组成、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防雷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筑物防雷系统简介1.1 防雷系统原理与分类建筑物防雷系统采用了“光纤互连技术”来实现远程监测和操作,通过引入光纤互连技术可以使传感器与控制设备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该系统主要分为接闪装置、避雷带、接地设施等几个部分,其中接闪装置是系统核心。
1.2 高层建筑与平房的区别根据高层建筑与平房之间结构差异,它们在防雷方案上也略有不同。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引导劈橹和线缆穿越墙面时需要特别考虑其耐腐蚀性能;而对于平房而言,应牢固安装避雷带和接地装置。
二、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防雷方案2.1 住宅防雷措施在设计住宅建筑物的防雷方案时,首先要确定其高度和面积。
一般来说,低层或小面积住宅可采用单体防护措施,包括安装Par/T-2溜槽及下拉线,有效引导和分散雷电起爆能量。
高层大面积的住宅建筑则需考虑地面网与自然界零电位联接,并适当设置内部等电位连接。
2.2 商业建筑防雷措施商业建筑较为复杂,通常会有多种设备以及广告牌、标志等设施。
为了确保商业建筑的稳定运行并降低事故风险,除了Par/T-2溜槽和下拉线外,还需要安装保护设备进行全面保护。
2.3 工业厂房防雷措施工业厂房通常存在较高的爆炸危险性和特殊工艺要求。
因此,在进行工业厂房的防雷设计时需要特别重视其耐腐蚀性能和防爆性能。
针对工业厂房,可采用Par/T-2溜槽及下拉线、避雷带、接闪设备等综合措施,以确保厂房和人员的安全。
三、建筑物防雷施工注意事项3.1 材料选取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选取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雷材料至关重要。
各种材料如溜槽、避雷装置、接地装置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收,并进行质量检测与记录。
3.2 施工规范与要求根据具体项目需要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并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并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摘要:一、防雷建筑分类1.一类建筑2.二类建筑3.三类建筑二、防雷建筑标准1.一类建筑防雷标准2.二类建筑防雷标准3.三类建筑防雷标准三、防雷建筑设计要点1.接闪器设计2.引下线设计3.接地装置设计四、防雷建筑施工与验收1.施工要求2.验收标准五、防雷建筑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2.维修保养3.应急预案正文: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对于防雷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建筑物及人身安全,我国制定了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以下将详细介绍各类建筑的防雷标准及设计要点。
一、防雷建筑分类1.一类建筑:指遇雷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物,如重要的国家级建筑物、大型公共建筑物等。
2.二类建筑:指遇雷击可能导致较严重后果的建筑物,如一般公共建筑物、工业建筑物等。
3.三类建筑:指遇雷击可能导致一般后果的建筑物,如住宅、农业建筑物等。
二、防雷建筑标准1.一类建筑防雷标准:应设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应具有足够的截面积和耐压性能,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接地装置应满足接地电阻要求。
2.二类建筑防雷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性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3.三类建筑防雷标准:建议设置简易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或采用避雷带等防雷措施。
三、防雷建筑设计要点1.接闪器设计:接闪器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和重要性进行选择,确保能在雷击时有效引导电流。
接闪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压性能。
2.引下线设计:引下线应选用耐腐蚀、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如铜、铝等。
引下线的长度、间距和固定方式应满足设计要求。
3.接地装置设计:接地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电阻,以确保雷击时能有效引导电流。
接地装置的形状、尺寸和材料应根据土壤条件和实际需求选用。
四、防雷建筑施工与验收1.施工要求:防雷设施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建筑物防雷措施

建筑物防雷措施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防雷的分类是指建筑物按其重要性、生产性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所进行的分类,划分方法如下。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凡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3)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例如,火药制造车间、乙炔站、电石库、汽油提炼车间等。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
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8)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10)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4)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建筑工程中的防雷与避雷安全措施

建筑工程中的防雷与避雷安全措施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防雷与避雷安全措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可对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雷与避雷措施,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成为必须的任务。
一、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是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伤害的关键措施。
它主要包括引雷系统和避雷系统两个部分。
1.引雷系统引雷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雷电流引入到地面,以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
这可以通过建筑物上部的金属导体和避雷针来实现。
金属导体将雷电引入地下的接地装置,从而将雷电的危害降到最低。
2.避雷系统避雷系统主要是指对建筑物进行保护,减少雷击对建筑物和内部设备的损害。
常见的避雷系统措施包括:2.1.防雷带在建筑物周围安装防雷带,能够有效地将雷击电流引入地下接地装置。
防雷带通常铺设在建筑物的地基周围,是一条宽度较大的金属带,能够分散雷击电流,减少对建筑物的影响。
2.2.避雷针避雷针是建筑物顶部的导电杆,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
避雷针可以吸引雷电并将其引到地下接地装置,避免雷击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2.3.避雷网在建筑物的外墙上设置避雷网,能够吸引雷电并将其引向地下接地装置。
避雷网覆盖整个建筑物外墙,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
二、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防雷保护除了建筑物本身的防雷系统,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防雷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一些对雷击非常敏感的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通信设备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防雷保护措施:1.安装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能够吸收和消除雷击电流的保护设备,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
避雷器通常安装在设备供电线路上,能够防止雷击电流通过电路直接影响设备。
2.接地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接地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地将雷击电流排放到地下接地装置。
对于一些对雷击敏感的设备,需要采用双重接地措施,以增加设备的防雷能力。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防雷一类、二类和三类建筑标准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划分的,旨在确保建筑物在雷雨天气中的安全。
以下是这些标准的简要介绍:1.防雷一类建筑标准:一类建筑是指对雷电防护要求最高的建筑,通常包括国家级重要建筑物、国际性重要建筑物、大型文化、体育、医疗场所等。
一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1)建筑物应安装独立接地的避雷针或避雷带,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建筑物内部应采用等电位联结,以减少雷电感应和电磁干扰。
(3)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如加装电涌保护器、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等。
(4)建筑物外部的金属构件、金属管道等也应进行等电位联结。
2.防雷二类建筑标准:二类建筑是指对雷电防护要求相对较高的建筑,通常包括省级重要建筑物、大型工矿企业、大型仓储场所等。
二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1)建筑物应安装独立接地的避雷针或避雷带,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如加装电涌保护器、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等。
(3)建筑物外部的金属构件、金属管道等也应进行等电位联结。
与一类建筑相比,二类建筑在防雷措施上可以有所简化,但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防雷三类建筑标准:三类建筑是指对雷电防护要求相对较低的建筑,通常包括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小型仓库、机房等。
三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1)建筑物应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如加装电涌保护器、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等。
相对于一类和二类建筑,三类建筑的防雷措施可以更加简化,但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和内部设备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防雷类别和具体标准可能会略有不同。
因此,在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相关规范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物在雷雨天气中的安全。
一类防雷建筑物,二类防雷建筑物,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类防雷建筑物,二类防雷建筑物,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措施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措施为了在不同建筑物上采取不同的防雷措施,将建筑物按防雷的要求分为3类。
(1)一类防雷建筑物。
属于一类防雷的建筑物有以下一些:①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如国家级的会堂、办公楼、大型博物馆、展览馆、特等火车站、国际性航空港、通信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物等。
②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
③超高层建筑物。
(2)防雷措施:①为防止直击雷,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的避雷网或避雷带的网格不应大于10m×10m,保证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或避雷网都不大于5m。
突出屋面的物体,应沿其顶部装避雷针,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按45°计算。
一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引下线间的距离不应大于24m。
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要求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②处在雷电活动强烈地区的一类防雷建筑物,其防雷保护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a.建筑物顶部装设避雷网。
b.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线的间距不应大于12m。
c.在建筑物的每层都设置沿建筑物周边分布的水平均压环。
所有的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结构和金属物体都要与均压环相连接。
d.防雷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冲击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5Ω。
e.全线采用地下电缆引入。
f.建筑物内电气线路采用铁管配线。
g.建筑物外墙的金属栅栏、金属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体,与防雷装置连接。
h.进入建筑物的埋地金属管道,在其进入室内处应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i.除有特殊要求外,各种接地与防雷接地装置可共用。
(3)当一类防雷建筑物是30m以上的高层建筑时,宜采取防侧击雷的保护措施,其要求如下:①建筑物顶部设避雷网,从30m以上起,每3层沿建筑物周边设一条避雷带。
②30m以上的金属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体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③每隔3层设置沿建筑物周边分布的水平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内部的金属结构及金属物体均连在环上。
④防雷引下线的间距不大于18m。
建筑物中的雷电安全措施

建筑物中的雷电安全措施建筑物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之一,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季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雷电安全措施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建筑物的设计、避雷装置、接地措施和维护保养等方面,详细探讨建筑物中的雷电安全措施。
一、建筑物的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雷电活动对建筑物的可能影响,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外形和金属构件的布置。
首先应选择适当的建筑样式,避免选择尖峰部分过多的建筑形式,如尖塔、尖顶等。
这样可以减少雷电击中建筑物的概率。
另外,建筑物中的金属构件应合理布置,避免形成突出物,这样可以减少雷电击中建筑物的损害程度。
二、避雷装置的设置为了有效地避免雷电引发的灾害,建筑物中应配置适当的避雷装置。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分为直接避雷和间接避雷两种方式。
直接避雷主要是通过设置避雷针,将雷电引向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在建筑物屋顶或高出地面较高的位置,设置避雷针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而间接避雷则是通过设置避雷带或避雷网,将雷电引到安全区域。
在建筑物外墙的上部、屋顶和周围地面上设置避雷带或避雷网,可以有效地分散和吸收雷电。
三、接地措施的重要性接地是建筑物中的雷电安全措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接地能将雷电引导至地下,有效地减少建筑物内部的雷电损害。
建筑物应设置良好的接地装置,包括引下线和接地体等。
引下线是将避雷装置引向接地装置的导线,通常采用铜排、镀铜钢板等材料制作。
接地体是通过将导线与土壤接触,将雷电引导至地下。
接地体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的导电性和建筑物的特点,确保接地效果良好。
四、维护保养的重要性除了上述的设计和安装工作,建筑物的雷电安全措施还需要定期的维护保养。
这是因为建筑物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避雷针、避雷带、接地体等就会逐渐老化或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安全性能下降。
因此,需要定期对这些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如清理避雷器的周围环境、检查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是否完好等,确保雷电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及措施1.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1.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坡坏和人身伤亡者。
2.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3.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注:1. 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防直击雷和不处于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
在要考虑屏蔽的情况下,防直击雷接闪器宜采用避雷网。
2. 由于历史上频发雷击灾害地区的建筑物需采取防雷措施。
1.2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2.1一般规定1.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四、五、六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2.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
1.2.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独立避雷针(网)1.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
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1-1确定;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 的半球体。
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
表1-1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四、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1-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1)地上部分:当hx<5Ri时,Sa1≥0.4(Ri+0.1hx)(1-1)当hx≥5Ri时,Sa1≥0.1(Ri+hx)(1-2)(2)地下部分:Se1≥0.4Ri(1-3)式中Sa1---空气中距离,m ;Se1---地中距离,m ;Ri ---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Ω ;hx ---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
图1-1防雷装置至被保护物的距离六、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图1-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当(h+l/2)<5Ri时,Sa2≥0.2Ri+0.03(h+l/2)(1-4)当(h+l/2) ≥5Ri时,Sa2≥0.05Ri+0.06(h+l/2)(1-5)式中Sa2---中避雷线(网)至被保护物的空气中距离,m ;h---避雷线(网)的支柱高度,m ;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m 。
七、架空避雷网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当(h+l1)<5Ri时,Sa2≥1/n?[0.4Ri+0.06(h+l1)](1-6)当(h+l1) ≥5Ri时,Sa2≥1/n?[0.1Ri+0.12(h+l1)](1-7)式中l1---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的距离,m ;n---从避雷中间最低点导体至最近支柱并有同一距离l1的个数。
八、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
2.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对有不少于5根螺检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1. 中的五款的要求。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3.防雷电波浸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15m:(1-8)式中l-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于地中的长度,m ;ρ-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Ω·m 。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二、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 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避雷针(网)安装在建筑物上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按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雷击的部位敷设。
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符合独立避雷针(网)防直击雷措施的二、三款的要求。
4.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结构和金设备均应连到环上。
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5.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6.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1)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小于5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9)式中lr ---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 ;A---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2 。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10)式中lv ---补加垂直直接地体的长度,m 。
(2)当土壤电阻率ρ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 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小于 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11)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12)注: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7.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8.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1.2.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应按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措施第条二款的要求。
三、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措施第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