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

Family Psychology

第一章家庭心理学概论及家庭概论

前言:

一、什么是家庭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自1960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特别是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认可《家庭心理学》这个分支领域之后,它不仅有专属的组织及专业期刊外,同时在美国几个大学也陆续成立了《家庭心理学》的人才训练及专业期刊外,同时成立了有关的训练课程及学系,各项研究活动可谓方兴未艾。家庭心理学是有关家庭机构的心理学,选择家庭内相互作用这个主题的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理论现实性。有些观点认为心理学是把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隔离开来研究的,把家庭内部关系在先进的信息社会中如何演进。本课程用读者熟悉的概念类型过程等来阐述信息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同时,给读者指出理论在临时性和可完善性方面的局限和缺陷。家庭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家庭之外的指示,比如心理普及,社会化的各种途径(新闻媒介,家庭,夫妻)从十分矛盾的人道主义中得到启发。

二、为什么要学家庭心理学?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成家,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是“温馨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情感的归宿,社会的细胞。”家是我们把心放在那里的地方,是我们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伦理理想的地方。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试婚、离婚、婚外恋、家庭暴力、望子成龙、黄昏恋等。要想理解在这种种变化现象背后人们的想法,有不免有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和道德标准。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事物做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应偏重于有关家庭内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正是将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兼顾微观和宏观角度的多角度考虑。给家庭心理学下定义,可以成为某种智力开发的动力。与其阐述什么是家庭关系,我们更想阐述一些心理学家分析家庭关系的方式。客观分析婚姻家庭的诸般现象,科学地解读家庭内各成员的心理及与社会交换时的心理变化和状态,不仅是促使每个人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建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积极

有效的突破口。

第一章从学科的角度讲述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有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后面就各阶段的发展变化中的心理特征作探讨。

1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家庭机构

家庭是什么?

家庭的界定——谁是家庭成员

什么是家庭的机能

家庭现在濒临危机吗?

心理学是追求美的,以科学为依据的一整套知识,是研究处于发展序列中的个体,追求心理结构平衡、有序、和谐,促进人的意义表达,是关于心理上的美学色彩,揭示的是发展序列和发展差异。是研究人的内隐过程(知觉感觉等)和外显样态(言语表情等)。

社会学是追求善的,以正义为本的一系列疑问,对社会公平的渴求,人文关怀的特色。一滴水见阳光,决不放过你!不让你的泪白流!是研究特定的一群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人是社会结构中的人,也叫群体学,机构组织权力以及人所处的境况研究。最主要关注:谁是弱势?怎么形成了弱势?公平吗?代表谁的利益?

哲学是追求真的,是追根研究和还原研究,以抽象地人和人类意义上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信仰为魂的价值取向,是研究天性的。

信息社会中家庭与配偶关系

信息社会中,家庭的地位如何?尤其是,配偶关系是如何变化的?这一章将通过分析某些社会学和历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得出心理学家对家庭心理学的脉络。

一、一个经典的观点:伴侣关系

为了分析现代家庭,从1945年起,伯杰斯等人提出了一种既典型又理想的区分指定婚姻和伴侣婚姻的方式。这两种形式中的前者有以下特点:

1 婚姻由父母安排;

2 经济目的(遗产转让,工作分工)占主体并作为合法结合的原则和功能独裁准则;

3 家庭屈从于外界强加于它的行为规范。

而伴侣关系的婚姻(也称民主家庭)则把夫妇和孩子对个人发展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婚姻建立在双方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并且具有作为(配偶之间甚至配偶和孩子之间的)功能的民主。

从指定婚姻向伴侣婚姻的变化,是由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随着新型经济的出现,产生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浪潮i。

1963年,古德在调查工业化对世界不同地区家庭的冲击的同时,精确地分析并推广了这种变化方式。据他看来,它有以下特点或规律:

1亲属对核心家庭的行为失去控制,正说明了工薪阶层不断普及这一现象: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变得很模糊,自主化扩大了。

2父母对子女的(配偶选择)婚姻选择的控制减弱了。

3聘礼---婚姻前景的调节者,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4 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生产向企业型的转移引起了家庭内情感份量变重。作为行为和发性原则的相互吸引力变得不可缺少了。

5在这方面,家庭适应性好像。。。。受夫妇关系的限制,而不是受配偶双方在婆家或岳家(从血统体系向婚姻契约过渡)的容纳程度。

6相应地,配偶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不稳固的,离婚率一直很高,而不像非工业社会中,离婚率和高忽低。(7页)

古德理由充足地指出:这种夫妻家庭是一种既理想又典型的家庭,从数量上讲,这种家庭在工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同时对家庭成员而言,这种家庭是一种行为规范。

在伴侣关系基础上,这种家庭在什麽范围内适应了工业体系呢?古德和帕森斯的观点很吻合:1.亲属关系变得很不重要,这就能使劳动力进行流动,以便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

2.职业角色以竞争、完成任务和疏远感情为基础,与之相比,家庭是情感稳定的必备保障。

3.通过孩子社会化的渠道,家庭能确保价值的再生产,而经济就建立在此价值基础上。(8页)现象:很多女子趁年轻貌美,浪迹于非富即贵的男人中,获得物质的满足,和表面上很风光的幸福,剩下的生命似乎可以靠几年的青春反而吃到永远,再用所获得的物质去找自己的‘爱情,他们的问题是:我活得不是很好吗?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廉耻有关联。似乎以下的结论有些解释。商人重利轻别离。

结论:(10页)

1.如果家庭保留了许多劳动性功能,那麽,履行职责的结果就会和感情结果相矛盾伴侣把夫

妻双方的感情发展看作第一目标和合法婚姻的中心思想。另外,从空间上讲,谋生活和家庭环境分开了。这使得家庭流动性更大了。各人都可以离开家庭,而不会在无意中失去工作。在农业和手工业体系中,就远不是如此。再说,他们还可以比较(比如家庭的,职业的)各种生产活动的(物质上的,心理上的,关系上的)利益,以及替换它们所要付出的代价。

2.在劳动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亲戚关系网络基础上,某些作者提出了“改变的大家庭”的概念。对理解现代家庭,它比核心化概念更可取。然而,核心家庭的日常功能的巨大独立性、核心家庭中不同辈份之间缺乏一致领导、思想观念偏重于核心家庭的自主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把“改变的大家庭”这一概念只用作为谨慎措施:避免把现代核心家庭归纳为从情感上、从物质上与亲戚完全隔离的群体。

二、辩证的伴侣关系

(一)过渡发展的观点-----阿利耶斯指出,古代家庭的作用是聚集财富,共同从事某一职业及在社会上的日常互相帮助,而独立的个体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12页)

通过一个奇特的大转变,婚姻尤其成了退出别人圈子的好地方。昔日婚姻是社会的基础,今天只不过是支撑社会不使其支离破碎的一种办法。(13页)

从事公共社交的人没有了,家庭活动领域进一步得到发展,正是这一切使得森尼特提出了他的观点。和帕森斯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从19世纪起,和心理情感稳定因素一样,家庭起的作用很差。社交活动逐渐减少,引起了一场思想运动,即人性论(责任)被个性论(自由)取代了。这一事实同时通过以下两点体现出来:隐退回家庭保护伞中、专横的自相残杀的痛苦感情。总之,家庭关系的心理化---自主化方面----为思想争鸣而不是情感稳定开放了大门。

(二)暴力---

(三)标准矛盾

三、哪种自主化

(一)族内通婚—

(二)新型监督方式---

四、多样的相互作用类型

(一)依据容纳方式分类:

鲁塞尔区分现代社会的三种类型:联盟,融洽和结合

斯特拉韦,万得.海顿和罗伯特把一个相对的两极相对起来,即“聚合”与“独立”

梅纳翰姆用“夫妻家庭”反对“结合家庭”

(二)依据与环境的关系分类---(26页)

1971年,D.雷斯在他的研究中划分了三种类型的家庭。

1.“环境敏感型”家庭的特点是:认为环境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是安全的,对外界的信息敏感度较高,而这些信息已被家庭活动处理过了,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问题性质的一致并达到合乎逻辑的解决,家庭内部交换信息比较多。

2.“个人距离敏感型”家庭的特点是:环境是以私人的方式来管理的,与外界的相互影响较大,但并不能在内部产生交流&影响。其重点放在个人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上。“不能越俎代庖”的思想比较重。

3.“一致敏感型”家庭的特点是:认为环境是混乱的,不易控制并令人担忧,与这个指导方向相符合,家庭和外界的影响已缩减到最小程度,而内部接触达到最大限度.在这里,对一个问题性质的确定是一种真正的商讨,更是维持永久同一性的方法,因此问题解决得很快并未过多考虑外界信息(或引入许多歪曲意思).ii

(三)依据主导方向分类――第三种分类标准是婚姻家庭的优先原则。29页

法贝尔提出了区分三种家庭组合的观点:“倾向子女型”“倾向家庭型”“倾向父母型”。

(四)依据家庭发展阶段分类――30页

除了前面提到的集中研究方向,根据生活周期,“发展法”建立了一种类型学。在依夫林·德瓦尔和鲁本·希尔iii等研究人员的推动下,这种方法根据一系列标准来给家庭分类:

1.家庭中个人角色的类型和数量

2.生活中某一阶段的主要问题

3.家庭在亲戚网和社会制度中融合方式

4.随着家庭成员的年龄增长,家庭角色内容的变化

因此,可以划分出“建立阶段”,那是只有两种身份(妻子和丈夫)的相互作用,中心问题是如何相互适应;“孩子出生及学前教育阶段”,一连串的身份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重新安排各种

活动的问题及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的问题占主导地位;“孩子脱离家庭阶段”,家庭缩小,但(姨父、舅父、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身份会增多,此时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调整适应二元形势。希尔和罗杰斯提出了八个连续的阶段iv。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逻辑为特点,或者以不同的凝聚力为特点。

五、社会分层现象和相互作用类型(32页)

根据上面所划分的或由此而引申的分类方法,许多研究都致力于调整不同层次及社会阶级中家庭的位置。分类法研究的角度并不同,但互不相同的分类方法经常有相同的观点。鲁塞尔和布吉尼翁v都谈到了融合程度。对他俩来说,当人们从耕作者—商人转变为中层或高层干部时,出现了处于中间地位的工人和职员,家庭开放和配偶双方的独立自主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梅纳汉vi通过经济体系把家庭行为的不同类型和劳动能力的变化和使用联系起来。“夫妻型”主要在工薪阶层,即在工人职员干部中占主导地位;而“合并型”则和中等工薪阶层及脑力劳动者相关联。在一个相近的观点中,勒福谢尔讲到了有关产生社会分类的条件vii。她把有关性和家庭的新形式(角色淡化,夫妻双方独立自主,平均主义,推迟生育)的出现和有丰富的学习资历的新兴中层阶级的特殊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面对失去社会地位的真实地或相对的威胁而做出反应时,这种新兴中层阶段就接受那些可能性较大的生活方式和中间价值。前面出现的“融洽型”家庭中也会出现这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

盎格鲁萨克森的社会学者运用的是“劳动性-情感性”这条分析路线。在被列为低等工人阶级的家庭中,他们viii常发现劳动性被作为联姻的目的了(联姻首先是为了维持日常生活),而情感性在中层阶级中占主导地位。

1.在第一种情况下,重要性在于交换服务ix,严格劳动分工—妇女观家务,男子挣钱—以及在与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件很好的相互补充x。从功能观点来看,家庭结构的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能使家庭局部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束缚xi。通过不断扩大的连带性和扩大的亲戚关系二者间的密切联系,协助和合作才有了保证xii。遵守传统和服从权力都被看得很重。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甚深渗透到相关生活中去了xiii。总之,重点在于法定婚姻是截然不同的男女生活在一起,家庭情感的联系主要存在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中。

2.第二种情况下,社会层次越高,家庭形式越有相互影响的趋势,而不只具有法律趋势xiv。因此,在更核心化更自主化的中层阶级家庭体系中xv,自给自足、共同财产、团结一致及家庭融洽等一

系列价值都引起了其相互间的影响。通情达理,自觉遵守纪律及独立性都被认为是个人自立或个人能力的一方面,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特性,而不是外界的命令xvi。它的重点在于伴侣之爱。我们坚持人际间情感满足,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情况下的行动协调xvii。

因此,不同的家庭组合方式反映了阶级地位的不同。

在对不同阶级的五百个新型家庭的纵向调查中,我们阐明了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根本不同点:1.当夫妇双方的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增加时,侧重于“自我”、独立自主及权利的要求常被提出来。

2.“我们夫妻”和“我们家”这两种思想在教育界和近教育界的家庭内开始有竞争趋势。

相反在工人和职员家庭中,通过孩子,夫妻能更快更直接地获得主导方向。

3.侧重于向心力价值(忠诚、持久、正式婚姻的重要性、夫妇双方相互依赖)的现象在低薪阶层比较突出。随着夫妻双方的社会文化资历加深,这种现象渐渐减弱。

4.家庭“封闭”(为了提高内部作用的价值而限制和外界的劳动影响和情感影响)的现象在职业社会层次较低的家庭中比较明显。然而应该指出的事,这种现象在两种情况下都

很广泛。

5.在所有的环境中,家庭关系是使人获得满意的最可能的来源。然而在高层次社会中,这种关系还引起了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类似的希望。在工人和职员阶层(尤其是妇女)中,

情况远不是如此。

1988年对日内瓦309个家庭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结果。事实上,“堡垒型”家庭的功能很明显地在社会金字塔底部频繁出现,而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融洽型”家庭逐渐普及。

明确了一般范畴以后,我们可以着手研究家庭的一个更特别的方面:即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各自的角色xviii。

家庭的复杂性

造成家庭群体多样化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环境多样性

第二:当人们遵从相同的家庭价值观时,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了环境多样性。

第三:是对个体自主性的过分重视,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在高度个性化的地方,人们的行为采用的是那些他们所认为的对他们目前环境最为有用的方式。

文化多样性

现代化和家庭变迁的“趋同理论”:

在20世纪,大多数主要的西方社会都是经济发达的社会,所以这就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如同他们的现代化一样最终会变得与西方社会越来越相似。根据趋同论,经历了现代化的社会,其家庭的运作会倾向于更为相似。改善经济状况所需的必要条件对家庭提出了共同的要求,更大的生产力所带来的利益为个人自主性创造了共同的机会。

家庭的构成

自主性与依赖性

环境多样性

具有相同家庭文化理念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这是因为现实环境会影响到他们所作的决定。把他们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陈世美的故事)

个性化

在今天大多数社区中,未婚生育、婚内分居以及离婚已经很少和耻辱联系在一起了。决定家庭是组合还是解散已日渐成为一种个人喜好的结果,不再是对社区或者社会期望的回应。人是内在自我的目标变得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期望而拥有了更多的短期关系。“持续地和某个特定的人生活在一起会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障碍”,这种信念经常成为破坏某种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和那些能够为自我发展创造特定条件的人生活在一起,”这种想法则为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对纯关系的个人偏好侵蚀了固定的家庭结构的文化基础。

家庭的优先权

虽然当代社会生活是高度个性化的,但是当我们处境困难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需要帮助和支持,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对人们的亲密接触有着强烈的要求。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私人网络,它是由家庭成员、朋友和熟人所组成的混合体(Cheal,1988;Allan,1996)。然而,家庭成员往往位于或者靠近我们私人网络的中心。英国的资料清楚地表明,家庭成员大概以11:1的压倒性优势被认为比朋友更重要(McGlone, Park and Roberts,1996)。同样的,与朋友相比,人们更愿意与家庭成员一起共度时光,这两者的比例大约为4:1。

问题:

通过让人们开放式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近期发生的事件中哪些是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事件,

英国家庭专业调查很清楚地证明了家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Scott and Perren,1994)。家庭事件比其他类型的事件更多地被人们所提及。在这些被提及的家庭事件中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正面的,因为这其中也包括了家庭问题(2%)和家庭成员的死亡(16%)。然而,正面的事件包括家庭成员的出生(26% )和家庭成员结婚(19%)则是最有可能被强调的。虽然妇女和老人要比男人和年轻人更愿意提及一些包括他人在内的家庭事件,但是家庭事件的重要性是跨越了性别和代际边界的(Scott,1997)。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几乎和他生活在婚姻家庭中的人一样都会提到他们的家庭成员。那么,可不可以说,多数人关注家庭,即使行为上不表现,思维上家庭占有率也是很高的。

家庭成员就是那些我们感觉特别亲近的人,并且他们也是我们期待中应该感觉到亲近的人。在一些家庭中,这种期望表达为“家庭第一”的信念。

被看作是将家庭放在第一位的澳大利亚的一项很好的研究:

当人们不能照顾自己时,由谁来照顾的问题(d' Abbs, 1991)。大部分人在他们生重病或做完手术之后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家里解决”。家庭之外的人被认为是不可靠的,并且有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如果让他们进入家庭之中并且和所有的人生活在一起时。此外,家庭以外的人还被认为在个人兴趣上与家庭成员处于不同的水平。这种对家庭的内部世界和社会的外部世界进行清楚划分的感觉还明显地表现在人们对邻居的不信任上,也表现在他们不愿意使用由公共基金支持的社会服务上。事实上,大部分案例里这主要是指对配偶的依赖。彼得。艾布斯在澳大利亚所进行的一项“关于在家庭中谁提供私人照顾”的研究发现配偶是最通常的照料者。

家庭关系的结构:帕森斯的“洋葱”原理:不断增加的社会距离是以位于“洋葱”结构中心个体与外人之间的关系纽带逐渐弱化来表示的。

文化因素

环境因素

规范性指导方针

家庭史

家庭关系中菜单结构性变迁

家庭义务通常反应的是家庭关系中的某种优先权体系,这仅仅只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每一件事情。人们必须做出选择来决定谁将被给予较多的时间,谁将拥有较多的金钱,而谁又将获得较少的关注以及水将获得较少的金钱。正如家庭的优先权受到特定社会中人口统计史和

社会变迁的影响一样,它并不是随机的。它也受到特定的家庭史的影响,它是与身体上的亲近感相关联的,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而言。在分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具有较低的优先权。优先权的实际水平受到生物上血统的影响,并且因此受到家谱上关系亲近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某些关于婚姻连通性的观念的影响。秋达斯和沃克(1989)认为这种照顾关系表现了一种优先权的层次,他们称之为“传统的西方标准的优先权结构。”这个结构的规则是:亲属关系近的人优先于亲属关系远的人;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优先于非亲属关系的人;女性亲属优先于男性亲属。

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家庭机构

一、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谁是家庭成员?

家庭边界:将人们按照家庭成员来命名或称呼是划定家庭边界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将某些人包含在我们的家庭事件之中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社会科学家将这称为勾画家庭边界。家庭

边界是一种将家庭内部的人与家庭外部的人相分离的屏障。

只有当那些对于我们而言是想当然的界定边界的规则被打破时,我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我们

所接触的这些社会过程的重要性(Boss,1987)。对家庭规则毫无预料的破坏是产生幽默还

是产生悲伤,这就依赖于这种破坏是怎么产生的以及谁是受影响最大的人。

举例:目前许多西方社会中,人们发现在那些遭受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disease)

影响的中老年人群中存在着家庭边界模糊的问题。

家庭:被认为是任何由具有亲密关系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这种亲密关系被认为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并且跨越了代际(Cheal,1988)。家庭的定义是与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相关联的,这其中

包涵了人们如何思考家庭、人们如何谈论家庭以及它们所进行的日常生活(Flandrin,1979;

Trost,1990)。

2.家庭是干什么的?

在家庭定义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仍有一些基本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家庭是一种对资源、照顾、责任和义务的共享。什么是家庭与家庭是干什么的有着本质的联系(Elizabeth silva and Carol Smart, 1999:7)。

相对于过去而言,现在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政策分析家以及许多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们在使用家庭的定义时更多的是强调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的结构(Bala,1994)。

3.家庭如何与其他群体相联系?

家庭之所以和一些群体相联系,是因为它要依赖于它们。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不可能独立地满足所有的需要,因此它必须从其他群体那里获得支持和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大部分资源都是只有你能够支付的情况下才是可供给的,这就意味着人们要进入家庭之外的经济交换中。在今天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常常是丈夫和妻子都被有偿雇佣。

研究课题: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大萧条对许多国家的家庭都造成了冲击。格伦·爱尔德(Glen Elder,1974)很好论证了在美国大萧条对家庭德影响。

数据:他的重要研究所使用的是儿童的纵贯数据。

被试:选择对象是奥克兰和加利福尼亚两地在1931年到1932年年满11岁和12岁的儿童,在他们年近40的时候再对他们进行一次研究。像这样在长时间内收集相同人的资料的纵贯研究是追踪人们的家庭生活在受到新的环境影响时会如何变化的最可靠的方法。

结果:爱尔德把被试称为“大萧条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展现出了家庭经济地位的下降对家庭互动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在奥克兰的样本中,从1929年到1933年平均家庭收入下降了约40%。家庭成员通过自己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和服务来适应这种经济上的跌落。母亲们和孩子们的经济角色在扩大,而父亲作为提供者的角色却在萎缩。这种情况消弱了父亲平时所拥有的那种社会控制的角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儿子的控制上,男孩们和女孩们在经济活动上高水平的参与巩固了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过早地向成年人过渡。对女孩而言这就意味着他们要较早地承担家务。在那些没来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女孩对结婚的偏好超过了对接受高等教育地偏好。

二、家庭的起源、进化和发展

1.人类家庭的起源

人类家庭的起源要追朔到远古时代。距今约500-700万年前非洲类人猿发展而来,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古人类的化石,证明了脑部已进化长大,脚能直立行走。那时的地球温度偏低且干燥,热带雨林逐渐减少,出现了沙漠和草原,为了生存,树上的类人猿不得不适应环境,渐渐的有些类人猿从树上下到地面觅食,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根据13具化石有成人有孩子推断那可能是最早的集团生活,也就是“家庭”最开始的雏形。

2.家庭成立的三个契机

2.1人类的食物获取方式和直立行走:带回食物-分配-共同食用

2.2脑的进化和生理上的早产—父亲角色的确立

2.3人类性的特殊化—近亲禁忌(incest-taboo)制度化的由来(Freud,S.)

灵长类雌性哺乳动物有周期性分泌荷尔蒙支配的性周期,性皮膨胀,分

泌气味吸引雄性来进行交配。此种交配是为了受孕繁殖定时产生受孕,

发情-性交-妊臣。而类人猿是不靠荷尔蒙支配,女性并不知道自己的排卵

期发情期,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在妊妊臣成和步入是实性交,进入意

识。但性周期是相对隐蔽的,只要性交就可以繁殖后代。男女长期在一

起,男性要频繁尝试诱发女性的性需求,才能确保有自己的孩子。前戏

和玩的要求和各种性交的形式,和性的需求有关,但不直接与生殖有关。

这些和与生殖直接相联系的动物的交配是截然不同的。女性虽然具有高

受容性,但在与多次的排档的性交尝试中,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怕档,

就会产生相对地长期持久稳定特定的异性间的关系。这样就是家庭产生

成为可能。到今天,性已经可以认为是一种亲近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

生殖的,而是伴随着特殊的感情和愉快的从人类性的特殊性而发展来的

一种结果。

近亲死胎残疾儿生产率高,不利于繁衍,被淘汰,由生理缺陷很快扩

大为社会的禁止,制度化,被广泛接受。人类希望子孙繁衍。

3.家庭的发展、变化和进化

人类的家庭的特质——变化性和多样性

家庭两个最显著的变化:家庭的形式过去与现在的有相同和不同。现在的家庭和性和食物没有

什么太深的关系了。甚至说没有家庭也是可以的。因为家庭以外吃

不成问题,性也大幅度地自由了。动物界也有一些所谓的家庭,但

他们的形式根据品种是一定的。每个品种的家庭机能,有什么样的

群体,担当固定的角色。而人类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的形式和

机能。

人类家庭的变化和多样性,有两个方向上产生:一是家庭一是家庭周期(family-cycle)--家庭随

着家庭成员的成长而变化发展。男女结婚,生子,养育,子再结婚,

生子,一方死了,单身家庭,此为一周期,或家庭的发展阶段。怎

样区分家庭阶段呢?

根据变化理论模型的六阶段说(1980)

二是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化发展:家庭是存在于历史当中的,会拥

有社会状况的特征,反过来,家庭的特质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变化。

核心家庭:在20世纪中期的几十年中,许多社会学家将家庭视为一种小群体或者说就是

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一种由一对法律上的已婚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并且

后者即孩子们是生活在家庭中的。核心家庭被认为是进行家庭生产(例如食物的准备)

的最基本的单位。

基础:二战之后的重建时期,“独立的核心家庭”,作为一种家庭形式在欧洲和北美的大多数地区特别流行。为社会学研究规则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家庭概念提供了基础。独立的核心家庭成为了英美国家家庭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型,并且还继续影响着今天许多人的观念(Smith, 1993)。

巴勒斯坦:一夫多妻制汉姆拉(hanmula)的扩大家庭

对于未婚异性同居,加拿大:习惯法婚姻;澳大利亚:实际关系

同性同居关系:美国英国对于同性伴侣的社会认可已经成为一种不断增长的具有优势性的趋势(Rosen,1999)。

新的生活方式所强调的是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实际支持程度,而不是他们的生物性特征、性别特征或他们正式的婚姻状况(McRae,1993)。

E时代的家庭特点: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逐渐地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工作的工作场地转移到装备有电子器械的电子住宅,使得我们能够在家里完成的工作就在家里完成。通信代替上班,从上下班的地狱里解脱,保持与家人的接触,

2家庭的起源、进化、发展

人类最初的家庭

家庭诞生的契机——人类性的特殊性

另一个契机——二足直立行走——食物的搬运——共同进食

由高智商维持的共同进食——“心的理论”是基础

父亲角色的登场——为克服育儿困难的繁殖策略

家庭的前景怎样?

3家庭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二节:家庭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关注家庭系统本身的系统理论:

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操作模式有很多的好处(Schwebel et al.,1993)。理论可以帮助从业者了解在他们眼前所展现的复杂的过程,鼓励他们尽量做到在干预过程中前

后一致。因此,理论是促进和改善调节实践的必要前提,并且它还可以使治疗性家庭调

节模式更好地接受检验和研究。治疗性家庭调节基本上是植根于系统理论的,但是它的

逻辑更多的来源于具体的实质性的理论。

系统论:

当Ludwing Von Bertalanffy(1950,1975,1968)第一次创立系统理论时,不

是一般意义中的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大(玄)理论,也就是说,是理论的理论。正如Katz

和Kahn(1966:63)的解释说:开放的系统理论是用来了解和描述不同现象的一种方法和

概念语言。这种说法解释了理论在不同学科中当代的用法(Bateson,1979)。

相对论

整体性

循环论证因果关系

模式:模式的概念让人回忆起儒家思想中的“平衡”和“和谐”,当每一部分都知道并且有序地扮演好他们自己恰当的角色时,才可以做到平衡和谐(Yip,n.d.,a)。

显现:这些模式是不会终结的;相反的,他们会在诸多元素的相互作用中浮现出来;在社会系统中,这种相互作用包括各方之间的谈判。当该系统的理念是实证性的,并且道家和儒家的概念“道”

和“命”都具有普遍意义时,两者都可以用同一个观点来解释,那就是表层的现象通常都隐含着更深层的现实。

系统环境:每一个系统都处于某个更大的外部系统中,并与其相互依存;没有系统能独立存在,从

特定的联系中分离出来。即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系统中的关系。佛教、儒教和道教都把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并与之协调发展。特别是儒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不断扩张的有序的社会关系圈中,例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家庭的关系,家庭与整个家族的关系,乃至家族与社会的关系。

独立性:在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一观点正符合儒家提出的社会相互关系是有序、有层次性的主张,而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关系和回报都是关键的要素(Hwang,1987,1989)。

家庭系统论(family system):家庭治疗家们早就指出,家庭一个成员引起的问题会波及到整

个家庭,该问题的解决,应当从整个家庭系统来考虑。城门

失火殃及池鱼。从该成员以外的变化以及根据问题现象在不

同的世代和时代不同的实践体验中而产生的角度,最初的有

并列的提案,这数十年来进行了统合,1984年在日本得到肯

定。从1998平木的理论。1 家庭问题应从亲子关系和夫妻

关系世代的历史发展的观点进行理解,。这是个多世代继承

性的实践轴理论,很重视家庭问题的产生的渊源,放眼于过

去的家庭关系,历史的观点。2家庭问题会对家庭全体造成

影响,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对陷入恶性循环的关系

进行适当的介入和援助,可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这里和

第一点进行对比,这里强调的是:now and here(当下)。对

现实存在的问题积极介入,来促成系统的变化。现在的观

点。12主要是针对的是家庭内部问题。3 考虑到包含家庭

和包围着家庭的社会的观点--生态系统论,主要从更宽广的

视野来审视家庭。随之带来家庭问题的解决,就不是家庭内

部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考虑到社会政治文化性别语言地域,

作为解决问题的资源来解决对策。如上述所说,家庭系统论

已经作为一个概念被临床心理学家广泛接受了。但是实际家

庭治疗中,1、2家庭内的系统是被重视的,但家族外的开放

式的生态系统并没有被充分地考虑到。不能适合家庭生活的

人,为了寻求家庭生活的适应和消除不和谐来进行临床的求

助。这时治疗师会把握该家庭的过去及现状,试图通过问题

介入以及心理结构的重建进行问题的解决。治疗师和来访者

同样都是试图解决不适应以使家庭生活顺利,也就是让人适

应社会和家庭成为了治疗的目的。对于家庭和社会所存在的

问题的批判变得不被忽视了。缺乏家庭自身是否适合社会变

化的问题意识(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家庭的适应性要求被淡

化)。家庭现象的理解不考虑社会的因素,比如离婚率增加

理解为归因为个人特性和蔓延的个人主义的幻影。在这里,

家庭就是一种固定的观念,必须去适应它,在实践当中,专

家们也很容易把所谓的善的家庭的标准作为目标。

家庭变化与社会变化相连动的,作为被社会所打开系统的家庭:所谓家庭,不仅仅是家庭成员所产生的变化,内部以外,家庭常受到历史和所处社会状况的变化,其

形式和机能都会随之变化。比如:少子化,离婚率升高,可以认为是社会状况的

变化所带了的家庭的变化,不应被忧虑为“问题”。人类家庭古今东西,不是一

成不变的,而且正是具有多样化变化的形式和机能,才得以存在至今。所以说

只有人类家庭特质的家庭是会随着外界的变化产生微妙的变化。这些和动物不

同,是有高智能和学习能力的人类特征的家庭的变化和发展。

二、超越家庭系统本身的研究理论:

整合历程系统观点的内涵及对研究历程的影响:把家庭知识视为整体,重视家庭互动的

过程而非结果,致力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可视为研究家庭的一种科学范式。

三、家庭心理学系统观点对研究历程的观点的影响。

(一)比较了一般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及整合历程系统观点三者的差异并且指出整合历程系统观点所关注的焦点超越了家庭系统本身,把整个家庭知识是为整体,重视家庭互动的过程而非结果,并且致力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可视为研究家庭的一种科学范式。(二)从研究问题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资料的诠释等三方面,讨论家庭心

理学系统观点对研究历程的观点的影响。

1在研究问题的形成,系统观点提醒研究者在进行家庭问题的研究时,必须注意到不同家庭的不同向度,将时间因素纳入考虑,并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2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上,主张兼采质化与量化的方式,以个人乃至全家人为资料收集的单位,重视长期性资料收集,力求掌握整体也掌握部分.

3研究资料的诠释上主张研究者可透过家庭成员不同资料的相互比较,形成多重观点的解释,也可透视家庭成员的聚合观点,对家庭关系提出解释.

对家庭心理学的研究有所贡献.

中华心理卫生学刊/辅仁大学生活应用科学系/利翠珊\叶光辉//1997年/讲到家庭心理学这门学科领域的诞生与展开之外,更宣称系统思维模式事家庭心理学研究与实务工作的特点.

Pinsof (1992)对系统思维观点的解释,指出系统的多元与互动建构特征是家庭心理学思考家庭关系的起点,而家庭心理学所强调的是一种整合与历程的系统观点.

(三)家庭心理学系统观点的演进与内涵

对以研究个体行为及心智历程为主的心理学界而言,系统这个名词带有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味道. 一方面与心理学所重视的个体是相反的概念,另一方面心理学家也很难对个体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牵连视而不见.特别是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认可家庭心理学这个分支之后,相关学者竞相主张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探究应深入个人与家庭关系,”系统”一时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只是它的概念涵盖面甚广,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对话,往往会使焦点模糊,各说各话.以下将对系统一概念所涵盖的不同层次加以说明.

大体说来,与家庭心理学有关的”系统”思维活动有三种,分别是一九七零年代盛行的”一般系统理论”(general systems theory)\ 家族治疗中所使用的”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 theory), 以及家庭心理学所主张的”整合历程系统观点”(integrative process systems perspective),简称:系统观点.这三种观点都认为家庭应被视为一个系统,但三者起源不同,所关注的焦点及应用的领域也有差别.

四、实质理论:

系统论提供了研究的基础框架,11个家庭实质理论填补了任何存在的空白(《家庭调解》64页)。情感依赖理论

压力理论

离婚的制度性模式

配偶的选择和婚姻的稳定性

正常家庭过程的模式

家庭与其他系统的女性主义的模式

冲突模式

谈判交换模式

哈佛的谈判模式:使问题显性化

沟通模式

家庭干预模式

涉及到情感依赖和压力时,我们已夫妻关系转变的可能性为例。选择配偶、冲突、正常的程序和干预策略都和模式化有直接的联系。交换模式、沟通和离婚模式都和消除负面感受有关,也关系到向父母角色的转变。最后,哈佛模式、正常模式、沟通和情感依赖有助于调解人员去揭晓家庭的内在涵义。一定程度上,这些模式为家庭调解员五个角色(即促进者、专家、教育者、治疗者和调解者)赋予了实质性的内容。各种正常的程序、情感依赖、压力和沟通模式突出了教育者的角色。女权主义、选择配偶和冲突模式则强调专家的角色。治疗性干预模式、交换和哈佛模式都凸显了治疗师的角色。离婚、正常的程序、交换和哈佛模式,都彰显了促进者的角色。而正常过程、女权主义和选择配偶都提升了调解人员的角色。总的来说,这些理论性的模式对于治疗性家庭调解模式的形成,以及其主要内容和特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实物操作原则:

七个基本原则为当代家庭调解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自决权

保密

公正和平等

完全的公开

安心和安全

保证儿童的最佳利益

中立

治疗性家庭调解:概要

包含五个阶段:调解评估、初期调解、谈判、终结和跟进工作。(家庭调解的73页—91页)系统思维活动的三个取向:

第二章家庭的基本的心理卫生认识

认识现代家庭的心理卫生问题

心理健康概述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各学派对心理健康状态破坏机制的表述

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不脱离现实)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人格完整)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经验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宣泄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的要求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个性有限度)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个人需求)

2、心理健康还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1)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调(知情意协调)

(2)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主客观一致,内外平衡)

(3)不断发展健全人格。(人格健全)

(4)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精力旺盛、情绪愉快)

3、郭念锋心理健康的十标准

(1)周期节律性(生物钟)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以自由联想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分数:2.00)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解析:解析: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因此本题选B。 2.被称作“生命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分数:2.00) A.延脑√ B.桥脑 C.中脑 D.丘脑 解析:解析: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因此本题选A。 3.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是 (分数:2.00) A.加尔(F.J.Gall) B.拉什利(K.S.Lashley) C.鲁利亚(A.R.Luria) √ D.波伊劳德(J.B.Bouillaud) 解析: 4.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分数:2.00)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解析:解析: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过滤器理论。因此本题选C。 5.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 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 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 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 解析:解析: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

最新走进心理学教案

单元名称导言课 教学对象初一 设计者侯茂琴 教学时间45min 设计理念 作为心理健康课的第一课,让学生明白心理学的含义,澄清对心理学的误解,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认识观。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以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学特征以及生活中典型的心理效应。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澄清对心理学的误解,诠释生活中的日常现象。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探索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重点难点重点:对心理学有个正确认识 难点:生活中的心理效应解读 教学流程评课备注 一、导入和自我介绍(10min) 1.自我介绍 2.对大家来说,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大家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咱们有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咱们这门课有作业吗?学习这门课需要预习和复习吗?(同学们大笑) 师:好!我看到同学们笑了,是的,咱们这门课没有作业也不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且也不会参加中考。(同学们一片欢呼)既然不参加中考,那是不是就说明咱的心理健康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呢? 上心理健康课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我们才能良好适应社会。 心理健康课的准备: ?1、一个人及他/她的大脑 ?2、一支笔 ?3、一本笔记本(心理课堂专用) ?4、按时进入心理教室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课堂的良好运行少不了规则的支撑,那与其它课堂一样,我们心理课也有我们的心理课堂礼仪: ①积极参与 ②倾听他人 ③尊重差异 ④接纳他人 ⑤拒绝批评和指责 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心理课堂中,能自觉遵守这5条课堂礼仪。 二、心理误区解读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你对心理学的看法如何?一提到心理学你想到的是什么? 要上心理健康课,我得先给大家辟谣,给大家把这误会解清楚。 首先,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至少在我高考毕业填报专业的时候是这么认为的。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如果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心理学的全部,就未免太过狭隘。接受心理咨询的也是正常人,可能现在还有大多数人以为去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病的。他们只是遇到了问题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公开课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做个快乐的少年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懂得和同学、父母、老师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同学之间如何相处。 (二)、情境表演 《跳皮筋》 1.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 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师:“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生:“小芳不合群,说别人。小英哭是因为小芳说她,嘲笑她,她受不了。”师:“面对这种情形,

应该怎样解决呢?”生:“小芳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情境表演《上课铃响了》。 2.《上课铃响了》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师:“孩子们看完了表演,大家来说说,王小燕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充分说)生:“她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容之心原谅他人,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你到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更何况,常生气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只有与同学和谐相处,你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一) (请关注“心研助手”微信公众号获得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是()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华生 D.冯特 2.神经元从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的特性是 A.神经冲动 B.动作电位 C.全或无”定律 D.突触传 3.公交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站在车上的人左右摇晃一下后又站直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脑机制是() A小脑B中脑C前脑 D.延髓 4.人眼能看见颜色的纯度是 A.色调 B.明度 C.饱和度 D.白光 5.对光敏感性较低感觉阔限高具有昼光觉功能的视觉感受器是 A.棒体细胞 B.神经节细胞 C.双极细胞 D.锥体细胞 6.一面红旗,不管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在日光下还是路灯下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这种知觉恒常性是 A.明度恒常 B.大小恒常 C.颜色恒常D形状恒常 7.当浮云快速飘过夜晚的皓月时,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会在主观上觉得月亮在移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这种知觉现象是 A.动景运动 B.运动后效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8.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的记忆是 A.元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绪记忆 D.形象记忆 9.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未来高楼大厦的形象,这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理想 10.“如何写好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房价这么高,我是买,还是租呢?”这种问题属于() A.知识丰富性问题B界定不清晰问题 C 常规问题D知识贫乏性问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1、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Dennis Coo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 叶奕乾华东师大出版社 3、实验心理学郭秀艳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实验心理学》(推荐)(缺货)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邓铸上海教育出版社《应用心理学》(强烈推荐)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社(为主)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心理统计《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本足够)(盗版)《心理统计学》邵志芳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京大学出版社(缺货)《行为科学统计》Frederick J.Gravetter Larry B.Wallnau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教育 统计学(修订版)》王孝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 David R.Shaff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其次)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 展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盗版)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7、心理测量《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缺货)16,心理学专业基础过关2000题刘平17,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习题精编 18,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9,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20,心理学逻辑图凉音16书暑假做题用,打基础之用。17书在大纲出来后,第二遍做笔记时用。18书最后把握时间模拟练习。16 17 18书总有些毛病,辅导书质量只能这样,将就着用,总得做些题。还有凯成勤思一些辅导机构也有习题书,大同小异,一两本即可。19书看销量就知道,很好很强大,尤其是统计部分和实验部分,简单易懂,适合跨考生。20书是凉音自己做的,很贴合考研考生的思维,适合做笔记时参考补充 之用。推荐阅读书目:(1)心理学与生活(2)津巴多普通心理学(3)心理学戴维?迈尔斯国外经典教材,无须多言, 简单易懂是老外的教材最大特点,有助于理解。(4)西方心理学史车文博(5)心理学的故事墨顿?亨特以上两本是心理学史的经典教材,虽不要求考心理学史,但了解心理学史大有裨益。(6)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Roger R.Hock 作者总结的心理学史上的颇具影响力的实验研究,值得一读。(7)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Robert D.Nye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A.詹姆斯 B.斯金纳 C.华生 D.惠特海默 3.神经元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轴突 4.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A.红黄绿紫 B.红绿黄蓝 C.紫红黄蓝 D.红紫蓝绿 6.耳朵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征是()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8.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重要的线索是() A.运动视觉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9.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 A.脑功能定位说 B.突触生长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10.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的性质不同 11.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r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最长时,字母旋转的角度是() A.60° B.90° C.180° D.240° 12.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来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3.通常把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14.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语言,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 15.发展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A.独白语言 B.对话语言 C.书面语言 D.内部语言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届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走进京剧教案

走进京剧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教学难点:京剧行当的辨认。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一段戏曲片段,让学生回答剧种名称(学生答:京剧)。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京剧。 3、播放投影,引出课题:《走近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 我国的戏剧非常丰富,不同的剧种有几百种之多。京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很多人都称之为“国剧”。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有关京剧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京剧的形成、京剧行当的划分和京剧的表演形式。 1、京剧的形成: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很受群众喜爱的徽戏班子进京演出,不想在北京一炮打响,轰动了戏剧舞台。后来,徽班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经过努力,把徽调、汉调衍化为京调,逐步形成现在的京剧。 2、京剧行当的划分: 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而划分的人物类型。京剧形成后,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虽然称作“五大行”,但因为扮演中年男子的“末”行,早已归入“生”行之中了,所以实际现今已成为“生、旦、净、丑”四行。京剧行当的划分,是随着京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1)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生行:

在京剧中扮演男性人物的,称为“生”。“生”,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所以,京剧行当以“生”为首。“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老生,就是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小生,就是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男性人物,如《长坂坡》中的赵云。 (通过观看投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老生、小生、武生的印象。) (2)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旦行: 旦行均为女性人物,一般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青衣,是指扮演家境贫寒或身受不幸遭遇的青年妇女,如《玉堂春》中的苏三; 花旦,是指扮演天真活泼、直率爽朗或放荡泼辣的青年妇女,如《柜中缘》中的刘玉莲; 武旦,是指以武功为主的女性人物,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 老旦,是指扮演老年妇女,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 (通过观看投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的印象。) (3)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净行: 净,俗称“花脸”。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按年龄来说,长者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幼者有十来岁的少儿;按身份地位来说,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庶民屠夫。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勾脸”。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对人物褒贬的手段。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净,分为文净和武净。一般有黑脸、老脸、奸白脸、架子花脸等。 黑脸,由于包拯是刚直不阿、秉公办案、执法如山的典范,而在京剧中包拯勾画的是黑脸,因此以包公为代表的黑脸,表示性格刚直、铁面无私的人物。

最新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48025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做个快乐的少年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懂得和同学、父母、老师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 (二)、情境表演《跳皮筋》 1.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师: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 生:小芳不合群,说别人因为小芳说她,嘲笑她,她受不了 师: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小芳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情境表演《上课铃响了》 2.情境表演: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师:孩子们看完了表演,大家来说说,王小燕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充分说) 生:她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

15本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好很强大。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送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心理咨询师的入门教材 7.趣味心理学 《怪诞行为学》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偏离理性,远非你想象的那样完美! 《设计心理学》作者: Donald Norman 《魔鬼经济学》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心理学入门初级知识

心理学入门初级知识 什么是心理?或者心理是什么?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人类所有学科当中最难以确定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心理”的内涵本身使人难以把握。换句话说,什么属于心理,什么不属于心理,其间的界限是什么?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知道,人是最复杂的,而心理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东西,各个心理学流派对心理这个概念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就更不同了。 每当人们提到心理学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心理疾病、精神分裂、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医生,而事实上真正了解的心理学到底是什么的人寥寥无几,多数考生在选择心理学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盲目性,那么心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879 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于它的任务是从人们的千差万别的心理活动中发现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一般总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心关系问题,即生理和心理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问题,即客观世界怎样才能被人认识的问题。如同所有的哲学派别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样,所有的心理学派也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心理

学中有一个常提到的说法:“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 西方哲学开始于古希腊时期,当时有三位有名的哲学家,其心理学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位是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370)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院子构成的,是公开否认灵魂不灭的思想家;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是个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与肉体完全不同,灵魂是永存不死的,它指导肉体,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第三位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他在灵魂问题上和德谟克里特相似,认为灵魂不能单独存在。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出现了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身心二者互不相干。 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荀况(约公元前298~238)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先有身体而后有精神,精神依附于身体;王充(27~99)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生理、意识不能脱离身体;范缜(450~515)进一步发展了身和心的关系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明确了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身体的作用。中国古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脑和精神关系的讨论。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构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1)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 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2020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2020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A.机能主义--冯特 B.格式塔--铁钦纳 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 2.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教育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D.临床心理学 3.右图为大脑半球分区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分别代表的是 A.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B.枕叶额叶颞叶顶叶 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 D.颞叶顶叶额叶枕叶 4.当看到雄伟壮观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时,你的大脑皮层接收的是 A.眼睛传来的光波 B.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神经冲动 c.“鸟巢”的形象 D.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电磁波

5.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A.视轴辐合 B.线条透视 C.运动视差 D.运动透视 6.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A.1秒 B.3秒 C.5秒 D.7秒 7.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这种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根据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7c18428998.html,J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3±2组块 B.5±2组块 C.7±2组块 D.9±2组块 9.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0.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将苹 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 概念种类是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合取概念 D.人工概念 11.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 A.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 B.算法策略 c.逆向搜索策略D.选择性策略 12.不同的笔画和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 汉字。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 A.单词的部位信息 B.正字法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