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概述

合集下载

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

凝血时间(试管法)在重型血友病延长(V111:C浓度低于1~2%时延长,>4%可正常)。

二、初筛试验①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正常>25秒,<20秒为异常。

②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是敏感的过筛试验。

一般以35~45秒为正常范围,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有意义。

Ⅶ、Ⅴ、Ⅹ、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减少时也可延长,须加鉴别。

③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正常值为10~14秒,>15秒为异常。

三、确诊试验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Biggs TGT)做纠正试验,确定血友病类型。

利用下述纠正剂特点,即能对三种血友病做出鉴别。

表5-5-4 确定血友病类型的常用纠正剂特点纠正型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正常血浆有有有贮存血浆无有有正常硫酸钡吸附血浆有无有正常血清无有有四、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期法,将已知有关因子缺乏的血浆做为基质血浆,加入兔脑浸出液,白陶土悬液、氯化钙及不同稀释度血浆,按凝固时间制成有关因子活性曲线。

然后对受检标本进行换算,以确定病情程度,根据Ⅷ:C百分率分型,重型<2%,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45%。

因子Ⅸ分型不同。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导致。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血友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如皮肤和黏膜出血、关节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等。

特别是在婴幼儿期,由于活动性增强,易导致关节出血,因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出血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线索,有助于诊断血友病。

其次,实验室检测也是诊断血友病的关键步骤。

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此外,特异性凝血因子活性检测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明显降低;而对于血友病B患者,则是凝血因子Ⅸ的活性明显降低。

这些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直接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对于诊断血友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家族史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由于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家族史对于诊断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有直系亲属患有血友病的病史,那么患者本人患血友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在诊断血友病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尤其是对于患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疾病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诊断血友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背景,才能够准确诊断血友病,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同时重视家族史的收集和分析,以提高对血友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遗传病学血友病

遗传病学血友病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通过建立患者互助组织、联系志愿者等方式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此外,与医疗机构 、慈善组织等合作,为患者提供医疗援助和 经济支持。
06
遗传咨询与生育指导建议
遗传咨询流程和内容
家族史采集
详细了解咨询者及其家庭成员的
血友病患病情况,绘制家族系谱
图。
01
遗传方式分析
02 根据家族史和系谱图,分析血友
0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凝血功能检查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等,用于评估凝
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血小板计数
检测血小板数量,以排除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
疾病。
出血时间测定
评估皮肤、粘膜等部位的 出血倾向和止血功能。
特异性辅助诊断技术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
分类
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血友病可分为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 B(缺乏凝血因子Ⅸ)和血友病C(缺乏凝血因子Ⅺ)。其中,血友病A最为常 见。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血友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患者体内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数量减少 或功能异常。
发病机制
凝血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最终导致血液凝固 。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使得凝血过程受阻,从而引发出血症状。
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如 FⅧ:C、FⅨ:C等,以确诊血友病类型 及严重程度。
抑制物筛查
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分析
通过对凝血因子相关基因进行突变分 析,明确血友病的分子病因。
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凝血因子 的抑制物,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基因检测在血友病诊断中的应用

内科-血友病;血栓性疾病

内科-血友病;血栓性疾病

血友病血栓性疾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这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血栓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因素变化过程。

易栓症:遗传性:有家族病史,年轻(小于45岁),抗栓治疗效果差获得性: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PTE和DVT合称VTE,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DVT,是DVT的并发症。

PTE和DVT具有相同的易患因素,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见于深静脉,如腘静脉、股静脉等临床表现:血栓形成的局部肿胀、疼痛远端回流障碍:远端水肿、肿胀、皮肤颜色改变患侧肢围较健侧 3 cm(从胫骨结节下10 cm测量)肺栓塞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缺氧(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者、胸痛、咳嗽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体征:大的动脉栓塞可出现急性右心衰竭的症状,甚至突然死亡(心动过速,甚至有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第二音亢进,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有第二音分裂,休克、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

肺部湿啰音、胸膜摩擦音、喘息音及肺实变的体征)动脉血栓•多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肠系膜动脉、肢体动脉•突然,局部剧烈疼痛(心绞痛、腹痛)•相关供血部位组织缺血、缺氧所导致器官、组织、功能异常:心梗、心源性休克等•血栓脱落引起脑梗塞、肾梗塞、脾梗塞•供血组织坏死:发热微血管血栓•多见于DIC、TTP(微血管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损害、发热)•主要表现:缺乏特异性。

皮肤黏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摔跤及器官功能障碍1.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状态的基础疾病。

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查
公元100 第一次用文字形 式正式记载一种 出血性疾病疾病
公元1853年 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患有先 天性血友病,两个女儿是携
带者,并称为”皇家病”.
二,血友病的遗传机制
三,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查
Text here
筛选试验

Text here
临床诊断试验
Text 间(APTT)异常,凝血酶原时间 (PT),束臂试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活化的部分活酶时间(APTT)是敏感的过筛试验,一 般以35~45秒为正常范围,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有意 义,当Ⅶ、Ⅸ、Ⅺ因子缺乏时可延长。凝血酶原和纤维蛋
A P T T
纠 正 试 验
基因诊断试验
携带者和产前诊断:根据临床需要可用基因探针、DNA 印迹技术作携带者诊断及产前诊断。
基因分析:深入研究尚需做遗传基因分析,以确定基因突 变的类型,为研究病因、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基 础。
4月17日为”世界血友病日”
感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白原碱少时也可延长,须加鉴别。
临床诊断试验
1.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做纠正试验,确定血友
病类型。利用纠正结果的特点,能对血友病做出鉴别。
2.测定血浆FⅧ活性(FⅧ:C),辅以FⅧ抗原(FⅧ:Ag)可 确诊血友病A;测定血浆FⅨ活性(FⅨ:C):辅以FX抗原 (FⅨ:Ag)可确诊血友病B。
1954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止血

与血栓协会

血友病甲
血友病乙
血友病丙


因子Ⅷ缺乏症,是 一种隐性遗传性 疾病,女性传递,男 性发病占85%
因子Ⅸ缺乏 症,发病数 量比A少,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血友病,又称为血友病症,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

血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血友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血友病的诊断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该询问其家族史,特别是是否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

此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出血症状、出血部位、出血持续时间等情况。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等部位是否存在淤血、瘀斑等出血表现。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血友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抗原测定等。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和凝血因子抗原测定则可以帮助确定凝血因子Ⅷ或Ⅸ的水平,从而进行血友病的分型。

最后,分子遗传学检查是确诊血友病的金标准。

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情况,从而确定血友病的遗传类型和突变位点。

这对于家族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友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检查等手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血友病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研究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研究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研究获得性血友病 A 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对获得性血友病A 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认识和参考。

一、获得性血友病 A 的概述获得性血友病 A 是指由于非遗传性因素导致机体产生针对凝血因子Ⅷ(FⅧ)的自身抗体,从而引起 FⅧ活性降低或缺失,导致出血倾向增加的一种疾病。

与先天性血友病 A 不同,获得性血友病 A 通常发生在成年人群中,且无家族遗传史。

二、临床特点1、出血表现获得性血友病 A 的出血症状多样,常见的包括皮肤瘀斑、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疱)、关节腔出血、肌肉血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出血程度和频率通常与 FⅧ自身抗体的滴度和活性相关。

2、原发病表现多数获得性血友病 A 患者存在潜在的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恶性肿瘤(淋巴瘤、实体瘤等)、妊娠、感染(如肺炎、肝炎等)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这些原发病的症状可能在出血症状之前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

三、诊断方法1、实验室检查(1)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是获得性血友病A 的常见表现,但APTT 延长程度与出血症状不一定成正比。

FⅧ活性降低,而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通常正常。

(2)FⅧ自身抗体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Bethesda 法、ELISA 法等,用于检测和定量 FⅧ自身抗体的滴度。

(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谱、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寻找潜在的病因。

2、临床表现和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症状、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获得性血友病 A 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于无血友病家族史的成年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应警惕获得性血友病 A 的可能。

四、治疗策略1、止血治疗(1)旁路途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rFⅦa)和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aPCC),可绕过 FⅧ发挥止血作用,是获得性血友病 A出血的一线治疗药物。

血友病

血友病

遗传规律 X连锁隐性遗传
血友病概述
血友病A、B遗传规律
血友病的临床表现
(一)出血 自发性或轻伤、小手术后出血不止; 生来俱有,伴随终身; 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 负重关节反复出血甚为突出:踝关节、膝关节; 血友病关节 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 (二)血肿压迫症状及体征 周围神经 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 血管 缺血性坏死或淤血、水肿; 口腔底部、咽后壁、喉及颈部 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输尿管 排尿障碍; 腹膜后出血 麻痹性肠梗阻。
一、血友病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根据残余或基线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也称“凝血因子水平”),血友病被分为轻度、中度 或重度,以占正常值的百分比或IU/mL表示。凝血因子水平通常与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严重程度的定义如下: 重度血友病–重度血友病的定义为凝血因子活性小于正常值的1%,相当于小于0.01IU/mL。 中度血友病–中度血友病定义为凝血因子活性大于等于正常值的1%但小于等于5%,即大于 等于0.01IU/mL但小于等于0.05IU/mL。 轻度血友病–轻度血友病定义为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大于等于正常值的5%但小于40%,即大于 等于0.05IU/mL但小于0.40IU/mL。一些患者尽管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正常值的40%,但若存 在与血友病家庭成员相同的相关凝血因子遗传变异,也可被归为轻度血友病。
血友病流行病学
全世界有120多万血友病患者,大多数为男性。血友病A比血友病B更常见,报道的发病率如下: 血友病A–发病率为每4000-5000例活产男婴中1例。其中1/2-2/3为重度(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正 常值的1%)。 血友病B–发病率为每1.5-3万例男婴中1例。其中1/3-1/2为重度(凝血因子Ⅸ活性水平<正常值的 1%)。 重度血友病几乎仅发生于男性患者,但在一些罕见情况下(如,复合杂合子、X染色体偏斜失活 和X染色体缺失),女性患者也可出现重度血友病。而多达1/4的女性杂合子携带者存在轻度血友 病,她们适合诊断为轻度血友病。 血友病通常为遗传性。但散发病例也很常见,即没有阳性家族史,可能是由新突变引起。研究 证实,重度血友病A和重度血友病B中的散发性病例分别多达55%和43%。而轻中度血友病A和血 友病B病例中约有30%为散发性。 血友病可出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族群。世界血友病联盟的一份出版物估计,全世界的血 友病患者中有43%居住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其中只有12%得到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因子Ⅷ和Ⅸ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源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包括血友病A或称血友病甲、因子Ⅷ缺乏症或AHG缺乏症;血友病B或称血友病乙。

血友病A、B均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病,基因分别位于xq28、xq27. (2)临床特点患者表现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

出血常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腔内(膝、踝、肘、腕、髋、肩关节)和负重的肌肉群内(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腰大肌)。

尚可发生内脏出血或致命的颅内出血。

反复关节腔内出血是本病的出血特征之一,且常致关节腔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造成关节畸形和残疾。

(3)实验室检查1)筛检试验:APTT延长,BT、PT、TT正常。

2)纠正试验:曾用STGT或TGT及其纠正试验。

3)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因子活性(Ⅷ:C 或Ⅸ:c)减低是常用的确诊试验,依此可将各因子缺乏症分为重型(&lt;1%)、中型(2%~5%)、轻型(6%~25%)和亚临床型(26%~45%)。

4)凝血因子抗原含量检测:因子抗原含量(FⅧ:Ag和FⅨ:Ag)减低或正常。

若结合因子促凝活性检测的结果,可配对确定各因子的交叉反应物质(CRM)属于阳性或阴性。

5)排除试验:做BT和vwF:Ag 检测以排除vwD;做复钙交叉试验以排除各因子的抑制物(尤其因子Ⅷ抑制物)。

6)携带者和产前诊断:根据临床需要尚可用基因探针、DNA印迹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作携带者诊断及产前诊断。

7)基因分析:深入研究尚需做遗传基因分析,以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为研究病因、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